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后期吏治混乱的重要历史事件便是牛李党争了。这场持续几十年的派系斗争,让唐朝最后一点政治精英都在内卷中损失殆尽。
以至于政绩并不突出的唐文宗留下一句千古名言:消灭河北那帮叛乱分子容易,消灭朝中的党派之争却难于登天。(原文:去河北贼易,去此朋党难)
那么牛李党和争到底有什么深层原因呢?
一、牛、李渊源
说起牛李党,除了标志性人物牛僧孺之外,就不得不提另一位大佬李宗闵了。
李宗闵与牛僧孺的关系已经不能用简单的政治伙伴形容,两人堪称铁杆战友。这个渊源起于元和二年,那一年为了显示自己虚心纳谏,时任宰相的李吉甫开了一科特别的科举考试。
这次科举相当于现在的公务员遴选,参考的人员都是年轻的官吏,考试内容就是痛陈时弊,指出现在的政策不足,骂得越狠分数越高。
结果牛、李二人都属于骂得比较狠、位次比较高的选手。但没有想到,李宰相只是给皇帝做做样子,他也没有料到现在的年轻人敢如此放肆,便胡乱找了个借口,让皇帝取消了这次考试成绩。
这些人非但没有被升官,还被当朝宰相嫉恨上了。虽然李吉甫你位高权重,但我们这帮年轻人也不是好惹的。在那段黑暗的岁月里,牛僧孺和李宗闵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顺便说一句,李吉甫有个儿子叫李德裕。日后牛李党与李德裕闹得不死不休也就可以理解了,毕竟冤有头债有主。
二、牛李党
牛李党的形成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松散的反李联盟,带头大哥叫李逢吉。李逢吉是李吉甫的政敌,掌权后驱逐了李吉甫,受牵连的还有李德裕。
随着李吉甫势力的倒台,联盟也随之解散,不过那些参与反李的人,却成为日后牛李党争的中坚力量。
第二阶段是李党的形成,因参与平定淮西叛乱有功,李宗闵比好哥们儿牛僧孺先一步进入中枢。公元821年,有人检举揭发科举舞弊,涉及到多位重臣的亲戚,其中就包括李宗闵的女婿。
那场科举案可以说性质相当恶劣,已经不单单是作弊那么简单了,而是买通了考官直接给关系户判高分。举报者就包括写出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李绅、与白居易齐名的元稹,还有李德裕。
事实证明,这场科考就是存在严重的问题。因为皇帝给高中的学子们重新安排了一场考试,结果高中的官宦子弟中只有3人勉强过关。
李宗闵等人纷纷被贬官,由此爆发了激烈冲突。史书上说:李宗闵和李德裕各自拉帮结派,为了小团体的私利互相倾轧。
两年后也就是第三阶段,受到皇帝赏识的牛僧孺重回长安,不久之后便升任宰相,由此李党逐渐变为牛李党,牛僧孺接棒成为团体首领。
当时的李德裕长期在地方徘徊,明面上并不具备势均力敌的力量。但公元832年,宰相牛僧孺送上了神助攻,算是彻底将李德裕托了上去。
那一年,吐蕃大将悉怛谋降唐。牛僧孺认为唐朝与吐蕃签有和平协定,不应该接受降将,反而要将悉怛谋送还吐蕃以示友好。
但当地的节度使上书反对,因为之前吐蕃已经违反和平协议,数次侵犯唐朝领土。面对狼子野心不能抱有幻想,朝廷不仅要接纳悉怛谋,还要积极备战防止吐蕃生事。
这位当地的节度使就是李德裕。
当时皇帝本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态听从了宰相的建议,但面对唐朝的和平示好,吐蕃并不买账,反而认为其软弱变本加厉。由此引发皇帝的不满。
没过多久,牛僧孺被明升暗降。在悉怛谋降唐事件中表现有功的李德裕被迅速提拔。
之后的牛李党争正式进入白热化阶段,谁也击不垮谁,谁也奈何不了谁。
三、背后的势力斗争
看到这里,可能很多人都有些恍惚。作为牛李党争的关键代表——牛僧孺、李宗闵和李德裕,他们的任职时间存在多个时间差,并不是大家想象中都在京城把持权柄,为了权力互相攻伐。
可为什么就能争斗起来呢?
这里就不得不说说其背后所代表的势力:庶族与世族。
在科举制出现之前,官员通道都是被世家大族所把持,这一传统从汉代就开始了。网上也有人认为,正是因为隋炀帝推动科举发展,才被门阀世族所抛弃。
与之相反的是,科举让平民拥有了公平竞争的机会。随着科举次数的增多,进入仕途的平民也就越来越多,那么随之带来的问题就是工作岗位不够。
唐太宗准备了700个职位迎接天下英才。到了唐朝中期,仅仅长安做官的官员就达到了2600多人。唐晚期全国官员人数达到了36万!
即使到了36万,但仍然无法满足诸多的求职者。这一点,世族最有发言权。
之前所有岗位都是他们的,可现在需要通过科举才能做官。但从小养尊处优的他们,虽然拥有良好的教育条件,可成绩就是拼不过那些寒窗苦读的庶族子弟们。
为了生存,世家子弟不得不抱团,在掌权时借口淘汰冗员,裁撤进士出身的公务员。腾出来的官职并没有取消,而是给予了世家公子哥。
用辛苦读书换来的功名,对庶族子弟来说自然非常珍惜。为了生存,他们也只能抱团与世家公子哥们对抗。
而牛僧孺、李宗闵就是士族代表,李德裕作为宰相之子,自然是世族代表。庶族与世族的争斗没有正义的一方,也没有绝对的界限。
因为最终,不少庶族官员的后代会变成世族,与曾经的敌人一起联手对抗曾经的自己。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侃大山
参考资料:《牛李党争》、《唐史余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