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研究方法》
【内容提要】
ü第一章导论:《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学习方法
ü 第二章 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ü第三章 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
ü第四章 教育课题的选定与设计(前四章由曾继耘教授讲授)
ü 【专题一】文献的检索与综述
ü【专题二】调查研究
ü【专题三】观察法
ü【专题四】研究报告的撰写(后四个专题由王晓诚老师讲授)
《教育研究方法》8.6—7日曾继耘教授授课内容整理
第一章导论:《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结构及学习方法
一、教育研究方法的研究对象——教育研究活动及其方法。
二、《教育研究方法》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教育研究的一般原理
(1)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考察事物的两种基本方法:历史的方法,逻辑的方法。
(2)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科学规范,道德规范)
(3)教育研究的基本类型
(4)教育研究的基本程序
(二)教育研究的方法体系(四个层次)
1、 教育研究的方法论基础(哲学方法论,横断科学方法论,学科群方法论)
2、 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教育理论研究方法,教育历史研究方法,教育比较研究方法,教育经验研究方法,教育观察法,教育调查研究法(问卷与访谈),教育实验法
3、 教育研究的辅助技术:选题的方法与技术,教育文献检索的方法与技术,抽样方法与技术,教育测量技术,教育统计技术,教育研究报告撰写的方法与技术。
4、 教育研究方法的基本范式。(只讲一种行动研究)
若干新术语:
·行动研究与书斋式研究
·量的研究与质的研究
·田野研究
·草根研究
·实地研究
·生活体验研究
三、教育研究活动在教育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价值
(一)从教育实践发展来看:重要动力
1、通过教育研究,构建科学的教育理念,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
如:教育的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
文化大革命:教育的政治功能
改革开放: 教育的经济功能
五四运动: 教育的文化功能
90年代:义务教育不能市场化—国家意志---90年代中后期(文化教育)-à没有互信、诚信,价值观出了问题,现在文化重建
现在文化重建-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驾马车并驾齐驱(政治、经济、文化)
如:教育的目的是让学生考高分(题海战术)--送进大学
还是着眼于学生的一生,大学有后劲
2、通过教育研究,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教育方式方法的创新
80年代中后期,北京上海搞素质教育 景山学校(小学、初中、高中 12年制)
80年代末90年代初:提倡素质教育(提倡)
2001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力推进)
3、通过教育研究,为教育行政部门科学制定教育政策提供重要依据:科学决策
原来:教育行政决策-教育科学研究(注解,论证,宣传)
现在:教育科学研究-教育行政决策(前提,奠基)
(二)从教育理论发展来看:基本发展方式
·理论构成要素:概念->原理->理论
·方法的精致程度往往决定了理论的精致程度。
·一个学科成熟的标志有二:一是否拥有严密的概念体系(现有水平)。二是否拥有一套完善的研究方法体系(活动与前景)
《教育学》不是一门成熟的学科(概念不严密,研究方法不成熟)
实验法: 前实验—不科学(大部分属于前实验)
准实验
真实验
(三)从教育工作者的专业发展来看:重要途径(四个误区)
误区一:研究是额外的负担(我有必要搞研究吗?我只是做实际工作的人,学校怎么布置我就怎么做,用不着费神去思考去研究。)
分析:
²教育的特点:教育情境的不可复制性(复制自己和复制别人均不可行)
²教师做研究---教师劳动的探究性
²反思性实践:日常反思性实践:零散性、断续、表面、个人。
课题引领的反思性实践:系统、持续、深入、公开
单纯的经验无用-WHY思想背后的理念,思路,原因-与自己的情境结合-创造性运用。
教师开展教育教学研究是教师职责的应有之义
日常反思-零散、断续、肤浅,个体。(无意义)
课题引领的反思-系统、持续、深入、公开(老师专业发展的好路径)
误区二:教育研究很神秘(我也能搞研究吗?)课题研究不神秘!
分析:
1.方法: 用自己会的 质的研究
量的研究:实验 问卷 质的研究:访谈、观察、个案
2.理论:20世纪70/80年代,行动研究流行,不要求构建理论,要求解决问题(写感悟、随笔、个案分析)
3.申报课题:校本小课题(两篇相关的随笔、感悟就可结题)
·做控制性强的实验,调查是做研究,做日常观察也是做研究。
·做旨在创立或验证理论的书斋式研究是做研究,做旨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行动研究也是做研究。
·做旨在解决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特色等方向问题的国家级,省级,市级课题是做研究,做旨在解决教师日常教育教学问题的校本小课题也是做研究。
·写专著,学术论文是做研究,写教育教学随笔,感悟,个案分析也是做研究。
1、(不讲)
2、课题研究能赋予教师职业以旺盛的生命力。
·教师劳动:琐碎性,重复性,单调性-严重的职业倦怠
课题研究:创新性,挑战性,系统性-旺盛的生命活力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歌德:最重要的不是站在何处,而是你将走向何方。
·课题研究不神秘!教师参与教育课题研究,最大的受益者不是学校,也不是学生,而是教师自己。
误区三:职称科研
误区四:阻碍,重视两头,忽视中间。要对真实问题,研究调整改进,推动发展。
第二章 教育研究的发展历程
最早的教育研究源于对教育活动的有意识的自觉反思。
一、 教育研究的萌芽期(古希腊——16世纪)
主要特点:
1.教育研究开始萌芽,教育研究方法主要是直接观察和简单类比,研究成果经验性强,没有形成严谨的理论体系。
亚里士多德:科学研究程序
归纳
观察 解释性原理
演绎
亚里士多德的三种归纳法
完全归纳法 不完全归纳法 直觉归纳法
P1具有A P1具有A
P2具有A P2具有A
…… P3具有A
PN具有AP4具有A
所有P都具有A 所有P都具有A
中国古代文献中的类比思维:
《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劝学篇》: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故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不闻先王之遗言,不知学问之大也。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2.教育研究的思维方式表现出整体性和笼统性的特点,具有朴素的辩证法色彩。
中国古代教育研究围绕的基本范畴:文与道、言与行、知与行、学与思、师与生等。
中国千古传诵的辩证箴言
柔弱胜刚强
物极必反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推故而别致其新
二、教育研究的初步发展期(17世纪——19世纪末20世纪初)
教育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普及教育的发展,使探索教育规律、提高教育效率成为必需。
欧美近代历史上的三次普及教育运动
① 宗教改革时期的普及教育运动
② 18世纪普鲁士各公国实施的强迫教育运动
③ 19世纪20、30年代开始的义务教育运动
机器大生产与普及教育的关系:
① 机器大生产要求扩大教育规模,普及义务教育;
② 机器大生产为普及教育奠定了技术基础。
手工业生产:生产技术各不相同,凝集在劳动者手上
机器大生产:生产技术基础相同,集中体现为机械学的基本原理
动力机 → 传动机 → 生产机
主要特点:
1.教育研究从经验的描述上升到理论的概括,走上了理性化、理论化、系统化的发展道路。
标志:出现了一大批教育大师和教育著作。(如夸美纽斯、赫尔巴特等)
2.受哲学发展的影响,形成了两种以不同哲学理论为指导的教育研究范式:归纳式与演绎式,实证研究与思辨研究。
经验论与唯理论之争
经验论:培根,强调经验,归纳法,实证研究
观察—实验方法体系:
归纳
观察 解释性原理
实验
唯理论:迪卡尔、莱布尼茨,强调理性,演绎法,思辨研究—唯心的,使演绎法、思辩研究快速发展
3.心理学开始成为教育研究的基础。
教育学心理学化运动: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伦理学 —— 教育目的论
心理学 —— 教学论
4.实验法在教育研究中得到初步应用。
19世纪形成并盛极一时的 科学主义思潮 强调 观察—实验方法是认识世界最有效的方法,启发人们开始尝试在教育研究中开展实验研究。
裴斯泰洛齐:1774年初等教育与手工业劳动相结合的实验。
欧文:19世纪初教育与机器大生产相结合的实验。
三、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形成期(20世纪前半期)
主要动力:教育理论论争的发展
简单扩大再生产:扩大生产规模、延长劳动时间
↓
相对扩大再生产:加强管理、技术革新
↓
对人才素质提出更高要求
↓
如何培养 之论争
传统派教育:赫尔巴特,旧三中心(教师、教材、教室)
现代派教育:杜威,新三中心(学生、经验、活动)
观点之争 → 研究方法之争
↓
教育研究方法学科独立
主要特点:
1、教育研究方法论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形成独立学科。
标志:
一是1909年芝加哥大学率先开设教育研究方法课程;
二是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教育研究方法方面的专著。
2.教育研究开始大量移植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初步形成了教育研究方法体系。但教育学化做得不好,更多的是简单移植,而不是科学借鉴。
自然科学:实验法、统计法;
社会科学:调查法、文献法、历史法;
心理学:测量法
3.两种教育研究范式——归纳式和演绎式,各自进一步发展。
(1)实验教育学(德国的拉伊和梅伊曼)
两种问题:一种是事实问题,借助于实证的方法来研究。
一种是价值问题,借助于哲学思辩来研究。
(2)教育测量运动(桑代克)归纳式
凡存在的东西都有数量,凡有数量的东西都可以测量。
20年时间编制了1300多种量表
斯通:算数标准学力测验(1908)
桑代克:书法量表(1909)、兴趣测验(1912)
职业测验(1915)、办事员能力测验(1917)
俞子夷:中学国文毛笔书法量表(1918)
陆志苇: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1924)
廖世承和陈鹤琴:《智力测验法》(1924)
演绎式:新传统派教育:新托马斯主义、永恒主义、要素主义
四、教育研究方法学科体系的完善期(20世纪50年代以后)
教育研究发展的主要动力:哲学中新历史主义流派的出现和发展
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
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实践(由低到高的运动)
主要特点:
1.人本主义取向的教育研究日益崛起,教育研究方法论基础由经典自然科学过渡到社会人文科学。
2 .实证取向教育研究得到修正,两种研究范式逐步走向融合。
坎贝尔、斯坦尼:准实验
(量化研究与质性研究相结合;相对控制)
教育实验有三种:真实验、准实验、前实验。
3.实践取向的教育研究——行动研究得到重视和推崇。
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布鲁纳的结构主义课程论
(1)教给学生学科的基本结构,即: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
(2)螺旋式编排教材,提倡早期教育(--直线式编排教材)
编排教材:学科逻辑、学生心理逻辑
三个任何的假设:任何学科的基本原理都可以某种方式教给任何年龄阶段的任何人。 翻译
教师即研究者运动、行动研究、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失败、反思原因:改革教育与设计过程缺乏一线教师参与。
(3)主张发现式学习。
*行动研究产生的背景
----美国60年代课程改革的失败
----反思原因:改革的研究与设计过程缺乏一线教师参与
----教师即研究者运动
----行动研究
4.整体取向成为教育研究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5.跨学科研究渐成风尚,并强调其他学科研究方法的教育学化。(专家引领---跟进)
6.现代科学技术日益成为教育研究的重要手段。
第三章 教育研究的基本规范
内容提要:
一、教育学的归属问题。
二、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三、教育研究的科学规范
四、教育研究的道德规范
一、教育学的学科归属问题
1、学科的分类: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学科
2、学科的发展历史。
人文学科(文艺复兴)——自然科学(17-18世纪)——社会科学(19世纪)
十六世纪以后,西方哲学开始分化,一个叫唯理论,一个叫经验论。经验论代表人物培根,实证的方法,提高人们对自然知识的增长。一个新学科群——自然科学分化出来。唯理论是用思辩的方法。
两种基本的方法体系:思辨方法
实证方法:观察——实验的方法体系
科学主义思潮(19世纪):知识论:自然科学知识最有价值。
方法论:实证研究方法是人们认识世界最有效的方法。用实证方法研究人与人的关系,一个新的学科群社会科学诞生。
3、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的区别:
(1)研究对象:社会科学注重研究社会结,社会组织,社会活动以及个体的社会行为;
人文学科则注重人类的信仰、情感、道德、审美意识等。
道德标准:知行一致,言行统一
审美:
(2)方法论原则:社会科学力求客观,追求唯一和普适性;
人文学科则注重主观陈述,追求多样性和独特性。
(3)研究方法:社会科学重视实证方法和量化研究;人文学科则注重传统的思辨方法和质化研究。
比较典型的人文学科学:社会,科学,艺术等。
任何一个老师,都必须首先是哲学家。
教育跟艺术的关系: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4、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教育学既带有实会科学的色彩,又兼具人文学科的特征;教育研究既强调思辨研究和定性考察,也强调实证研究和量化分析。
二、教育研究对象的特殊性。
研究教育方法与自然现象的不同。方法有很多。
1、复杂性——做准确的归因分析比较困难
原因在于:(1)影响教育活动的因素众多。
(2)人的介入。没有人就没有教育,人是教育中最主要的教育因素。
人的三个特点:多样(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易变,可调
最理想化的教育:个性化的教育,适合每个孩子的教育。
传统的教育——教育决定发展,教育的追求是要去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
现在的教育——发展决定教育,创造一种适合儿童的教育。
易变:受一些外部影响
可调:受一些特殊的情绪情感的影响。
自然科学研究:一因一果
教育科学研究:一因多果,多因一果,多因多果
2、境域性——将普适性研究与个案研究相结合
3、整合性——1+1≠2 将分解式研究与整合式研究相结合
教学活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手段,教学评价
单纯用还原论方法是不行的,教育的整体效果并不等于各个因素的简单相加。
·整合的四个层面:课堂层面、学科层面、学校层面、区域层面
4、模糊性——将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相结合
教学效果 知识
(学生发展) 认知
一般能力——智力
能力
特殊能力
情意 情感、意志、个性、品德……
(道德的最高境界:自律、慎独)
5、两难性——将教育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研究相结合。
教育领域存在大量在理论上悬而未决的两难问题
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实现二者的辨正统一。
90年代的快乐学习,但真正学习好要付出意志努力。
例:兴趣与努力的辩证统一,
教为主导与学为主体的辩证统一
社会发展的需要与个体发展的需要的辩证统一
三、教育研究的科学规范。
重点介绍四个规范,不求体系完整,只求对大家有用。在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
1、客观性原则:价值中立,尽可能避免个人价值取得对研究的负面影响。
教育活动是一种有目的的活动,会存在个人的影响。
2、公共性原则:研究中应尽可能使用学术界公认的术语,如果没有公认的术语,必须自我界定并贯彻到底。
一般关于这个概念,张三认为,李四认为,王王认为,综上所述,我认为……在本研究中,
例:课程的不同层次
各科课程
显性课程
课程 综合实践活动
隐性课程
课业
课程
程序、程度
例:教学策略的三种用法
·教学策略 --80年代末 攻破难点的教学窍门 低于教学方法
·90年代末 低于教学模式、高于教学方法
教学目标
教学内容
教学模式 教学策略
*高于教学模式
主体教育的教学策略 主体参与
合作学习
体验成功
差异发展
(主体教学的四个教学理念,)
3、操作性原则:研究中涉及的主要概念术语要有明确的、可操作的定义。
概念界定的方式:
1、 抽象定义:
活动方式
2、操作定义 测评方式 量化
质性
例1: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教学效果的比较实验研究
集中识字
分散识字
识字教学效果:学生对字的掌握程度
能再认的字和数量
掌握: 能组词造句的字的数量
其操作步骤为:1,2,3,
例2:创造性思维与个性教学模式的实验研究
首先要介定的:
4、检验性原则:研究的结果要经得起重复验证,但只要求前后研究结果在发展趋势和方向上相同,而不强求资料数据一模一样。
四、教育研究的道德规范。
所谓教育研究的道德规范是指在教育研究中,基于创理的需要,研究人员所应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如果说科学规则是基于科学的说服理的需要,那么道德规范是基于伦理的需要。一个是研究者与研究之间,不抄袭等,还有研究者与学生之生。心理学和社会学中都会有体现。20世纪50年以后都非常重视道德规。
第一个是心理学的研究,孤独对人心理的影响。另一个是社会学的实验,当外界的压力与人的违背良知的冲突,这种冲突时人们会有什么反应。
其基本内容包括:
1、 尊重知识产权,杜绝学术不端行为。教育研究中的学术不断行为有:
(1) 抄袭、剽窃、侵吞他人学术成果;
(2) 篡改他人学术成果;
(3) 伪造或者篡改数据、文献、捏造事实;
(4) 伪造注释;
(5) 未参加创作
(6) 未经他人许可。
2、 实事求是,审慎解释研究结果。
(1) 以事实为依据,不弄虚作假,歪曲事实。
(2) 详尽解释成果的有效性条件和适用范围。
(3) 推广成果要严谨,慎重。
3、充分尊重和保护被试的各项正当权利。
(1)知情权,
(2)不协作权,一定要征得其监护人同意
(3)匿名权
(4)个人资料保密权
4、避免给研究对象造成伤害。
(1)尽可能减少或避免可以预期的伤害。
(2)若伤豁不可避免,必须提前告知研究对象。
(3)若伤害是严重的、长期的,则必须停止研究。
第四章 教育课题的选定与设计
一、一个好的研究课题的特点★★
1、现实性:课题应是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中真实存在的问题,而不是主观臆造的问题。
·真问题与假问题
·反思日常教育实践,从教育实践中发现问题。
²百年校庆:想说爱你不容易
²教育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认同感的调查研究
²网络时代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研究
²女博士婚恋困境的个案研究
²小学班干部角色错位现象研究
·加强教育理论学习,寻找教育实践问题研究的切入点。
例:小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研究----积极心理学视野下小学生问题行为转化研究
课堂教学中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问题研究(表现及分类、产生原因、教育对策)
差异教学视野下的课堂学生注意力问题研究。当课题特别无味时,找一个理论视角。
2、价值性:课题应是最有价值的问题。
理论价值
应用价值
² 关注教育热点问题。(如何寻找热点:看每个杂志的目录—看有感觉的----坚持3个月至半年,看大家在研究啥)
² 若干基础教育研究热点问题
ü 创新型人才培养与课程整合。整合就一定要跨学科,如何做课程整合。
ü 学生研究与有效教学
ü 学习的选择性与自主学习
ü 学习的社会性与合作学习
ü 学习的创新性与探究学习
ü 差异教学与教育公平(划一性教学—选择适合教育的儿童;差异教学—创造适合儿童的教育
扯平=公平—需求一样=需求不同 !=)
ü 学业评价与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ü 教师评价与教师专业发展
ü 学校文化建设与学校特色发展
ü 家校合作与社区共建。
ü 家校合作的影响,负效应,会引起社会不安定等因素。
ü 公民素质形成与学校德育创新。德育的时效性,
ü 学生研究与有效教学。如何研究有效教学,要关注个体,群体差异与个体差异
ü 学习的创新性与探究学习。北师大,郭华《教学认识的两次倒转》。探究的学习存在的问题:1、迷失方向,2、没有价值,为了探究而探究。概念的不需要探究,原因需要探究,需要深理解的需要探究,但不是每个都要探究,是否要探究主要看附加价值。附加的价值:丰富体验、培养情感、理解原理。
·差异教学与教育公平。公平的真实含义是相称。与每个人发展水平相称的教育是公平的教育。给他权力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公平。
教育公平 宏观(东西、城乡、校际) 微观(歧视性教学、划一性教学
3、独创性。有一定的新意或独特之处
(开题时老师会问你,你的创新点在哪里,能不能创新,创新并非全新)
·对原有研究课题的扩展或延伸
例如:临沂地区中学生物双语教学实验研究(创新性在区域扩展)
农村中学教师专业发展策略的个案研究--(以述事性,方法创新)
权力关系与师生交往(视角转换)
课堂奖励的负效应及其规避策略的研究(内部动机---外部动机 逆向思维)
小学数学教学伪生活化及其应对策略研究(不符合生活实际)
家校合作的负效应及其规避策略的研究(逆向思维)
4、具体性:明确具体,界线分明
·宜小不宜大,应从小处着手,做大文章。可以有大事角,透视小问题。
例如:素质教育研究 小学语文素质教育研究 小学作文教学与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小学作文教学与学生创造性个性的培养(开题时)-----变量分解
例如:教育实验研究 教育实验的科学化问题研究 教育实验方法论与教育实验科学化 教育实验的哲学基础与教育实验科学化 (经验论、唯理论、科学主义、人文主义) 科学主义思潮与教育实验科学化-------层层筛选
例如: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研究
基于学生情感培养的小学语文文本解读策略研究
基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
基于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的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研究-------反复聚焦
5、可行性
客观条件:资料、经费、设备、领导支持等。
主观条件:知识储备、研究经验、兴趣等。
教育研究方案的设计
(一)课题名称
·四个基本要求:★
1忌用疑问句和陈述句。(如何指导学生有效阅读。改为:学生课外阅读指导策略)
2字数适不要太多。(20个字以内,如太长用副标题)
3研究焦点突出。(例:个性教育与素质教育的互动及教育的现代化。这种是概念堆积,一次只能解决一个问题,要知道舍弃。最终题目为:论素质教育中的个性教育)
(例:阅读指导法在合作学习中的应用——XXX中学数学教学改革的反思之一)
4表述方式恰当
课题表术方法示例:
◆农村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研究
◆中学物理教学审美化研究
◆中学数学前置性作业的设计和应用研究
□全纳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性别意识教育研究
□课程创生取向下高中语言课堂教学改革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的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研究
■大众娱乐文化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校园网络建设与高中德育创新
△文化冲突分析:学校文化建设的切入点
△促进个体差异发展:合理性分析
△从甄别选拔到促进发展:学生评价理念的转向
●学习的累积性、适切性与交互性
——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课堂教学改革的启示
●中学家校合作观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潍坊市三所中学为例
●阅读教学法在合作学习中的应用
——A中学教学教学改革的反思之一
●大学教师文化研究
——基于教师休息室文化透视
●近十年高中语言有效教学的价值向
——一种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研究
这两个题目的区别。
□中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以潍坊市三所中学为例
□潍坊市三所中学家校合作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关于小学生对教师评价的研究。改:关于小学生对教师的评价的研究
可改为:关于小学生对教师评价的研究
关于小学生对老师的评价的研究
关于小学生参与教师评价的研究
关于小学生评教的研究
探究式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可改为:探究式中学作文教学研究
中学探究式作文教学研究
中学作文探究式教学研究
往哪放意思最清楚,不产生歧义
(二)选题的论证★(为什么要做这个题目)
问题的缘起★
文献综述(介绍国内外研究现状,阐明课题研究的切入点)
课题的研究实践价值和理论价值
理论价值:能增加知识,提高认识
实践价值:能提出前新的解决实际问题的途径或方法
l问题的缘起:说明选定课的原因,阐明研究的针对性
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社会发展需要或个体发展需要
(2) 教育现实的问题与改革的需要
(3) 相关研究的启发与支持
(4) 研究者的研究兴趣
(5) 研究者的工作经验或前期研究结果
不一定每个方面都要有,可以是两个,可以是三个,应该在这五个方面去思考。
例:小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和谐发展研究
1. 人的全面发展需要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的整合(个体发展的需要)
2. 新一轮课程改革体现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并重的思想(教育改革的总体要求)
3. 加强人文素养教育是当前加强小学生思想教育的需要(前期调研的结果)
例:互助研修: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 班主任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呼唤班主任专业化发展(教育的现实问题与改革需要)
2. 教师专业化理论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研究的基础(相关研究的支持)
3. 互助研修是班主任专业化发展可能的有效途径。(个人的研究经验)
例:老师的论文
(三)研究的基本思路和主要内容
l
界定核心概念
1、 给出明确的自我定义
2、 给出可操作的定义
l 分解问题。首先要有层次和逻辑性,第二是周全。
l 画概念结构图
小学生人文素养
小学生科学素养 是什么?如何测评(点和面)?
和谐发展
例:构建有效课堂——学案导学、合作探究教学模式研究
他们的概念关系
例:生命化课堂的创建研究
l 要研究的问题:生命化教育理念的研究
l 多元化校本课堂体系的研究
l 关注生命的学科课堂研究
l 激励生命成长的多元发展评价策略研究
l 生命化教师以其成长的研究
l 亲师合作共同关注生命成长的策略研究
l 分解的好不好,如何衡量,概念结构图 也就是论文题纲
例: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数学课外教学研究
研究思路:
ü 如何利用网络平台,加强家校合作
ü 通过网络平台增加数学学科学习兴趣,拓展学习内容
ü 通过网络平台,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也能获得其他学科知识,提高综合能力。
要解决的问题
ü 小学数学课外教学的概念,价值与功能的研究
ü 小学课外教学网络学习资源开发研究(基础性资源、拓展性资源、综合性资源、实践性资源等)
ü 小学数学课外教学网络平台运行机制的研究
ü 基于网络平台的小学数学课外教学的外部支持系统研究
(四)研究方法的选定与设计(简答)
l研究方法的选定主要考虑两个因素:(1)课题的性质和内容(2)研究的主客观条件
l每种研究方法的设计应明确具体。主要包括:
(1)使用这种方法的目的
(2)样本设计:样本怎样选,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能对哪些样本做到哪样研究
(3)研究工具设计:问卷,访问纲,样表等,如何获取,从哪里得到
(4)研究实施设计(时间、地点、方式)事先想一想,有没有可行性
(5)资料收集整理方式的设计
例:小学语文合作学习与学生自主意识的培养
理论研究:通过查问大量相关文献和分析提升,概括自主意识的概念及当代意义 ,合作学习的概念、特点及实施要点,并在此基础上构建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意只的小学语文合作学习的基本模式。
调查研究:采用问卷与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对本校四、五、六三个年级学生进行调查,旨在提示小学生自主意识的年龄特点及发展趋势。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遵守纪律的问题、学习效率、同伴交往等几个方面。
实验研究:在四、五、六三个年级中,各随机选择一个班作为实验组,在语文课上进行合作学习,同时再从四、五、六三个年级中各承受机选择一个班作为控制组,按照惯常方式进行教学,实验进行三个月,实验前后分别对六个班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遵守纪律情况,学习效率,同伴交往情况等进行调查,比较实验组学生的自主意识无意提高。
(五)研究过程及分阶段目标设计 (开题报告中可写可不写)
(六)研究条件分析
人员构成(有几种人,干什么,要在课题申报书中详细说明)
资料准备
设备条件(成员有没有与课题相关的研究成果)
已有相关研究成果
(七)预期研究成果
教育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方式
研究报告(全面汇报)+支撑材料(点上深化)
支撑材料的种类
论文:正式发表
著作:(正式出版或内部交流)学术专著,教育随笔或教学感悟集,论文集,案例集,教育叙事(自传式叙事和行动式叙事),教学用书
(八)经费预算与来源
《教育研究方法》8.8—9日王晓诚老师授课内容整理
【内容提要】
【专题一】文献的检索与综述
【专题二】调查研究
【专题三】观察法
【专题四】研究报告的撰写
推荐阅读书目
n 裴娣娜 .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5.
n 杨小微主编 .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 [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n 陈向明. 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0.
n 陈向明. 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的简化版).
n 中小学教育科研指导丛书(共11本,各位教师可根据自己今后的研究需求查阅)
n How to Design and Evaluate Research in Education
-------------------------------------------------------------------------------------------------
【专题一】文献的检索与综述
一、教育文献检索
q 教育文献检索是从有关教育科学的文献中迅速准确地查找出所需信息资料的程序或活动
为什么要进行教育文献检索
q 选题
了解其他研究者在本领域内已经做了或正在做哪些研究,以便更具体地限制和确定自己研究的课题及假设(摘要、综述性文献)
q 研究设计
获得一些可能对当前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把握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及困难(代表性文献,方法、思路,避免错误)
q 总结
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和论证依据
二、文献的种类
n 根据加工程度的不同
q 一次文献
研究者直接参与研究并将研究结果发表在学术期刊等学术资料上的文献(专著、论文、调查报告)
q 二次文献
对他人的研究进行记录、加工整理的资料(文摘、书目、题录、索引等)à对文献的文献
q 三次文献
对一次文献、二次文献的信息进行系统的整理并概括论述的文献(handbook、专题述评、元分析)
n 根据分布的不同
q 书籍
名著(权威著作)
专著/论文集(某一专题,全面、系统、深入)
教科书(专业性书籍)
手册(某一领域的研究进展状况)
资料性工具书(教育辞书、百科全书)
q 报刊
1. 报纸:刊登新闻和评论为主
中国教育报
教育文摘周报
中国教师报
光明日报
人民日报
2.期刊:学术杂志、学报、文摘及复印资料
两个社会科学学术期刊评价工具
★ 北大图书馆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5)(68种)
★ CSSCI来源期刊(2014-2015年)目录(教育学)(36种)
(Chinese 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
q 档案
年鉴(重要的时事文集和统计资料)
中国教育统计资料(细化到省、市)
教育志(记录地方发展史,区分于教育史)
文献检索的一般过程
明确研究问题……….>浏览相关综述类文献-----à选择检索工具----确定检索关键词/组----进行检索(目录纲要)
三、文献检索的基本方法
n 顺查法(过去-现在,掌握历史脉络)
n 逆查法(现在-过去,把握现状)
n 引文查找法(经典文献)
四、文献的阅读与记录
n 文献的阅读:三种阅读方法
q 浏览:目的明确、抓要点、速度
n 了解材料的目录、大意。略读以后,要作出初步判断,做上记号
q 粗读:基本观点与事实
通过速读把材料分为三类:
n 有一般参考价值或有待斟酌的
n 值得引用、内容精辟、观点新颖的
n 没有参考价值或观点前后矛盾的
q 精读:求深、求精
n 文献的记录
q 标记与批语式:重点、难点、疑点、创新点
q 抄录式:全录或者摘录
q 提要式: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总结
q 札记式:心得、体会、联想、疑点、质疑等
五、文献综述的撰写
n 基本结构
q 问题的提出,阐明文献综述的目的
q 提取研究的关键词,形成综述的几大维度
q 列举各维度相关的若干最具代表性的研究并作点评
q 对已有相关研究进行概括,阐明其特点(包括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已达成的共识)+存在问题
q 列出主要参考文献
作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主题写一篇文献综述(不少于3000字)
--------------------------------------------------------------------------------------------------------------
【专题二】调查研究
一、调查研究概述
n 了解/描述人们对某个话题、政策或问题所持有的看法/态度或母群体特征等
q 人口普查(census)、舆论调查等
n 三个主要特点
q 从样本处收集信息去描述(describe)样本所属母群体(看法、态度、信念、特征等)
q 通过提问问题(asking questions)收集资料
q 信息的收集对象为样本(sample)而非母群体
二、调查研究的类型
n 根据调查设计的不同
q 横向设计调查
在同一时间以不同年龄的个人/群体,即不同的母群体为对象,掌握基于时间/年龄的特征变化
例:根据教学经验的不同,教师对第八次课改中语文课标修订案的态度如何?
q 纵向设计调查
在不同的时间以同一个人/群体或不同个人/群体为对象,调查基于时间/年龄的特征变化
n 追踪研究(panel study)
在不同的时间里对同一个人/群体的基于时间的特征变化进行的研究
例:我国儿童的阅读能力发展样态如何?
n 趋势研究(trend study)
在不同时间对不同群体(不同母群体)的基于时间的特征变化进行的研究
例:我国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学业成就的变化是?
n 群体研究(cohort study)
从同一个母群体中抽取的不同的样本,在不同时间点对其基于时间的特征变化进行的研究
例:2014年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的新手教师(first-year)的教学效果的提升(growth in teaching effectiveness)状况如何?
n 根据调查内容性质的不同
q 事实调查
对研究对象现有特征及行为事件事实的调查Fact!
例:学校校本课程开设现状如何?我国大学生就业情况如何?
q 征询意见的调查
就某个问题向被调查者征求意见和建议,或请他们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评价
例:学生对讲授为主和讨论为主的语文课有何看法?
您是否赞成国家实施XXX政策?
一、调查研究的实施程序(问卷)
确定研究问题-----确定研究对象----选择资料收集方法----抽样----制作问卷----问卷修订----拟定封面信----资料收集
n确定研究问题
hierarchical approach:宽泛的、一般性的à具体
例:研究问题:小学生家庭教育状况如何?
q 小学生家庭教育条件如何?
n 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物质条件如何?
n 小学生家庭教育的精神文化氛围如何?
n ……
q 小学生家长教育行为如何?
n 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的期望如何?
n 小学生家长对孩子学习成绩的关心程度如何?
n 小学生家长对孩子素质发展的关心程度如何?
n ……
q 小学生家长教育方式如何?
n 专制式
n 放任式
n 民主式
n ……
n确定研究对象
定义目标母体(target population)
q 明确到可以非常确定地指出哪些人属于这个群体,哪些人不属于
n选择资料收集方法
直接发放问卷/Direct Administration
研究人员将问卷送到研究对象手中,待回答者填完后,再由研究者逐一收回的发放方式。
同一时间、地点
在研究者能接触到所有(大部分)被调查者时使用
优点:高回收率(接近100%)、低耗费
缺点:需要一定的场地、难以确保样本代表性
邮寄问卷/Mail Surveys
利用邮寄的方式发送问卷收集信息的方法
优点:相对耗费较低、可由研究者一人完成(或外加几个助手)、帮助研究者接触到难以通过会面或电话接触的被调查者、充足的应答时间、能够从不同地区样本处获取信息
缺点:回收率低、难以为被调查者的回答提供相关指导
电子邮件或Web-Based Surveys
利用电子邮箱发送问卷或发送网络问卷收集信息的方法
Survey Monkey、问卷星(单选、多选、填空、量表..)
优点:费用低、减少数据录入工作、易于分析、多媒体界面、移动管理
缺点:回收率低、技术问题
电话/Telephone Surveys
通过电话向样本询问相关内容、收集信息的方法
优点:比面对面访谈耗费低、较为迅速、易于从不同地区样本处获取信息、研究者可以提供帮助(明确问题、追加问题、鼓励回答)
缺点:只能接触到一部分样本(无电话或没有登录电话信息)、无法进行视觉上的观察,难以提问私人的、敏感的问题
面对面访谈
研究者通过个人访谈或集体访谈收集信息的方法
优点:互动(亲密关系、明确问题、追加问题)、可收集深层次的资料
缺点:耗费多(访谈者训练、资料收集时间长、缺乏匿名性)、特定样本难以接触(高犯罪区域、大公司工作人员等)
n 抽样
选择研究对象(人、产品等)的过程。即,从母体中抽取样本的过程
母体:研究对象的全体(研究结果所要推广的对象)
样本:为了获得研究信息,从总体中抽取的群体(sample)
q 样本的代表性
能够很好地反映母体特征的样本
决定研究结果的推广性(generalization)程度
q 抽样的分类
1. 随机(概率)抽样
n 母体的所有成员被抽中的机率是一样的
分类:单纯随机抽样、分层随机抽样、群集随机抽样、两段随机抽样
难以进行随机抽样时……
---详细叙述样本特征(年龄、性别、社会地位等),使读者能够自行判断
---通过其他样本进行反复研究,尝试推广研究结果
2. 非随机(非概率)抽样
n 母体的所有成员被抽中的机率是不一样的
分类:便利抽样、目的抽样、系统抽样
n 制作问卷★
1.问题的类型
q 封闭式问题
是否式
选择式(单选)
选择式(多选)
q 选择式题目的备选答案设计要求
§ 同一层次、相互排斥
§ 周全所有可能的答案
*善于使用其他
排序式
q 排序式题目设计要求
§ 备选答案要求同选择式
§ 明示排序的具体要求(按照喜爱程度?严重程度?)
§ 告知排序的具体格式
量表式
§ 三级量表
§ 五级量表
§ 七级量表
§ 四级量表
§ ……
§ 语义差异量表(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
量表式题目的优点:赋值、编码、录入
q 开放式问题
开放式问题与非开放式问题的比较
封闭式
开放式
便于回答
不便于回答
便于分析(编码处理)
不便于分析(编码处理较困难)
问卷回收率相对较高
问卷回收率相对较低
回答受限(需要很多备选项)
回答自由(易制作)
调查的问题一般比较简单表面
可以调查比较深层次的问题
对备选项没有把握时不能使用
对备选项没有把握时可以使用
q 封闭式 + 开放式 混合
n 封闭式题目与开放式题目结合的两种方式
n 同时出现在同一份问卷中
n 先做小规模的开放式问卷调查,再根据调查结果做大范围的封闭式问卷调查(对问题的答案设置不明确的时候)
例,课堂师生冲突、课堂违纪行为
*相倚问题(contingency question)
一连好几个问题都只适用于一部分回答者à跳答指示
2.提高问题质量的一些建议
a) 言简意赅(Keep the questions short!)
b) 避免以下情况:
i. 一题多问
例:您近来有恶心和头痛的症状吗?
您喜欢语文、数学课吗?
ii. 使用专业性太强的术语
例:请问您如何看待学校的课程建设?
请问您作为乡村教师的自我认同感如何?
iii. 直接问敏感性问题
例:请问你个人每月的工资收入是多少?
iv. 诱导性问题
例:大多数人都赞成使用XX方法,你的看法呢?
人们认为读书是有益的,您的看法如何?
v. 多重否定
例:您是否赞成课程不进行改革?
您认为没有学生不惧怕教师的威严吗?
vi. 被调查者不知道的问题
例:您对我国的学校教育制度是否满意?
您对学校的课程开设情况是否满意?
3. 其它
c) 指导语
用来指导研究对象填写问卷的一组说明性文字(填表的方法、要求、时间、注意事项),有时还附一两个例题,帮助被试更好地理解如何填写。
i. 卷头指导语
ii. 卷中指导语
d) 个人基本情况
i. 个人基本信息
1. 年龄、性别、工作地点、职业、工作年限等
ii. 教育条件因素
1. 教育程度、年级、成绩等级等
iii. 家庭环境因素
1. 家庭人口、父母职业、教育程度等
e) 结束语
i. 结束语的两种方式
1. 设计几个开放性问题
2. 以简短的话语表示对研究对象合作的感谢,提示调查对象不要漏填或请复核。
ii. 注意有时结束语可以省略
n 问卷修订
1. 专家意见
q 定义、内容、备选答案的设置、形式
2. 试测/Pretesting the Questionnaire
q 模糊的表达
q 不恰当的词汇选择
q 难以理解的问题
q 不清楚的选项
q 指导语是否清晰
n 拟定封面信
---封面信内容
q 我是谁(调查的主办单位或调查者个人的身份)
q 我们要调查什么(调查的内容)
q 我们为什么进行这项调查(调查的目的)
q 我们为什么找您作调查(选择对象的标准/方法)
q 我们的调查有什么用(调查的意义价值)
q 我们的调查不会损害被调查者的利益(保密性、匿名性、仅为科学研究所用)
q 表示愿意分享研究结果
q 表示希望被调查者合作
q 表示感谢(谢谢您的合作)
n 资料收集
1. 问卷的发放
2. 问卷的回收
q 回收率
对问卷回收率的计算
回收率30%左右,资料只能作参考
50%以上,可以采纳建议
70%-75%以上,可以作为研究结论的依据
回收率一般不应少于70%
q 有效回收率
四、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大体了解)
1. 简单计算
n 量的变量(成绩、身高、体重等)
à量的数据
q 使用频度和数值(均值、标准方差)概括
频度表
分组频度表
多边图(正的偏度、负的偏度)
双层多边图
直方图
走势图
……
n 分类变量(性别、宗教、人种)
à分类数据
q 以出现频度(百分比)的方式概括
频度表
条形图
圆饼图
交叉表
……
2.探求变量之间的关系
q 相关性
学生阅读态度和阅读能力之间的关系如何?
教师的职业态度与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如何?
……
q 差异检验
n 性别
n 工作年限
n 学历水平
n 社会经济地位
n ……
问卷法vs.访谈法
问卷
访谈
代表性
样本大,代表性高
样本小,代表性弱
编码处理
便于编码处理
编码处理较困难
匿名性
匿名性好
匿名性差
深度
调查问题一般比较简单表面
可调查较深层次的问题
灵活性
不灵活
可灵活调整调查题目
调查法专题复习参考资料:
n 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q 第五章教育调查法
--------------------------------------------------------------------------------------------------
【专题三】观察法
Opening
日常生活中的观察 vs. 作为科学研究手段的观察
n 日常生活中的观察
q 无明确的目的性、计划性
q 无意识
n 作为科学研究手段的观察
q 有目的、有计划
q 运用感觉器官或借助科学仪器,能动的
一、观察法概述
n 概念
q 观察者运用自己的感官或借助一定的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能动的!)对自然或社会现象进行感知和描述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
n 观察的作用
q 看到行为或事件的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
q 联系社会文化情境
q 对当地的文化有比较直接的感性认识(青少年团伙)
q 研究很少为世人所知的现象(吸毒、监狱生活)
q 对不能或不需要进行语言交流的对象进行研究
q 辅助其他研究方法(访谈前的预备性观察)
二、观察的类型★
n 作为科学研究手段的观察
q 实验观察法(控制观察法)
研究者根据研究需要创设特定情境,选取样本,较严格地控制无关变量,准确测量、记录被试的反应。
n 班杜拉经典研究:儿童观看攻击充气娃娃的录像
n 依恋实验:恒河猴实验(铁丝猴、木制猴)
q 实地观察法(自然观察法)
自然情境中的观察。是在充分保持观察行为或活动发生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
1.按照研究者是否参与研究活动
n 参与观察
指观察者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之中,通过与观察对象共同进行的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如卧底)
优点:全面、深入,信息准确
缺点:情感因素,可能缺乏客观性;记录有困难
n 非参与观察
指观察者不参与被观察者的日常活动,通常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观察
优点:比较客观的观察、操作容易
缺点:研究者效应、难以深入(无法即时发问)、条件限制(距离远)
2.按照观察本身的形式
n 结构式观察
事先设计了统一的观察对象和记录标准,对所有的观察对象都使用同样的观察方式和记录规格
例:Thomas等(1968)对一名6岁男孩捣乱行为的研究
优点:便于定量处理和对比分析
缺点:观察过程比较呆板,缺乏灵活性
n 非结构式观察
开放式观察活动。有总的观察目标和方向/大致的观察内容和范围,无明确的观察项目或固定的记录方式
例:丁笑炯. 课堂纪律的社会学分析——一项个案研究[J]. 教育研究与实验,1997(3).
优点:方法较灵活、适应性强
缺点:所获资料较零散,不系统,难以进行定量分析
3. 其他分类
按照公开程度:隐蔽型、公开型
按照观察目的:探索型、验证型
按照观察的时间安排:长期、短期、定期
……
三、观察的常用方法★
(此部分内容可参考杨小微《教育研究的原理和方法》之教育观察法)
n 描述性观察
q 日记描述法
以日记的方式记录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或教育现象的一种观察方法
综合性日记描述与主题日记描述
例: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奇《一个父亲的日记》
陈鹤琴《儿童心理之研究》(微盘网上可以下载到此书)
q 轶事记录法
研究者认为有价值的、有意义的或感兴趣的事件完整地记录下来
q 实况/连续记录法
即在一段时间内连续记录被观察对象的行为
注意:
根据观察目的确定观察的时间和场景
注意力分散情况à节课进行详录
学生之间交往情况à的课余活动
善于借助先进的设备
手工:慢、错、不细不全
设备:回放
记录要全面、客观(严格区分客观描述和主观解释)
n 取样观察法
以行为为样本的研究方法
q 事件取样法(能够举例说明)
确定要观察的事件或行为,然后对此进行记录(只记录预先确定的行为或事件)
特点:以事件为单位;获取的结果是事件或者行为特征
例如:幼儿争执事件
n 实施步骤
q 确定所要观察的特定事件或者行为(争执事件)
q 确定所需记录的资料种类和记录形式,制定记录表格
q 只要预定的行为或事件一出现,就立即记录
q 时间取样法(能够举例说明)
在特定的时间内观察和记录特定行为(按照某一标准的时间间隔进行记录)
经常发生或出现的行为(如教师的课堂提问)
集中在某一行为或事件是否发生、频率、持续时间
n 实施步骤
例:儿童社会参与性活动观察记录表
q 确定观察的总时间
§ 持续两周
q 确定若干观察时段
§ 每天上午8-10点对每位学生观察
q 作出所要观察的行为/现象的操作定义,制定观察表格
q 实施观察,并做好记录
q 整理观察资料,作出研究结论
事件取样法
时间取样法
时间
不受时间间隔和时段规定的限制
严格按事先规定的观察时间
侧重点
特定行为或事件的特点及全过程
在规定时段中预先设定的行为是否出现、出现次数及持续时间
n 行为检核法(清单法、查核清单法)
q 主要是用来观察重要行为的呈现与否
(观察者将规定观察的项目先列出表格,当出现该行为时,就在该项上做标记)
q 编制方法
n 列出重要项目
q 研究的问题包括哪些内容,有哪些方面的表现
例:学生对几何体的认识
n 主要项目分解为具体项目
q 即各类行为的具体表现
例:圆形、正方形、长方形等
n 按一定逻辑顺序排列项目,编制出行为核查表
q 可按难易程度、字母等为序
四、观察法的实施
(此部分内容的学习可参考陈向明《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如何进行观察)
n 观察前的准备工作
q 确定观察的问题(为何而观察?)
研究问题 vs. 观察问题
研究问题:从中国的幼儿教育看中国社会变迁与全球资本主义之间的关系
观察问题:
孩子平時穿什么衣服?吃什么食品?玩什么玩具?看什么电视节目?在哪里上学?和谁一起玩耍?孩子平时读什么课外书?……
q 制定观察计划
n 观察什么(内容、对象、范围…)
n 地点
n 观察的时刻、时间长度、次数
n 方式、手段
n 效度(研究者效应)
n 伦理道德问题(影响被观察者生活?…)
q 设计观察提纲
n who?
n what?
n when?
n where?
n how?
n why?
q 准备观察所用的辅助工具
n 记录表格(根据研究目的、内容和特点编制)
n 记录方法
q 等级式
q 频率式
q 实录式
q 是非式
q 符号式
q ……
n 仪器设备
q 安装
q 熟悉使用方法
n 实际观察
n 做好观察记录
n 描述观察现场
n 画一个有关观察地点的地图
n 记录观察时间(年月日、星期、钟点)、天气等
(任何你认为对理解现场所发生的事情有关的因素)
n 其他:班级规模、学生成绩概况,特殊学生概况;具体授课内容、授课类型、教师的教学设计或思路……
n 现场实况记录的格式(大纸张、空白)
q 事实+分析
q 实地笔记+个人笔记+方法笔记+理论笔记
n 记录的语言★
q 具体
×食堂里十分萧条,炊事员人浮于事,工作没有效率
实地笔记:在这个面积二百平方米的食堂里有30名顾客、20名炊事员
个人笔记:我感觉这个食堂工作效率不高
q 清楚
§ ×食堂里人很多,很拥挤
q 实在(朴实、中性)
§ 避免隐喻、双关语、成语、歇后语、俗语、俚语、新闻口号、政治套话等
n 资料的整理与分析(大体了解)
1.质的资料的量化:
将质的资料量化,使用量的分析方法(使用结构化访谈/访谈问卷时)
q 作用
n 可以迅速、简单地整理资料
n 有助于研究结果的有说服力地推广(使用统计分析方法)
2.质的资料的类属分析(分类/归类):感兴趣的老师们可具体参照《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一书中的相关内容
观察法专题复习参考资料:
n 陈向明著,教师如何做质的研究[M]. 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q 第7章,如何进行观察
n 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q 第四章,教育观察法
-----------------------------------------------------------------------------------------------
【专题四】研究报告的撰写
一、研究报告概述
n 研究报告
q 以对事实直接研究所得的第一手材料为基础
(事实材料是报告的主要内容)
q 需详细说明研究方法与研究过程(研究设计、对象、研究工具、研究程序)
二、研究报告的格式
Publication Manual of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APA)
n 介绍页/Introductory section
n 题目页
n 题目
要把研究问题最重要的特点用最简单的词句说清楚。
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如果字数太少不能说明问题,可以在正标题外再加上一个副标题。
n 作者信息
对研究做出实质性贡献的人,以贡献的大小排列顺序。
(若为杂志论文)作者所在单位名称、城市、邮政编码
n 目录
n List of Tables
n List of Figures
n 主体/Main body
1.介绍/引言
研究背景/问题的提出
研究目的
研究意义
研究问题/假设
2.文献综述
理论/概念框架
相关研究述评(现状、成果、不足)
3.研究方法
研究对象:取样、对象信息及特征
研究工具(问卷、访谈、量表;信度、效度)
研究程序(具体步骤:what, when, where, how)
数据分析方法(量:统计分析方法;质:资料归纳策略)
4.结果
Major findings(words、图表、数值)
证据!事实!
5.讨论
解释结果中呈现出来的意义(理论/实践)
与前人研究结果的比较分析
6.结论/建议
概括总结(研究问题/过程/结果)
提出建议(基于研究结果)
研究局限性(弱点/尚未解决的问题)
后续研究建议(需深入探讨的问题)
n 参考文献/References
n 凡是引用前人(包括作者自己过去)已发表的文献中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对它们在文中出现的地方予以标明,并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表。
(参考文献格式见附录资料)
*扩展:引用别人的观点算不算抄袭?
《MLA文体手册和学术出版指南》:
n 抄袭是在自己的写作中未经指明出处就借用别人的思想或表达方式
n 抄袭的形式包括重复别人的措辞或名句,转述别人的观点和表述别人的思路时,没有适当地指明出处
n 附录/Appendixes
n 是正文的补充部分,必要时才加以列出。
n 主要列举:
n 研究中所使用的研究工具
n 原始数据资料
n ……
三、调查研究报告的撰写
题目
n 前言
n 问题的缘起
n 研究问题
n 研究价值与意义
n 文献综述
n 相关理论框架/相关前期研究
n 研究方法/设计
n 研究对象(抽样方法、对象信息、样本代表性)
n 研究工具(例:问卷、访谈提纲的设计)
n 研究程序/过程(时间、地点、方式)
n 数据处理方法
n 结果
n 呈现调查结果(图表、数据、观察/访谈记录和案例等)
n 讨论
n 对研究结果进行理论的分析和论证(概括问题及其成因)
n 对研究方法上的局限性进行探讨
n 提出可供进一步研究的相关问题
n 结论
n 概括研究结果
n 提出改革建议
n 局限性
n 后续研究
参考文献
附录(问卷、访谈提纲等)
四、实验研究报告的撰写
n 前言
n 文献综述
n 研究方法/设计
n 被试:被试条件、数量、取样方法
n 实验设计:实验组、控制组、变量、工具、实验处理
n 实验程序(时间安排、具体步骤)
n 实验数据分析
n 结果
n 讨论
n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量表、试卷、观察记录表格等)
五、学位论文的格式
(见[其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