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语文考试中每当遇到现代文阅读,很多同学就会抱怨茫然不知所措,明明读懂了却不会答题,或者答了很多却离题万里,以至于得分少得可怜。当然,也不排除有些同学懵懵懂懂学答非所问。
其实,做任何事情都是需要技巧的,考试也不例外。以青岛中考语文试卷现代文阅读为例,给大家提供答题参考。
首先提醒做现代文阅读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划出重点。在通篇阅读文章时,就要注意划出文中的关键词、句,以便在答题时善于利用这些重要的词、句。
第二,针对答题。仔细审题,紧扣题意,选恰当的句式、合适的角度去作答,题干怎么问就要对应去回答,而不要旁顾左右而言他。否则,洋洋洒洒,下笔万言,终归是离题万里。
第三,摘录原文。巧妙地摘录原文内容,而不是一字不漏地照抄原文,当然也不要绞尽脑汁,完全用自己的话去作答。答案所涉及的关键词句要在原文中找,或者根据你自己阅读时圈阅的重点重新组织语言作答。
第四,贴近主旨。答题时一定要与作者情感或文章主旨保持联系,无论是哪一种文体,回答问题总不能偏离了作者所表达的意思。
第五,精准术语。语文专业术语不能模棱两可,更不能混淆使用,也不能乱凑术语。如果问题是关于表达方式,可以选择记叙、描写、抒情、说明、议论等等;如果问题是关于表现手法,可以选择象征、对比、烘托、设置悬念、前后呼应、欲扬 先抑、托物言志等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记叙文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经过、结果……
第六,答题模式。答题模式既要灵活贯通,而又不能墨守成规。
如:某句话在文中的作用,如果是用于句首,开篇点题。散文或许为渲染氛围,记叙文或许为埋下伏笔,而小说则可能是设置悬念,为下文做铺垫,总领下文等等;如果用于句中,首先判断用于位置,其次就是承上启下过渡作用,或者总领下文,总结上文。要根据情况领会作答。
再譬如修辞手法的作用:答一,确定选用的修辞手法。答二,修辞手法的作用。如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排比:加强了气势+对象+特性。至于对比、反问、设问、反复等等按照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套用即可。
第七,看分答题。这个比较简单,首先明确阅读理解的分数,不要按照作文洋洋洒洒下笔千言,简明扼要地作答,针对性强,一击即中,锁定关键词。4分题,结合范文可能会找到相应的四条答案或者两条。
现代文阅读试题——《消逝的放学路上》。
第一个问题:通读全文说说题目消逝的放学路上的意义。(4分)
首先看分数——4分,也就是答案不会超过四条。再看题目,消逝的是指已成过往,只剩下追忆;对比今昔放学路上,30年前路上飘荡着歌声,而今装进一只只豪华的笼子,被冠以安全保护的名义,孩子们失去了自由和快乐。
该如何作答,可以套用这些关键词来组织语言了。比对标准答案,看看我们的差距在哪里?有了参照,下次再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知道该如何作答了。
第二个问题:赏析句子。
1.方才还空荡荡的小街,像迅速充胀的救生圈,被各式私车和眼巴巴的家长塞满了。
第一明确将小街比喻救生圈。其次,套用答题格式,从空荡荡到被家长塞满了,形象地写出了孩子的数量之多,以及他们聚集速度之快,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放学时学校门前热闹场面。
2.30年前,类似的唤声曾无数次在一个个傍晚响起,飘过一条条小巷,飘进我东躲西藏的耳朵里。
唤声激起了脑海深处的记忆,两个数量词一个个,一条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放学之后的无忧无虑地欢乐;而东躲西藏则又生动形象地描写童年的毫无拘束的快乐和自由。再对比当下,放学之后就被塞进豪华的笼子,哪里有快乐可言?
对比标准答案,或许总感觉还有差距,这无关紧要的,仔细揣摩一下差距到底在哪里?是自己没有意识到,还是自己的疏忽错漏了?阅读全文时是否划出了重点、关键词句呢?还有一点,答题时一定要围绕作者主旨(也就是想要表达的情感)。
第三个问题:作者得知贾君鹏是网络策划的虚拟人名时,写道:我一点不沮丧,甚至感动于阴谋者细致的情怀。结合文章,说说细致的情怀包含了哪些具体内容。(3分)
首先看这个题目的评分标准,就应该明白针对性的作答需要有三条:其一,作者本人暗自庆幸,激发了脑海中的记忆;其二,一代人的共同回忆;其三,对比现在的孩子,为丧失童年的快乐感到惋惜。这也是这一个段落所要表达的三层意义。
第四个问题:作者在文中多次提及故乡,这与消逝的小街有什么关系?请分析作者的用意。(4分)
首先是否有关系要明确作答。消逝的小街就是记忆中故乡,或者直接说有关系。
其次,故乡与小街的关系,可以对比今昔来回答,以前小街有童年有快乐也就有记忆,自然也有故乡情。而今,小街没有了童年的欢乐,这一代孩子们自然很难体会故乡情。
这份阅读理解相对难度较高,尤其是最后作答的内容。不过,对比标准答案,再看看前面提到的几个注意事项,是不是感觉会相对轻松一些呢?
再练习一下几篇阅读理解:
第19题,散文家对生活细致观察,从而获得人生感悟。请分别概括甲乙两篇文章中所写到的人事,按照要求填写下表。(4分)
两个答题区,这说明一个答题2分。再看考题给出了一个范本,这便是很好的参考:缩写这个句子,人们对毒品的价值感到困惑,这也是作者的感悟。
那么另外两个感悟应该来自于对活珍珠和活的钻石的感悟:珍珠取自珍珠贝,现场宰杀着实残忍!孩子或者人们对钻石的价值感到混乱。
第20题,第一小题共3分,首先朗读重音设计一分,其实就是标记在朗读时需要突出的重点内容:两个也可以作为重点突出;或者把孩子喻为活的钻石,价值超过一亿这两处也可以作为重点突出。其次,分析这句话的意义占2分。这句话结合上下文,作者明确活的钻石比钻石更有价值,旨在帮助孩子厘清钻石价值混乱;一个孩子是活的钻石,突出孩子的价值肯定,作者摸摸头对孩子说,表现了对孩子的关爱和勉励。
第二小题仿写句子,相对比较简单,同一事物正反对比。如果——;如果——。
第21题,含义是否相同,这个必须明确不同。一个是具有生命的珍珠贝,一个被赋予价值没有生命的钻石。针对珍珠是如何历经挫折而凝结形成的作简述,钻石又是如何被赋予了美好精神象征,从而活了起来,实现了价值。这个题可能自由一些,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作答,但是也就是因此而有一定的难度,往往不容易得分。
第22题,这个又是比较自由的题。首先要回答是否认同。然后,再从文章中摘录反映作者纯善、美好的字句,现场挖贝取珠有些残忍,而不忍继续观看离开,这是善良举动;对懵懂孩子的悉心教导,以及关爱、鼓励又是纯善、美好的行为。所以,可以肯定作者是心灵纯善、美好的人。
上标准答案,请逐一核对,与自己作答内容做对比,找出差距和不足。
再来一套题继续训练。
第20题,简要概括苔藓之美,其实阅读的时候就应该留意到,作者在介绍苔藓时,重点强调了苔藓的功用,可以动物食用,可以装饰,可以药用,还赞美了它顽强的生命力。所以,该题4分,大概需要从这四方面概括,从原文中摘录稍加简化即可。
第21题,第一明确这句话应该放置在何处,第二结合上下文放在这里有什么作用。参照开篇时草民提醒注意事项中的第三条与第六条作答。家族庞大可以看看哪里有涉及这个问题?个体渺小又在哪里提到呢?
第22题,赏析句子,使用了修辞手法是什么?套用模式作答,有动有静,亦明亦暗,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对象+特性+赞扬了。
第23题,这句话承接了上文,简单来说苔藓让旧物披上了鲜亮的外衣,从而有了平等的尊严,可以更长久的享受云起日落。的确,就像一个苦行僧。
第24题,谈谈个人想法,看似为自由发挥题目,但是作答时依然要围绕文章主旨。做嫁衣就是默默奉献,光鲜他人。这种奉献精神,在生活中比比皆是,园丁、老师如此,马路清洁工也是如此,学生答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寻找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