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京师玩儿主,今儿和大家聊聊,在北京老规矩里,关于称呼中师傅与老师的区别。
咱先说下什么是老师?这老师一词,是指对传授文化或技术的人的总称,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如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还有韩愈的《师说》中也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老师,不只是简单的教书匠,还要教授学生为人处事的道理与主动学习的可贵品质。具体来说就是,传道:是要求老师能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能给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社会观;授业:就是传授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并且可以感悟到一些道理;解惑:就是解决学生在课上或课下的困惑,并慢慢的培养学生自我解惑的能力。
为师当然除了做到上述这些之外,还应具备三个基本要素,那就是:善良、耐心、与责任。原先老师这个名称,仅限于学校里教师和学生之间。最早的师者,是教私塾的先生。这先生,原是指对有文化的人的一种称谓。
早年间在中、小学校园里的老师,都被统称为先生。而现代人所说的老师,通常指在学校从业的教师。那为什么要管他们叫老师呢?因为老者,永远也,即永远是你的教师。中国是个非常讲究传统礼仪的国家,不论时代如何变迁,最简单的礼仪都是不会变的,这就是对天地亲师的一个尊重。其里面蕴含着尊敬自然的思想和人伦道德,而这个理论更是早于儒教而先出现的,其中的师,更是人生道路上,能够让人受益终身的人。
现在再来说下什么是师傅?这 师字在夏商西周时期的甲骨文中就已经出现。而师傅这个词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如在古籍《穀梁传》中记载:羈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您从这句话里就不难看出,起初它在使用时,多是用来指教育者,这和如今的老师之称表达了同样的意思,是对老师的一种尊称。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的老师,成为了一种特殊的尊称。
所谓身为师傅,贵极人臣。在当时,师傅这一称呼的用法,具有一定的排他性,如在《史记》中就有自孔子卒后,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师傅卿相,小者友教士大夫。在当时,师傅这个词,成为了一种专有的称呼,其专指皇宫内的教授者,并开始以作为皇帝老师的身份,有了尊称的意思。
其实从基本含义上来说,师傅可以说是对老师的一种朦胧的通称,古时官职中,就有太师、太傅作为皇帝老师的称号。到了后来,对古代衙门中的吏役也称其为师傅。但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这个称呼是不能随便使用的。到了南宋之后,师傅一词,才逐渐开始在平民百姓之间使用。这时它大多是民间对某行当的权威或有技术的人的尊称。
后来该词经过发展,教授普通百姓的老师,同样可以称为师傅。与此同时,可称为师傅的职业也随之扩大,不再局限于传授文学知识的人,而是扩散到了一些技术领域,像什么真对某些专门技艺的行业,其工匠也多被称为师傅,如:木匠师傅、铁匠师傅、画匠师傅等。到了清中后期,先进的国外技术,为民众带来了生活上的改变,而那些教授别人先进技术的人,也会被称为师傅。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视师道尊严。这对师的敬重,不亚于对自己的父母,所以师傅又被写成了师父。据说这个词源自唐代,其基本含义即为老师,也可用于对出家人如对和尚、尼姑、道士,也尊称为师父。不过在这里您要特别注意下,这个师父算是个特定的称呼,在此不能称师傅,切记一定不能混淆。您看在《西游记》小说里,孙悟空叫唐僧,绝对没有写成师傅的,不然您那本书保准儿是盗版的。
师父一词在感情色彩上要强烈得多,您比如说言语间就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即在古代,往往师父收养徒弟,而徒弟要住到师父家里,由师父贴钱抚育、教养,并把徒弟当成自家人或者亲生儿女一样对待。因此在旧时的传统观念中,当时的师父和徒弟之间,有着极其严格的师承系统关系。当然,对女老师亦称师父。然而古代毕竟是封建社会,师父更加侧重在民间流传,因为只有这样的词语,才是符合当时身份的传承。
还有就是,咱仅从字面意思来理解,师字的定义为,传授技能与知识的,就是老师。所以各行各业,都有老师;而傅字,则是传授道德修养的人。所以连在一起后,对于师傅的定义即为:要先看所受之人是否是可造之才,也就是先看这个人的悟性;2是悟性有了后,还要先教做人,再学技艺。在现代词典的中,对于师傅有两种解释:1是指对工商、戏剧等行业向自己传授技艺的人尊称或者近称;2是对特殊技艺或职业从业者的尊称。所以说师傅和老师都是师,它们都承担着不仅教弟子学文、学艺,还教如何做人的责任。
不过严格意义上来说,老师和师傅这二者还是有一定区别的,如在古代,老师是在私塾里教学生知识;师傅是在店铺、工场里或家里、戏班中教授徒弟各种技艺。其中老师与学生相对而称;而师傅与徒弟相对而称。并且这拜师学艺,还要通过一系列正式的仪式,这样才能叫师傅。而老师这个概念,指的是请教过的人,比如有什么不明白的,请叫人家给讲讲,这就叫老师。老师和师傅还有一个很大的区别,那就是老师没有辈分的限制,如平辈甚至下辈的人,只要有学识,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但是师傅,是师和父的合称,它与叔父、伯父等称呼一样,是尊敬对方为自己父辈的,也就是说其是属于比自己年长一辈儿的。
按照北京的老规矩,您甭管是师傅还是老师,那都是不能随便乱叫的。其中这师傅,讲究的是必须要摆过知、磕过头,而且还要有引保带的。这没磕过头、空口无凭的,那师傅收的这个徒弟就不能算数。解放后,这个词还特别辉煌过一段儿,以至于除教育口儿、官口儿外,社会上普遍都互称师傅。
时间到了那个特殊时期,师傅这个称号就有点儿变味儿了。到了运动后期,军宣队和工宣队先后进入大中小学校,当时提出的口号是工人阶级领导一切。所以当时孩子们在学校时,见到工宣队的工人,就都叫师傅。之后学生们进入了社会,大家也就把这个称号,叫到了街面儿上。
记得在上个世纪7、80年代,师傅就取代了同志,成为了人们见面儿时最常用的称呼。哪儿会儿您走在街上,不管您是干什么的,别人都管您叫师傅。 这个称呼,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逐渐被老师所取代。您不管是干什么职业的,年轻人都可以称您为老师。过去是张师傅、李师傅,现在变成了张老师、李老师。其变成公用称谓的原因,不是因为师道尊严的规矩,而是就像前些年的师傅一样,只是一种通俗的敬称而已了。
时至今日,师傅与老师从含义来说以没什么区别了,在很多不同行业、不同场合里,叫别人老师或师傅,并不表示别人真教过自己,它们不过是在称呼上,表示尊敬罢了。这习惯成自然,什么东西一旦流行起来,谁也拦不住。叫您一声老师,您就接着,也别觉得别扭。这公用称呼的特点就是,风水轮流转,所以用不了几年,说不定又会有新的称呼来取代老师了呢。
而在现如今,随着生活节奏的日益加快,很多人也都懒的理会于这些个复杂的称呼,再加上传统礼仪教育的不足与缺失,这就更使得没多少人,再会去深刻领会这些称呼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和内涵了。而那一声老师与师傅,也已经变成了过眼云烟。这真可谓是:世间到处是老师和师傅,而真正的老师和师傅却再也难寻觅到了。
那好了,今儿就先和各位聊怎么多,咱们回头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