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由美国教育理论家、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设计的一种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有意义、有效率地传递教学信息,巩固学生的认知结构,加强新知识保持的教学模式。"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来源于有意义学习理论,该理论认为有意义学习必须以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同化"是有意义学习的心理机制,即在有意义学习过程中将外在的新知识转化为学生自己的知识,新知识被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的合适观念所吸收而获得意义。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由呈现先行组织者、呈现学习任务和增强学生认知等三个阶段组成。
1. 呈现先行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并不是指具体的人,而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作为学生同化新知识的知识基础,帮助学生在新旧知识之间搭起一座桥梁,达到更有效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先行组织者分为"陈述性组织者"和"比较性组织者"两类。陈述性的组织者的作用在于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适当的起固定作用的旧知识,让学生先学习这一组织者,以便获得一个可以同化新知识的认知框架;设计陈述性组织者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用此组织者同化新知识,使新知识顺利、快速地进入学生的认知结构,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提供认知路线图。比较性组织者的作用在于比较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相似知识的区别和联系,从而增强似是而非的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概念,但原有的概念不清楚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他们对新旧知识间关系辨别不清,则可设计一个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组织者。
先行组织者不仅有助于建立有意义学习的心向,而且还能帮助学习者认识到当前所学内容与自己头脑中原有认知结构的哪一部分有实质性联系,从而有效地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习得意义的保持。具体呈现先行组织者的步骤如下。
(1)运用"陈述性组织者"组织教材,有助于知识的综合贯通。
在教学过程中,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缺乏适当的知识基础去同化新知识,这时就可以设计一个概括与包容水平都高于要学习的新知识的先行组织者,将其通过移植到学生的认知结构中,促进学生认知结构的可利用性,有助于所学知识的综合贯通。
(2)采用"比较性组织者"呈现教材,能提高新旧知识的可辨别性。
通过对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相类似的知识的比较,进而增强新旧知识之间的可辨别性。具体来说,就是当学生面对新的学习任务时,倘若其认知结构中已经具有了同化新知识的适当观念,但原有观念不清晰或不巩固,学生难以应用,或者学生对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辨别不清,这时,就可以设计一个指出新旧知识异同的比较组织者。
尽管组织者的设计可以各不相同,但其基本目的都是从外部影响学生的认知结构,使之易于同化新的材料。因此,在使用先行组织者时,必须始终注意学生的积极参与,激发和调动学生的内在学习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使师生相互作用,相得益彰,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具体呈现先行组织的策略如下。
(1) 老师在让学生明确教学目标后,用学生熟悉的语言简明扼要地呈现先行组织者。
(2) 老师向学生说明先行组织者的主要特征,通过解释来帮助学生理解先行组织者。
(3) 老师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已有的知识或经验,使学生与老师设置的先行组织者及学习的新材料发生联系,以便学生能更好的同化新材料。这一阶段中最重要的是要唤起学生先前与先行组织者有联系的知识和经验以形成综合性的认知结构。
2. 呈现学习任务
(1) 老师教师要遵循逐步分化的原则将学习材料呈现给学生,即将较大范围的概念分化成较小范围的概念,使大概念成为不同层次的小概念,方便学生独立地学习不同层次的知识,了解不同层次知识之间的关系,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 老师可以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向学生提供学习任务和材料。最重要的是必须让学生有整体的方向感,能看出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
3. 增强学生认知
就是要加强学生已有知识体系中有关概念之间的联系。增强学生认知这一阶段要遵循的重要原则是综合贯通,其目的是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所学习的材料,让学生把新学习的材料保持在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可以通过四种途径来完成。
(1) 要求学生回忆认知结构中的有关概念;
(2) 要求学生概括新学习的材料的主要特征;
(3) 要求学生复述精确的定义;
(4) 要求学生说出材料各方面的差异,以此来促进新旧知识的融会贯通。
先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利用适当的引导性材料对当前所学新内容加以定向与引导,是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和保持的最有效教学模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