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22年,44岁雍正登基称帝,母亲德妃却大惊失色:完了!一切都完了!她无法接受,拒绝当太后,甚至开始琢磨拆台计划,非要把亲儿子从皇位上拽下来不可。
康熙去世时,留下遗诏,让四阿哥胤禛登基称帝,即雍正皇帝。
消息传来德妃寝宫,伺候的奴才们都很开心,因为四阿哥是德妃娘娘的亲儿子。
当太后,是每个后宫女人的终极目标。
可德妃却无法接受这个消息。
她在后宫生活了几十年,从未想过四阿哥能当上皇帝。因为内心不安,她开始琢磨如何拆台,一定要把亲儿子从皇位上拉下来!
第一次拆台:做梦都没想到他能当皇帝!
康熙晚年时,后位空悬多年,德妃就是实质上的皇后,后宫中的大事小情,都由她来负责。
德妃出身不高,但肚子很争气。
她生了2个皇子,都非常出色。
四阿哥胤禛,虽然闲云野鹤,但片叶不沾身,是个逍遥王爷;
十四阿哥骁勇善战,还被册封为大将军,四处为父皇征战。
母凭子贵,因为养了2个好儿子,德妃备受器重。
1722年,康熙骤然离世,德妃免不了要出来主持一些仪式。
但当众人在讨论是否传位给四阿哥胤禛时,德妃却脱口而出,说了这样一句话:
缵承大统,实非梦想所期。(《雍正朝起居注册》
这句话的言下之意是,老四能当上皇帝,我是做梦也没想到过!
乍一听,这好像是一句谦虚的话。
但放在康熙刚去世的时间节点,德妃根本不该说这样的话!简直就是赤裸裸的拆台。
康熙去世前,仅有偶染风寒的病症,却在几天内突然离世,本就令人生疑。此前的四阿哥,就是个闲散王爷,还得了天下第一闲人的称号,却突如其来得到了遗诏传位。
就在所有人都怀疑雍正得位不正的时候,亲生母亲德妃来了一句:我也是做梦都没想到啊!
德妃是什么人?
雍正生母,康熙晚年的宠妃,经常在康熙跟前伺候,可以说是最了解康熙心意的人。
连她都这么说,可见雍正的皇位,绝对有猫腻。
第二次拆台:皇帝登基,和我有什么关系!
新皇即位,自然要举行登基大典。
按规矩,新皇的母亲就是皇太后,雍正早已下旨册封。
册封礼,将会和雍正的登基大典一起举行。
可是,不管雍正怎么劝说,德妃就是不愿意去参加册封礼。
没办法,既然新皇帝劝不动,那就让臣子们去劝吧。
结果,等到臣子们去劝说德妃时候,德妃又语出惊人。
皇帝诞膺大位,理应受贺,至于我行礼,有何关系?况先帝丧服中,即衣朝服,受皇帝行礼,我心实为不安。著免行礼。(取自《清世宗实录》)
这句话的意思是,皇帝登基,理应接受朝拜,和我有什么关系?我现在还在为先帝服丧,内心难安,诸位就不要向我行礼了。
此话一出,朝臣们都是面面相觑,不知道该怎么接话。
皇帝登基,皇太后一起接受朝拜,这是老祖宗留下来的规矩。
可现在,太后却说和自己没关系?
要知道,德妃处理后宫事务多年,最熟悉后宫规矩呀!
可如今,德妃却拒绝当太后,拒绝接受册封礼,也拒绝接受臣子们的朝拜。
她还说:新皇登基,与我无关!
你们想,此刻,朝臣们心中会作何猜测?雍正又该如何自处?
第三次拆台:坚决不搬去宁寿宫。
如果说,前两次的拆台,都属于暗中较量,勉强可以用皇太后伤心过渡搪塞过去。
那么这第三次拆台,就实在是不给面子了!
皇太后,该住在宁寿宫。
在电视剧《如懿传》中,太后为了能搬进太后宫殿,还和乾隆皇帝好一番较劲。
可是这位德妃娘娘,恰好相反:死活都不搬。
不管内务府怎么劝,雍正怎么苦口婆心,德妃就是不给好脸色,拒绝搬宫。
要知道,宫中所有的居住场所,都是有规矩的。
德妃拒绝去住宁寿宫,就等于是在公然拒绝太后之位。
这事态,可比之前的两句话要严重多了。
如果是别人这样不听话,雍正大可以使出雷霆手段,威逼利诱、或打或骂,可眼前这位是他的亲生母亲。
对她,雍正一点办法都没有。
既然母亲要这样拆自己的台,那雍正就只能尽力弥补:封锁消息,停了德妃与外界的交往。
从这几次拆台来看,德妃好像从未直接抗议雍正继位,但她的行为,处处都透露着自己的反对意见。
和外人一起怀疑儿子得位不正,别人在宫外传谣言,她就用行动让宫内传谣言。
德妃一直到去世,都住在康熙分给她的永和宫里。
德妃为什么要这样做呢?雍正是她的亲生儿子,她为何坚决不当太后呢?
翻看了当时的历史后,我只能说:手心是肉,手背也是肉,但她更疼手心。
德妃这样的表现,或许都是在为小儿子鸣不平,她希望小儿子当皇帝,而不是大儿子。
雍正出生时,德妃还只是个小小嫔位,没有资格抚养皇子。
所以,雍正是跟着佟佳皇贵妃长大的。
在雍正的成长岁月里,德妃基本不在,性格也冷冰冰的,沉默寡言。
十四阿哥胤禵出生时,她已经是德妃了,地位次序仅次于惠妃和宜妃,有资格亲自抚养皇子。
因此,胤禵是跟着德妃长大的。
因为父亲疼、母亲宠,胤禵性格阳光,文武双全。
在前期,胤禵跟着八爷夺嫡,后来八爷无望,八爷党势力就开始扶持他。
康熙很喜欢胤禵,派他征战,封他为大将军王,多次重用。
儿子如此争气,德妃自然很开心。
她希望小儿子能当皇帝,可遗诏曝光,继位的居然是大儿子!
德妃开心不起来!
一方面,她对雍正有怨气,心里认为雍正抢了十四的皇位。
小儿子胤禵形势一片大好,眼见着就要踏上皇帝宝座了。
可雍正却趁着胤禵在边疆征战,搞出了一场康熙离世,自己登基。
德妃打心眼里觉得,皇位本该是胤禵的,雍正就是抢了小儿子的皇位。
有了这个心思之后,德妃看雍正怎么看,怎么不顺眼。
此刻的德妃,已经全然忘记了雍正也是她的儿子,只记得那是一个抢她儿子东西的强盗。
只是,木已成舟,她手上没有雍正篡位的证据,也顾及到还没回京的胤禵,不敢公然站出来说雍正是篡位,也就只能用行动抗议一下了。
另一方面,她想用这种方式,暗暗威胁雍正,希望保住十四。
康熙驾崩后,对待还在外征战的十四弟,雍正进行了一连串的处理。
第一步,阻断消息。雍正派人截掉了十四的家书,防止有人提前告诉他皇帝已经驾崩。
第二步,下兵权。康熙驾崩第二天,雍正册封镇国公延信为贝子,让他前往西北执掌大将军的印信。
雍正还告诉延信,要他暗中搜集十四爷最近的所有奏折、家书、谕旨、检阅文书等,回朝后上交。
等到十四阿哥回京奔丧的时候,雍正已经稳住了局势,曾经的大将军王手上也没了兵权。
西路军务,大将军职任重大,但于皇考大事若不来京,恐于心不安,速行文交大将军王驰驿来京。(《清史稿·允传》)
在景山寿皇殿拜谒时,十四爷既悲痛又愤怒,见到雍正不肯下跪,场面一度僵硬。
此后,十四爷就被软禁在了寿皇殿里。
而这一切,自然被德妃知道了。
她本以为,只要等十四阿哥回来商议,一切还可能有转机。可没想到,雍正连胤禵的面都不让她见到。
这一下,德妃就更气了。
她担心心狠手辣的雍正会处置胤禵,想要撕破脸又投鼠忌器,最终只能用行动暗暗威胁,希望以此保住胤禵。
可是她忘记了,她越是表现得袒护十四,雍正的心里就越是不平衡。
同样是儿子,为什么要这样厚此薄彼?
最终,一直到德妃去世,胤禵都没有被放出来。
而德妃的那些抗议行为,也没能撼动雍正的皇位,只是为后人们增加了一个雍正逼母的谈资。
关于德妃的去世,民间也有不少传言。
l 有人称,德妃是为了能够见到小儿子十四阿哥,以性命危胁,当着雍正的面撞柱而死。
l 也有人称,雍正实在拿亲生母亲没办法,最后一杯毒酒送走了德妃。
但是,我认为,德妃绝对不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她只有活着才能知道小儿子的消息。
而雍正也实在没必要杀母。
从政治上来看,古代以仁孝治天下,杀母就是一颗隐形炸弹;从感情上来看,缺少母爱的人,怎么舍得下亲生母亲。
那么,德妃是怎么死的呢?
我认为《大义迷觉录》中的说法,就比较符合常理。
伏惟母后圣性仁厚慈祥阖宫中,若老若幼皆深知者,朕受鞠育深恩,四十年来备尽孝飬深得母后之慈欢,谓朕实能诚心,孝奉而宫中诸母妃咸美,母后有此孝顺之子,皆为母后称庆,此现在宫内人所共知者,及康熙帝升遐之日母后哀痛深至决意从殉不饮不食...母后素有痰疾,又因康熙帝大事悲恸,不释于懐,于癸卯五月旧恙举发……
上面这段话的意思是:德妃已经60多岁了,身体本来就不好,得知康熙去世,哀痛交加,几乎不思饮食,还一心想着要殉葬,身体越来越垮,这才去世了。
《大义迷觉录》是雍正主持编写的辟谣书,目的是回应民间关于他的各种传闻,包括继位之谜、杀父夺位、逼母等等。
因为立场原因,这本书中记载的内容,也不能完全相信。
不过,我倒是觉得这一段写得很诚恳。
我想,德妃除了丧夫之痛、疾病之痛、年老之痛,应该也还有对两个儿子自相残杀的悲痛吧。
只是她无力改变这一切。
在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这个60多岁的母亲,离开了人世。
回顾德妃的一生,我想,如果在雍正和十四爷之间,她能够一碗水端平,或者多关心从未得到过母爱的雍正一些,她和幼子的结局,也许会不一样。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关注我,把旧时光的故事讲给你听。
头条群星10月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