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足,可能是最让糖尿病患者担心的并发症。今天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糖尿病足的科普知识,希望广大患者对它减少恐惧、增加了解、重视预防、合理治疗。
一、浅谈糖尿病足
首先,糖尿病足是糖尿病引发的一系列足部问题,从轻度的神经症状到严重的溃疡、感染、血管疾病、Charcot关节病和神经病变性骨折。通俗的讲,就是高血糖对足部的任何损伤都叫做糖尿病足。对于患者最直观、威胁最大且最难以治疗的,就是糖尿病引起的足部溃疡和感染。尤其是合并糖尿病血管病变的足部溃疡和感染。因此我们把重点放在糖尿病患者足部溃疡和感染的预防和治疗上。
其次,糖尿病足的根源在于高血糖,但是启动因素、进展因素、恶化因素既和糖尿病有关,又存在一定的独立性。因此,了解这些因素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足的关键。先说启动因素:糖尿病足绝大多数开始于足部的损伤,而由于糖尿病神经病变,微小的足部损伤患者往往不易察觉,因此常常错过了治疗的第一时机。由于损伤的存在,细菌开始从伤口侵入组织。细菌享受着组织内高糖的供养,繁殖迅速、扩张肆虐,这就是糖尿病足溃疡和感染进展的关键因素。糖尿病足的恶化除了上述原因导致细菌感染加重外,糖尿病血管病变和动脉狭窄所造成的组织血供减少、缺血缺氧、清除细菌能力下降是造成溃疡不愈合、感染扩散或加重的重要原因。另外,还有一个普遍存在但很容易被忽视的危险因素——吸烟。吸烟加重血管的堵塞,促进血栓的形成,是糖尿病足发展、恶化的一大帮凶。
第三,糖尿病足的其他表现往往是和溃疡感染同时存在的,因此在预防和治疗上需要重视糖尿病所造成的各种损害。
二、糖尿病足的预防
糖尿病足的预防,首当其冲的就是严格控制血糖!可以说,没有高血糖就没有糖尿病足。
第一,预防足部破损。
如前所述,足部破损可以说是倒下的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因此,对于每个糖尿病患者,做好足部的保护工作都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已经存在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者,这一点更为关键。
因为这类患者很可能已出现破损,但自身毫无感觉。足部的保护工作需注意以下几点:
1,做好足部检查工作。每日必须仔细检查脚上是否有细微的损伤,如擦伤、裂伤、水疱等,要特别注意检查脚趾缝及脚底;
2,要穿松、宽、软的布鞋或透气的皮鞋,避免穿凉鞋或高跟鞋。保持鞋的干燥,可同时几双鞋轮换着穿;
3,每日用温水及中性肥皂洗脚,水的温度不超过40℃。绝对禁忌热水烫脚!
4,保持足部透气、干燥,预防脚癣。一旦发现脚癣,第一时间治愈;
5,预防冻伤;
6,修剪指甲、胼胝或鸡眼时要严防损伤。
第二,预防感染。
感染是糖尿病足进展的真凶,也是医生最终决定能否保住肢体的关键性因素。
预防感染需做到:
1,注意个人卫生,尤其是足部卫生和鞋袜的卫生;
2,避免甲沟炎、脚气继发感染的发生;
3,糖尿病患者建议不要去没有资质的场所修脚;
4
一旦足部出现损伤,尽早就医,切忌自行应用刺激性消毒液(如碘酒等)清洁伤口。
第三,预防糖尿病血管病变。
没有血供的组织就是没有生机的组织。因此,充足的血液供应是机体抵抗外来入侵的关键,也是各种伤口得以愈合的基本条件。所以对糖尿病患者,血管的通畅是糖尿病足外科治疗首要关注的焦点。
对于糖尿病血管病变的预防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定期检查下肢动脉。糖尿病一经诊断,即应完善下肢动脉超声检查,了解下肢血管情况。如下肢动脉血流通畅,在血糖控制平稳的情况下,建议每年行1~2次血管超声检查;必要时可行CT动脉造影或介入动脉造影检查;
2,避免足部组织受压,要穿宽松的鞋子,袜腿不要勒得太紧;
3,如果存在足部畸形,尤其是畸形导致足部局部受压严重时,应予矫正;
4,在控制血糖的同时,严格控制血压、血脂,明确存在动脉硬化的患者,建议加用抗血小板聚集治疗(小剂量阿司匹林);
5,适当的运动在控制血糖的同时还能保持血管的通畅以及促进侧支血管的建立。
三、糖尿病足的治疗
糖尿病足溃疡共分6级,从最开始的只有危险因素存在而无真正溃疡的0级,到最终整个脚部感染坏疽的5级病情逐渐加重,其治疗原则是不变的。
第一,发现有问题及时来正规医院。对于糖尿病足,糖尿病患者千万别存侥幸心理。首先不要硬抗。更重要的是一定要正规治疗,千万别信偏方及广告的忽悠。
第二,严格控制血糖。这是预防的关键,也是治疗的关键。血糖控制不好,糖尿病足不会好。
第三,去除一切可以去除的危险因素。其中包括对于皮肤破损的消毒、清洁治疗、伤口的动态观察与评估;感染的局部清创和抗生素的应用;对于血管病变的扩血管药物治理以及应用外科或介入手段的血管重建治疗。
第四,一旦明确感染无法控制,截肢是挽救生命的唯一选择。
关于糖尿病足,说了这么多,不知道大家是不是还是对它很恐惧?恐惧就对了。因为,只有害怕它,才会重视它。只要我们重视了,糖尿病足也就变得没那么令人恐惧了。因为,只要重视它,就一定能够得到很好的预防、及早的治疗以及最佳的治疗方案。毕竟,截肢只是我们最后的一个选择。
文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介入血管外科 冯琦琛
手绘 |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 李思齐
编辑 |北京大学第三医院 宣传中心 孙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