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登青云路,先进枉死城。"科举考试该怎么形容?最准确的就是"考过的都说难啊!"但这种制度又是封建时期改变自己出身向更高的山峰攀爬的唯一途径。
通俗来讲,科举制度就是通过不断的考试来选拔出全国中的高智商精英群体。汉朝时期还有"举荐",大家都说你这人好,你就能去考试当官。或者你是个关系户,"我爸是李刚!",这种情况也能走个过场去当官。
科举制摒弃了这些腐朽的陋习,它相当于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不论出身、不问出处,靠真学识当官。
战争中有输赢,武器好、战士勇猛的一方胜算大,科举制也是这样,考生到底要会些什么才能过五关斩六将?古代科举考试又有哪些限制要求?
一.科举中的"保送名额"
1.那些你不知道的"制举"背后的秘密
多数史学家至今对科举制起源何时仍有争议,南北朝、汉朝、隋朝都是热门选项。所以我们不谈科举制初萌芽的限制要求,谈谈科举考试在唐朝成型后的一些规定。
春暖花开,万物复苏之际,唐朝科举考试便会在京师长安的尚书省举行。唐代科举分为制举、贡举。"制举"可以说是为最聪明的学生公开敞开的"后门",如《新唐书·选举志》中写道:"其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所以待非常之才焉。"
参加制举的考生就是你从小听妈妈唠叨的"别人家的孩子",三岁读书,五岁出口成诗,还刻苦努力。这可能就是所谓的"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这些考生就像如今不需要参加高考直接被保送的学生。
2.一个制举考生的自我修养
在保送前需要一系列更为严苛的考试,"制举"就是古代版保送考试。皇帝亲自监考,那什么样的考生才可以被保送?
首先,你要不怕死,觉得皇帝做错了,就得指着他说:"不行,不能这样。"李世民在大臣魏征死后说了这样一句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亡;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魏征是个什么样的臣子?番邦小国给李世民献上西域小鸟,李世民贵为天子,听到魏征来了,都要把小鸟藏起来,生怕魏征下一句就是:陛下,江山社稷都在你这里,你可不能玩物丧志啊!"
也许放在今天,人人平等的时代,直言不讳会令人不适甚至惹人讨厌。但古时候,"直言进谏、不畏皇权"的人正是在位者所需要的。
其次,制举的考试内容"博学宏辞科",一方面得有渊博的学识,另一方面要会写优美恢宏的词句。这也正是为什么李白、欧阳修、晏殊文学造诣一绝,做官也做的有模有样的原因。皇帝要的是全才,所以考生不能偏科,政治和文学缺一样你都与保送名额无缘了。
最后,"贤良方正"也是必须。我们常听到一句话"学艺之前先学做人",一个人的文化水平高并不代表他的品德也过关。封建王朝中无数身居高位、才华横溢的官员,也会贪污、欺压百姓、包庇自己。
二.大多数人的"贡举"
1.考生从哪来?
"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中的。"这道理大家都懂,从古至今也只有一个李白。神仙打架的"制举"考试普通人考不了,于是大多数考生都参加了科举考试中的"贡举"。在社会体制以健全的二十一世纪,教育体制也逐渐完善,大多数人都经历过高考。
而我国长久的封建时期中,即使知道"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但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并不是多数人都会读书。那么参与贡举的考生从哪来?
贡举考试的考生有两个来源,一是各个州县推举,二是私塾、书院、学馆中的学生。这两者间,经历过"体制教育"的学生,也就是在书院或书馆学习的学生相对来讲要轻松一些。
这些考生会被选送到礼部进行贡举考试。当然,不可能每个学生都能去考试,就像天天上课的同学一般情况下不会比认真听讲的同学考得好。这类考生参考的是平时成绩,在平时组织的考试中,成绩优异者会去礼部参加贡举。
而州县推举的考生,这一路可谓是长路漫漫。首先要拿到"入场券",也就是州县推举的名额。考生需要参加"乡贡",在自己所在的州县报名参加考试后得到推举名额,再由州县推举到礼部参加贡举。
2.考生考试必需门槛
做人,输了什么,也不能输了品德。又回到了最初的起点,即使考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精通四书五经,但这个人不孝顺、偷鸡摸狗、道德败坏,他能去考试吗?答案是否定的。
贡举考试中明确规定:"凡迹涉轻狂,兼亏礼教,或曾受到官府处罚,虽薄有词艺,均不得参加考试。"
三.科举考试中应试教育的"改革之路"
1.读"死书"的时代落下帷幕,考生的新要求
宋朝时,以王安石、晏殊为首的这帮人干了件大事—教育改革。其改革的核心思想是"重策论",这世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有着自己的思想与个性。
所以王安石和晏殊这帮人的思想是很超前的,他们意识到了科举考试的弊端—读死书,没有考生自己的想法。于是出现了"重策论",也就是给一个命题,围绕命题结合考生自己的想法来回答问题。
你看,这时候科举的限制要求又发生了改变,从前或许考生努力背书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到宋朝时,这套已经过时、行不通了。这时候需要的考生是有独特的政治见解以及思维方式的。
总结:
科举制度在清朝时落下了帷幕,也许在初萌芽时期众多缺陷,但在封建王朝中,科举制度给了平民登上金字塔的可能性。随着科举制度的完善,它不仅要求考生的品性、学识还会要求考生是个灵活、独特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