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头条号懒龙说的第109篇文章
如果要谈在大唐的外国人,有一个群体就不能不提,他们一般不常来,但是每次来都要不远万里远渡重洋,冒着生命危险,才能踏上大唐的土地。他们来的人也不多,可是对于本国的政治和文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提到大唐与外国的交往历史,总是少不了他们的身影。他们就是日本的遣唐使。
比如前一段时间很著名的一句诗: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其实就是日本长屋王所写,随遣唐使团传播到大唐的。遣唐使作为大唐和日本两国一衣带水的见证,文化交流的桥梁,在两国的历史上都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今天的话题,我们就来聊聊遣唐使。看看这些遣唐使,究竟为日本带回了些什么?
一、 我太难了!——二十年才来一回
所谓遣唐使,广义来说,就是派遣到大唐的使者。按说使者没有特定的地方,比如周边的国家,什么吐蕃、高句丽、日本之类的,只要是往大唐派使者都算是遣唐使。如果算数量来说,日本派出的遣唐使也不是最多的。但是由于日本遣唐使给日本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其意义相比其他国家更为重大,所以后来一提遣唐使基本上就单指日本的遣唐使了。
其实,这个遣唐使前面本来是遣隋使。根据《隋书》的记载,早在隋文帝开皇二十年(600年),日本就曾经遣使诣阙,也就是派出使节来觐见隋文帝。由此可见,日本派出遣隋使还是比较早的。
不过,日本派出的遣隋使却搞得隋朝和日本并不很愉快。原因是日本总是要跟隋朝摆个架子,非得要找找跟隋朝平等的感觉。比如有一批遣隋使按照规矩带了份国书,这会是隋炀帝当政的时候。隋炀帝打开一看国书上头一句话写的:日出处天子致书日没处天子,当时就火大了。首先日本敢用天子这词这本身在中原王朝就是不可饶恕的,关键日本还说自己是日出处的天子,隋炀帝是日落处天子,这意思好像日本还比隋朝地位高点。就冲这份国书,就能看出日本对于自己岛外面的世界缺乏了解。
随着隋朝很快被唐朝所取代,日本继续积极的向大唐派遣使者,这会就成了遣唐使了。从唐太宗贞观四年(630年)日本第一次派出遣唐使,到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日本宇多天皇废止遣唐使制度为止,这264年的时间里,根据木宫泰彦在《日中文化交流史》中的考证,日本总共派出了19次遣唐使,可是派了19次不是等于走了19次,实际成行是13次。
260多年派了13次,平均下来20年派一回。为什么要间隔这么长时间呢?其实主要是这么几点原因。
首先来说主要是钱的问题。
来一趟不能空手来,得给大唐准备点礼物,也就是贡品。根据史籍记载,日本当时进贡主要是以珍珠玛瑙等等宝物,以及日本的一些土特产,比如日本当时的布织的不错,经常会给大唐进贡点。
另外遣唐使团派一次,怎么也得几百人吧,这些人人吃马嚼可都是钱啊。问题日本那会也不宽裕,天皇家也没余粮啊。所以就为凑出派一次遣唐使的成本也得不少日子。这么一来遣唐使肯定不能多派,派多了天皇也扛不住啊。
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地理问题。日本与中国隔着汪洋大海,往返只能走海路,海上来个暴风雨这都没准的,经常发生船毁人亡的事件。很多遣唐使还没看见大唐什么样呢就葬身在茫茫大海。人员损失确实有点高了。
那么,这二十年才来一回的使团,到了长安城主要干点啥呢?
二、学学学、买买买——除了要学习,还得干代购
一般来说,遣唐使团到了长安的官方活动,主要就是两个。首先是觐见皇帝,其次是进献贡品。作为日本的官方使团,沟通唐朝与日本两国政府的信息当然是首要使命,其他还有一些比如派遣留学生的事情还需要唐朝皇帝批准。比如《新唐书》中就记载:长安三年(703年),其大臣朝臣真人,来贡方物。……则天宴之于麟德殿,授司膳卿,放还本国。日本遣唐使粟田真人被女皇武则天在大明宫麟德殿赐宴,还被授予司膳卿的官职。
进献贡品其实不是一个单向的活动,也就是说不是日本单方面给大唐宝物,大唐往往会赏赐比他们带来的东西价值多很多倍的物品。现在日本奈良的东大寺正仓院里,保存的就是大量唐朝赏赐给日本的宝物。日本对这些宝物非常珍视,保护非常完整。唐代的有些东西现在已经失传了,要想看实物,有时候还得跑到正仓院去看呢。
唐代嵌螺钿五弦琵琶 日本奈良正仓院藏
官方活动完事,使团也不能直接走啊,毕竟来一趟不容易。其实遣唐使团还有两件大事要做,第一就是安排留学生,第二就是买买买。
01 日本遣唐留学生——别看人不多,成才比例相当高
日本使节在觐见皇帝的时候,往往都会趁机提出安排留学等事宜,皇帝一看人家好不容易来一趟,留学生也没几个人,也是想来学习中华文化,一般肯定是不会否了的。日本留学生大部分就会被安排进入长安的国子监学习。
不过,每次跟随遣唐使团来到大唐的留学生其实并不多,也就十来个人。根据日本学者木宫泰彦考证,日本历次遣唐留学生实际到了大唐的总共也就118人。人虽然不多,但是学的还是相当不错的。那既然是留学,那他们都学什么呢?无非是三种,一种是学习儒学,一种是学习佛学,还有就是学习杂学。所谓杂学就是什么天文地理医卜星象之类的其他学问。
学儒学学的最好的,当然就是那位著名的阿倍仲麻吕了,这可是上过历史课本的名人。
阿倍仲麻吕是大唐玄宗开元五年(公元717年)跟着第八批遣唐使团来到长安的。到了长安以后,唐玄宗赐他入学国子监,在这里他仰慕中国的文化,为自己改名叫晁衡。阿倍仲麻吕学习还是确实不错的。在刻苦学习之后,和大唐本国的考生一起同场竞技,然后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考上了进士。后来他历任左拾遗、左补阙、卫尉少卿、秘书监等官职,其中这个秘书监那可是皇帝秘书长,这职位确实挺高的。
当然了,虽然阿倍仲麻吕学习确实挺牛的,可是真正让他名垂青史的就是他的朋友圈了。当时最大的大V李白、王维都经常与他诗文往来。有这样光辉灿烂的朋友圈,也够吹一辈子了。
阿倍仲麻吕在入唐37年后的天宝十一载(752年),想要跟着那一批遣唐使团回家,结果船开了遇上了风暴,把船给吹到越南去了。阿倍仲麻吕死里逃生,后来辗转回到长安,此后也再没回国。当然了,阿倍仲麻吕不是自己不想回国,实在是客观因素影响没回成。这不得不说是他人生的一大遗憾。
那学佛学学的最好的呢?最著名的就是《妖猫传》里那位总挂着神秘微笑的空海了。
其实当时跟着日本遣唐使团来到大唐的,除了留学生,还有大量的留学僧。根据《隋书》中记载,早在隋炀帝大业三年(公元607年),日本就派遣了僧人来中国学习。闻海西菩萨天子重兴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门数十人来学佛法。
空海当时来大唐的时候是唐德宗贞元二十年(公元804年),他主要是为了学习密宗佛教。这个密宗佛教细说起来比较复杂,简单来说密宗是天竺佛教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其所供奉的最高等级的佛是毗卢遮那佛,也叫大日如来。当时有善无畏、金刚智和不空三位僧人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入唐弘法,他们合称开元三大士,当时他们所带来的密宗后来也称作唐密。
在空海来大唐求法的时候,当时最为高深的密宗大师应该算是青龙寺惠果大师。有多高深呢?唐密主要是有两部大法,分别是金刚界和胎藏界,而慧果大师两部大法都会,人称金胎不二。空海就拜入了惠果门下学习。
青龙寺惠果大师
空海后来得到了惠果的灌顶,接受了惠果的金胎不二两部密法。后来作为惠果的杰出弟子,在惠果圆寂以后,受唐宪宗的旨意为惠果撰写碑文。后来惠果回国以后,创立了真言宗,也被称作东密,成为了真言宗开山祖师。后来唐密在中国失传以后,中国还专门派人到日本去学习东密,再回传到中国,这也成为中日两国文化史上的一段佳话。
那还有学其他的杂学的也不少,比如说学医的。日本史料里记载了有一位叫做菅原梶成的,他大概是在唐文宗太和八年(834年)来到大唐的。他来到大唐主要是为了学习医术。他在大唐的时候,曾经被获准进入太医署学习,学差不多了回到日本去,也为日本医学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
02 买买买——看见好的统统买回去
其实,遣唐使到达中国以后,不是所有人都能去长安的,真正去的也就不到10%。比如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到大唐的遣唐使团,真正去长安的就是大使一人、长岑判官、营原判营、高岳录事、大神录事、大宅通事、别请益生伴须贺雄、真言请益圆行,并杂职己下三十五人。(《入唐求法巡行记》圆仁(日))
剩下的人往往就只能留在当地,一般主要是在扬州。那去长安的使团当然就是觐见皇帝安排留学之类的事情,留在扬州的这些人有什么事呢?有,那就是——买买买!
买什么呢?什么都买,看见什么买什么。日本僧人圆仁的《入唐求法巡行记》中就曾经记载了这么个事,说遣唐使在长安的时候不允许买东西,所以很多已经入京的使节还又返回扬州买东西。先入京使内监国信春道宿弥永藏、杂使山代吉永、射手上教继、长州判官谦从白鸟、村清岑等十余人,乘一船来……缘上都不能买卖,便着前件人等,为买杂物来。为了买点杂物还专门从长安跑到扬州,可见日本当时对于唐朝物品的喜爱程度。
当然这些东西也不单单是为了自己买的,主要是为了给国内人带的,这就跟我们现在的代购差不多。
除了遣唐使团买买买以外,很多在大唐学习完成后要跟着遣唐使团回国的日本人,也是在大唐买买买。比如前面提到的空海,他在回国的时候就带了很多唐代的文化典籍以及名人诗集等著作。比如《王昌龄集》等一大批诗文作品,就这他还嫌拿的少,为此还专门给越州节度使上书,要求给他再赠送点各种书,比如什么经律论疏传记,乃至诗赋碑铭、卜医五明。最后,据记载,空海回国带的各类书籍足有905卷。可见空海大师的剁手有多疯狂了。
此外,还有一些买的太多被抓起来的。比如前面说的圆仁写的那部《入唐求法巡行记》中就记载:长官谦从白鸟清岑、长岑、留学生等四人,为买香药下船到市,为所由堪追,舍二百余贯钱逃走。这意思就说他们想去买香药,有人要抓他们,没办法撇下200多贯钱赶紧跑了。可见当时香料和药品应该在大唐是禁止卖给外国人的,要不怎么有人要抓他们呢。
那么,前面说了这么多,这些遣唐使到底给日本带回了什么呢?
三、遣唐使到底给日本带回了什么呢?——带回了全套的大唐Style
公元7世纪的日本,还处在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阶段。而如何能够完成这样大规模的社会转型,日本需要一位老师学习。正所谓:取法乎上得乎其中。要学就得找最好的老师。而当时繁荣鼎盛的大唐帝国,就自然成为了日本朝野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所以,日本在向大唐派遣遣唐使的同时,这些从大唐学成归来的遣唐使也在日本掀起了一场大唐Style的改革风暴。
在唐太宗贞观六年(632年),日本派出的第一批遣唐使开始回国,他们回国以后,在日本形成了一个革命集团,其中核心人物就是留华32年的南渊请安。后来在就是在南渊请安的两位学生——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的策划之下,消灭了权臣苏我入鹿,夺取了核心权力。在大化元年(645年),孝德天皇即位,中大兄皇子和中臣镰足开始策划一场旨在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各方面模仿大唐,改造日本,使日本变为一个政章制度完备的封建国家。这场影响日本历史进程的大变革,史称大化革新。大化也成为了日本天皇历史上的第一个年号。
大化改新的主要内容有四点:第一是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废除世袭制贵族;第二是要实行班田制度;第三是命令将土地、部民改为公地、公民;第四就是仿照唐朝实行租庸调制。与此同时,还进行了婚姻、丧葬等方面的改革。这几条一看就都是从大唐学习的。大化革新第一次确立了天皇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体制,促进日本完成了从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跨越。
除了政治制度改革,日本人对大唐Style的热爱还体现在很多方面。我们先来看看日本的都城。
平安京地图
公元794年,这一年是唐德宗贞元十年,日本恒武天皇从长冈京迁都到了一座新都城,在之后的四百多年,这座新都城一直被叫做平安京,也就是现在的日本京都市。我不知道大家看到这幅平安京地图发现了什么,要是没想起来你再看看下面这幅地图,肯定就发现了。
唐代长安城全图
看看,有内味了吧?平安京完全就是个小号的长安城啊。无论是划分南北城的朱雀大街,还是东西对称的东西两市,以及方方正正的布局,棋盘格子一样的结构,都简直是一个模子出来的。不光如此,连日本天皇居住的平安宫,根据典籍记载,其建筑格局与大明宫的麟德殿非常相似。
其实不光是平安京,在此之前的平城京,藤原京,也是照着长安城修建的,日本对于大唐Style的钟爱真是可见一斑。
为了加快向唐朝靠拢,日本在法律典章的制定上也充分学习了唐代的法律。日本在这一时期先后编制了大量的法典,比如《近江令》、《天武律令》、《大宝律令》、《养老律令》、《删定令格》、《弘仁格》、《弘仁式》等等,其参考文献主要以唐高宗时期的《唐律疏议》为主。比如说这里的《大宝律令》,里面的条文几乎原封不动的照抄唐律,连日本学者自己都说:我国大宝律大体上采用唐律,只不过再考虑我国国情稍加斟酌而已。
前面说了,遣唐使团经常在大唐买买买,买到的也大多是大唐的儒家文化典籍。以至于很多在咱们这边失传的书在人家日本反而保留了下来。因为仰慕大唐的文化,日本如饥似渴的学习大唐的文化典籍,甚至天皇都手不释卷。以至于到了日本也开始拜孔子,修太学,兴科举,这可以说是学习到骨子里了。
再比如说日本的和服,就是源自中国的唐服,日本文字的平假名就是从汉字的草书而来,这些文化上的影响和借鉴,就更加数不胜数了。
【懒龙说】
回到本文题目的问题:遣唐使到底为日本带回了什么?带回了什么?政治体制?城市规划?典章制度?和服假名?其实,从这些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我们可以看到,遣唐使真正为日本带回来的——是一个加入大唐构建的文化圈的入场券。
所谓文化圈往往是由文化领域比较先进的某一国家或者民族或者族群为核心构建的,从这一文化核心向外传播和辐射,从而在周边形成共同认可核心国家、民族或者族群文化的一个圈层。由大唐所构建的文化圈,包括了非常深厚的文化意义。
当时的大唐,作为世界最为强盛的国家,对于日本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如果不获得大唐的认可,进入大唐文化圈,这对于日本的国际地位可能造成严重影响。所以,在公元7~9世纪的世界格局中,只有获得大唐的认可,准许加入大唐文化圈,才能够学习当时最为强大和先进的制度和科技。
日本所派出的遣唐使,刻苦执着的学习唐朝先进的文化。他们并不只是学个皮毛,而是灵魂深处闹革命,全身心向大唐文化靠拢,将对大唐文化的认同简直刻在了骨子里。
遗憾的是,当初曾经让日本无比向往的辉煌的唐帝国,也在安史之乱后一脚踏入了军阀割据、宦官专权的死循环,国势日益倾颓,帝国日落,盛世不再。那些蓬勃的朝气也化作了黄昏的沉沉暮气。唐帝国的衰落,让大唐的光芒在周边国家心中日益褪色。终于在公元894年,宇多天皇接受了菅原道真的建议,停止了遣唐使的派遣。在十几年后,凋敝的大唐也走向了自己的末日。
其实日本停止派遣遣唐使的原因,除了大唐国力凋敝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遣唐使团的成本和损耗实在太大,日本也逐渐负担不起了。再加上日本经过了二百多年对唐文化的吸收,已经有一种学的差不多了,再学也学不着啥的思想了。总之,在多种因素的作用下,曾经在历史上对日本做出重要贡献的遣唐使终于也成为了历史,中日之间的关系,也将随着民间贸易的蔚然兴起,进入下一个崭新的阶段。
而日本也摆脱了对唐文化的吸收阶段,转而进入了漫长的消化阶段。日本在充分吸收大唐文化养分的过程中,与自己的本土文化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日本美学和文化。而这些文化因素,一直到现在,还对日本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试论遣唐使与日本科技文化的发展》 高媛媛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试论遣唐使与中日关系》 韩文哲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试析遣唐使停派的背景、原因及影响》 赵晓鸣 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4、《遣唐使中的留学僧研究》 张兴华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遣唐使制度废止原因试析》 孙玉巧 咸宁学院学报 2003年4月
6、《遣唐使与日本佛教的渊源》 马春燕 钱淑妮 考试周刊 2014年第73期
7、《试论唐长安城大明宫麟德殿对日本平城京、平安京宫殿设计的影响》 王仲殊 考古 2001年第2期
感谢您关注头条号懒龙说,如果您喜欢看我的文章,可以在评论下方与我留言交流,或者可以转发朋友圈,甚至可以点击文章下面的赞赏,为作者提供一点点支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