一旦进入疑病的心理状态,不要太过相信自己身体的感觉并反复揣摩。因为这时候的感受很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小豆的双手拇指不受控制地抖动了一周,她忧心忡忡地在网上查询了各种可能的病因。在得到帕金森甲亢等诊断之后,她决定去看医生。
等待医生开检查单的时候,她感觉自己拿着挂号单的手又在抖。尽管医生告诉她应该没什么问题,但她还是止不住地猜测,前几个月查出的甲状腺结节是不是与此有关。
除此以外,她又申请多开了一项激素检查。因为长痘,她怀疑自己激素水平有问题,做了检查,现在到了复查的日子。她心里一直记着这事,甚至把今年需要做的、想要做的检查特意写了张备忘录。
医生开好检查单之后,嘱咐她:再这样下去,你会得焦虑症的。
一天后,小豆的检查结果显示甲状腺激素分泌并无异样,一切正常。
但比起庆幸,她更感到讶异。在过去的24小时里,在反复搜索查阅甲亢症状发现自己中了四项后,她几乎已经给自己确诊了。
如今拿着单子,还有些失落——大概是为了那1200元检查费。
疑病也是一种病
过度担忧自己得了某种病,并伴有焦虑、抑郁症状,工作和学习能力下降,甚至日常生活受到影响——这可能是患上了疑病症。
有一位网友在奶奶突发脑溢血后,突然担心起自己会不会也得了这个病。这个念头一闪而过,突如其来的就是心慌,头皮发麻,全身发软。当时吓得我全身出汗,总觉得哪里不舒服,睡觉都不敢睡。过了几天,他开车时听到后座的亲戚讨论奶奶的病情,感到天昏地暗,心跳加速,呼吸困难,头皮发麻,然后突然踩急刹车。
清华大学玉泉医院的精神科医生申晨煜认为,疑病本质上就是对疾病的焦虑症,它与死亡焦虑相关,有焦虑症的普遍表现,比如过度紧张、担心,对结果的恐惧,伴随有心慌、胸闷、气短等植物神经功能亢进症状。
有一位因为手抖而怀疑自己得了渐冻症的高中生网友说,渐冻症的每一条症状她都恐慌过,看到吞咽困难,立马就感觉自己有了软腭无力感,吞咽嘴里的三明治都很费劲。那个时候自己根本听不进去课,甚至厌学,唯一能专心投入的一件事就是构思遗书,看到同学,看到花花草草,看到挺好看的晚霞,就想,我只能再看三五年了。
申晨煜在以前学习诊断的时候也出现过类似感受:每次学到一个新的疾病就会怀疑自己得了这种病,而且相应的身体部位真的会产生不适感。这是因为大脑的认知过程出了问题,我们放大了某些小概率的事件,让大脑误以为身体出现了严重的疾病。
申晨煜发现,多数疑病症患者都有百度看病的习惯。这样的状况又被称为网络疑病症。 根据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介绍,网络疑病症(cyberchondria)的概念第一次出现于2001年英国《独立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它描写了人们痴迷于在线研究自己病症的现象。
小豆的同事也有过类似的网络疑病经历。同事腿上的皮肤发痒,都挠破了。上网查询后,发现自己竟然有可能得了糖尿病,于是满心担忧,去医院花了1000多元做了过敏源检查,结果一切正常。后来发现,是那几天穿的裤子的材质有问题。
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发现,反复过度在线搜索健康信息,会引起健康焦虑升级,进而导致心理压力和不必要的医疗费用增加。尽管事后回忆起来发现是虚惊一场,啼笑皆非,不过当时的困扰和恐惧却是真实存在的。
如何走出疑病怪圈
申晨煜医生认为,疑病并不是全无好处。焦虑这种情绪本身就能够让人识别危险,而疑病可以让人提高对某种疾病的敏感程度,让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但他建议,当身体发出异常信号后,应该去找专科医生来寻求答案,而不是自行检索网络信息。
有一个大学生网友曾经分享过自己走出疑病恐惧的经历。在疑病恐惧感出现的那段时间里,她精神恍惚,几乎忽略了身边的人和事,荒废了时间和学业。直到有一次去食堂吃饭,她把手提电脑丢在了食堂,崩溃之下才开始反思:我把所有注意力都集中在了自己的身体上,身体痒一下,掉根头发就好像发生了什么大事,可是电脑那么大、那么重要的东西,我却忘了它,想想我忘掉的只有电脑吗,我已经忘了生活!
她发现,最有效的解决方法就是顺其自然,如果真的得病了又怎样呢,你会自杀吗?你能改变现实吗?你不能,所以你只能接受它,面对它,不要害怕它。反正人早晚都有一死,切实的生活才是应该珍惜的。
曾经怀疑自己患上渐冻症的高中生网友的经验则是:一旦进入疑病的心理状态,不要太过相信自己身体的感觉并反复揣摩。因为这时候的感受很可能是心理因素造成的。
需要注意的是,为身体的不适感到担心属于人们的正常反应。如果在检查就医证实无病后,能够相信检查结果、放下对自我健康的疑虑,就不属于疑病症,不用过分担心。(记者 杜佳冰)
来源:中国青年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