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特约评论员 余渔
不查不知道,暗访吓一跳。近日,有媒体记者在无锡市两家星巴克门店卧底调查发现,门店频繁触碰食品安全的红线:食材过期后仍继续用,做成多款畅销饮品售出;主管、店员言传身教篡改保质期,有的食材被人为延保一周;承诺开封后不过夜的糕点,第二天偷偷上架。
星巴克中国今天回应称:对于报道中所涉及的食品安全问题,我们深感震惊,已于第一时间关闭了这两家门店,并立刻启动深入调查。
从记者披露的信息以及现场曝光的画面看,两家星巴克门店的问题,可谓触目惊心。虽说,在饮品行业频频爆雷的背景下,类似食品安全丑闻早就不算新闻了,但是同样的事情发生在星巴克身上,并且充满人为因素,还是让许多人颇感意外。
要知道,星巴克和其他饮品企业不同,星巴克没有加盟店,国内5000多家门店都是直营门店。按理说,直营模式管理要比加盟模式规范得多,为何星巴克依然管不好自己的食品安全?
此外,星巴克一直自我标榜,以行业最高标准为基础,制定并严格执行星巴克食品安全金标准。然而从记者的调查看,所谓的金标准不过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从管理人员到员工在食品安全上麻木不仁,管理人员甚至主动违规、带头篡改保质期,严重缺乏职业道德和对消费者健康的起码敬畏。
星巴克使用过期食材,恐怕不是偶然。要知道,星巴克虽然实行更为先进的经营模式,但对于门店的营业额和利润率,也有着严格的考核。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折不扣执行食品安全标准,及时报废过期食材,那么将大大影响门店的绩效。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门店自然免不了铤而走险。
而星巴克内部监管模式的失灵,更使得门店有恃无恐。报道中就提到,每半个月,门店的上级管理部门都会到店检查,但就在检查人员的眼皮底下,店员就轻易处理掉过期食材,或快速换上新的保质期标签,最终,检查人员发现的都是无关痛痒的小问题。
可见,对于媒体曝光的问题,星巴克绝不可仅仅把锅甩给个别门店,而需要反思自己的内控机制和企业文化。作为一家跨国企业,不能只想着一味扩张,追求效益最大化,而需要不断检视企业管理中暴露的弊端。
事实证明,直营模式不是万灵丹,没有严格的内控机制做后盾,照样会带来重重隐患。所谓金标准,不能只写在纸面上,当成宣传的口号,而是要落实在每一个操作流程上,不留下任何投机取巧的空间。
当然,除了企业完善自我治理之外,监管部门对于咖啡和茶饮行业不断爆雷,也要引起警惕。相比其他餐饮企业,饮品行业的食材管理、现场制作流程要复杂得多,仅仅靠企业的自律,恐怕难以守住食品安全底线。
所以,还是需要相关部门拿出更多办法,在监管规则上作出更多细化,在监管手段上不断创新,如此才能倒逼企业严格守法,通过使其敬畏法律来达到敬畏食品安全的目的。
责任编辑:王磊 图片编辑:张同泽
校对:张亮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