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开国元勋有哪些(明朝哪个开国功臣功成身退)

自古开国功臣难善终,若是碰上念旧情的皇帝,不过是杯酒释兵权,地位和性命尚在。可若是碰上心狠手辣的,将其榨干最后一丝利用价值后诛九族的也不在少数。

而朱元璋,从来不是念旧情的皇帝。

大明开国后,国家治理逐渐走向正轨,而朱元璋便开始对昔日功臣下手。

从刘伯温到李文忠,无论公爵侯爵、文臣武将,朱元璋几乎都没有放过,哪怕是李文忠这般与朱元璋有血缘关系的养子,朱元璋也照样将其罢官。若非马皇后的劝导,李文忠也已经身首异处。

可与朱元璋毫无血缘关系的汤和却能躲过朱元璋的猜疑,在其手下安享天年。

我想,汤和能在这场无硝烟的战争中笑到最后,必定有异于常人之处。

首先,汤和了解帝王之心,更了解朱元璋的心思

汤和和朱元璋关系并不简单,两人是从小玩到大的发小,更是起义之时的挚友。也正是因为他们关系匪浅,长久的相处之下,汤和成为最了解朱元璋的人。

汤和知道,朱元璋生性多疑,成为皇帝后更是对像自己这般开国功臣忌惮至极,日日都害怕功臣拥兵自重、意图谋反。

可怎样才能消除朱元璋的忌惮呢?自己还在壮年,若是交出兵权领个闲职,那必然安全些,可说起来不甘心。汤和最大的愿望就是安邦定国,造福百姓,如今北元依旧虎视眈眈,边境战乱频频,若自己离开军中,便再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这让人如何愿意?

那如何才能让皇帝放心?

汤和苦思冥想,突然想起来,既然自己无法卸任,让朱元璋时时刻刻知道自己的动向不就行了吗?

于是,此后无论大事小事,汤和都会向朱元璋禀报,而且一字一句、事无巨细,说得朱元璋心烦。

胡惟庸案后,汤和的老乡李善长曾问汤和借三百兵修缮府邸。说实话,三百兵力能做什么,游行闹事都嫌少。而且李善长和汤和也是相识多年,私交还算不错。

我们现在看来,这不过是非常平常的小事。可汤和可不认为这是小事,他知道朱元璋忌惮李善长,若是日后真的发落了李善长,那自己难免被牵连。

于是李善长提出这个条件后不久,汤和就向朱元璋禀报了这件事,说是请示,其实便是将自己与李善长的关系撇清,顺便让朱元璋知道自己的动向。

如此之事,汤和做了很多。

他固然知道,这样非常麻烦,而且自己的动向皇帝还会不知道?朱元璋必定派了暗探监视自己。可自己只能当完全不知道,只有这样,皇帝才会觉得自己是被他完全掌控的,才会对自己放心。

其次,汤和为人低调、从不参与党派之争

明朝建立之初,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两大党派争斗不休。汤和严格算起来,也可以说是淮西集团的大臣,毕竟他也与朱元璋同乡,且是最早跟随朱元璋起义的元老。

可汤和从来不当自己是淮西集团的人,更是鲜少参与两党之间的斗争。无论是淮西集团亦或是浙东集团占上风,汤和都不会依附或是落井下石。

而我们知道,淮西集团的党魁李善长、胡惟庸,浙东集团的首领刘伯温、杨宪,哪个不是红极一时,巅峰之时甚至权倾朝野,最后却都不得善终。可见皇帝虽不喜朝臣一团和气,盼着他们内部斗争,却更不喜欢那些出风头的臣子。

而汤和,从来都知道棒打出头鸟的规矩,也知道作为开国功臣,本就最容易成为皇帝的眼中钉、肉中刺,若是一味高调引得皇帝注意,只会让皇帝更加忌惮。

最好的办法,便是逐渐淡出皇帝的视线。

最后,汤和看淡名利、懂得放手

我们曾对比过张良和刘基,同样是皇帝身边的第一谋臣,为何张良至死都被皇帝尊重,刘基却被忌惮?

因为张良在适当的时候,功成身退,借体弱多病之由,从此远离朝政。

而汤和也在适当的时候,在朱元璋还没有对自己起杀心的时候,以年老多病为由,向皇帝提出辞官归隐。

史书记载,洪武二十一年,朱元璋身体每况愈下,对旧臣愈发猜忌,对老臣长期掌控军队非常不满。汤和洞察皇帝本意,未等其发难,便向皇帝递交了辞呈。而此举正合朱元璋心意,君心大悦,当即准许了汤和的请求。

说起来,此次若是汤和不主动请辞,等待他的结局,可能不会比李文忠好。李文忠毕竟有马皇后劝谏力保,而此时马皇后已逝,若是朱元璋有心诛杀,没有人能够保得住汤和性命。

而汤和的看淡权势,又让他保全了自己和家族,得以平顺而荣耀地走过人生最后一程。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您可以点击文字上方的关注,这样您就可以收到之后的推送啦。如果您有不同的想法,可移步至评论区,我们一起探讨!文字来源:月冉日华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网络讯息

唐宋元明清(唐宋元明清)

2023-3-15 15:23:51

网络讯息

中国四大军区分别在哪里(中国1956年军队数量)

2023-3-15 15:26:57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欢迎您,新朋友,感谢参与互动!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