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一个小小的点,却包含了丰富的笔法元素。硬笔行书点的书写通常分三步走:一曰按笔,二曰顿笔,三曰提笔。首先,露锋轻轻入笔,渐行渐按,根据点的类型形成各种长短不等、造型各异的实体,这一部分我们称之为起笔端。接着,为了改变笔画的运行方向,笔头做瞬间停顿,此为顿笔。顿笔是由起笔到收笔的过渡动作。最后,向着下一笔的起笔方向渐行渐提,收出一个由粗而细的连带,这一部分我们称之为收笔端。
起笔端和收笔端具有完全不同的笔画性质。前者为实,后者为虚。前者塑造形体,必不可少;后者用作呼应,可有可无。在楷书,收笔端多消失行迹,隐藏于起笔端,笔画间通过意连发生呼应;在行书,收笔端大多显山露水(当然也可以隐藏),留下较长的笔画形态呼应下一笔。甚至,为了追求气韵的流畅,收笔端借助连带牵丝直达下一笔。
起笔端规划有道,收笔端顺势而为。由于点画不是孤立的存在,我们将其纳入笔画群或者全字中予以考量则更有意义。点的起笔端在全字中从何处开始、行笔多长、行笔方向等造型要素决定于笔画间的协调关系和全字结构特点。例如,一个字的首点和末点受内宫的掣肘,多游走于内宫边线附近,不会溢出太远。点作为装饰性笔画,甘于陪衬,大多小巧玲珑,但也不乏较长者,如长点、横点、竖点等。而起笔端的走向衍生出一系列丰富多彩的点画形态和点画组合。向右下行笔还是向左下行笔,则有向右点和向左点之分;两点水平排列,由聚而散为左右点(合二点),由散而聚为相向点,一主一辅为带右点;两点竖直排列,则为带下点;三点横向排列,则为合三点,三点纵向排列,则为三点水;四点横向排列则为四点底,四点向中心集中则为四聚点。总之,点画之间精彩的排兵布阵大大增强了硬笔行书的动态美。
而点的收笔端不必做过多规划,只需顺势向下一笔起笔方向渐行渐提即可,也就是说,收笔端决定于点画和下一笔之间的位置关系。
为什么点是掌控笔画家族的总舵手?
我们发现,硬笔行书横、竖、撇、捺等基本笔画的笔法均隐藏着点的身影,它们离不开按顿提的基本构架,只是增加了行笔的过程,尤其起笔端与点的写法如出一辙。因此,我们完全可以把横竖撇捺理解为点画的加长版,或者,压缩这四种笔画,砍掉中间的行笔过程,就大体得到各种形态的点。实际上,横点就是以点代横,竖点就是以点代竖。可见,点不仅仅是点,还是其他笔画的替换者,是笔画家族的老大哥,是理所当然的笔画总舵手。
据此,我们归纳出硬笔行书中笔画替换的三条基本规律:
(一)单字中的短笔画(非主笔且相对最短者)大都可以以点代之。用横点代替短横,用竖点代替短竖,用斜点代替短撇,用长点代替捺画。之所以可以替代,正如上述所言,点和横竖撇捺具有大致相同的笔法元素,又因省略行笔过程,满足了行书相对快速的书写要求。意外的收获是,丰富了笔画样式,增添了字的动感。当然,写作原笔画也是可以的。
(二)单字中两个以上连续并列着的横画或竖画,较短者(大多居前)可以以点代之。连续并列笔画多一气呵成一笔完成,较短者仅做按和提的笔法处理,从而形成了过渡之点。另一个好处是,以点代之,便有了长短对比关系。当然,写作原笔画也可以。非连续相同笔画则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处理。
(三)撇捺并列出现时,大都可替换为左右点。撇捺用笔时间较长,左右点用笔时间极短,从快速书写的角度考量,这种替换也很符合行书快写要求。当然,特殊情况特殊处理。例如,人、入、八三字均含并列撇捺,习惯上八可用左右点代之,人和入则用其他写法,否则容易混淆。
笔画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一个小小的点,既是其他笔画的滥觞,又是其他笔画的替身,在笔画家族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得点画者得笔法,得点画者得成功。让我们从点开始,由点扬帆,踏上趣味盎然的硬笔行书之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