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中寺又叫石壁寺,在交城县西北10公里石壁山中。初名石壁寺,始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
新修的进山公路,几弯几折仍不见玄中寺的踪迹。路过一塌方处后,远见壁立石崖间有红墙隐隐。感叹深山藏古寺。
唐贞观八年,唐太宗敕名石壁永宁禅寺。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赐名"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禅寺"。
后世简称玄中寺
玄中寺初建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年),当年雁门(一说文水)人昙鸾大师曾在寺中研究佛经,他承继龙树菩萨《易行品》及天亲菩萨《往生论》的易行道的精髓和弥陀本愿、他力思想撰著《往生论注》一书。使弥陀救度之法永传不灭,众生念佛之声到处可闻。名重一时。孝文帝敬崇其为神鸾;梁武帝尊其为鸾菩萨。一百多年后,生于文水县的道绰继承昙鸾大师衣钵,并创造性地发展了净土思想,即只要称名念佛就可往生净土。如此一来,净土宗一跃成为一个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佛教新宗派。取得了千百万信众的支持和响应。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因文德皇后有病,曾驱车到玄中寺访道绰,供养祈愿。石壁寺得以重修,改名为永宁禅寺。道绰大师为摄心诵经方便,首倡数珠念佛。此后车念珠在信徒中蔚然成风,流传至今。
新建的停车场
贞观十五年(641年)僧善导在永宁禅寺皈依净土法门。他认为净土宗是顿教,往生凭藉的是阿弥陀佛的愿力,信心是正因,持名是正行。同时他推崇十八愿他力,强调内因的修炼是自力和内因外缘具足。终成净土宗一派大师。可以说,善导大师的思想是偏重他力,不废自力。九品往生皆是凡夫,凡夫可入报土。 并依据众生生前的善恶和修行而决定其往生品位的高下。
去玄中寺必经之山路,也是新修的。
如果说道绰大师是净土宗的完善者,那么善导大师就是净土宗推广者,他所著的《观经四帖疏》、《观念法门》、《法事赞》、《往生礼赞》、《般舟赞》等经卷对净土宗的发扬光大起到助推作用。
道绰大师神返净土一百五十多年后,即唐开成四年(839年),日本高僧圆仁法师一行七人入唐求法。八年后,即唐宣宗李忱大中元年(847年),中国的天台宗、密宗、净土宗教义被传到了日本。三百年后,日本高僧源空(号法然)(1133-1212)认为净土宗是真正的西方指南。因为净土宗提倡只要信愿具足,只要潜心念颂南无阿弥陀佛,即可以去往西方极乐世界。于是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因为简便易行,所以流传极广,信众极多。其弟子源信(号亲鸾)则开创了净土真宗。主张专念无量寿佛。亲鸾法师为开显阿弥陀佛广度一切众生的真义而食肉娶妻。他认为信心并非自我修持的成佛内因,而是阿弥陀佛赐予的,从而在信愿行三资粮中排除了愿和行,只保留了信,神化了弥陀佛,建立了一种上帝崇拜式的弥陀信仰,往生超越三辈九品而直取佛果,等同弥勒,位同如来。
玄中寺的原存建筑,除建于明历三十三年(1605年)的天王殿和明代的牌楼门外,均已毁弃。现存三大殿为后建。
1920年日僧常盘大定率团寻访佛教古迹,在山西交城县的吕梁山中找到了他们认定的祖庭——玄中寺。 激动万分之余,吟诗:石壁山深一径通,幽溪穷处是玄中;鸱啼月蚀空广夜,午饭仰鸾绰二祖风。 从此日本净土宗和净土真宗的信徒、弟子来中国参观、访问,都要到玄中寺进香。1942年,常盘大定、菅原惠庆一行来到玄中寺,举行了纪念昙鸾大师圆寂1400周年的法会。菅原惠庆长老一生曾八次参拜玄中寺,1963年来寺时还将脱落的牙齿埋于祖师堂前的树下。1982年菅原长老圆寂。第二年,其弟子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将其部分骨灰送至玄中寺安葬。
现在和鱼一起走进玄中寺,感受千年古寺沧桑。
玄中寺天王殿、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阁计四殿三院。另钟鼓楼、秋容塔、祖师殿、鸠鸽殿、接引殿、准提殿等
这四块碑(上图和下三图)嵌在山门墙体上。玄中寺的山门即是天王殿,单檐歇山顶,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修建,为寺中最古老建筑之一。玄中寺几毁几建,建筑最古老就是牌楼和山门。除了这几块,余后陆续登场的碑碣才是石壁永宁禅寺千年历史的见证者。
康熙十九年碑
天王殿正中供弥勒佛像,鱼很想弄清楚这尊像是明代木雕像还是宋代铸铁像。隔着封闭佛龛和不敢造次的心理,还是放弃了。询问看护师兄,这位师兄也含混不清。看护师兄反复提示不可拍照,以居士身份免费进入的鱼和先生,只好阳奉阴违。
天王殿内两边为明代泥塑四大天王(见上图和下图)。如果你对佛教感兴趣会发现他们手持的法器与其他寺院不同。弥勒佛后座为清代韦陀木雕立像,反光实在严重,鱼和先生没有拍。1954年应日方要求,周恩来曾下令修缮玄中寺,不知如今四大天王身上的彩绘装是不是那时候绘的。
天王殿端庄大气、飞檐四突。其左右为钟、鼓楼(见下图),卷棚顶楼阁式建筑,初建于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平面呈方形,一砖到顶,十米高。上端砖砌垛口。楼上悬挂钟、鼓,东钟西鼓。
钟楼禁止游人登,鼓楼一侧有围挡禁止入内,大约在维修。
从天王殿南行往大雄宝殿的道上,两侧各矗立一座碑亭,亭内各立一通古碑。西边是金泰和四年(1204年)依唐碑拓重刻,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年)立的《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碑》。玄中寺迎来的第二位皇帝位金章宗完颜璟。时间是金泰和七年(1207年)九月金秋。他曾把玄中寺比喻为金色界中兜率境,碧莲花里梵王宫。《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碑》俗称《高氏碑》,因为碑文为唐代女书法家、太原参军房嶙之妻渤海高氏所书。高氏字体刚劲秀丽,欧阳修对其赞誉极高。在《集古录》中道:余所集古文,自周秦以下迄於显德,凡有千卷,唐居十七八,其名臣显达,下至山林隐士之书,莫不皆有,而妇人之书,惟此高氏一人耳。并评价说:宛然二王书法。碑文载唐太宗与玄中寺的往来,也是道绰任住持时玄中寺盛况的史实。
东边是元至顺三年(1332年)重刻,唐元和八年(813年)建的《唐石壁禅寺甘露义坛碑》(见上图和下图)。碑文为尚书司封员外郎、太子侍读李逢吉撰写,载唐贞元时玄中寺修建戒坛,天降甘露,河东节度使、礼部尚书李说,向德宗皇帝汇报了这次祥瑞事件。表请赐名为甘露无碍义坛,皇帝高兴准奏。从此,玄中寺戒坛与上都长安青龙寺灵盛坛,东都洛阳登封会善寺会善坛同为唐代三大戒坛。至于《甘露义坛碑》则是唐宪宗时立。
《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碑》
《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碑》
太原府交城县石壁寺铁弥勒像颂(并序)
维佛曰觉,是法曰空,范所谓敬田,薰崇可兼意境。自西林晏灭,东夏闻教,纳群动故广辟度门,诣真宰即密传智印。功应沙劫,化悬金界,支提所以列寰宇,建葺所以遍山林。石壁寺者,晋之西山,旧号石壁谷。隋隶西寿阳县,唐改寿阳为文水,先朝分置交城而立寺焉。太宗昔幸北京,文德皇后不豫,辇过兰若,礼谒禅师绰公,便解众宝名珍,供养启愿。玉衣旋复,金榜遂开,因诏天下名山形胜,皆表刹焉,所以报护力,广真谛也。特起绀台之制,颇馀紫禁之恩。
禅师寻终,官寺初创,分身建塔,遗迹岿然。多宝不开,吾徒安仰,年四纪,绍复六僧。修伽蓝者润脱,造山阁者毅本元,竟未雄成,且为能事。粤邑宰敦煌张公令孙,清信香缘,台铉英胄,隐若敌国,知无不为。行春之馀,瞻星开制,琢拓岩突,所以面双峰;筑基林间,所以立前殿。飞廊右转,高门南豁,化槛粲烂於虹涧,漱渠杳蔼於龙鳞。附丽张皇,公之教也。复次寺大众县诸吏乡三老等,端念断结,回向增修,属廊殿功闲,请鼓铸象设。信施山积,稽恳云奔,弦朔再移,公难久抑。爰咨上座普公曰:和上万亿之中,已经付嘱;一方之内,佥谓导师。此处山泉,人间卓绝,常叹庭宇浅狭,形像卑古。既众心同欲,敢仰屈专知。先舍俸钱,次添净亲,想望耆之往,思摹兜率之留。宝台系念於仪形,华林正观於神卫。倬开元廿六年十月十五日,铸铁弥勒像一座。良冶攻橐,神物助铜,回录云而喷练,飞廉噫风而沸液,焰涌钧外,乃澈金光。非普公之总众馨心,调御之慈悲冥应,则何以仿佛相好,成是福润?十二月八日,设大齐而出之。都人严护以礼供,掌事掀而改座,铲弗刂设色,湛起容。顷者都师思九,先患两足,绵历数年,医巫谒精,蹇生念,忍苦强步,有加无瘳,当监理之夜,忽觉轻举;及成像之日,曳舄如初,此则指魔易容,如鸟出卵之摄也。此寺幽深,远邃林壑,猛兽不育,濡草罗生。列郡旱亢,祈之则霖雨;阖境岁俭,念之则丰饶。戒触加敬,警俗整僧,此则轩台不敢西射、庐山长存东首也。然结构大厦,兼写圣容,工不召而来,役不言而应。始谓陶唐之俗,家尽归依;追悟巧妙之徒,人皆饬力。殿像云毕,居处自空,此则梵帝输灵匠、育王献神兵也。夫金者物之坚刚,像者代之崇奉。见不坏相,故因感以存质;在有为迹,故凭应以住法。是梵场也,其炳焕乎!上座普敬寺主惠、都师思九、法师元炎、大德茂忠、守<辶山>、常念、宝定洎龙象法允、贞实、贞华,戒珠圆明,智剑猛利。当对初地,泽胜於安;果证中天,已授记於文佛。乡望王思贞、县吏郝仙寿等,五色鸾千里骐骥,琼树尘映,玉匣气浮。古署或列於桐乡,虔承遂陪於柰苑。奉锺离之旧政,喜得人心;结昙毗之後缘,仍为佛事。於戏!否往泰来,圣作惠出微妙;用之发挥,匠意表刻纪灵。则我皇之会昌景福,天主之示现功利,不其茂绝穹谷、摩灭苍岑者哉?谔傺不偶,诚敬(阙一字)兴徒发於简栖,白林为颂;词谷徵於灵运,石壁言诗。贝叶尚记买园,线花亦题施树。佛则无愧,谨偈铭云:
世尊传,兜率天,弥勒宴坐对诸仙。晋山记,石壁寺,佛影下来留此地。新殿开,望昭回,白毫放兮照云隈。危楼敞,临悬象,翠微浓兮洗烟上。张公作,神鬼诺,五十六亿龙华乐。灵匠罢,真僧楷,八万四千师子骇。镇帝乡,归梵场,法轮转兮众福证,铢衣拂兮圣劫长。
新中国成立后建的大雄殿
大雄宝殿是玄中寺的主体建筑,位于唐开元年间前殿旧址,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由住持鲁岩法师修建,清康熙中期重建,后坍塌,1955年10月重修。新建的大雄宝殿面阔五间,单檐歇山式,基本仿旧制,但有些绝活儿已不能恢复,如原殿前四根明柱外露,据说柱围一搂都搂不住,神奇的是这么粗的支柱手搓却能转动。洪相安定村一带至今都口传一句歇后语:石壁寺的露明柱——不知哪嘎吃力。大殿很有气场,1979年和1984年曾两次彩绘。大殿正中独奉阿弥陀佛木雕像,佛前有尊1994年请的缅白玉阿弥陀佛坐像。玄中寺为净土宗,自然奉能接引念佛人往西方净土阿弥陀佛--接引佛。大殿四周悬挂着十八幅明代罗汉画像(有资料说为十六幅),姿态各异,形态超脱。
以下六图为十八罗汉图。鱼眼拙看不出这十八帧罗汉图中哪两幅是当代人补缀的。
大家注意上图和下图,大殿墙壁和一帧罗汉像上有水渍痕迹,看来不久前的暴雨曾使大殿漏雨。这个时候,鱼希望被水浸渍的罗汉图为近代人补缀的。
十八罗汉图下面是明代石雕罗汉像,这些罗汉像有资料说是十六尊,可不知为什么先生只拍到十五尊。这些罗汉像被罩上玻璃罩,照相时反光严重。
大殿的外墙四壁嵌有碑记,它们佐证着玄中寺曾经的辉煌。
上图崇宁丙戌季秋,下图泰和七年;分别是北宋徽宗和金章宗年号。
从大殿再南行路两旁又有两座碑亭(见下二图),一座是清嘉庆年间立《交城县僧会司常乐上人修建石壁寺的功德碑》;一座是2000年立日本净土真宗《太谷莹润显彰之碑》。
大谷莹润(1890年-1973年)是日本佛教界著名人士,生前曾任日本真宗大谷派宗务总长、日中友好协会顾问等要职。新中国成立之初,日本政府追随美国采取敌视新中国的政策,中日关系处于不正常状态。出于对日本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巨大灾难的忏悔,同时为了表达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好,促使两国关系的改善,大谷莹润长老在日本佛教界发起日中两国永不战运动,受到日本佛教界的积极响应。1953年至1965年,大谷莹润长老顶着压力先后九次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在日本死难的中国劳工遗骨送还中国。大谷莹润长老的正义行动,不仅在日本产生极大的政治影响,在中国人民中也得到广泛好评和尊敬,受到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先生的高度好评。大谷莹润长老这一行动,有力地促进了中日两国邦交正常化。为表彰他为中日友好做出的功绩,推动两国关系进一步发展,中日双方共同商谈,于2000年为其建立了显彰碑,并在玄中寺举行落成仪式纪念法会。(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大雄宝殿西侧的院内,有祖师堂。在殿前有两通明清功德碑。
祖师殿内有规模宏大的全景式壁画。壁画用被历代寺庙壁画所采用、千年不变的传统石色绘制。此种已失传工艺经敦煌研究院、文化部岩彩所及山西省有关专家历时两年开发研究得以重现。并在玄中寺试完成。整个壁画色彩艳丽、布局精巧、人物绘制传神,堪称现代壁画作品中的佳作。这样的壁画亦见于观音殿和地藏殿。
西墙画面表现的是善导大师生前某夜梦见他去到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讲经度法的场面,醒后将其情景绘制出来。
中堂西侧正面墙上画得是三圣接引往生极乐世界时的情景。东墙画的是昙鸾,道绰,善导讲经说法的情景。
在这巨幅全景式画面中,有几组历史人物在里头(见下图),他们在画面上的位置,特别值得玩味。这些人物如果按照历史和中外顺序排列,应该是昙鸾,道绰,善导、周恩来、赵朴初、菅原、大谷。可实际情况呢?在画面的整体布局上,玄中寺全景画面居中间偏上,是画面的主体。从右上角白云缭绕处,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独站云头,下面是赵朴初、菅原、大谷等一组群像,总理位置的左上部是昙鸾,道绰,善导三祖讲经的画像。玄中寺的今天--玄中寺在中日佛教交流中的特殊贡献,正如周总理在画面中的位置那样,是总理穿针引线的结果!
祖师堂正中为一精美木制神龛。内正面悬挂着昙鸾、道绰、善导三位法师的画像。画像前方是三位法师的铜像。供案左右各悬挂一形制精美的幢幡。1957年日本佛教会派出以高阶珑仙会长为团长,菅原惠庆、竹村教智、冢本善隆等为副团长的日本佛教访华亲善使节团来玄中寺庆祝古刹重兴,同时赠送由日本净土宗总本山知恩院、三缘山广度院增上寺和真宗本愿寺、大谷派东本愿寺分别绘制的这三位法师画像。那对幢幡,是1980年日本净土宗为纪念善导大师圆寂1300年来华参拜祖迹时赠送的。祖堂内还陈列着日本佛教界赠送的经书、法物、照片等礼品。祖师殿神龛中昙鸾、道绰、善导三祖师铜像为1994新铸。
从祖师殿出来左拐,有楼梯至七佛殿。七佛殿左首观音殿,右首地藏殿。 以下四图是观音殿内及壁画。
观音殿壁画以《观音菩萨普门品》为内容,生动再现观音菩萨以三十二种应化身救苦救难、普度众生的故事。展板介绍说:壁画从人物造型到绘制工艺以唐代寺院壁画为标准。
绕过大雄宝殿,拾阶步入七佛殿。殿堂高二层,规制宏敞。
七佛殿内七尊金装大佛端坐于莲台之上,宝相庄严。按照佛教经典,他们分别是过去劫--庄严劫的最后三位佛,即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和现在劫--贤劫的最早三位佛,即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最后是释迦牟尼佛,也是现在劫的第四位佛。佛前八宝精美。左右两侧藏经柜珍藏有《南藏》(即《永乐南藏》,又名《再刻南藏》。官版。明成祖敕令雕印。)共计541函,5048卷,为镇寺之宝。
地藏殿
地藏殿壁画根据《地藏王菩萨本愿经》等精典内容绘制,表现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大无畏精神以及十殿阎罗王惩恶扬善、教化众生、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道理。色调凝重、造型生动、线条流畅。
再沿石阶登上玄中寺最高建筑千佛阁。千佛阁始建于蒙古至元三年即1266年,由圆明禅师创建,清康熙二年(1663年)智性、兴存大师重修。可惜,1949年7月被寺北面申家庄人损毁。1955年至1956年国家投资重建。
千佛阁内供牵着600余尊立式黄杨木佛像,正中供奉着一尊檀木旃檀佛。
千佛阁外极目远眺,石壁山青葱、幽静、秀丽的景色尽收眼底。
玄中寺东南有龙首峰,山顶有宋代秋容塔昂然屹立。
秋容塔白色高12米有余,为楼阁式三层砖塔,平面八角形,塔内为筒状,有凹窝可攀援而上终达塔顶。塔体收分明显,稳健挺拔,叠涩出檐深远,粗犷简朴。上、下层南向各开一寰形小门以利采光和嘹望。上层于东南、西南、正北立面砖砌仿木直棂窗图案各一,丰富了塔体的视觉效果,起到了很好的装饰作用。塔体二层层高很低,有虚拟之感觉。匠人巧借塔墙拔出直檐四层,以竟塔层之奇数,塔刹部作简单艺术处理,只具顶珠。秋容塔所处地势险峻,四周壁立千仞,唯北向有一陡峭羊肠小道可攀,且筑有高达8米的石砌寨墙防护,仅於墙之半腰留一石券小门,只容一人通行,具"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近塔处平台四周垛堞围栏,是历史上僧侣及附近百姓躲避兵燹之所。此地自古便有"石壁秋容"之称,为交城十景之一。(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玄中寺曾有鸠鸽二仙殿,内供鸠鸽二师。鱼和先生寻访未果。
据说宋时龙潭禅师夜间诵读《华严经》,突有鸠鸽二鸟飞至寺中听经不去,如此多日,忽一日鸠鸽坠地而死。与此同时,本县县北坡底村有荣氏生下一对孪生子啼泣不止,龙潭禅师至坡底村荣氏屋中用掌摩该孪生子头顶,口呼勿泣勿泣,果然二子啼止。后来荣氏二子长大成人即随龙潭禅师入释门,40年后坐化成正果,人称鸠鸽二师。据知至清代初年时,鸠鸽二师的遗像仍然完好保留如旧,后损佚无存。(网上资料,向原作者致敬!)
聚缘堂二层建制,楼上是万佛阁,楼前有一簇新的精致经幢。问过绕塔的师兄,得知碑廊在七佛殿左右。
这个龙壁,鱼忘了在哪里拍的。
万佛阁与七佛殿之间有一小院落,进去后是一个展厅,里面陈列着中日佛教交流实物。在木制玻璃展柜内有三块石碑,其中有一位赵朴初的中日佛教交流事迹碑,鱼没有上传。
上图和下图为玄中寺两块珍贵的石碑:北魏延昌四年(515年)造像残碑(见上图)和《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见下图)。北魏开国皇帝拓跋珪为代国后裔,建国一度以代为国号。这块残碑是玄中寺1500多年历史的佐证;《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立于唐长庆三年(823年),碑文记载了玄中寺创建始末和特赐田庄的情况。玄中寺的历史沿革在这里可以得到很好梳理。
玄中寺内最值得一看的东西,当推历代碑刻了,寺内现存历代碑碣近五十通。除了前面看到的北魏造像残碑、唐朝的戒坛碑、寺庄山林四至碑、石壁寺铁弥勒像颂碑外,还有北齐、隋朝的造像碑和宋、元、明、清的碑刻数十座。其中有一块罕见的八思巴文圣旨碑,刻于元至元八年(1271年),正面是八思巴文,阴面是汉字正书。这些上至北魏,下至明、清时期的碑刻,是一批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记述了玄中寺的兴衰历史,为研究中国的佛教史,特别是研究净土宗的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鱼和先生这次就没有那么好的运气了。碑廊不开。无奈之下,鱼将手机伸入碑廊内拍了下面一组照片,逐一放大,还算可以辨认出上述提及的几通珍贵碑碣。
上图最右侧为鱼朝思暮想的元八思巴文圣旨碑,下图左侧为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四面千佛造像碑。可惜再放大就模糊不清了。
碑看不成,回!重新回到大雄宝殿,这一天是十五,已经午后四点了,香客仍然不断。
再仔细看看玄中寺的明代牌楼,它的西侧壁立万仞,去秋容塔必须从山腰的小路盘旋上去。
鱼和先生的运气再次糟透了,去往秋容塔的山路遭遇山体滑坡,被封。回想起起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的《礼玄中寺归途有作--调寄云淡秋容》所写:千古玄中,一天凉月,四壁苍松。透破禅关,云峰石锁,楼阁重重。回头白塔高峰,心会处风来一钟,挥别名山,几生忘得,如此秋容。心情更加沮丧。好运气不是总相伴的。这在随后的拜庙过程中又一次得到验证……
感谢大家和鱼一起拜谒玄中寺,下期平遥镇国寺、慈相寺再见。
有关链接:
玄中寺,又称石壁寺,据寺内所存唐穆宗长庆三年(公元832年)《特赐寺庄山林地土四至记》碑铭记载,"时大魏第六王孝文帝延兴二年(公元472年),石壁峪昙鸾祖师初建寺,至承明元年(476年)寺方成就"。唐朝贞观年间,唐太宗曾赐名石壁永宁禅寺;元和七年(812年),唐宪宗又赐名为龙山石壁永宁寺。金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玄中寺被大火烧尽,后经寺僧元钊负责修复。到了金末,该寺又为兵火所毁。到了元朝,由于寺院住持惠信负责修葺,使寺院得以恢复。但元末的战乱,又使玄中寺化为灰烬。明、清两代,虽进行过修建,但均未达到以前兴盛时的规模。主要殿堂万佛殿、东西配殿、善法殿在清同治、光绪年间毁于火。 新中国成立后,从五十年代起,玄中寺进行大规模的修缮,不仅重建了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阁等主殿,还修建了祖师堂、禅堂院等建筑。
北魏时期,高僧昙鸾(476-542年)晚年移住玄中寺,宣传净土宗要义,很多人皈依该宗。昙鸾所奉的《观无量寿经》,是净土宗三经之一。宣传西方阿弥陀极乐净土无限美妙庄严,教导信徒若是善心修善持戒, 或思念阿弥陀佛,或口称"南无阿弥陀佛",即可灭罪消灾,死后往生极乐净土。隋末唐初名僧道绰主持玄中寺,寺庙再度兴盛。道绰(562一645年),并州(山西太原)文水人(今山西省文水县),是昙鸾净土宗思想的继承者。他14岁出家,习《大般涅盘经》,曾师慧瓒禅师,学习禅学。隋大业五年(609年),到玄中寺,因睹《昙鸾和尚碑》,被碑文中记述的昙鸾法师念佛往生种种瑞应的事迹所感动,此后他即以玄中寺为中心传播净土教义,提倡掐珠念佛。 他在玄中寺为信徒开讲《观无量寿经》约两百遍,听者众多,每当讲经散席,大众欢喜赞叹,念佛之声响彻林谷。道绰每日"口诵佛号,日以七万为限"。他"劝人念阿弥陀佛名,或用麻豆等物而为数量,每一称号,便度一粒,如是,率之而积数百万斛者"。 道绰的热忱弘化,当时晋阳、太原、汶水一带七岁以上男女都会称阿弥陀佛的名号。道绰常住的玄中寺属西河汶水之地,故称之"西河禅师"。
唐贞观九年(公元635年),太宗李世民以其天子之尊亲临瞻礼,施舍"众宝名珍",重修寺宇,并赐名"石壁永宁寺",为长孙皇后祈福消灾。贞观十九年(645年),道绰在玄中寺圆寂。道绰之后,继承和弘扬净土宗的名僧是善导(613一687年),唐贞观十五年(641年),善导到玄中寺拜道绰为师,改信净土法门,听讲《观无量寿经》。道绰圆寂后,他才回长安传播净土教义。后日本遣唐僧把净土宗带回日本,现日本净土宗尊善导为净土宗创始人。唐宪宗元和七年(812年)赐名"龙山石壁永宁寺"。唐德宗贞元九年(793年)由寺主慎微在寺内建"甘露无碍义坛",同西都长安的灵感坛、东都洛阳的会善坛并称为全国三大戒坛。然而,在宋哲宗赵煦元祐五年(1090年)和金世宗大定二十六年(1186年),寺遭两次大火,烧毁大半,分别由主持道珍、元钊主持修复。金末,寺院再度毁于兵火。
元太宗窝阔台十年(1238年),元太宗赐玄中寺为"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禅寺",此后便统称"玄中寺"。住持惠信在蒙古统治者的支持下,重兴寺院。寺宇复兴且臻达极巅,不仅广有土地、山林,而且下院多达40余处,远及华北各省,名声之大,无以复加。太宗后乃马真三年(1244年),蒙古朝廷曾派使臣到玄中寺参加长达三昼夜的水陆道场,告天祈福。元世祖忽必烈统治时期,惠信弟子广安做了太原路都僧录。在元朝政府的大力扶持下,玄中寺达到了极盛。不仅寺内拥有大片土地、山林,而且所属下院多达40处。明朝永乐、嘉靖和清朝乾隆、嘉庆年间,玄中寺随封建王朝兴盛而兴盛,寺庙多次得到重修和扩建。至清朝同治、光绪年间,随着清王朝的没落, 玄中寺也沦为废墟,僧众四散,文物流失。
北魏延昌四年(515年)造像和北齐河清三年(564年)四面千佛造像,是寺中最古的两件文物,是研究玄中寺早期历史的重要材料。并有宋铸铁弥勒佛及明代木雕佛像,俱为珍贵文物。这些文物不仅是研究中国佛教史的重要资料,也对研究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具有参考价值。北魏造像残碑上刻佛像,供养人与铭文。铭文为:"大代延昌四年岁次乙未十月庚午朔七日丙子却波村邑师比丘法欢合邑七十人上为皇帝陛下造石佛两区愿天下太平人民和顺愿从心。"1954年,玄中寺千佛殿废墟中出土了宋朝鎏金铁佛两尊,对研究宋代铸造工艺也有所帮助。
净土宗在中国的出现则是佛教发展史上的一个颇具革命性的大事件,它使博大精深的佛学理论简化到人人可以理解可以操作的程度。净土宗是佛教中国化和佛教世俗化的重要里程碑。与中国隔海相望的日本国1亿多国民中大约有8000万人信仰佛教,而在8000万信仰者中又有4700万人信奉净土宗或者净土真宗。日本的佛教传自中国是不争的史实,而净土宗的传入缘于中国何寺、何人在日本似乎已有成说:高仓天皇安元元年(中国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日本高僧法然上人根据善导大师所著《观无量寿经疏》思想创立了日本佛教净土宗,因尊昙鸾、道绰、善导为净土宗之祖,并视三位祖师创办、驻锡、主持之玄中寺为其祖庭,但长期以来玄中寺何在却成为不解之谜。20世纪20年代,日本佛教史学者常盘大定博士历尽艰辛,多方考证,终于找到祖庭--山西省交城县城西北10公里石壁山里的玄中寺。
从佛教的传承关系来看,玄中寺同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两大宗派都继承了昙鸾、道绰、善导三祖的净土法门体系,都尊昙鸾、道绰、善导为他们的祖师,视玄中寺为其祖庭。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两大宗派的信徒多次来中国访问,朝拜玄中寺。1957年,以全日本佛教会会长高阶珑仙为团长、菅原惠庆、竹村教智、冢本善隆为副团长的日本佛教访华亲善使节团与我国佛教界四众弟子一道,在寺内举行了庆祝古刹重兴及昙鸾、道绰、善导三祖师像开光法会。菅原惠庆长老一生曾八次参拜玄中寺,1963年来寺时还将脱落的牙齿埋于祖师堂前的树下。1982年菅原长老圆寂。第二年,其弟子遵照他生前的遗愿,将其部分骨灰送至玄中寺安葬。由此可见,玄中寺在当代中日佛教关系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据记载,北魏孝庄帝永安年间,高僧昙鸾在玄中寺创立了佛教净土宗派,并著有《往生论注》等书。唐代时,日本高僧圆仁来中国学习佛教的天台宗和密宗教义,同时也学习了净土宗教义,从此中国佛教中的净土宗就传刮了日本。以后,日本高僧源空(号法然)开创了日本净土宗,其弟子源信(号视鸾)又开创了净土真宗。这两个宗派的信徒、弟子都称中国的昙鸾、道绰、善导等为祖师,把玄中寺视为祖庭。凡日本这两个宗派的佛教弟子来中国参观、访问,都要到玄中寺进香。因此,玄中寺又成了中日文化交流的纽带。
玄中寺获得新生,那是在新中国成立后。为了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妥善保存佛教文物,当地政府对寺内的殿堂、佛像和文物进行保护,并且从1954年起,对整个寺院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重建了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殿和祖师堂等殿堂,重修了天王殿、山门、钟鼓楼、碑廊、东峰白塔等建筑。近些年来,玄中寺作为宗教活动场所对外开放,住持明达法师带领僧人管理寺庙,进行了整修,使寺貌为之一新,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佛教信徒和游人前来朝拜、游览。
有关链接内容来自网络,向原作者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