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刘瑞祥
三角形内角和是180度(或两倍直角)(以下简称内角和定理),即《原本》第一卷命题32(简记为【I.32】,余者类似),是初等几何中的重要命题。众所周知,该命题是和《原本》中著名的第五公设即平行公设有关的。下面就介绍一些与之相关的命题并分析这些命题和第五公设的关系,未提及出处者,概出自《原本》。
一、【I.32】之前的命题
首先介绍其中的全等命题,也就是命题【I.4】(边角边)、【I.8】(边边边)和【I.26】(角边角和角角边)。之所以从这里介绍起,是因为这些命题说明了在给定一边、两边或三边的情况下,存在着角对应相等的情况,也可以说是在一定情况下存在着内角和相等的三角形。
另外,今天的初中几何教材,常常把角角边当做角边角的推论。因为如果已知所有三角形内角和都相等,那么在已知两组角对应相等的情况下,第三组角当然是相等的。但按照《原本》的体系,这时还没有内角和定理。更进一步来说,内角和定理需要第五公设作为保证,而三角形全等是不需要的。仅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看出《原本》的论证是如何的严密和精妙了。顺便说一下,有人用勾股定理证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斜边、直角边定理,也是不合适的,因为全等命题理应和第五公设无关,笔者曾经试证,请参见三角形全等命题之ASS成立的几种情况。
下面两个命题都是内角和定理的较弱版本,和第五公设无关:
【I.16】:在任意三角形中,若延长一边,则外角大于任意一个内对角(不相邻的内角)。
【I.17】:在任何三角形中,任意两角之和小于两直角。
显然我们可以从此推论出,三角形最多有一个直角或钝角。
《原本》第一卷在【I.27】之前,大多数和前面提到的这些命题有关,特别是和其中的【I.4】、【I.8】有关。前者最重要的应用是等边对等角及其逆命题(【I.5】、【I.6】),后者是若干作图题的基本依据。
接下来是这样几个和平行线直接相关的命题:
【I.27】、【I.28】:平行线判定定理。
【I.29】:平行线性质定理,也是大名鼎鼎的第一个应用平行公理的命题。
【I.30】:平行线的传递性。
【I.31】:平行线的作图法(注意该命题没有应用平行公理)。
《原本》证明完这五个命题之后,就是内角和定理了,过程与现在无异。
二、【I.32】之后的命题
在第一卷中,【I.32】之后主要包括这几部分内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和性质、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的面积、一个作正方形的定理,最后是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这一卷未直接应用内角和定理。
下面是直接应用【I.32】的部分命题:
第二卷里有两个乘法公式用到了该命题。今天的人们可能对于利用内角和定理证明乘法公式感到奇怪,但在《原本》里,所有乘法公式都是以面积形式证明的,这就涉及到部分几何定理;
第三卷里的圆心角、圆周角定理,及圆的内接四边形对角和定理应用了该命题;
第四卷部分作图题和第六卷相似问题,很多情况下是已知两个三角形的两组对应角相等,则可知第三组对应角一定相等。因为在前面已经有了第五公设作为三角形内角和相等的保证,所以这里可以放心使用了。
我们不妨以【IV.2】为例作一介绍。这个命题是在指定圆内作一与已知三角形等角的三角形,即作已知圆的内接三角形,使之三个角与给定的三角形对应相等。
做法是:先作已知圆上一点A处的切线,然后在A处作AB、AC,使之与圆相交,且∠GAB=∠F,∠CAH=∠E。最后连接BC。容易看出,∠B和∠C也就分别等于∠E和∠F(弦切角定理,见【III.32】)。而且既然GAH是平角(当然这是现代的说法,古希腊没有平角概念),而三角形内角和也是平角,那当然这两个三角形的另外一对角也是相等的。
这里两次应用到【I.32】,一次是应用弦切角定理,一次是最后证明∠BAC和∠D相等。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III.17】是过圆外一点作切线的方法,与现在一般的方法不同,无须第五公设作为保证。
三、奇怪的【XI.21】
第十三卷也仍然包括一部分平面几何的内容,比如证明正五边形对角线互相黄金分割,以及同一圆中的内接正六边形、正十边形和正五边形的关系。这里显然会有很多地方用到内角和定理。
真正的立体几何方面,笔者只提一个命题,即【XI.21】:构成一个立体角的所有平面角的和小于四直角。但笔者一直对该命题感觉有些困扰,那就是按照笔者整理的结果看,凡是涉及不等关系的命题,《原本》总是尽量避免用到第五公设。而这个不等关系居然要用到和第五公设有关的内角和定理,显然是奇怪的。《立体几何》(阿达玛著,朱德祥译,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6年版)一书给了另外一个证明,没有显式地提到第五公设及有关命题,请参见《几何原本》第五公设有关命题简介一文的第二部分。至于是否真的不用第五公设,笔者暂未获得结论。
四、勒让德-萨开里第一定理
这一定理共分三条:
▲勒让德-萨开里第一定理
第一定理:三角形内角和不能大于二倍直角;
第二定理:如果在一已给的三角形中内角和等于二倍直角,则在任意三角形中内角和也等于二倍直角;
第三定理:如果某一三角形的内角和小于二直角,则任一三角形的内角和也小于二直角。
当初提出这三条定理的目的在于,看能否真正建立一个不依赖第五公设的几何体系,或者说能不能把第五公设转为定理。他们虽然已经走到了非欧几何的边上,却没有再迈进一步。而关于这三条定理本身,值得注意的有这几点:
首先说,第一定理用到了欧多克斯-阿基米德公理:任给两条线段,总可以使其中一条重复有限次之后,长度超过另一条线段(也简称阿基米德公理)。希尔伯特在《几何基础》(科学出版社1987年版;北京出版社,2009年版)中曾经提到,若引进阿基米德公理,则平行公理就能用下面的定理替代:一个三角形的三个内角的和等于两直角;
其次,第二定理只是说前提如果成立则如何,但并不涉及前提是否真的成立;第三定理是前两条定理的简单推论。
关于这三条定理的详细证明,可参见《罗巴切夫斯基几何学及几何基础概要》(罗巴切夫斯基、库图佐夫著,本书编译组译,哈尔滨工业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五、我国数学家张景中用计算机研究几何证明时提到内角和定理
张老师先是引入坐标系,将这一问题转化为代数问题,由此得到一个代数式。接下来张老师用举例的方法证明了这个代数式恒等,命题得证。该证明过程见于《计算机怎样解几何题》(张景中著,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17年版)。其中用到了定比分点公式,而这是和第五公设有关的。
关于内角和定理,可以介绍的远不止于此,比如高斯就曾经对远处的山峰进行过测量,企图发现空间本身到底是不是欧几里得的,但限于篇幅本文就不再介绍了。大家如要进一步了解该定理和其它一些命题的关系,可参阅《几何原本导读》(梁子傑著,九章出版社2005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