庚子鼠年将至,上海工艺美术研究所的十多个传统工艺工作室,到了每年最忙的时候。
何伟福是国家级非遗上海灯彩的第三代传人。他的爷爷江南灯王何克明年轻时带着手艺从南京来到上海,从夫子庙到城隍庙里,都有何氏灯彩的身影。何氏灯彩擅做动物,讲求做工精细、形神兼备。一根铁丝,几块布头,动物的生命全在老何手上的塑形功夫。
何伟福正在制作灯彩骨架,骨架是动物灯彩制作重要的基础,非常考验手工艺人的塑形功夫。
研究所里的陈瑜和容淑芝是一对老搭档,同为国家级非遗上海面塑的市级传承人。
她们7岁在少年宫相识,一起学习捏面人的技艺。后来他们上山下乡天各一方长达数十年,回到上海后又因为面塑重聚,从童颜到鹤发,她们与面塑相伴近70年。
创作时她们会与研究所的老手艺人一起激发灵感,相互借鉴经验。
陈瑜在创作一座飞天像时找到何伟福,请他为这件作品制作金色祥云的底座,她再在底座上缀以面塑鲜花,给飞天赋予腾云驾雾的仙气,整件作品浑然天成,色彩缤纷。
下周,陈瑜和容淑芝即将带着包括飞天在内的一批作品赴日展览,因为他们的作品大多取材中国经典戏曲、神话故事,人物形象颇有卡通色彩,大小、质地又与动漫文化中的手办相仿,每每走出国门,都能受到年轻观众的热捧。
上海剪纸国家级传承人奚小琴除了循例接到各地纷至沓来的订单,今年也有了不少新花样——年前,徐汇区枫林街道邀请她做一套剪纸微信表情包,原本就生动的剪纸动物们,这下真的活了起来。还有某知名国际球鞋厂商找上门,请她参与新款剪纸主题运动鞋的宣传活动。
互联网的传播,商业品牌的发现,年轻人的喜爱,传统工艺作品在全新姿态现身,也让渐渐淡下来的年味,又重新浓郁起来。
不过,也有些传统艺人相对更寂寞些。
顾绣传承人苏惠萍完成一幅作品的时间,常常以年为单位计算,售价也不菲。但就是这两点,也让大部分喜爱者望而却步。年过七旬的海派绒绣市级传承人许凤英也是类似,她和徒弟每天对坐七八小时,暂时尚未看到破圈的机会。
不过好消息是,一批毕业于美术院校的年轻人,正在跟老艺人们拜师学艺。
年青一代扎实的美术基础和感知当下潮流的独立设计能力,将为传统工艺带来新生的希望。
栏目主编:张春海 文字编辑:张驰 题图来源:董天晔 图片编辑:张驰 编辑邮箱:8903168@qq.com
上观新闻 司占伟 董天晔 摄影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