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元卿《贤奕编.警喻》载有一则猩猩嗜酒的故事,可以一读。
猩猩嗜酒,乃天性也。为了捕捉他们,村民想出了一个高招:摆上好酒,陈列酒器,而且用草习编织鞋子放在一边。这些猩猩见了,知道这是诱惑他们的伎俩,于是破口大骂。其中一个猩猩说:盍少尝之?慎无多饮矣!于是,这些猩猩相与取小的酒杯稍稍饮了一点,大骂而去。谁知酒一到口,便不能自己,纷纷回来取大杯畅饮,然后大骂而去。如是几番下来,遂取大爵而忘其醉。竟至穿上草鞋,仿效人的模样欢呼跳跃。结果村民追赶,无一得免焉。
作者最后慨叹:夫猩猩智矣,恶其为诱也,而不免于死,贪为之也。
猩猩嗜酒,天性也。欲望人人都有,如何抗拒,不致蹈死却是大智慧。秋战国时期,柳下惠坐怀不乱,是用自己的道德修养抵制诱惑的成功范例。相传鲁国有一个男子,自己独处一室。一天夜里,有一个妇人夜行到此,欲要投宿。这个男子思考再三,没有开门。妇人质问他为什么如此无情无义。他说:你年轻,我也年轻,孤男寡女,保不准会出问题,让世人耻笑。妇人说:你为什么不学一学柳下惠呢?这个男子说道:柳下惠能管住自己,我却不一定能管住自己。
柳下惠用自己的德行操守演绎了一段动人的故事,让后人备加仰慕;而鲁国的男子想到自己也许不能像柳下惠一样,于是干脆来个不让进门,虽说不近人情,却也保住了自己的一世清名。清朝的冯士圻就有着不见为妙的佳话,也算是躬身实践了。
冯士圻,身为清朝一个进士,一生光明磊落,颇有清誉。他酷爱碑帖,几近痴醉,在碑帖和书法上有着很深的造诣。一日,有一个下属官吏给他送去一宋代名碑帖,乃稀世珍宝,冯士圻对此仰慕已久。望着包裹里的名碑帖,他进行着激烈的思想斗争,几次想要打开包裹的手伸出去又缩了回来。最后,他原封不动,物归原主。冯士圻的说法是,一旦把包裹打开,见了如此珍宝定会爱不释手,最后收下名碑帖,那自己一生的清誉将会毁于一旦。从此,世上便开始流传冯士圻的一句名言:不见为妙。
我们都有一个崇尚道德的美好心愿,但是,良好的愿望不能代替现实的教训,已经发生的许许多多的案例一再告诫我们,在诱惑面前人内心的道德防线其实十分脆弱。曾经有一个贪污了数百万元的贪官在法庭上说:我兜里装了几千元钱,可是装了一年没动一分,没有我需要花钱的地方,可是一见到钱我还是不由自主地来者不拒。
奥地利著名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曾经说过: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一个心里感到诱惑就对诱惑进行反抗,而绝不服从于它的人。这样的标准,猩猩们无论如何是做不到了,它们不知道欲望的闸门一旦打开,想要关上难于上青天。 聪明的做法还是为自己设立一道屏障,类似冯士圻的不见为妙就是一个很好的方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