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一个独立主权国家都有权决定自己的命运。如果某个国家真是自愿并入另一个,那么在理论上其他国家和联合国自然无权干预此事。这里必须注意两个基本前提:独立主权国家和自愿原则。首先自愿合并的这两个国家必须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主权国家,否则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哪天投票公决要加入俄罗斯,印度旁遮普邦要加入巴基斯坦,日本北海道要加入美国......那么日后世界各国都得担心哪天自己的某个地区要公投加入别国了,所以合并的双方必须是独立主权国家。
即使满足了独立主权国家这一前提条件,但还必须同时满足自愿原则这一条件。其实历史上曾不止一次出现过被自愿的现象:如今美国的夏威夷州在历史上就曾是一个独立王国,然而在1893年美国基督教传教士率领所有教会成员推翻了夏威夷王国。美国在通过政变推翻夏威夷王国之后并没直接将其吞并,而是扶植起一个夏威夷临时政府。1894年7月4日在美国的授意下夏威夷临时政府升级为夏威夷共和国,当然其实权操之于亲美派人物手中。
1898年美国正式宣布将夏威夷合并,但这时美国并未将夏威夷设立成为同本土一样的州,而是在岛上建立起殖民统治。直到1941年日本偷袭隶属于夏威夷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基地珍珠港时这里都还不是美国的正式领土。1959年8月21日夏威夷才通过公投正式升级成为美国第五十个州,至此结束了夏威夷作为殖民地存在的历史,成为和美国本土各州平等的行政区。所以你说夏威夷加入美国究竟是不是出于自愿原则呢?类似的例子还有印度与锡金的合并。
由此可见所谓的自愿合并有时也可能是暗藏猫腻的被自愿,那么历史上是否存在基于自愿平等原则的合并呢?事实上绝对意义上的完全平等是压根不存在的,但形式上相对平等的自愿合并还是存在的。1990年的两德统一就是这样的典型例子:西德和东德的统一不是通过武力形式,而是通过双方的平等协商实现的。然而统一之后的德国几乎完全沿袭了西德的政府、议会、国旗、国徽、国歌、货币,所以你说两德之间的合并是完全绝对平等的吗?
即使两国是基于平等自愿的原则就合并展开的谈判,然而只要两国的国力存在差异就不可能有绝对意义上的平等。再说什么叫一个国家自愿加入另一个国家?是政府说了算呢?还是大多数民众说了算呢?又或者是全国每个人都愿意才算是自愿加入呢?当年东德加入西德确实反映了东德大多数民众的意愿,然而是不是每个东德人都愿意加入西德呢?所以绝对完全意义上的平等自愿是根本不存在的。那么历史上是否存在过至少是在形式上基本平等的自愿合并的事例呢?
1380年丹麦女王玛格丽特一世和挪威国王哈康六世的儿子奥拉夫二世同时继承了丹麦和挪威的王位,以此为契机丹麦和挪威组成了一个共主邦联,原挪威属地格陵兰岛、冰岛和法罗群岛亦从此开始受丹麦统治。同一时期瑞典的贵族们同自己的国王阿尔伯特之间起了争执,于是他们宣布奉戴玛格丽特为瑞典的摄政者。1397年6月17日丹麦、瑞典和挪威的代表在瑞典南部一个距离丹麦边境很近的城市卡尔马一个堡垒内签订了《卡尔马条约》:约定三个王国共同拥戴同一位君主,建立永恒的联盟。
这一联盟领有现在的丹麦、瑞典、挪威、芬兰南部、冰岛、格陵兰和法罗群岛,共有124万平方公里土地,除芬兰北部地区和北极圈内的斯瓦尔巴群岛等地外几乎已统一北欧。然而卡尔马联盟自建立伊始就存在深刻的内部矛盾:身处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瑞典对位于欧洲大陆的丹麦加强与德意志地区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施泰因、梅克伦堡及波美拉尼亚等地的联系不满。与此同时作为联盟盟主的玛格丽特女王毕竟代表的是丹麦的利益。
卡尔马联盟原本是丹麦、挪威、瑞典三国以结盟形式组成的共主邦联,三方仍具有相当的半独立性,丹麦王室试图加强对挪威和瑞典的控制,而这很自然地引发了挪威和瑞典的抵制:1523年瑞典贵族古斯塔夫·瓦萨战胜丹麦军队,当年6月6日古斯塔夫·瓦萨宣布自己为瑞典国王并明确表示瑞典脱离卡尔马联盟而重新独立。瑞典独立后丹麦和挪威仍然维系着联盟国家,直到1534年挪威作为联盟成员身份降格为丹麦治下的一个省。拿破仑战争后丹麦被迫将挪威割让给瑞典,丹-挪二元王国告终。
1385年波兰女王雅德维加同立陶宛大公约盖拉签署联盟协议。当时立陶宛是欧洲最后一个异教国家,而在协议缔结后约盖拉就接受了天主教的洗礼仪式。次年改信天主教的立陶宛大公国君主约盖拉迎娶了波兰公主。波兰与立陶宛的联合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东部的莫斯科大公国和西部的条顿骑士团同时兴起使两国面临严峻的威胁。1410年波兰-立陶宛联盟在格伦瓦尔德战役中给予条顿骑士团以毁灭性打击——全歼了由德意志人、法兰西人、瑞士人等组成的骑士团2.7万人。
这时波兰和立陶宛所组成的是一个形式上的国家联盟而不是一个统一的国家,然而很快来自莫斯科的威胁变得越来越大,于是波兰和立陶宛大公国议会于1569年在卢布林通过了成立统一的波兰共和国的决议,统一后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统治着东欧的波兰人、立陶宛人、捷克—摩拉维亚人、瓦拉几压人、马扎儿人、鞑靼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俄罗斯人、捷克人等诸多民族。由于波兰在联邦中居于主导地位,所以有的史料中也直接将波兰立陶宛联邦简称波兰。
这一时期的波兰翼骑兵称雄欧陆,一时间波兰拳打俄罗斯、脚踩德意志,号称平独镇露大波波。当时的欧洲第一大国可不是俄罗斯,恰恰就是波兰——全盛时期的波兰国土面积一度达到过100万平方公里,这在小国林立的欧洲简直就是巨无霸一般的存在。所向披靡的波兰骑兵甚至一度占领莫斯科达2年之久。好花不常开,好景不长在——进入近代以后本来被波兰踩在脚下的俄罗斯和德意志日益崛起成为波兰东、西两面的劲敌。1648年赫梅利尼茨基领导的哥萨克在乌克兰(这时属于波兰治理)举行民族起义。
1654年沙俄对波兰宣战,战后签订的《安德鲁索沃条约》规定:白俄罗斯的一部分、斯摩棱斯克和第聂伯河东岸的乌克兰土地划归俄国。1733年-1738年波兰爆发王位继承战争,俄军趁机攻占华沙并强迫波兰议会选举弗里德里克·奥古斯都二世为波兰国王。1772年8月5日俄罗斯帝国、普鲁士王国、奥地利帝国三国在彼得堡达成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条约:波兰成为俄、普、奥的保护国并丧失了约35%的领土和33%的人口。1793年1月23日俄、普在彼得堡签订第二次瓜分波兰的协定。
波兰就此成为仅剩领土20万平方公里、人口400万的小国,同时波兰国王在未经俄国沙皇批准前不得与外国宣战或媾和,至此波兰已沦为一个有名无实的傀儡国家。1795年1月3日俄、奥签订第三次瓜分波兰的协定,10月24日普鲁士也在该协定上签字,由此俄、普、奥三国第三次达成瓜分波兰的协议。这次波兰被三国彻底瓜分,至此存在了800多年的波兰国家从欧洲地图上消失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波兰和立陶宛各自复国,没再组合为联邦。
在漫长的古代历史岁月中西班牙其实并非一个国家的名字,而更多是一种地理文化概念。西班牙这一名称来自于罗马帝国的近西班牙和远西班牙两大行省。公元三世纪罗马帝国出现了农村枯竭、城市衰落、内战连绵、帝国政府全面瘫痪的混乱现象。当罗马走上衰落之路时来自亚洲草原的匈人游牧民族与生活在莱茵河、易北河之间的日耳曼各部族开始对罗马帝国的边境不断发起挑战。公元409年秋季汪达尔人、阿兰人、斯维比人组成的联军在将罗马帝国的高卢行省洗劫一空后翻越比利牛斯山进入西班牙。
这里所说的西班牙是指的罗马帝国的西班牙行省,和今天的西班牙王国不是一个概念,大致可以将其理解为包括今天的西班牙和葡萄牙在内的整个伊比利亚半岛。进入西班牙的汪达尔人、阿兰人、斯维比人将西班牙分为四部分:斯维比人占据着北部地区,阿兰人占据东部地区,汪达尔人中的阿斯丁部落占据西部地区,西林部占据着南部地区。西林部在西班牙南部地区建立了汪达卢西亚王国(意为汪达尔人的土地),如今这一地区的名字在去掉词头的V之后变为了安达卢西亚。
同一时期阿兰人在西班牙东北部建立的国家在后来的岁月长河中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加泰罗尼亚地区。就在汪达尔人、阿兰人、斯维比人进入西班牙的第二年西哥特首领阿拉里克率众攻破了号称永不陷落的罗马城,随后西哥特人又向高卢和西班牙进军并在这里建立了西哥特王国。公元419年西哥特王国已基本统一整个伊比利亚半岛,汪达尔人则渡海前往北非发展,而阿兰人和斯维比人则在被西哥特人征服后日渐同化。公元711年阿拉伯帝国的军队渡过直布罗陀海峡侵占了伊比利亚。
伊比利亚半岛的西哥特人残部逃往北部的阿都斯里亚山区,此后西哥特人发起了旨在从阿拉伯人手中收复伊比利亚半岛的长达8个世纪的收复失地运动(又名再征服运动)。公元9世纪时在信奉基督教的西哥特人反抗阿拉伯人的过程中诞生了阿斯都里亚王国,此后阿斯都里亚王国合并加利西亚形成雷翁王国。11世纪初在雷翁东部形成了卡斯提王国,1230年卡斯提与雷翁合并后仍称卡斯提王国。9~11世纪在伊比利亚半岛东北部出现了那瓦尔王国、阿拉冈王国和巴塞罗那王国。
1093年卡斯提王国的特里萨公主下嫁波尔多凯尔伯爵,生下一子阿方索·亨里克斯。1128年16岁的阿方索放逐其母特里萨,随后又击败卡斯提王国的军队,在位于杜罗河下游的自家封地上建立了独立的葡萄牙王国。葡萄牙王国独立后伊比利亚半岛逐渐形成了卡斯提、阿拉冈、那瓦尔和葡萄牙四雄并立的格局,与此同时已被基督教王国挤压到半岛南端的阿拉伯人仍维持着自己最后的据点格拉纳达。1469年卡斯提公主伊莎贝拉和阿拉冈王子斐迪南结婚,两人又分别于1474年和1479年继承王位。
两国随即于1479年正式合并成为西班牙。1492年西班牙征服格拉纳达,1512年又合并那瓦尔,至此西班牙统一了除葡萄牙之外的整个伊比利亚半岛。1578年葡萄牙国王塞巴斯提亲征摩洛哥,却以战死沙场告终。由于塞巴斯提没子嗣,葡萄牙王位因此发生了空缺。当时的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趁机于1580年以武力为后盾迫使葡萄牙贵族承认其兼任葡萄牙国王。在此后的60年间伊比利亚半岛被整合成为一个统一的国家,直到1640年葡萄牙才重新成为一个独立国家。
英国的全称是大不列颠及北爱尔兰联合王国,是由英格兰、威尔士、苏格兰、北爱尔兰四部分构成的。事实上在英国人们一般不会自称为英国人,而是根据自己生活的区域自称为英格兰人、苏格兰人、威尔士人、北爱尔兰人。这其中苏格兰是独立意识较强,以致于我们是不是就能听到关于苏格兰独立公投的消息。看过梅尔·吉布森主演的电影《勇敢的心》的朋友可能会以为苏格兰是被英格兰以武力吞并的啊,这似乎不符合我们一开始定义的协商合并的标准。
事实上尽管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在1305年捕获并处死了苏格兰独立运动的领袖威廉·华莱士,然而1307年苏格兰人再次起义并成功驱逐了英格兰人,英格兰试图以武力合并苏格兰的尝试至此以失败告终。此后苏格兰和英格兰分别作为独立的国家各自发展:1534年英格兰国王亨利八世进行宗教改革,创立英国国教圣公会。这样一来英格兰同仍保持天主教信仰的苏格兰之间又出现了宗教意识上的分歧。自从爱德华一世死后苏格兰从英格兰的统治下独立出来后就一直视英格兰为自己的最大威胁。
事实上从当时的地缘格局而言:英格兰也的确是苏格兰最大的外患,为此苏格兰采取远交近攻之策——长期同欧洲大陆上的法国保持盟友关系,而法国则是英格兰的宿敌。苏格兰和英格兰这种对立关系持续到1603年时居然出现了一位共同的国王詹姆斯六世,然而这并不意味着两国的合并,事实上两国仍拥有各自的议会,彼此是两个独立的政治实体,只不过是奉戴同一位君主而已。后来当欧洲其他国家纷纷走上殖民扩张道路时苏格兰人也没闲着。
苏格兰人眼瞅着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法国、英格兰都在殖民扩张中赚得盆满钵满,于是他们成立了苏格兰对非洲及东、西印度群岛贸易公司并开始公开募集资金,试图在中美洲的巴拿马建立自己的殖民地。结果苏格兰探险队在当地的热带疾病和视美洲为自家后院的西班牙人的双重攻击下无功而返,这次失败的殖民探险活动使苏格兰欠下了相当于苏格兰当时流动资本的1/4到1/2的巨额债务。苏格兰本就是小国,根本无力偿还这笔巨额债务。
此时英格兰向苏格兰伸出了橄榄枝——表示愿意为苏格兰承担债务,而交换条件则是与英格兰组成联合王国。别无选择的苏格兰只得于1707年通过《联合法案》同英格兰组成联合王国。尽管历史上英格兰试图以武力吞并苏格兰,而苏格兰也曾为捍卫民族独立而奋战,然而最终还是通过条约交涉的形式与英格兰组成联合王国。苏格兰并不是被英格兰所吞并,而是作为平等主体与英格兰组成联合王国。如今苏格兰只在外交、军事、金融等领域受英国国会管辖,但在内部立法、行政管理上拥有相当的自治空间。
1819年同哥伦比亚、厄瓜多尔和巴拿马组成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29年委内瑞拉退出大哥伦比亚共和国,1830年委内瑞拉联邦共和国成立。同年5月31日基多地区宣布退出哥伦比亚,成立厄瓜多尔共和国。在拉美国家独立的过程中危地马拉、萨尔瓦多、洪都拉斯、尼加拉瓜、哥斯达黎加五地于1821年也曾效仿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组建中美洲联邦,然而自1838年起组成联邦的五个地区相继宣布独立,到了1841年中美洲联邦就已彻底不复存在。
面积2654平方公里的桑给巴尔岛如今是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的组成部分,然而这里曾和坦桑尼亚的大陆领土分属两国。如今坦桑尼亚位于非洲大陆上的领土在历史上被称之为坦噶尼喀。在19世纪晚期帝国主义列强瓜分非洲的过程中坦噶尼喀地区于1886年被划归德国势力范围,而邻近的桑给巴尔岛则成为了英国殖民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从德国手中夺取了坦噶尼喀。1964年4月26日从英国殖民统治下先后独立出来的坦噶尼喀和桑给巴尔组成联合共和国,同年10月29日改国名为坦桑尼亚联合共和国。
1958年2月1日埃及与叙利亚结合形成形成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同年3月8日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后来的阿拉伯也门共和国)以合众的形式加入之后更名为阿拉伯合众国。1961年9月28日叙利亚宣布退出阿拉伯合众国,同年12月北也门也宣布退出。尽管埃及仍保留阿拉伯合众国这个国号直到1972年,但实际上叙利亚和也门早已成为独立的主权国家,整个联盟体系内其实就剩下埃及自个了。1972年后埃及改国名为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并一直沿用至今。
也门是位于阿拉伯半岛西南部的国家:东与阿曼接壤,北与沙特为邻。有3000多年明确文字记载历史的也门是阿拉伯世界古代文明摇篮之一。从公元前14世纪到公元525年也门先后建立了麦因、萨巴和赫米叶尔三个王朝。从525年起也门沦为埃塞俄比亚和波斯争夺的对象。到了公元7世纪也门成为阿拉伯帝国的一部分。16世纪初葡萄牙人开始侵入也门。1789年英国占领了属于也门的丕林岛,1839年又占领了亚丁并在当年九月建立殖民地。
1863-1882年英先后吞并哈达拉毛等30多尔酋长领地并将其组成亚丁保护地,由此将也门南方的大部分领土分割出来。当英国在也门南方建立殖民统治时也门北部地区则处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统治之下。1918年作为一战战败国的奥斯曼帝国分裂瓦解,奥斯曼帝国统治下的北部也门趁机宣布成立独立的也门穆塔瓦基利亚王国。1959-1963年英国将自己占领下的也门南部的六个苏丹国拼凑成南阿拉伯联邦。1962年北也门发生革命,建立阿拉伯也门共和国。
1963年南部人民在民主阵线领导下举行大规模的反英武装斗争。1967年英国势力从也门南部撤出,南也门人民共和国成立。1970年南也门人民共和国改名为也门民主人民共和国,开始奉行亲苏联的社会主义路线。1988年南北也门签署了南北居民自由过境和共同开发边界地区石油、矿业资源的协议,由此揭开了加快统一的序幕。1990年5月22日南北也门宣布统一成为也门共和国。至此也门的统一看起来和德国一样是一次通过政治协商实现的统一。
然而统一却没解决南北方之间的分歧:1994年5月也门南北方领导人在统一问题上矛盾激化并导致爆发内战。7月南方军队战败,也门重归统一。严格意义上也门统一和越南一样是通过武力形式完成的,不过一开始也门的确试图通过南北对话协商的方式实现国家的统一并在1990年实现了统一,然而统一过程中潜伏的深层次问题最终导致也门在四年后爆发内战。尽管内战以南方军队失败、也门重归统一告终,然而各种地方武装在内战中趁机做大并成为至今仍困扰也门政局的一大顽疾。
1968年2月18日在阿布扎比与迪拜边界的沙漠中一座不起眼的帐篷里阿布扎比和迪拜两国的酋长举行了一次会晤。在这次会议上两位酋长一致认为:各酋长国只有团结起来才能在国际上拥有更大的话语权,分裂只能使各酋长国在互相伤害中走向毁灭。1968年2月巴林、卡塔尔、阿布扎比、沙迦、迪拜、哈伊马角、阿治曼、富查伊拉、乌姆盖万等9国在迪拜举行的会议同意建立阿拉伯联合酋长国,但最终巴林、卡塔尔两国因种种原因没加入联合酋长国。
由此可见国家合并这种事并非没先例。这在国际法上是完全不成问题,然而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的合并对大国的利益造成了冲击就是另一个概念了。奥地利和德国同属说德语的日耳曼民族,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作为战胜国的英、法由于担心德奥合并会威胁到自己的利益就在《凡尔赛和约》明确禁止德奥合并。不过德国在实力复苏之后于1938年3月15日吞并了奥地利,而此时无力制止的英、法只得采取绥靖主义政策。直到二战后战胜国再次重申德奥不准合并。
如今德国和奥地利都是完全独立的主权国家,但即使这两国的全体公民都极为迫切想要合并也不可能,因为这将直接影响到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从而对美、俄、英、法等国的利益构成威胁。不要说德国要和奥地利合并,事实上就连当初的两德合并在相当程度上也是国际博弈的结果。1990年2月在渥太华举行的北约组织和华约组织23国外长会议上西德外长根舍提出2+4方案——由东德、西德以及美、苏、英、法四大国的外长组成的会议进行关于两德统一问题的磋商。
德国的统一问题为什么要让美、苏、英、法四国参与其中呢?就是因为德国的统一将极大改变欧洲既有的地缘政治格局,从而对美、苏、英、法四大战胜国的利益造成一定影响。德国为争取各国对德国统一的支持做出承诺:不再恢复二战前的领土并将这点写入宪法,放弃拥有核武器,缩小军事规模,放弃研制化学、生物武器的权利。如果不是因为美、苏、英、法四大战胜国最终达成了一致意见,那么即使德国人民统一的意志再坚定也难以真正实现。
对比一下印度吞并锡金和两德统一这两个例子就不难发现:国家之间的合并是否会被国际社会认可接受说到底是由大国利益决定的。锡金是一个远离国际政治舞台中心的弹丸小国,所以印度吞并锡金的行为没在国际上引起太多的反响。德国由于涉及到各大国的利益,所以德国的统一也就不仅仅只是德国人自己的事了。说到底依然还是实力和利益决定一切。如果今天俄罗斯、乌克兰、白罗斯等前苏联加盟共和国再次合并,那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阵营就不会接受认可。
事实上国家之间的合并不仅需要考虑别国是否会干预,还需要协调好加入联盟体系的各方之间的利益。当初丹麦、挪威、瑞典三国以结盟形式形成的卡尔马联盟是一个共主邦联,三方在联盟体系内仍具有相当的半独立性,然而居于强势地位的丹麦王室始终试图加强对挪威和瑞典的控制,因此很自然就引发了挪威和瑞典的抵制:1523年瑞典贵族古斯塔夫·瓦萨战胜丹麦军队,当年6月6日古斯塔夫·瓦萨宣布自己为瑞典国王并明确表示瑞典脱离卡尔马联盟而重新独立。
1958年埃及、叙利亚、也门三国怀着统一和复兴阿拉伯民族的共同心愿组成了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然而联合国家成立之后埃及把所有叙利亚的企业和银行国有化,确定开罗为整个共和国的首都,几乎所有的政府成员都任用埃及人。深感被欺骗和出卖的叙利亚人于1961年9月27日发动军事政变,次日宣布联盟解散,重新成立了独立的叙利亚阿拉伯共和国。国际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就像是人际关系的投影——国家之间的合并就像是两个人的婚姻结合。
然而婚姻是需要经营。没任何人结婚是为了奔着离婚去的,可离婚这种现象却是客观存在的。同样任何国家既然是基于自愿原则的合并,那么很显然不可能在一开始就想着分家。然而正如我在上文所说的:即使是表面上平等自愿的合并也会由于加入各方在实力上的差距造成客观上的不平等。如果各方能协调好彼此之间的矛盾,那么联邦就能得以巩固;如果各方不能协调好彼此之间这种矛盾,那么实际上就相当于潜伏下了未来分裂解体的种子。
当然历史上有没有协调得比较好的成功案例呢?1469年伊比利亚半岛上的卡斯提王国的公主伊莎贝拉和阿拉冈王国的王子斐迪南结婚,两人又分别于1474年和1479年继承王位,两国随即于1479年正式合并成为西班牙。这就是合并成功的典型案例:西班牙自统一以来已历经541年,尽管加泰罗尼亚地区仍时不时会发出独立的声音,但当年由卡斯和阿拉冈两国合并所构成的西班牙国土的主体部分始终保持着统一。此外另一个可以视为合并成功的案例就是两德统一。
两德统一使德国获得了更多可以统一调配的资源、劳动力以及更为庞大的国内市场。随着统一之后经济实力更强西部地区对东部地区的一轮基础设施建设使德国在1990~1991年迎来了一轮经济发展高峰。在此之前一堵柏林墙不知使多少亲人、恋人彼此隔绝,东西德的合并终于实现了德意志民族梦寐以求的统一理想,德国似乎正走在民族复兴的道路上。这时西部和东部就像是一对恩爱的新婚夫妻,然而随着婚后初期的新鲜劲一过各种磨合碰撞也就随之而来。
1990年7月1日德国货币联盟生效。这个机构的主要任务就是完成德国的货币统一问题。统一前西德的经济水平高于东德,而西德马克在国际上的价值也高于东德马克。当时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的兑换比率是5:1,东德方面希望西德能在货币统一的问题上高抬贵手让到4:1,然而令东德方面出乎意料的是西德方面竟承诺按1:1的比率进行兑换。消息传开后东德老百姓像中了彩票一样高兴,因为这相当于他们手中的钱比自己原先预先的增加了4倍,这才真是什么都不做就能躺着赚钱的好事啊。
东德的老百姓只看到自己手里的钱升值了,然而他们作为在世界哲学史具有独特地位的日耳曼民族的成员却忘了重要的辩证思维——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本来西德马克和东德马克的合理兑换比率是5:1,如今按1:1的比率进行兑换无形中相当于迫使东德企业在一夜之间为员工提薪500%。绝大多数老百姓只看到自己直接收入的增加,可他们意识不到这对国家宏观经济的影响,而这种影响最终是必然会波及到他们的日常生活的。一夜之间背负上沉重包袱的东德企业一家接一家倒闭。
于是东德的老百姓很快发现自己正面临严峻的失业危机。统一前夕西德总理科尔曾承诺:在统一后3~5年内让东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西德一样。现在东德企业一家接一家倒闭,东德老百姓连找工作养家糊口都成问题,哪还敢奢望达到西德人的生活水平?统一后的德国政府应对这种状况的解决之道就是让西部为发展相对滞后的东部输血:1990年~2000年十年间德国西部对东部的援助资金高达1.5亿马克,为此原西德地区的人民是需要缴纳团结税的。
对这笔钱原西德地区的人民其实是颇为纠结的:尽管谁也不愿平白无故多交一笔税,但他们出于维护国家团结的目标仍接受了这笔新开征的税。一开始原西德地区的人民也并不觉得这事难以接受,可日子久了就有了变数。我们不妨设想:如果你有一个兄弟很穷,于是你出于好意资助他。一开始你也不觉得这有何不妥,可如果你这个兄弟一直需要你资助,那么你还愿意完全放弃自己的生活去帮助他吗?事实上统一之后的西德人看东德人就是这样。
一开始他们视对方为手足同胞,因此他们发自内心愿意帮助这些东部同胞,然而当他们发现这些同胞需要自己持续不断资助时各种怨言就出现了。如果说生活在原西德地区的人因为需要出钱资助东部同胞而不满,那么生活在原东部地区的人享受着西部的持续资助该很高兴吧?事实并非如此。统一前东德的社会福利其实还是相对不错的(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中是首屈一指的),但东德人在心理上是将自己和西德人对比的,这么一比较就使差距暴露无遗。
既然统一时总理承诺让东德人民的生活水平和西德看齐,那么大家就对此有所指望了。可如果这个目标不能按当时科尔总理承诺的那样顺利达成,那么东德人的失望之情就可想而知了。当德国统一十年后很多记者去采访德国的普通公民关于他们的日常生活,然而他们得到的答案中有些却认为两德统一并没使他们的生活状态变得更好。统一后有些德国经济学家认为德国经济的低迷是因为德国有其他主要经济大国所没有的沉重包袱。很显然这个所谓的包袱指的就是东德。
尽管两德统一之后客观上出现了这样一系列的问题,但总体上两德统一仍能被视为世界历史上一次成功的国家合并案例。如今无论西德人或是东德人首先对自己的定位就是德国人,统一是不可抗拒的发展趋势。1992年后德国经济的低迷状态更多是东西部之间两种不同经济体系的彼此磨合所致,同样东西部人民之间也需要心理上的磨合。即使是一母同胞的手足兄弟,即使是亲密无间的恋人也会存在一些生活习惯上的差异,只有承认并尊重这些差异并设法调和才能把日子过好。
西德人尽管会抱怨为支援东德建设而需要多负担一笔税收,可他们还是义无反顾接受了,因为祖国的统一是第一位。在这个大原则之下因为差异导致的摩擦纠纷是客观存在的,一个国家就像一个家庭一样会吵架、会争执,但首先大家应该将家庭的发展作为共同的奋斗目标。随着两德融合的程度日益加深已使德国内部的地域分歧变得模糊。日耳曼人作为一个整体正在重新走向同舟共济。德国人确实对现状有所抱怨,但没人会觉得当年的统一是错误。
为什么卡尔马联盟、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中美洲联邦、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合并会失败?为什么西班牙、德国的统一能成功?我想这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民的心理认同。西班牙和德国发自心底认同自己是统一的国家统一的民族,所以他们再怎么争吵也是人民内部矛盾。相比之下卡尔马联盟、大哥伦比亚共和国、中美洲联邦、阿拉伯联合共和国的联合更多只是高层政治精英人物之间的联合,然而普通国民对联盟的认可程度并不高,所以一有摩擦就容易想到分家单过。
未来还会不会有国家自愿进行合并呢?这种可能性是客观存在的。不过合并是有先决条件的:通常合并的国家一定是有历史渊源,甚至可能在历史曾经就是同一个国家分化出来的。所以像朝鲜与韩国、苏丹与南苏丹这种国家合并的可能性相对较大,而那些差异性较大的国家则比较难以合并,如果再加上两国还有历史积怨就更不大可能合并了,因为即使强行合并也难以化解彼此之间积累的宿怨。一个内部矛盾重重的联盟不仅不可能实现强强联合,反而最终只会走向自我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