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之畔的深圳,最近高频次地迎来青岛的学习考察团。其中就有近期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组织的,包括企业家在内的学习团。
也是在这次学习考察中,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与深圳市中小企业服务局、深圳湾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前海创投孵化器合作,启动了胶州湾对接深圳湾民营中小企业行动计划,简称双湾计划。
借力深圳
‘双湾计划’是‘壮大民营经济攻势’的作战平台,我们组织民营中小企业对接深圳的创新、产业、资本、人才智库等资源,同时也学习深圳好的理念和做法。我们将根据企业的需求,更加精准地开展对接活动,既包括带着青岛企业和机构到深圳来,也包括把深圳企业和机构请到青岛去。关于双湾计划,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局长高善武这样解读。
把深圳先进创新成果嫁接到青岛市956产业体系进行孵化,在涛君看来,这是青岛对深圳的借力。
对于中小企业而言,在融资、创新、产业链、经营理念等诸多方面,深圳有着太多可供学习借鉴的地方。在这些领域,青岛在短期内难以赶上。借力深圳无疑是一种引进外来优势资源,填充自己短板的有效手段。
以融资环境为例:2018年,深圳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达到近4200家,资金管理规模超过1.8万亿元;同期的青岛,私募基金管理人只有不到300家,资金管理规模仅有660多亿元。
约27倍的私募基金资金管理规模差距,反映到中小企业的发展上,就是融资难度的天差地别。双湾计划的重要一环,就是借深圳雄厚的民间资本,为本土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
在双湾计划首场融资路演会和座谈会上,深圳各投融资机构就针对青岛发展提出了一条条中肯的建议,比如通过政府基金的引导,让资本流向最急需的种子期项目;构建完全市场化的投资行为,促进创投行业良性循环等,让参会企业获益良多。
深圳前海创投孵化器有限公司副总裁周绍智表示:通过这次‘双湾计划’,我们将利用在深圳聚集的创投力量,把创投的知识、技能以及模式教给企业家,以创投的方式支持新经济企业。
除了融资,深圳在电子、信息等硬件产业的完善产业链优势,也是许多青岛本土高新技术企业能够借力的领域。
参与深圳学习团的青岛亿联客信息技术有限公司销售副总裁王宪直言:我们希望结合青岛的软件力量以及深圳的硬件优势,开发出整个爆款集群产品,使经营业绩实现连续三年倍增。
完善内力
借力借来的终究是外力,青岛学习深圳,根本目的还是增强自己的内力,提升自身产业的创新、竞争能力。
在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组织的这次深圳学习中,邀请了40多家高速成长企业的负责人随行。在政府工作人员学习深圳的简政放权、一次办好时,这些商海掌舵人,走进了深圳的达闼科技、云天励飞、烯旺科技等一批人工智能、新材料等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与企业创始人、高层进行深度对话和交流。
达闼科技已经开始利用5G高带宽、低延迟,以及规模化的接入能力,用云端智能大脑控制各地的机器人本体;华为力推万物物联,利用大量专利技术布局未来产业……
面对真正先进的业态和技术,青岛这40家企业负责人开始反思自己的技术和商业模式。如何利用科技前沿技术甚至是未来产业赋能自己的产品,提前进行战略布局,这将是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课题。
作为学习团的成员,从事国内离子色谱研发的朱新勇表示,要学习深圳企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利用全球技术资源指导企业进行课题攻关和研发,实现快速发展。
从事3D打印平台建设的李培学也表示,他们企业目前已经利用3D打印技术,在阻火阀模块等领域取得关键技术突破,可以借鉴学习达闼科技用5G云端大脑赋能线下机器人的平台思维,将新技术赋能给平台上的3D打印企业,共创共赢,助力产业变革。
到深圳学习顶多只是起点,如何把深圳的先进技术、业态、理念带回来,用到自己的产业发展之中,才是学习深圳的最终落脚点。在这方面,直面市场需求和行业竞争的企业家们,要比官员更能看出深圳的门道在哪里。
培育好青岛土壤
在一个多月前,涛君跟随青岛市党政考察团到深圳采访时,深圳市委党校决策咨询部主任申勇这样告诉涛君:深圳的成绩并不是规划出来的,而是在一片合适的土壤上,由市场主体自主生长起来的。
在青岛市民营经济发展局的这次深圳之行中,政府工作人员也在学习深圳推动政务网络IPV6改造、开通全国自贸区首个全区覆盖的5G网络、推行发票审批服务六提速、打造四大平台提升科创产业投资运营服务等一个个优化营商环境的创新成果。
不过,学习深圳优化营商环境,学的不应该仅仅是某些具体的做法,真正要学的,是隐藏在这些做法背后的服务意识,是深圳为什么要出台这些措施的政策制定逻辑。
怎么让青岛也能成为市场主体能够自主蓬勃生长的发展土壤,深圳市政府部门无事不扰的作风和有求必应的担当,把做好服务作为政策制定逻辑起点的决策过程,值得青岛的官员们好好学习。
此外,与深圳广受赞誉的开明相比,包括青岛在内的许多地方政府,被人诟病的保守,其实反映的是一种对市场力量的不信任。
对于不了解的领域,不敢放开给市场;对于自以为很了解的领域,觉得自己能比市场更有效。
对于青岛的政府部门来说,或许我们应该像深圳那样,对自己本土诞生的企业多一点信心,尤其在新兴领域,政策法规一定是缺失的,我们到底要以一种别出乱子的思维去干涉,还是以一种扶持发展的思维去引导?
对于政策制定者这个关键少数来说,政策带来的影响,并不会直接作用到他们身上,春江水暖鸭先知的企业才身处知冷暖的第一线。有些新兴领域的中小企业,有人扶一把,可能就是独角兽;阻力稍一大,可能就倒在了创业路上。
差距这么大,青岛到底怎么学深圳?表象之外,深圳的内里更值得我们研究。学深圳的目的并不是成为另一个深圳,而是满足青岛自己的发展需要,成为最好的青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