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国肉牛产业发展简况
从存栏量来看,2020年全国肉牛存栏7685.1万头,较2019年增长687万头,同比增长9.82%。2020年全国种肉牛存栏22万头,较2019年增长3万头,同比增长15.79%;能繁母肉牛存栏12.6万头,同比2019年增长1.7万头,同比增长15.60%。
图表1. 2008-2021全国肉牛存出栏统计
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业年鉴,布瑞克咨询整理
从产量来看,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21年全国肉牛产量达698万吨,较2020年产量增加25.55万吨,同比增长3.80%。
图表2. 2000-2021国内牛肉产量及同比统计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布瑞克咨询整理
从进出口来看,中国是全球牛肉重要的进口国之一,牛肉进口数量远大于出口数量。进口方面,据海关总署数据,2021年中国牛肉进口量约为291.2万吨,较2020年进口量增加79.08万吨,同比增长37.28%。从各省牛肉进口量来看,2021年牛肉进口主要省份为上海(47.58万吨)、山东(38.46万吨)、天津(26.08万吨)、广东(25.90万吨)及江苏(15.53万吨)。
出口方面,据USDA数据,2021年中国牛肉出口量仅为1.7万吨。从进口来源来看,2021年中国牛肉主要从巴西(85.86万吨)、阿根廷(46.51万吨)、乌拉圭(35.52万吨)、澳大利亚(16.28万吨)及美国(14.39万吨)等进口。
图表3. 2013-2021年中国牛肉进口量统计(万吨)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布瑞克咨询整理
图表4. 2021年牛肉分省进口量统计(万吨)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布瑞克咨询整理
图表5. 2021年中国牛肉主要进口来源国统计(万吨)
数据来源:海关总署、布瑞克咨询整理
二、 近年肉牛产业政策简析
在当前国家实行的规划体系下,十四五总体规划编制完成后,会进一步编制各类专项规划以细化落实十四五对特定领域提出的战略任务。从国家肉牛产业政策层面来看,根据农业农村部2021年颁布的《十四五全国畜牧兽医行业发展规划》,到2025年,产业结构和区域布局进一步优化,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和供应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十四五期间,在肉牛方面将重点实现千亿产值打造目标。农业农村部将实施肉牛肉羊生产发展五年行动,坚持稳定牧区、发展农区、开发南方草山草坡的发展思路,推进农牧结合、草畜配套,牛肉自给率保持在85%左右,牛肉产量将稳定在680 万吨左右,肉牛养殖业产值达到9000 亿元。
进入2022年1月,各省(直辖市)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相继出炉,相较于阐述政府中期工作目标的五年规划,政府工作报告则更聚焦于短期具体工作目标。通过梳理主要省份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肉牛的表述,肉牛产业重点发展省份主要为吉林、黑龙江、辽宁、内蒙古等东北区域。除此之外,中原、西北和西南区域相关省份也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及肉牛产业。
三、 肉牛产业区域演化简析
通过对于产业政策的梳理,不难看出,肉牛养殖优势区是各级政府施行支持政策的主要层面。整体来看,肉牛养殖区域演化的影响因素复杂多样,涉及区域资源禀赋、交通运输、消费市场潜力、城镇化水平、环保规制、农业技术及产业政策扶持等多种因素。
从肉牛产业数据来看,我们发现中国肉牛养殖布局的地理转移现象十分明显。在肉牛种业方面,随着时间的发展,东北及西北地区的种牛优势逐渐减弱,能繁母肉牛和种肉牛逐渐向内蒙古地区集中。2020年,内蒙古地区能繁母肉牛存栏5.53万头,占全国比例为43.94%;种肉牛存栏9.88万头,占全国比例为44.83%。
图表6. 2008-2020年各省种肉牛存栏演变(头)
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业年鉴,布瑞克咨询整理
图表7. 2002-2020年能繁母肉牛存栏演变(头)
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业年鉴,布瑞克咨询整理
从肉牛养殖方面来看,国内肉牛主产区逐渐从中原优势区转移到东北、西北、西南等优势地区。具体分区域来看,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之一,饲料资源丰富,有一定的养殖成本优势。无论是在肉牛产能还是牛肉产量,东北地区各省均位于全国前列,其在我国肉牛产业中的重要性日益上升。西部地区(西南、西北)肉牛养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与中原地区和东北地区相比,西部地区更接近人口多、牛肉消费量大的南方,其肉牛养殖产业发展优势开始凸显。中原地区肉牛产能优势地位近年来逐渐下降,但依托其快速发展的屠宰加工产业,牛肉产量有较为明显的提升。中原地区应聚焦于提升消费市场潜力,积极增强区域内牛肉市场消费能力。
图表8. 2008-2020全国各省肉牛存栏量演变(万头)
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业年鉴,布瑞克咨询整理
图表9. 2002-2020年各省牛肉产量演变(万吨)
数据来源:中国畜牧业年鉴,布瑞克咨询整理,以上来源: 布瑞克农业大数据 新社汇·全媒体矩阵转载发布
【中国黄牛之乡通辽市肉牛产业潜力巨大】
通辽是中国黄牛之乡,经过近70年发展,全市肉牛存栏达到338万头,居全国地市级首位,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认定为科尔沁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科尔沁肉牛产业集群核心区,被中国畜牧业学会养牛学分会命名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
肉牛产业基本情况
1.良种繁育推广体系建设情况。与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合作,通过常规育种、基因育种等技术手段,中国西门塔尔牛和科尔沁肉牛新品种选育取得重大突破。建有2个国家级肉牛核心育种场和1个国家级种公牛站,优质种公牛存栏170头,年生产冻精300万支以上;2021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基因选择指数和肉牛选择指数育种值评估结果,全国前100名种公牛通辽分别占45头和17头,优秀肉牛综合排名全国第一。全市现有科尔沁肉牛核心群110头、普通群存栏近90万头,2025年科尔沁肉牛核心群预计达到500头,扩繁群达到500头,普通群达到150万头,育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纯肉用型科尔沁肉牛新品种,填补内蒙古乃至东北地区空白。建成了市旗镇村四级肉牛良种繁育推广体系,现有肉牛良种繁育推广机构141个、技术推广人员3905人、黄牛冷配站点3426个,年冷配母牛122.6万头以上,改良比例达到95%以上。
2.饲草料保障体系建设情况。坚持种青贮、养黄牛发展思路,以种促养、种养结合,2021年全市青贮种植面积490万亩,苜蓿、燕麦等优质饲草料种植面积达到50万亩,80%以上的玉米秸秆通过养牛过腹转化,全市饲草储备总量达到500亿斤以上。经多年实践,形成了种植1亩青贮玉米,转化2亩玉米秸秆,饲养1头基础母牛,年收入5000~10000元的养殖模式,肉牛产业成为农牧民群众增收的主导产业。
3.规模化标准化养殖体系建设情况。坚持小规模、大群体的养殖模式,大力扶持肉牛养殖专业镇村、合作社和家庭牧场,全市饲养基础母牛超万头苏木乡镇达到51个,超千头嘎查村达到470个,肉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达到741个;肉牛规模养殖场(户)达到2038家,其中年出栏万头以上规模场3个、千头以上规模场37个、百头以上规模场480个。大力推广肉牛养殖标准化生产技术,制定并推广《科尔沁肉牛品种要求》等28项地方标准和科尔沁肉牛蒙字标标准,全市标准化生产基地牛存栏达到280万头,肉牛标准化生产配套技术推广覆盖面达到70%以上。
4.屠宰加工体系建设情况。现有规模化肉牛屠宰加工企业8家,年屠宰能力达到120万头,形成了冷鲜肉生产、调理肉和发酵肉加工、熟食品生产、屠宰副产品回收利用的全产业链发展格局。目前,屠宰肉牛7.29万头。立足优势资源和民族特色,大力发展牛肉干研发和生产,以罕山、草原旭日、广发草原等企业为主,年加工牛肉干2.5万吨,产值达45亿元。
5.市场流通体系建设情况。建成科左中旗成峰、开鲁县雨田、科左后旗伊胡塔等7个肉牛交易市场,年交易量达到150万头,交易额200亿元以上,其中成峰牲畜交易市场年交易量突破100万头,成为全国最大的肉牛交易市场。同时,推动电子交易、直播平台交易等多元化发展,线上、线下交易流通辐射全国大部分省市区,构建了卖全国的发展格局。
6.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设情况。着力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全市有基层畜牧兽医站108个,村级防疫、兽医人员3000人以上,重大及重点动物疫病疫苗集中免疫做到应免尽免,防疫密度实现100%。加强肉牛生产、加工、销售各环节的监测管理,牛肉产品合格率达到98%以上。
7.品牌体系建设情况。通辽被国家农业农村部等部委认定为科尔沁牛中国特色农产品优势区、科尔沁肉牛产业集群核心区,被中国畜牧业学会养牛学分会命名为中国草原肉牛之都。我市大力推进科尔沁牛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产品品牌建设,科尔沁牛已注册地理标识,科尔沁肥牛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原产地标识注册,科尔沁品牌成为中国驰名商标。2021年科尔沁牛品牌价值达到258.1亿元,居内蒙古畜产品品牌价值榜榜首,从全国地理标志产品区域品牌榜排名50名之后上升到今年的第20位,科尔沁牛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8.要素支撑体系建设情况。出台《牛产业发展实施方案》《金融支持牛产业发展指导意见》《肉牛养殖保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通过加强财政扶持、整合项目资金、设立肉牛产业发展基金、强化金融支持等措施扶持牛产业做大做强。其中:市财政每年安排肉牛产业专项资金1000万元;争取国家肉牛产业集群项目,连续扶持三年,每年不低于6000万元;连续3年开展政策性肉牛保险试点工作,2021年参保67.43万头,总保费为2.77亿元,国家、自治区、市本级、旗县4级财政资金补贴合计2.21亿元,有效降低了肉牛养殖风险;金融支持牛产业取得突破性进展,全市金融机构推出肉牛产业信贷产品近50个,2021年末全市肉牛产业信贷余额160亿元。
目前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是屠宰加工少是肉牛产业发展的瓶颈制约。2021年全市肉牛屠宰加工企业累计屠宰肉牛7.29万头,屠宰产能利用率仅6.1%,企业产能不能有效释放。
二是深度育肥规模小是肉牛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西门塔尔牛育肥分为短期育肥、深度育肥,到1600斤左右时,肉质最好,产肉率最高,即可结束育肥进行屠宰。2021年,我市出栏的112万头肉牛中,能够直接进行屠宰的深度育肥牛仅30万头,部分育肥牛外流,就地屠宰率低。
三是规模化经营水平低是实现肉牛产业现代化的短板。据农牧部门统计,我市目前有养牛户14.45万户,其中养殖规模10头以下5.58万户、占38.6%,小规模分散饲养导致占用场地、人力、物力多,经营效益不高。
下一步努力的方向
坚持紧紧抓住肉牛8大体系建设不松动,突出抓好以下4个关键环节不动摇。
一是抓好源建设。全国前100名优质种公牛,我市力争占30头以上,年产优质冻精300万只以上,满足130万头基础母牛冷配改良。
二是抓饲草料保障。坚定种青贮、养黄牛的思路,扩大青贮玉米面积,动员养牛户大规模黄贮,解决雪灾饲草短缺问题。
三是抓疫病防治。督促解决旗县挤占挪用防疫经费问题,确保防疫密度到位,坚决防止重大疫情发生。
四是抓肉牛屠宰加工。我们已经促成华凌与余粮合作,牵头组织余粮畜业与科尔沁牛业的破产重组工作。近期到山东阳信和辽宁辽中与当地屠宰和育肥企业进行了深入对接,明年我们将全力抓肉牛屠宰及育肥等方面招商引资,破解育肥和加工端短板。
【牛票·牛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平台】
牛票是内蒙古牛票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核心项目。牛票项目是由全国人大代表吴云波书记牵头,以扎鲁特旗玛拉沁艾力养牛专业合作社为首批试点,充分运用产业供应链管理理论,以牛票作为项目运行载体,打破产业界限、区域界限、企业界限,对肉牛供应中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全面规划,通过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等手段,优化资源配置方式,建立肉牛产业供应链各节点、产业协会和战略联盟之间的伙伴关系,设立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提高整个产业供应链运作效率和效益,满足客户价值并实现供应链成本最小化。
图:牛票·牛产业供应链综合服务管理平台
牛票项目力求达到以下目的:
(一)满足牛肉产品消费客户的个性化需求, 即为消费者提供个性化产品和定制服务。
(二)将肉牛繁育、屠宰、加工、存储、运输、销售、附加值服务等肉牛产业供应链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实现业务流程承接,打通供销通道,使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实现供应链所有链主共创价值,追求供应链整体的利润最大化。肉牛产业供应链链主除了通辽市的养殖户、合作社、企业以外,还分布于其他各线城市,政府管制程度、市场竞争程度各有不同,能够长远走到一起,必须以利益相连接,以便共享资源、共降成本,共抵风险,提高供应链整体效益。
(三)通过组合手段及科技金融创新方式,打造市场主体诚信体系和授信机制,倒装金融机构,解决肉牛产业发展资金和结算问题,使活牛成为可确权资产、资产资本化。
目前牛票项目已形成以总部(通辽)内蒙古牛票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原通辽牛票科技有限公司)为管理和统筹核心,内蒙古玛拉沁艾力农牧业发展有限公司为(合作社)示范基地,内蒙古牛链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为科技技术支持,内蒙古牛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为市场与销售主营,首牛(北京)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为跨域产业发展资源开拓、村城联动的多维立体的组织结构体系。
作为扎根在中国黄牛之乡通辽的土生土长的牛票项目,通过利用先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与供应链管理方式助力通辽地方政府对产业加强管理,规范肉牛市场经营,带动整个肉牛产业发展,在通辽市十四五发展建设、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的新征程时期具备着代表示范性的带头作用。体现在:
(1)肉牛产业 保险+期货实业养殖供应链+金融践行探索
肉牛产业稳产保供是三农工作的一项重点任务。牛票探索和已正在践行落地肉牛产业链保险+期货模式,联合肉牛养殖户、期货交易所、证券期货公司等多方力量,以期货市场价格(非现货市场价格)作为保险产品中的价格指数确定目标价格和赔付标准,更加精准反映未来市场预期,提高保险设计的精准度,有效保障肉牛养殖者收入稳定;同时,引入同在期货市场有相应产品的草料、饲料价格,帮助养殖户及时了解未来牛肉市场价格走势,合理调整养殖规模和饲养周期,减少因市场波动造成的损失,降低养殖风险,该模式填补了合理分散价格风险的空白,是对我国传统畜牧业保险的必要补充和有益探索。
图:肉牛保险综合服务系统(简称:牛票数保平台)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图:我在玛拉沁艾力有头牛云养牛系统(简称:我在玛拉沁艾力有头牛)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2)建立可溯不可篡改牛只识别系统,为牛只个体建立身份证ID数字档案
畜牧产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依赖以信息技术、智能技术为支撑的智慧畜牧提供新的解决方案,突破畜禽养殖核心关键技术,实现环境保护、畜禽健康养殖、畜牧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换言之,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及AI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慧畜牧系统是畜牧业的发展趋势,而基于国产自主研发的核心芯片将为智慧畜牧系统提供底层技术和安全保障。
图:牛票牛产业数据管理平台(简称:牛票小程序)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图:牛只识别系统(简称:牛ID)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证书
个体身份标识是现代畜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是实现行为监测、精准饲喂及疫病防控、食品溯源的前提,是实现畜禽智能化生产的必然要求,准确高效地监测肉牛行为,有利于分析其生理、健康等状况,是实现自动化健康养殖和肉品溯源的基,也是为生物个体健康档案的建立和生命状态的跟踪打下了基础底层。
合理利用科学技术手段对牛肉产业环境进行有效监管,是智慧畜牧的首要要求。基于芯片、AI、物联网(卫星物联网)、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和移动互联网等关键技术,在已有数据分析模型基础上,建立疾病预警、科学饲喂与产量预测等大数据分析模型,打造云+端的立体智慧畜牧云平台,打通养殖管理、精准饲喂、疫情预测诊断、生物资产管理、代系管理、产品溯源全产业链信息流,推动多源数据有效融合利用,助力畜牧产业升级发展。
(3)发展乡村振兴农村电商,培养新农人助农兴产
全球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市场经济与销售模式正在发生转变,尤为凸显在直播电商的飞速兴起和发展。农民有体面,小康才能全面发展‘村播’产业已逐步成为推动农村经济发展转变的有力抓手。让农(牧)民成为专业主播,手机变农具,直播成农活,数据为农资,围绕主播培训孵化,园区运营管理,地方线上线下活动举办为核心业务展开工作。
2020年牛票旗下内蒙古牛呗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在通辽当地发起电商新农人培育计划,目前已先后与通辽市妇联、奈曼旗妇联携手在奈曼旗电商消费扶贫运营中心举办开展了聚巾帼力量 助脱贫攻坚通辽市基层妇女电商实用技能培训班。
图:牛票科技发展集团电商新农人培育孵化基地在现代物流报百城千企智播基地挂牌
乡村振兴电商新农人培育计划是以培训+实践双结合,通过完善的主播培训孵化体系、丰富的活动策划组织经验、丰富的直播基地运营管理经验、丰富的媒体资源优势,可为地方确保实现年度培训主播人数不低于1000人,其中月入过万主播不低于50人,每年举办活动场次不少于3场,年度销售额不低于2000万元的任务指标。
(4)吸纳返乡大学生新兴人才就业
2020年以来返乡留乡农民工增多,各地加大扶持力度,支持返乡留乡农民工创业创新。牛票项目力争要实现将肉牛繁育、屠宰、加工、存储、运输、销售、附加值服务等肉牛产业供应链环节有机地衔接起来,实现业务流程承接,打通供销通道,使各方实现资源共享与互补。在此过程中,需要吸纳大量开括创新、高质量文化和技术型人才,在产业产能创新示范基地的打造,新技术应用,新市场手段的培训与探索等众多方面发挥作用,进而实现良性的助力地方返乡创业创新就业局面。
(5)跨域联动,双流导向,让优质食材产品走出去,产业助兴资源引进来
牛票从早期项目商业设计与定位便极度关注强化城乡产业互联性,强化城乡经济的互促性,协同开发新市场和新潜能,创造经济增长新动能,开拓跨域联动,双流导向,于北京设立首牛(北京)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肩具跨域产业发展资源开拓的发展使命,依托北京一线发达城市的市场、政治、技术、人才、院校等优势,为牛票项目发展引入资源,并将当地好食材、特色农副产品带出本地,推向其他地域,引向更多的消费者。
图:牛票科技发展集团系中国文化管理协会乡村振兴建设委员会高级会员单位
内容来源:内蒙古牛票科技发展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