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面积产量是什么意思?谁除谁(单位面积产量具体是什么意思)

一、生产能力

1.生产能力的概念

生产能力是生产系统内部各种资源能力的综合反映,直接关系着企业产品和服务能否满足市场需要。

(1)广义概念

生产能力是指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的综合。

1)技术能力。包括人的能力(人员数量、实际工作时间、出勤率、技术水平、思想觉悟等因素的组合)和生产设备、面积的能力(生产设备、面积的数量、水平、开动率、完好率等因素的组合)。

2)管理能力。包括管理人员的管理经验与成熟度、应用管理理论与方法的水平和提高效率的能力等。

(2)狭义概念

生产能力主要是指技术能力中生产设备、面积的数量、状况等能力。一般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在一定的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全部生产性固定资产所能生产某种产品的最大数量或所能加工处理某种原材料的最大数量。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

1)企业的生产能力是按照直接参加生产的固定资产来计算的。

2)生产能力必须和一定的技术组织条件相联系。

3)生产能力反映的是一年内的实物量。生产能力必须以实物量作为计量单位。

①单一品种的企业,可用具体产品作为生产能力的计算单位,如飞机厂的飞机架数、啤酒厂的啤酒瓶数。

②品种比较稳定的多品种成批企业,则可用代表产品或假定产品作为计量单位。

③生产多变的多品种单件小批生产企业,则可采用能说明各种产品数量特征的某个重要技术参数作为计量单位,如大型汽轮机厂和大型发电厂用功率(千瓦)作为计量单位。

2.生产能力的种类

(1)设计生产能力。指企业在搞基本建设时,在设计任务书和技术文件中所写明的生产能力。它在企业投入生产一段时间后实现,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人们对企业生产能达到一定水平的期望,是企业在进行基本建设时努力的目标。

(2)查定生产能力。指企业没有设计生产能力资料或设计生产能力资料可靠性低的情况下,根据企业现有的生产组织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而重新审查核定的生产能力。它为研究企业当前生产运作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战略提供了依据。

(3)计划生产能力,也称现实生产能力。是企业在计划期内根据现有的生产组织条件和技术水平等因素所能够实现的生产能力。直接决定了近期所做生产计划。

3.影响企业生产能力的因素

(1)固定资产的数量

固定资产的数量是指计划期内用于生产的全部机器设备的数量、厂房和其他生产性建筑的面积。

1)设备的数量。包括正在运转的和正在检修、安装或准备检修的设备、暂时没有任务而停用的设备,但不包括已报废的、不配套的、封存待调的设备、企业备用的设备

2)生产性建筑面积。包括企业厂房和其他生产用建筑物的面积,一切非生产用的房屋面积和场地面积均不应列入。

(2)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

固定资产的工作时间是指按照企业现行工作制度计算的机器设备的全部有效工作时间和生产面积的全部有效利用时间。

1)固定资产的有效工作时间。与企业现行制度、规定的工作班次、轮班工作时间、全年工作日数、设备计划修理时间有关。

2)生产面积的有效利用时间。根据企业是连续生产还是间断生产的不同要求,分别按日历数或制度工作日数确定。

(3)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

固定资产的生产效率是指单位机器设备的产量定额或单位产品的台时定额,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产量定额或单位产品生产面积占用额。

【tips】影响因素:效率=数量÷时间

4.生产能力核算

企业生产能力的核算首先计算设备组的生产能力,平衡后确定小组、工段、车间的生产能力。然后各车间进行平衡,确定企业的生产能力。企业生产能力的核算依据企业的产品品种、生产专业化而不同。

(1)单一品种生产条件下生产能力核算

1)设备组生产能力的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M为设备组的生产能力;F为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S为设备数量;P为产量定额,也称工作定额,是在单位时间内规定的应生产产品的数量或应完成的工作量;t为时间定额,即在一定的生产技术和组织条件下,工人或班组生产一定产品或完成一定的作业量所需要消耗的劳动时间。

2)作业场地生产能力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M为作业场地的生产能力;F为单位面积有效工作时间;A为作业场地的生产面积;a为单位产品占用生产面积;t为单位产品占用时间。

3)流水线生生产能力计算。其计算公式为:

其中M为流水线的生产能力;F为流水线有效工作时间;r为流水线节拍。

(2)多品种生产条件下生产能力核算

1)代表产品法。该方法以选定的代表产品来计算生产能力,然后通过换算系数计算各具体产品的生产能力。

步骤如下:

步骤1:选定代表产品。代表产品是反映企业专业方向、产量较大、占用劳动较多、产品结构和工艺上具有代表性的产品。

步骤2:以选定的代表产品来计算生产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d为以代表产品计算的生产能力;F为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S为设备数量;td为代表产品的时间定额。

步骤3:计算其他产品换算系数,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Ki为第i种产品换算系数;ti为第i种产品的时间定额;td为代表产品的时间定额。

步骤4:计算其他产品的生产能力。

①将具体产品的计划产量换算为代表产品的产量,计算公式如下:

Qdi=KiQi

式中:Qdi为第i种产品的计划产量换算为代表产品的产量;Ki为第i种产品的换算系数;Qi为第i种产品的计划产量。

②计算各具体产品产量占全部产品产量比重(以代表产品为依据)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Qdi表示第i种产品的计划产量换算为代表产品的产量;wi表示第i种产品占全部产品产量比重。

③计算各具体产品的生产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i表示第i种产品的生产能力。

2)假定产品法。在企业产品品种比较复杂,各种产品在结构、工艺和劳动量差别较大,不易确定代表产品时,可以采用假定产品计算生产能力的方法。假定产品通常是同系列或同类产品的一种假定综合产品

【tips】假定产品就是加权平均值的复合品,如图所示。

步骤1:确定假定产品的台时定额tj。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wi表示第i种产品占产品总产量比重,ti表示第i种产品的台时定额(i=1,2,…n)。

步骤2:计算设备组假定产品的生产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Mj为假定产品计算的生产能力;S表示设备数量;F表示单位设备有效工作时间;tj表示假定产品的台时定额。

步骤3:根据设备组假定产品的生产能力,计算出设备组各种具体产品的生产能力,计算公式如下:

Mi=Mj·Wi

式中:Mi为具体产品的生产能力;Mj为以假定产品来计算生产能力;wi为第i种产品占总产量比重。

二、生产计划的含义与指标

1.生产计划的含义

(1)生产计划的概念

生产计划是指关于企业生产运作系统总体方面的计划,是企业在计划期应达到的产品品种、质量、产量和产值等生产任务的计划和对产品生产进度的安排,是指导企业计划期生产活动的纲领性方案

(2)优化的生产计划的三个特征

1)有利于充分利用销售机会,满足市场需求。

2)有利于充分利用盈利机会,实现生产成本最低化。

3)有利于充分利用生产资源,最大限度的减少生产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3)生产计划的类型

企业的生产计划一般分为中长期生产计划、年度生产计划和生产作业计划三个层次。这三类计划紧密相关、相互依存,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计划体系。

1)中长期生产计划。企业中长期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计划期一般是三年或五年,或更长

2)年度生产计划。企业年度经营计划的核心,计划期为一年。它是以计划期现实的市场状况和充分利用现有生产能力为依据制定的企业生产纲领,是考核企业生产水平和经营状况的主要依据。

3)生产作业计划。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具体化,是贯彻实施生产计划、为组织企业日常生产活动而编制的执行性计划。年度生产计划是确定企业生产水平的纲领性计划,而生产作业计划则是生产计划的执行性计划。

2.生产计划指标

(1)产品品种指标

产品品种指标是指企业在报告期内规定生产产品的名称、型号、规格和种类。产品品种指标的确定首先要考虑市场需求和企业实力,按产品品种系列平衡法来确定。

(2)产品质量指标

在执行质量标准上有以下形式:即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企业标准等。产品质量指标包括两大类:

1)反映产品本身内在质量的指标,主要是产品平均技术性能、产品质量分等

2)反映产品生产过程中工作质量的指标,如质量损失率、废品率和成品返修率

(3)产品产量指标

产品产量指标是指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实物数量,是以实物量计算的产品产量,反应企业生产的发展水平,是制定和检查产量完成情况、分析各种产品之间比例关系和进行产品平衡分配、计算实物量生产指数的依据。主要采取盈亏平衡分析法和线性规划法

盈亏平衡法又叫量本利分析法或保本点法,根据企业在一定生产条件下,产品产销量、生产总成本和利润具有一定关系来分析判断的。

E=S-(F+0Q)

S=PQ

当利润为0时,得

其中E为利润;S为销售收入;F为固定成本;v为单位产品变动成本;Q为产销量;P为产品单价。

图中,线1为固定成本线;线2为总变动成本线;线3为总成本线,它是由固定成本线和变动成本线叠加而成;线4为销售收入线。

(4)产品产值指标

产品产值指标是用货币表示的产量指标,能综合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成果,以便进行不同行业间的比较。根据具体内容与作用的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三种。

1)工业总产值。指以货币表现的工业企业在报告期内生产的工业产品总量。它是反映一定时期内工业生产总规模和总水平的指标,是计算企业生产发展速度和主要比例关系、一些经济指标的依据。工业总产值包括成品价值、工业性作业价值和自制半成品、自制设备、在制品期末期初结存差额价值。

2)工业商品产值。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预定发售到企业外的工业产品的总价值,是企业可以获得的货币收入,商品产值包括:企业利用自备材料生产成品价值、利用订货者的来料生产成品的加工价值、完成承接的外单位的工业性作业的价值等。

3)工业增加值。企业在报告期内以货币表现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工业增加值以社会最终成果作为计算依据,而工业总产值以企业最终成果作为计算依据。工业增加值不包括企业之间、部门之间相互消耗产品的转移价值,减少了工业总产值的一些重复计算部分,更加真实地体现了产值问题。工业增加值的价值构成是新创造的价值加固定资产折旧。

【tips】工业增加值是以社会最终成果作为计算依据,而工业总产值是以企业最终成果作为计算的依据。

三、生产计划的编制

编制生产计划可以归纳为以下四个主要步骤。

1.调查研究

编制生产计划前,要对企业经营内外环境进行调查研究,充分收集各方面的资料,主要包括国内外市场信息资料、预测上期产品销售量,上期合同执行情况及成品库存量,上期计划的完成情况,企业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及能源供应情况,品种定额资料,成本与售价等。

2.统筹安排,初步提出生产计划指标

这一阶段的任务就是制定出多种方案,并从中选择一个比较满意的方案。

3.综合平衡,编制计划方案

综合平衡的主要内容包括: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之间的平衡;生产任务与劳动力之间的平衡;生产任务与物资供应之间的平衡;生产任务与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平衡等。

4.生产计划大纲定稿与报批

生产计划大纲的主要内容包括:编制生产计划的指导思想、主要生产指标、完成计划的难点及重点、采取的关键措施,以及生产计划表。

四、产品出产进度的安排

1.大量大批生产企业

大量大批生产企业安排出产进度的主要内容是确定计划年度内各季、月的产量。

(1)各期产量年均分配法。也叫均匀分配法,即把全年计划产量平均分配到各季、月。适用于社会对该产品需要比较稳定的情况。

(2)各期产量均匀增长分配法。即把全年计划产量均匀的安排到各季、月。适用于社会对该产品需要不断增加的情况。

(3)各期产量抛物线形增长分配法。即将全年计划产量按照开始增长较快,以后增长较慢的要求安排各月任务,使产量增长的曲线呈抛物线状。适用于新产品的开发,且对该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的情况。

2.成批轮番生产企业

成批轮番生产的产品,由于各批的数量大小不一,企业在计划内生产的产品种类比较多,进度也比较复杂。

(1)将产量较大的产品,用细水长流方式均匀分配到各季、月生产。

(2)产量较少的产品,用集中生产方式安排生产。

(3)安排老产品,要考虑新老产品的逐渐交替。

(4)精密产品和一般产品、高档产品和低档产品也要很好的搭配

3.单件小批生产企业

这类企业的特点是产品品种多,产量少,同一种产品很少重复生产。

(1)优先安排延期罚款多的订货。

(2)优先安排国家重点项目的订货。

(3)优先安排生产周期长、工序多的订货。

(4)优先安排原材料价值和产值高的订货。

(5)优先安排交货期紧的订货。

五、生产作业计划的概述

生产作业计划是生产计划工作的继续,是企业年度生产计划的具体执行计划。它根据年度生产计划规定的产品品种、数量及大致的交货期的要求对每个生产单位,在每个具体时期内(季度、周、日、时)的生产任务做出详细规定,使年度计划得到落实。

1.生产作业计划主要内容

(1)编制企业各个层次的作业计划。包括产品进度计划、零件进度计划和车间日程计划。编制的层级为:厂级→车间级→工段级→班组→机床和操作者

(2)编制生产准备计划。包括原材料和外协件的供应、设备维修、工具准备、技术文件准备、劳动力协调等内容。

(3)计算负荷率。进行生产任务和生产能力之间的细致平衡。

(4)日常生产的派工、生产、调度、执行情况的统计分析与控制。

2.生产作业计划的特点

(1)计划期短。生产计划的计划期常常表现为季、月,而生产作业计划详细规定为月、周、日和时的工作任务。

(2)计划内容具体。生产计划是生产企业的计划,而生产作业计划则把生产任务落实到车间、工段、班组和工人

(3)计划单位小。生产计划一般只规定完整产品的生产进度,而生产作业计划详细规定到各零部件,甚至工序的进度安排。

3.编制生产作业计划的要求

(1)要使生产计划规定的该时期的生产任务在品种、质量、产量和期限方面得到全面落实。

(2)要使各车间、工段、班组和作业地之间的具体生产任务相互配合紧密衔接。

(3)要使生产单位的生产任务与生产能力相适应,并能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生产能力。

(4)要使各项生产前的准备工作有切实保证。

(5)要有利于缩短生产周期,节约流动资金,降低生产成本,建立正常的生产和工作秩序,实现均衡生产。

六、期量标准

期量标准又称作业计划标准,是指为加工对象(零件、部件、产品等)在生产期限和生产数量方面规定的标准数据。期就是时期,量就是数量,两者之间存在合理的内在联系。找出规律性加以规范,形成标准,作为依据编制生产作业计划。

1.大批大量生产企业的期量标准

大批大量生产企业的期量标准有节拍或节奏、流水线的标准工作指示图表、在制品定额等。

(1)节拍。节拍是指大批量流水线上前后两个相相邻加工对象投入或出产的时间间隔。

(2)节奏。节奏是指大批量流水线上前后两批相邻加工对象投入或出产的时间间隔。

(3)在制品定额。在制品定额是指在一定技术组织条件下,各生产条件环节为了保证数量上的衔接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在制品储备数量。

2.成批轮番生产企业的期量标准

成批轮番生产企业的期量标准有批量、生产周期、生产间隔期、生产提前期等。

(1)批量。指相同产品或零件一次性投入或产出的数量。

(2)生产周期。指一批产品或零件从投入到产出的时间间隔。

(3)生产间隔期。指相邻两批相同产品或零件投入的时间间隔或出产的时间间隔

(4)生产提前期。指产品或零件在各工艺阶段投入或产出时间与成品出产时间相比所要提前的时间。相互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公式表示:

批量三生产间隔期×平均日产量

生产间隔期=批量÷平均日产量

3.单件小批生产企业的期量标准

单件小批生产企业的期量标准有生产周期和生产提前期等。

七、生产作业计划的编制

生产作业计划通常分为很多层次,如厂级生产作业计划、车间级生产作业计划、工段生产作业计划和班组生产作业计划,甚至到每台机床和每个操作者。

厂级生产作业计划是由厂级生产管理部门编制的。编制厂级生产作业计划的主要任务是:根据企业的生产计划,为每个车间正确的规定每一种在制品的出产量和出产期。主要有在制品定额法、提前期法、生产周期法。

1.在制品定额法

(1)在制品定额法定义

在制品定额法也叫连锁计算法,适合大批大量生产类型企业的生产作业计划编制。

(2)在制品定额法作用

根据大批大量生产的特点,用在制品定额作为调节生产任务数量的标准,以保证车间之间的衔接

(3)在制品定额法的原理

在大批大量生产条件下,车间分工及相互联系稳定,车间之间在生产上的联系主要表现在提供一种或少数几种半成品的数量上

只要前车间的半成品保证后车间加工的需要和车间之间库存及库存变动的需要,就可以使生产协调和均衡的进行。

运用预先制定的在制品定额,按照工艺反顺序计算方法,调整车间的投入和出产数量,顺次确定各车间的生产任务,如图所示。

(4)在制品定额法计算公式

本车间出产量=后续车间投入量+本车间半成品外售量+(本车间期末库存半成品定额-本车间期初预计库存半成品结存量),如图所示。

本车间投入量=本车间出产量+本车间计划允许废品及损耗量+(本车间期末在制品定额-本车间期初在制品结存量),如图所示:

2.提前期法

(1)提前期法

1)提前期法。又称累计编号法,适用于成批生产类型企业的生产作业计划编制,是成批生产作业计划重要的期量标准之一。成批生产类型企业生产的品种多,各种产品轮番生产,但是产品的生产间隔期、批量、生产周期都是固定的,这样就可以采用提前期法来编制生产作业计划。

2)提前期。指产品(零件)在各车间出产(或投入)的时间应该比成品出产时间所要提前的天数。生产提前期分为投入提前期和出产提前期。

3)提前期法公式,如图所示。

本车间投入提前期=本车间出产提前期+本车间生产周期

本车间出产提前期=后车间投入提前期+保险期

(2)提前期的原理

1)原理。首先解决车间之间在生产时间上的联系,然后再把这种时间上的联系转化为数量上的联系。也就是将预先制定的提前期转化为提前量,确定各车间计划期应该达到的投入和出产的累计数,减去计划期前已投入和出产的累计数,求得车间计划期应该完成的投入和出产数。

2)公式。

提前量=提前期×平均日产量

(3)累计编号

1)累计编号定义。指从年初或从开始生产这种产品起,依成品出产的先后顺序,为每一单位产品编上一个累计号码。最先生产的那一单位产品编号为1,依次类推,累计编号。

2)提前量。在同一时间上,产品在某一生产环节上的累计号数,同成品出产累计号数相比,相差的号数就叫提前量。

3)累计编号特点。在同一时间上,越是处于生产完工阶段上的产品,其编号越小;越是处于生产开始阶段的产品,其编号越大

4)累计编号方法的优点。①各个车间可以平衡地编制生产作业计划。②不需要预计当月任务完成情况。③生产任务可以自动修改。④可以用来检查零部件生产的成套性

5)累计编号数的公式,如图所示。

本车间出产累计号数=最后车间出产累计号+本车间的出产提前期×最后车间平均日产量

本车间投入累计号数=最后车间出产累计号+本车间投入提前期×最后车间平均日产量

3.生产周期法

生产周期法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类型企业的生产作业计划编制。

八、生产控制的概念

生产控制是指为保证生产计划目标的实现,按照生产计划的要求,对企业的生产活动全过程的检查、监督、分析偏差和合理调节的系列活动。

(1)广义的生产控制。指从准备生产开始到进行生产,直至成品出产入库的全过程的全面控制。它包括:计划安排、生产进度控制及调度、库存控制、质量控制、成本控制等内容;

(2)狭义的生产控制。指对生产活动中生产进度的控制,又称生产作业控制。

生产控制既要保证生产过程协调进行,又要保证以最少的人力和物力完成生产任务,其目的是提高生产管理的有效性,即通过生产控制使企业的生产活动既可以在严格的计划指导下进行,满足品种、质量、数量和时间上进度上的要求,又可以按照各种标准来消耗活劳动和物化劳动,以及减少资金占用,加速物资和资金周转,实现成本目标,从而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九、生产控制的基本程序

生产控制包括三个阶段,即测量比较、控制决策、实施执行。控制目标一般由计划职能完成。由于企业实际情况的执行效果不佳,因此也可以把制定标准作为基本程序之一。

1.制定控制的标准

(1)制定控制标准含义

制定控制标准就是对生产过程中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对产品质量特性、生产数量、生产进度规定一个数量界限。可以用实物数量表示,也可以用货币数量表示。

(2)控制标准的内容

包括各项生产计划指标、产品质量指标、库存标准、费用支出限额等。

(3)制定控制标准的方法

1)类比法。即参照本企业的历史水平制定标准,也可参照同行业的先进水平制定标准。

2)分解法。即把企业层的指标按部门按产品层层分解为一个个小指标,作为每一个生产单元的控制目标。

3)定额法。即为生产过程中某些消耗规定标准,主要包括劳动消耗定额和材料消耗定额

4)标准化法。即根据权威机构制定的标准作为自己的控制标准。如国际标准、国家标准、部颁标准以及行业标准等。

2.根据标准检验实际执行情况

(1)偏差的产生。生产控制的过程中对生产活动的实际成果;进行检查、测定,将测定结果与标准比较,找出差异,弄清差异的性质和程度,然后分别处理。测量比较就是以生产统计手段获取系统的输出值,与预定的控制标准作对比分析,发现偏差。

【tips】偏差=目标值(控制标准)-实际值

(2)偏差的类型

①正偏差。正偏差表示目标值大于实际值。

【实例】对产量、利润、劳动生产率,正偏差表示没有达标,需要考虑控制。

【实例】成本、工时消耗等目标,正偏差表示优于控制标准。

②负偏差。负偏差表示实际值大于目标值。

3.控制决策

控制决策是根据产生偏差的原因,提出用于纠正偏差的控制措施。包括三个步骤:

(1)分析原因。造成某个控制目标失控的原因有时会很多,需要进行客观的实事求是的分析。

(2)拟定措施。从造成失控的主要原因着手,研究控制措施。

(3)效果预期分析。一般可采用推理方法分析。

4.实施执行

这是控制程序中的最后一项工作,由一系列的具体操作组成。

【tips】生产控制的三个阶段和四个程序

十、生产控制的方式

1.事后控制方式

根据本期生产结果与期初所制定的计划相比较,找出差距,提出措施,在下一期的生产活动中实施控制的一种方式。属于反馈控制,控制的重点是下一期的生产活动。

(1)优点。方法简单,控制量小,费用低。

(2)缺点。本期的损失无法挽回。

2.事中控制方式

通过获取作业场地信息,实时进行作业核算,并把结果与作业计划有关指标进行对比分析。

(1)优点。实时控制,保证本期计划如期完成。

(2)缺点。控制费用高。

3.事前控制方式

在本期活动开展前,根据上期生产的实际成果及对影响本期生产的各种因素所做的预测。它属于前馈控制,控制的重点在事前的计划与执行中有关影响因素的预测上

【易混淆点辨析】事后控制、事中控制、事前控制

十一、生产进度控制

1.生产进度控制概述

生产进度控制是生产控制的基本方面,其任务是按照已经制定出的作业计划,检查各零件的投入和产出时间、数量以及产品和生产过程配套性,保证生产过程平衡进行并准时产出。

生产进度管理的目标是准时生产,即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品种生产需要的数量,既要保证交货期,又要保持和调整生产速度。

生产进度控制贯穿整个生产过程,从生产技术准备开始到产成品入库为主的全部生产活动都与生产进度有关。

2.生产进度控制的目的

生产进度控制的目的是依据生产作业计划,检查零部件的投入和产出数量、出产时间和配套性,保证产品能准时装配出厂

3.生产进度控制的内容

生产进度控制的核心在于进度管理,生产进度控制的基本内容包括:投入进度控制、工序进度控制和出产进度控制。其基本管理过程包括:分配作业、测定差距、处理差距和提出报告等。

(1)投入进度控制。指在产品生产中对产成品的投入日期、数量,及对原材料、零部件投入提前期的控制。投入进度控制是生产进度控制的第一环节。

(2)工序进度控制。指在生产中对每道工序上的加工进度控制。

(3)出产进度控制。指对产成品的出产日期、出产数量的控制。更广泛的考虑,还可以包括对产品配套的控制和品种出产均衡性的控制。

十二、在制品控制

1.在制品概念

在制品是指从原材料、外购件等投入生产起到经检验合格入库前,存在于生产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的零部件和产品。根据所处的不同工艺阶段,可以分为毛坯、半成品、入库前成品和车间在制品。

(1)毛坯。是指已由下料工序下料完毕,铸件清砂、铲毛刺、打底漆完毕,锻件去飞边整形完毕,并经检验合格办完入库手续的在制品;

(2)半成品。是指毛坯经机械加工成为零件,并已经检验合格办完入库手续的在制品。半成品一般还要进行后续加工处理。

(3)入库前成品。是指已完成加工任务但尚未办理入库手续的物品;

(4)车间在制品。是指已投入车间,正处于加工、装配、检验、等待或运输过程中的各种原材料、毛坯、外购件、半成品等。

2.在制品控制的概念原则

在制品控制是企业生产控制的基础工作,是对生产运作过程中各工序原材料、半成品等在制品所处位置、数量、车间之间的物料转运等进行的控制。

企业生产过程中各环节之间的联系,表现为在制品的供需关系。为了使生产连续进行,需要储备一定数量的制品,它有利于缩短生产周期,加速资金周转,提高经济效益

3.在制品控制的工作内容

(1)合理确定在制品管理任务和组织分工。

(2)认真确定在制品定额,加强在制品控制,做好统计与检查工作。

(3)建立、健全在制品的收发与领用制度。

(4)合理存放和妥善保管在制品。

4.在制品定额

在制品定额是指在一定生产技术组织条件下,各生产环节为了保证数量上的衔接所必需的,最低限度的在制品储备量。一定数量的在制品储备,是保证生产连续进行的必要条件

(1)大量流水线生产条件下在制品定额的制定

1)流水线内部在制品定额的制定。流水线内部的在制品分为工艺在制品、运输在制品、周转在制品和保险在制品四种。

2)流水线之间的在制品定额的制定。流水线之间的在制品有运输在制品、周转在制品和保险在制品之分。当节拍相等时,只包括运输在制品和保险在制品;节拍不一致时,只包括周转在制品和保险在制品。

(2)成批生产条件在制品定额的制定

1)车间内部在制品定额的制定。指在定期成批轮番生产的情况下,根据产品的生产周期、生产间隔期和批量来计算。

2)车间之间的半成品定额的制定。指车间之间的中间仓库中的在制品,由周转半成品和保险半成品组成。

十三、库存控制

1.库存控制的概念

(1)概念。

①广义概念。库存控制是指一切暂时闲置但可用于未来的资源储备,包括人、财、物、信息等。

②狭义概念。库存控制是指用于保证生产顺利进行或满足顾客需求的物料储备。

(2)库存控制的主要作用。①使库存量保持在合理的水平上;②掌握库存量动态,避免超储或缺货;③减少库存空间占用,降低库存总费用;④控制库存资金占用,加速资金周转。

2.库存的合理控制

(1)库存量过大所产生的问题

1)增加仓库面积和库存保管费用,从而提高了产品成本。

2)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造成资金呆滞。既加重了贷款利息等负担,又会影响资金的时间价值和机会收益。

3)造成产品和原材料的有形损耗和无形损耗

4)造成企业资源的大量闲置,影响其合理配置和优化。

5)掩盖了企业生产、经营全过程的各种矛盾的问题,不利于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2)库存量过小所产生的问题

1)造成服务水平的下降,影响销售利润和企业信誉。

2)造成生产系统原材料或其他原物料供应不足,影响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

3)使订货间隔期缩短,订货次数增加,使订货成本提高。

4)影响生产过程的均衡性和装配时的成套性。

库存控制落实到库存管理上就是降低库存成本。

3.库存管理成本

(1)仓储成本,指维持库存物料本身所需花费,包括存储成本、搬运和盘点成本、保险和税收以及库存物料由于变质、陈旧、损坏、丢失等造成损失及购置库存物料所占用资金的利息等。

(2)订货成本。指每次订购物料所需联系、谈判、运输、检验等费用。它与订购次数有关。

(3)机会成本。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由于库存不够带来的缺货损失,二是物料本身占用一定资金,企业会失去将这些资金改作他用的机会,由此给企业造成的损失。

4.降低库存措施

(1)降低周转库存。基本做法是减少库存批量。

(2)降低在途库存。主要策略是缩短生产,配送周期。

(3)降低调节库存。基本策略是尽量使生产和需求相吻合。

(4)降低安全库存。使订货时间、订货量接近需求时间和需求量。

5.库存控制基本方法

(1)定量控制法,又称订货点法

定量控制法是指连续不断的监视库存余量的变化,当库存量达到某一预定数值(订货点)时,即向供货商发出固定批量的订货要求,经过一定时间(固定提前期)后货物到达,补充库存。

(2)定期控制法,又称订货间隔期法

定期控制法是指每隔一个固定的间隔周期去订货,每次订货量不固定,订货量由当时库存情况确定,以达到目标库存量为限度。

(3)帕累托法,又称ABC分类法

1879年帕累托法是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在统计社会财富分配时发现,大约占20%的人占有财富的80%的规律。核心思想就是分清主次、分类管理

1951年,管理学家戴克将其命名为ABC分类法,用于库存管理,即将库存物资按品种多少和资金占用额大小分类排序,分清重点和一般,从而有区别的确定管理方式。其主要内容如表所示:

十四、生产调度

1.生产调度的概念

生产调度就是组织执行生产进度计划的工作,对生产计划的监督、检查和控制,发现偏差及时调整的过程。生产调度以生产进度计划为依据,生产进度计划要通过生产调度来实现。生产调度的必要性是由工业企业生产活动的性质决定的。

2.生产调度工作的主要内容与基本要求

(1)生产调度工作的主要内容

1)检查、督促和协助有关部门及时做好各项生产作业准备工作。

2)根据生产需要合理调配劳动力,督促检查原材料、工具、动力等供应情况和厂内运输工作。

3)检查各生产环节的进度,及时发现问题,并积极采取措施。

4)对轮班、昼夜、周、旬或月计划的统计资料和其他生产信息进行分析研究。

(2)生产调度工作的基本要求

对生产调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快速和准确

1)生产调度工作必须以生产进度计划为依据,这是生产调度工作的基本原则。

2)生产调度工作必须高度集中和统一。

3)生产调度工作要以预防为主。

4)生产调度工作要从实际出发,贯彻群众路线。

3.生产调度系统的组织

1)大中型企业。一般大中型企业分为厂级、车间、工段三级调度。

2)中小企业。中小企业一般则只设厂部、车间二级调度。

4.调度工作制度

1)调度值班制度。为了组织调度,及时处理问题,厂部、车间都应该建立调度值班制度。

2)调度报告制度。企业一级生产调度机构要把每日生产情况、库存情况、产品配套进度情况、商品出产进度情况等报告企业领导和有关科室、车间掌握。

3)调度会议制度。调度会议是一种发扬民主、集思广益、统一指挥生产的良好形式。

4)现场调度制度。现场调度要把调度人员、技术人员、工人三者密切结合。

5)班前班后小组会制度。小组通过班前会布置任务,调度生产进度;通过班后会检查生产进度计划完成情况,总结工作。

十五、MRP、MRPⅡ和ERP

1.物料需求计划(Material Requirements Planning,MRP)

(1)物料需求计划概述

物料需求计划法是指把企业产品中的各种所需物料分为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并按照时间确定不同时期的物料需求,产出了解决库存物料订货的新方法。

(2)物料需求计划原理

1)遵循以最终产品的计划导出所需相关物料的需求量和需求时间。

2)根据各相关物料的需求时间和生产(订货)周期确定该物料开始生产(订货)时间。

(3)物料需求计划的结构

1)MRP的主要依据

主生产计划。又叫产品出产计划,是最主要的输入,表明企业向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数量,它由客户订单、销售预测和备件需求决定。

物料清单。又称产品结构文件,反映了产品的组成结构层次及每一层次下组成部分本身的需求量。

库存处理信息。又称库存状态文件,它记载着产品及所有组成部分的存在状况依据。输出报告:分为主报告和辅助报告。

2)独立需求和相关需求

①独立需求。由市场决定其产量。

【实例】圆珠笔的数量由市场决定它的产量,称为独立需求。

②相关需求。由独立需求决定其产量。

【实例】圆珠笔的笔杆和笔芯的需求由圆珠笔决定,所以为相关需求。

2.制造资源计划(ManufacturingResourcesPlanning,MRPⅡ)

(1)制造资源计划概述

制造资源计划主要包括人工、物料、设备、能源、资金、空间和时间,而这些资源以信息的形式力以表示,通过信息的有效集成对企业内的各种资源进行合理调配、充分利用,以形成最有效的生产能力。

(2)制造资源计划的结构

制造资源计划主要包括三部分:计划和控制的流程系统、基础数据系统、财务系统。

(3)制造资源计划的特点

1)计划的一贯性和可行性。它以一个计划为指导原则,企业各职能部门集中制定生产计划,执行计划前进行生产能力平衡,使计划连贯、有效、可行。

2)数据的共享性。MRPⅡ是全企业执行的信息系统,会将生产经营活动的各种信息通过系统传递到企业各个部门,从而实现数据资源的信息共享。

3)动态的应变性。MRPⅡ是一个闭环系统,要求管理人员根据传递来的信息的变化,迅速做出反应以适应变化的需求。

4)模拟的预见性。在可预见的时间期限内,将展现有可能发生的事情,以做出防范。

5)物流和资金流的统一性。MRPⅡ包括销售子系统和财务子系统等,因此能较好地将物流、资金流统一起来。

(4)制造资源计划的应用

1)前期工程。确定MRPⅡ实施的项目,决策人员认识MRPⅡ,理解原理、作用和使用范围,对需求进行分析,最后确立目标、确定实施阶段。

2)决策工作。统一认识、统一思想、统一行动,下定决心。

3)实施。首先,进行培训;其次,继续培训,运行能力需求计划、车间作业和采购作业;最后,再进行培训,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结合和统一。

3.企业资源计划(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ERP)

(1)企业资源计划概述

企业资源计划是指建立在信息技术上,以系统化的管理思想,以实现最合理的配置资源、满足市场需求,为企业决策层和员工提供决策运行手段的管理平台。ERP和MRPⅡ的区别,如下表所示:

(2)企业资源计划的内容

1)生产控制模块。该模块是ERP的核心模块。主要内容有: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能力需求计划、生产现场控制、制造标准等.

2)物流管理模块。该模块是实现生产运转的重要条件和保证,它包括分销管理、库存控制、采购管理等

3)财务管理模块。该模块是信息的归纳者,包括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

4)人力资源模块。该模块主要包括人力资源规划的辅助决策、招聘管理、工时管理、工资管理、差旅核算等。

(3)企业资源计划的运行

企业资源计划的运行包括四个阶段。

1)前期工作阶段。主要工作有:①回答企业是否应实施ERP;②确定实施后,对相关领导者进行培训;③结合实际选择适应本企业的需求和发展的ERP软件。

2)实施准备阶段。主要工作有:①成立组织,明确目标和具体任务;②作基础数据准备录入;③购买软件进行调试;④将基础数据录入,进行软件原型测试。

3)试验运行及实用化阶段。主要工作:①模拟运行即逐步过渡到实用化;②完善ERP工作准则、工作规程;③进行验收、分步切换运行,这是ERP转入实用化的关键阶段。

4)更新和升级阶段。在ERP实施一段时间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新和升级,以不断保持时效性、先进性。

十六、精益生产管理和丰田精益生产方式

1.精益生产管理概述

精益生产管理指的是一种精益化的企业生产管理方式,衍生自丰田生产方式。精益生产管理要求企业的各项活动都必须运用精益思想

精益思想的核心就是不断消除浪费,以最小的人力、设备、资金、材料、时间和空间等资源的投入,创造出尽可能多的价值,为顾客提供新产品和及时的服务。

精益管理的目标为:企业在为顾客提供满意的产品与服务的同时,把浪费降到最低

精益生产管理的具体目标在于效率、质量、成本、交货期、安全、士气等方面。

(1)效率(productivity,P)。借助最有效的管理工具,实现生产作业标准化是提高生产效率的根本所在。标准化包括:安全操作规程标准化、部门审批流程标准化、员工绩效考核标准化等,精益生产要求的就是一切都要标准化。

(2)质量(quality,Q)。努力提高并稳定产品质量应该是企业生产管理持续追求的目标,质量就是企业的生命体现。因此,需要明确原料质量和供应商的控制标准,每个流程需要详细记录。坚决消除因为某个环节造成的成品质量问题,杜绝后续弥补的意识。

(3)成本(cost,C)。合理控制和降低产品成本,是生产管理必须面对的现实。成本控制和成本降低都是企业在生产管理中需要考虑的事情。所以,成本降低从生产过程开始阶段就需要进行规划和考虑。

(4)交货期(deliveiy,D)。交货期不仅需要理解为给客户交付产品的时间期限,还要理解为产品生产过程中各个工艺环节的时间管理。准时制(justintime,JIT)就是在需要的时间、按需要的量、生产客户需要的产品,准时交货是精益生产的最终目的。

(5)安全(safety,S)。安全主要是指人员的安全,而不是与机器故障、损坏相关的设备安全。安全指标主要包括:死亡人数、受伤人数、班组安全活动次数等。

(6)士气(morale,M)。员工积极高涨的士气与团队和企业文化的建设,特别是精益生产管理的生产管理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员工管理涉及5S现场管理法,5S即整理(seiri)、

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这是企业对员工管理的有效方法,同时搭建企业内部沟通以及文化建设平台,也是提升员工士气的重要举措。

精益思想强调以下五项基本原则:

(1)正确定义价值。正确定义价值就是以客户的观点定义价值。价值由最终客户确定,是指从客户的角度感知企业提供产品和服务的价值。

(2)识别价值流。价值流是指从原材料转变为产成品,并给它赋予价值的全部活动。识别价值流就是在价值流中找到真正增值的活动和不增值的活动。精益思想将所有业务过程中消耗了资源而不增值的活动叫作浪费。识别价值流的目的是发现浪费和消灭浪费。

(3)流动。精益思想要求创造价值的各个活动(步骤)流动起来,强调的是不间断地流动。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和做法,如部门的分工(部门间交接和转移时的等待)、大批量生产(机床旁边等待的在制品)等阻断了本应动起来的价值流。精益思想是将所有的停滞视为企业的浪费,用持续改进、HT、单件流(one-pieceflow)等方法在任何批量生产条件下创造价值的连续流动。

(4)拉动。拉动就是按客户的需求投入和产出,使客户在需要的时间得到需要的东西。拉动原则消除了过早、过量的投入,减少了大量的库存和现场在制品,大大压缩了提前

期。拉动原则更深远的意义在于企业直接按客户的实际需要进行生产。

(5)追求尽善尽美。价值流中存在浪费的步骤不可能通过一次改善就彻底消除,浪费是在生产过程中不断被发现和改进的。这样的良性循环成为趋于尽善尽美的过程。

2.丰田精益生产方式

丰田精益生产方式指的是丰田生产方式(Toyotaproductionsystem,TPS),由日本丰田汽车公司前副社长大野耐一主导创建,是丰田公司一种独具特色的现代化生产方式。包括经营理念、生产组织、物流控制、质量管理、成本控制、库存管理、现场管理和现场改善等在内的较为完善的生产管理技术与方法体系。

TPS最基本的理念就是从顾客的需求出发,杜绝浪费任何一点材料、人力、时间、空间、能量和运输等资源。

要实现彻底降低成本这一基本目标,就必须杜绝一切浪费,这些浪费包括:

①过量生产的浪费;②等待的时间浪费;③无效搬运的浪费;④加工过程的无效劳动和浪费;⑤库存的浪费;⑥无效动作的浪费;⑦制造次品的浪费。

TPS具体的思想和手段包括以下六点。

(1)准时化和自动化。准时化和自动化是贯穿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

①准时化,简称JIT,JIT本质上是一个拉动式的生产系统,更有效的响应了顾客需要。准时化生产的基本思想是只在需要的时刻,生产需要的数量的所需产品;其核心是:

追求一种无库存的生产系统,或使库存达到最小的生产系统。

JIT生产方式是一种彻底追求生产过程合理性、高效性和灵活性的生产管理技术。

②自动化。自动化是丰田准时化生产体系质量保证的重要手段。

第一种含义,普通的自动化,表示用机器来代替人工。这种自动化会在机器出现错误时,自动的生产出大量的不合格制品。

第二种含义,自动化缺陷控制。称它为带有人字旁的自动化或具有人类判断力的自动化。丰田的自动化,通过三个主要的技术手段来实现的,就是异常情况的自动化检测、异常情况下的自动化停机、异常情况下的自动化报警。

(2)标准化作业。标准化作业是指每一位多技能作业员所操作的多种不同机床的作业程序,亦指在标准周期时间内,把每一位多技能作业员所承担的一系列的多种作业标准化。包括标准周期时间、标准作业顺序、标准在制品存量,它们均用标准作业组合表来表示。

1)标准周期时间。指各生产单元内(或生产线上)生产一个单位制成品所需要的时间。可由公式计算:标准周期时间=每日的工作时间÷每日的必要产量

2)标准作业顺序,用来指示多技能作业员在同时操作多台不同机床时所应遵循的作用顺序,即作业人员拿取材料、上机加工、加工结束后取下,及再传给另一台机床的顺序,这种顺序在作业员所操作的各种机床上连续地遵循着。

3)标准在制品存量。指在每一个生产单元内在制品储备的最低数量,它应包括仍在机器上加工的半成品。标准化作业要求:

①每一个流程都可以看做是一个计划,这个计划将会是每一个工厂人员的目标。

②同一个流程必须用同样的方式来进行。

③问题很容易被发现。

④是一种高品质、高效率及高安全性的方式。

⑤可以很快速的解决问题。

⑥是由每一个小组或小组长所提的计划,因为他们最了解自身工作内容。

(3)多技能作业员。多技能作业员是指那些能够操作多种机床的生产作业工人。

【实例】一个工人要同时会操作车床、铣床和磨床等。

(4)看板管理系统。自动化与准时化为贯穿丰田生产方式的两大支柱,而看板管理可以说是让系统运营的工具。看板管理是对生产过程中各道工序生产活动进行控制的信息系统。包括取料看板和生产看板。取料看板标明了后道工序应领取的物料的数量信息,生产看板则显示着前道工序应生产物品的数量信息。

看板具有四个主要功能。

显示生产以及运送的工作指令。看板中记载着生产量、时间、方法、顺序及运送量、运送时间、运送目的地、放置场所及搬运工具等信息。

防止过量生产和过量运送。没有看板,就不能运送。

进行目视管理的工具。看板必须在实物上存放,前道工序按照看板取下的顺序进行生产。

改善的工具。不能把不良品送往后道工序的运送规则,一旦后道工序所需要得不到满足,就会造成全线停工,由此可立即使问题暴露,从而马上采取改善措施来解决问题。JIT生产方式的目标是最终实现无储存生产系统,而看板提供了一个朝着这个方向迈进的工具。

(5)全员参加的现场改善活动。全体人员参加的现场改善活动,是丰田公司强大生命力的源泉,也是丰田准时化生产的坚固基石。

①建立动态自我完善机制。表现为强制性揭露问题、暴露隐患。

②成立质量管理小组。由同一生产现场内工作的人们以班组为单位组成的非正式小组,是一种自主地、持续不断地通过自我启发和相互启发,来研究解决质量问题和现场改善问题的小集体。

③合理化建议制度。广泛采用合理化建议制度,激发全体员工的创造性思考,征求大家的好主意,以改善公司的业务。

④改善,再改善。包括六个要领:①领导者本身也要从事改善;②领导者要关心下属人员的改善活动;③不要轻视微不足道的改善活动;④要容忍改善活动的失败;⑤越忙,越是改善的好机会;⑥改善无止境。

(6)全面质量管理。TPS强行逐步减少生产系统中的零部件在制品储备,从而强制现场改善,强制提高零部件制品的质量。要保证准时化生产的实现,就必须在产品的生产过程中保证产品质量,从而要求实行从原材料到半成品再到产成品全过程的质量控制和质量保证,并要求每道工序必须实行质量的自我检验,确保向后道工序输送百分之百合格的零部件制品。这样,全体人员参与的、涉及生产产品全过程的全面质量管理就会自然成为必要。

网络讯息

清朝的道台是几品官衔(按察使官衔定员参)

2023-4-4 13:24:40

网络讯息

百合干怎么吃(新鲜百合的吃法禁忌)

2023-4-4 13:28:51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