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夏至时节,此时的天气就像娃娃的脸,说变就变。前一刻还是艳阳高照,转眼间便又乌云密布,阵雨将至。
忽然想起了唐代诗人刘禹锡写的一首《竹枝词》,说的不正是夏日的独特景致吗?
唐穆宗长庆二年,也就是公元822年,刘禹锡任夔州(今天的重庆奉节)刺史,在这里生活的岁月中,他听到了独具特色的巴蜀民间歌谣,并依照这种歌谣写了十一首《竹枝词》,当然,最脍炙人口的还是这一首。
夏至时节的江边,岸边杨柳青青,江水平缓流动,一叶轻舟在江上行驶。在这碧波荡漾的湖面上,一位年轻姑娘在悠闲地唱着民歌,唱着唱着,忽然听到岸上青年男子在与他对唱。
自古以来,人们就喜欢用歌声传情达意,早在《诗经》中便有记载。青年男女之间的感情,微妙至极,就像这阴晴不定的天气。看着是晴天,西边却下着雨,说是雨天,东边还出着大太阳,真是令人捉摸不定,这便是典型的太阳雨。
我们知道,晴与情谐音,诗人便用谐音的手法,将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一语双关的目的。
在巴渝地区,年轻男女喜欢用歌声表达爱意,这阵阵歌声,仿佛是一块石头投入江水,泛起一圈圈涟漪,也牵动了姑娘的情感波澜。
爱情,从来都是捉摸不定,看似有情,却是无心,以为无心,却又有情。有的时候,人世间的爱情,就在这无中生有、似有还无之间,正因为爱情如此朦胧,才愈发感受其中的妙处。
《竹枝词》的第二首诗同样写到了歌声,但是这首诗描写的却是作者的思乡之情。
巴山楚水,自古多雨,这里的人更擅长通过民歌表达感情。巴山之雨,令李商隐更加思念家中的妻子,感慨地写下了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而刘禹锡亦是如此,这一阵阵巴山之雨,一首首巴渝民歌,唤醒了刘禹锡对家乡的思念。
刘禹锡,曾遭受多年的贬谪生活。尽管他是一位积极乐观之人,但是多年身在异乡,作为北方游子,难免会有思乡之情。
诗中的纥那,指的是诗人家乡的乡歌。他梦想有朝一日,能身披绿色绮罗,踏着纥那之歌,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结束天涯游子的羁旅生涯。
刘禹锡写的这两首《竹枝词》,融入了当地特色,可以说具有浓郁的巴蜀气息,将其变成一首首风雅之诗,真正做到了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