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子的作者(列子的作者是谁)

【前章回顾】

【阅读任务指导】

1.通过略读,初步了解文章的中心内容及本部分的核心问题;

2.通过细读,准确把握本部分核心概念及概念间的联系。

【篇目精读】

(1)我们把乡土社会看成一个静止的社会不过是为了方便,尤其是在和现代社会相比较时,静止是乡土社会的特点,但是事实上完全静止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乡土社会不过比现代社会变得慢而已。【本文所讨论的问题的前提】说变得慢,主要的意思自是指变动的速率,但是不同的速率也引起了变动方式上的殊异。我在本文里将讨论乡土社会速率很慢的变动中所形成的变动方式。【点明本文论述的主要内容】

段意:提出本文讨论的主要论题。

(2)我在上面讨论权力的性质时已提出三种方式:一是从社会冲突中所发生的横暴权力;二是从社会合作中所发生的同意权力;三是从社会继替中所发生的长老权力。【在《无为政治》《长老统治》中已对这三种权力的概念进行了详细论述】现在我又想提出第四种权力,这种权力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之中。社会继替是指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社会变迁却是指社会结构本身的变动。【阐述社会变迁的概念,指出第四种权力发生在社会变迁中】这两种过程并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的,任何社会决不会有一天突然变出一个和旧有结构完全不同的样式,所谓社会变迁,不论怎样快,也是逐步的,所变的,在一个时候说,总是整个结构中的—小部分。【指出社会继替与社会变迁存在的方式】因之从这两种社会过程里所发生出来的两种权力也必然同时存在。但是它们的消长却互相关联。如果社会变动得慢,长老权力也就更有势力;变得快,父不父,子不子的现象就会发生,长老权力也会随着缩小。【出自《论语·颜渊》: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虽有粟,吾得而食诸?’当时齐大夫陈氏专政,齐景公又宠幸妇人,不立世子,所以孔子回答他君要尽君道,臣要尽臣道,父要尽父道,子要尽子道。父不父,子不子后用来指道德沦丧、礼义失范的社会现象。本文中指社会变动得快,长老权力受到挑战而出现的情形】

段意:本段提出并解释了来自于社会变迁的第四种权力。

(3)社会结构自身并没有要变动的需要。【观点句】有些学者,好像我在上文所提到的那位Spengler【斯宾格勒,德国哲学家、文学家】,把社会结构(文化中的一主要部分)视作有类于有机体,和我们身体一般,有幼壮老衰等阶段。【认为社会结构自身会变动】我并不愿意接受他们的看法,因为我认为社会结构,像文化的其他部分一般,是人造出来的,是用来从环境里取得满足生活需要的工具。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要它变的,要它变的原因是在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认为社会结构变动是人为参与的】好比我们用笔写字,笔和字都是工具,目的是在想用它们来把我们的意思传达给别人。如果我们所要传达的对象是英国人,中文和毛笔就不能是有效的工具了,我们得用别的工具——英文和打字机。【举例论证,证明社会结构变动是人为参与的】

段意:提出社会结构自身并没有要变动的需求,社会结构的变动是人为的观点并进行论述。

(4)这样说来社会变迁常是发生在旧有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提出发生社会变迁的条件】新的环境发生了,人们最初遭遇到的是旧方法不能获得有效的结果,生活上发生了困难。人们不会在发觉旧方法不适用之前就把它放弃的。旧的生活方法有习惯的惰性,但是如果它已不能答复人们的需要,它终必会失去人们对它的信仰,守住一个没有效力的工具是没有意义的,会引起生活上的不便,甚至蒙受损失。另一方面,新的方法却又不是现存的,必须有人发明,或是有人向别种文化去学习,输入,此外,还得经过试验,才能被人接受,完成社会变迁的过程。在新旧交替之际,不免有一个惶惑、无所适从的时期,在这个时期,心理上充满着紧张、犹豫和不安。这里发生了文化英雄,他提得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的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所谓时势造英雄】这种人可以支配跟从他的群众,发生了一种权力。这种权力和横暴权力并不相同,因为它并不是建立在剥削关系之上的;和同意权力又不同,因为它并不是由社会所授权的;和长老权力更不同,因为它并不根据传统的。它是时势所造成的,无以名之,名之曰时势权力。【正式提出由社会变迁造成的权力的名称】

段意:本段在接上段的分析中,提出时势权力这一概念。

(5)这种时势权力在初民社会中常可以看到。【初民社会就是原始社会】在荒原上,人们常常遭遇不平常的环境,他们需要有办法的人才,那是英雄。在战争中,也是非常的局面,这类英雄也脱颖而出。现代社会又是一个变迁剧烈的社会,这种权力也在抬头了。最有意思的就是在一个落后的国家要赶紧现代化的过程中,这种权力表现得也最清楚。【提出时势权力比较明显的几种社会状况】我想我们可以从这个角度去看苏联的权力性质。英美的学者把它归入横暴权力的一类里,因为它形式上是独裁的;但是从苏联人民的立场来看,这种独裁和沙皇的独裁却不一样,如果我们采用这个时势权力的概念看去,就比较容易了解它的本质了。

段意:举例论证,论述时势权力在现实中的集中具体表现情况。

(6)这种权力最不发达的是在安定的社会中。【时势权力在变迁社会中最发达,那么自然在安定的社会中最不发达】乡土社会,当它的社会结构能答复人们生活的需要时,是一个最容易安定的社会,因之它也是个很少有领袖和英雄的社会。【乱世出英雄,社会安定,人们各行其道,往往不需要英雄,也很难产生英雄】所谓安定是相对的,指变得很慢。如果我单说很慢,这话句并不很明朗,一定要说出慢到什么程度。其实孔子已回答过这问题,他的答案是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出自《论语·学而》: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这句话的意思是:父亲活着,要观察他的志向;父亲死了,则要考察他的行为。能三年(长久地)不改变父亲的为人处世之道,就可以算是孝了。孝的解释是无违,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就是在乡土社会中承认长老权力,遵守并传承传统,作者用这句话阐明了乡土社会变化很慢的原因】换一句话来说,社会变迁可以吸收在社会继替之中的时候,我们可以称这社会是安定的。【进一步解释社会安定的变化缓慢的评价标准】

段意:阐释并论述时势权力在安定的乡土社会中最不发达。

(7)儒家所注重的孝道,其实是维持社会安定的手段,孝的解释是无违,那就是承认长老权力。长老代表传统,遵守传统也就可以无违于父之教。但是传统的代表是要死亡的,而且自己在时间过程中也会进入长老的地位。如果社会变迁的速率慢到可以和世代交替的速率相等,亲子之间,或是两代之间,不致发生冲突,传统自身慢慢变,还是可以保持长老的领导权。这种社会也就不需要革命了。

段意:承接前段,进一步解释儒家孝道的本质并以此论述社会变迁速率极慢的情况下,社会不需要时势权力。

(8)从整个社会看,一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领导阶层相当于乡土社会中的长老,他们自己能紧跟时代改变自身,也就可以保持住自己的权力地位】英国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很多人羡慕英国能不流血而实行种种富于基本性的改革。但很多人都忽略了他们所以能这样的条件。英国在过去几个世纪中,就整个世界的文化来说是处于领导地位,它是工业革命的老家。英国社会中的领导阶层却又是最能适应环境变动的,环境变动的速率和领导阶层适应变动的速率配得上才不致发生流血的革命。英国是否能保持这个纪录,还得看他们是否能保持这种配合。【举例论证,用英国光荣革命的例子,并用作者自己提出的理论分析了英国革命不流血的原因】

段意:用英国革命的例子来论述社会层面上一个领导阶层能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率时,时势权力也就不会出现了。

(9)乡土社会环境固定,在父死三年之后才改变他的道的速率中,社会变迁也不致引起人事的冲突。在人事范围中,长老保持他们的权力,子弟们在无违的标准中接受传统的统治。【回到乡土社会的分析中,阐述乡土社会变迁下的特点】在这里不发生反对,长老权力也不容忍反对。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没有反对的必要;如果所传递的文化已经失效,根本也就失去了教化的意义。反对在这种关系里是不发生的。【进一步补充乡土社会中不发生反对的原因】

段意:本段转回对乡土社会的分析,进一步论述了乡土社会中时势权力不出现的原因。

(10)容忍,甚至奖励反对在同意权力中才发生,因为同意权力建立在契约上,执行这权力的人是否遵行契约是一个须随时加以监督的问题。而且反对,也就是异议,是获得同意的必要步骤。【解释反对只出现在同意权力下的原因】在横暴权力之下,没有反对,只有反抗,因为反对早就包含在横暴权力的关系中。因之横暴权力必须压制反抗,不能容忍反对。【解释反对不出现在横暴权力中的原因】在时势权力中,反对是发生于对同一问题不同的答案上,但是有时,一个社会不能同时试验多种不同的方案,于是在不同方案之间发生了争斗,也可以称作冷仗,宣传战,争取人民的跟从。为了求功,每一个自信可以解决问题的人,都会感觉到别种方案会分散群众对自已的方案的注意和拥护,因之产生了不能容忍反对的思想统制。在思想争斗中,主要的是阵线,反对变成了对垒。【解释反对出现在时势权力中时产生的变化情况】

段意:承接前段,论述反对这个概念在同意权力、横暴权力和时势权力中的不同表现形式。

(11)回到长老权力下的乡土社会说,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了注释。注释是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解释反对出现在长老权力中时的表现形式:注释】在中国的思想史中,除了社会变迁急速的春秋战国这一个时期,有过百家争鸣的思想争斗的场面外,自从定于一尊之后,也就在注释的方式中求和社会的变动谋适应。注释的变动方式可以引起名实之间发生极大的分离。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后人可以按照自己的理解,对传统的内容进行不同解释】在中国旧式家庭中生长的人都明白家长的意志怎样在表面的无违下,事实上被歪曲的。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对不能反对而又不切实用的教条或命令只有加以歪曲,只留一个面子。面子就是表面的无违。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照应题目,回归到对名实的论述上】在一个完全固定的社会结构里是不会发生这距离的,但是事实上完全固定的社会并不存在。在变得很慢的社会中发生了长老权力,这种统治不能容忍反对,社会如果加速地变动,注释式歪曲原意的办法也就免不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结果,位与权,名与实,言与行,话与事,理论与现实,全趋向于分离了。【解释了名实分离的原因】

段意:论述反对在乡土社会长老权力中变为注释,而注释造就了名实分离。

【思维导图】

【内容概述】

横暴权力、同意权力和长老权力之外,另有第四种权力,它发生在激烈的社会变迁过程中。社会变迁发生在旧的社会结构不能应付新环境的时候,即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社会变动慢,长老权力就很有势力,变得快,长老权力随之缩小。新旧交替期,容易产生文化英雄,他们提出想法获得信任,时势造权力,费孝通管它叫时势权力。时势权力在安定的社会中最不发达,如果社会变迁的速率足够地慢,与世代交替的速率相等,代际之间不发生冲突,传统渐变,还是可以保持长老的权力。长老权力建立在教化作用上的,不容忍反对。反对被时间冲淡,成为注解,它维持长老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于是引起名实分离,虚伪成为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

【巩固检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权力产生方式不同,社会冲突、合作产生横暴权力、同意权力,社会本身变动产生了长老权力。

B.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导致了激烈的社会变迁,继而产生文化英雄和时势权力。

C.长老权力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不能反对,也不容忍反对,因此被教化的也就没有反对的必要。

D.注释是为了维持长老权力的形式而注入变动的内容,可以说这是一种保留面子的反对。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提到本书前面提出的三种权力,引出了后文的论述对象时势权力。

B.文章通过对时势权力与长老权力的对比论证,证明时势权力先进于长老权力。

C.文章引儒家注重的孝道、无讳,意在说明长老权力是不能容忍反对的。

D.末段举面子挟天子以令诸侯等词句,说明了注释大量存在于乡土社会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社会继替与社会变迁二者不是冲突的,而是同时存在,一个社会不会突然与旧结构完全不同。

B.一个人,只要他能提出办法,有能力组织新试验,能获得别人的信任,他就能成为文化英雄。

C.乡土社会是一个容易安定的社会,缺少领袖和英雄,因此时势权力在乡土社会中不易产生。

D.只要表面上承认长老权力的形式,内容就可以经注释而改变,口是心非、虚伪也就不可避免了。

4.根据本文和对相关概念的理解,补足空格中的信息。

权力性质

权力名称

产生原因

掌权者

权力运行基础

对抗权力的方式

同意权力

平等

非契约权力

掌握暴力武装的人

压迫

社会继替

革新

对立

5.在《乡土中国》这部学术著作中,作者多用类比的方式深入浅出地阐述观点,请从选文中找出相关内容加以说明。

6.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著作常常会在中西方对比中突出我们乡土社会的特点,选文中提到苏联和英国,请说说分别有何作用。

7.从选文来看,作者对名与实的分离持什么态度?

8.请根据第(11)段中作者对名与实的看法,简要分析曹操挟汉献帝以令诸侯这一现象。

【参考答案】

1.D【解析】A项,社会本身变动产生了长老权力错误,曲解文意,文中说是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产生了长老权力。B项,导致了激烈的社会变迁错误,强加因果,原文说人物在固定的社会结构中的流动是社会继替,而社会继替和社会变迁之间并无因果关系;继而产生‘文化英雄’和时势权力错误,原文是‘文化英雄’出现在社会变迁过程之中文化英雄支配跟从他的群众从而发生权力,名为时势权力,因此,继而错误。C项,因此……错误,强加因果,原文说长老权力是建立在教化作用之上的,教化是有知对无知,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被教的自没有反对的必要,立论缺少如果所传递的文化是有效的这一条件。

2.B【解析】B项,对比论证证明时势权力先进于长老权力错误,文章先讲时势权力,后讲长老权力,各有特点,各自处于不同时期,并没有将二者对比,也未说明时势权力先进于长老权力。

3.D【解析】D项,只要……就……错误,表述绝对,由本章最后一段在长老权力下,传统的形式是不准反对的,但是只要表面上承认这形式,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结果不免是口是心非……虚伪在这种情境中不但是无可避免而且是必需的可知,应是内容却可以经注释而改变不免口是心非。

4.①契约权力 ②社会合作 ③共同,代理人 ④反对 ⑤横暴权力 ⑥社会冲突 ⑦反抗 ⑧教化权力 ⑨掌握教化传统的人 ⑩习惯 ⑪注释 ⑫时势权力 ⑬社会变迁 ⑭提出摆脱困局方案的人

5.示例:用中文和毛笔在传达信息时对于英国人来说不是有效的工具而需要换成英文和打字机来进行类比,论述社会结构变动的原因是它已不能答复人的需要。这样阐述观点,贴近生活,易于理解。

6.①举苏联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一个社会从落后到现代化的激烈变迁中出现的权力是时势的需要,不能等同于横暴权力。②举英国的例子,是为了说明一个领导的阶层如果能追得上社会变迁的速率,这社会也可以避免因社会变迁而发生的混乱。

7.①名实的分离是以注释的方式寻求与社会的变动相适应的结果。②名实之间的距离跟着社会变迁速率而增加。③社会变动是必然的,名实分离也是注定的,无法跟上时代的观念在社会变革中的瓦解是历史的进步。

8.曹操用汉献帝之名行令诸侯之实,因为汉献帝这一类似长老权力的传统势力不能掌控当时急剧动荡的社会现实,但是当时的社会还需要维护这一权力的形式,即维持皇帝之名,所以改变其实,以应对社会变革,从而导致汉献帝之名与曹操行权之实趋向分离。

网络讯息

冬季三防是哪三防

2023-3-4 16:42:54

网络讯息

微波炉如何做鸭蛋

2023-3-4 16:43:4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