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习俗及其文化
□ 宋 客
每年六月初,正值芒种节气,我们都会迎来一年一度的端午节。这是春节、元宵过去四个多月以来,民间过的第一个传统节日。此时,我们已经完成了春耕各个环节,稻作正在抽穗,小麦正在收割,出门打工的人也想回家歇一歇,更重要的是,恼人的梅雨已经远去,考验人的伏天即将来临,此时,过端午节,补充一下营养,整理一下行装,联络一下亲情,实有必要!
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因此也叫五月节。据《荆楚岁时记》记载,因仲夏登高,顺阳在上,五月是仲夏,它的第一个午日正是登高顺阳好天气之日,故五月初五亦称为端阳节。据统计,端午节的名称有20多个,但不管怎么称呼,端午节感念先贤,祈求消灾避害、强身健体的意涵没有变,鼓舞人们奋发进取、团结协作的精神内核始终没有改变。
端午节,是人们藏在心灵深处的精神皈依。
一、端午节俗起源及其意蕴
1.三种主要的起源
(1)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国(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江、湘江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九章》等不朽诗篇,成为我国第一个爱国主义诗人。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入汨罗江而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桨,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入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这便是后来的粽子。
(2)纪念伍子胥
第二个传说,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559-前484年)的伍子胥,此说在江浙一带十分流行。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伍子胥后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伍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伍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太宰否(伯嚭),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伍子胥,夫差信之,赐伍子胥宝剑,伍子胥以此死。伍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伍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3)纪念孝女曹娥
此说出自东汉《曹娥碑》。曹娥是东汉上虞(今浙江绍兴)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于五月二十二日投江,五日后抱着父尸而出水面。
此外还有端午节纪念秋瑾说。秋瑾是近代民主主义革命先驱,女诗人。秋瑾是六月五日殉国,后人为敬仰其诗,复哀其忠勇事迹,乃与诗人节合并举行纪念,而诗人节亦因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定为端午节。
2.各种起源界说
一说,端午节是龙的节日。
二说,端午节为纪念楚国爱国诗人屈原投江。
三说,据《礼记》载,端午源于周代的蓄兰沐浴。
四说,据东汉时期蔡邕《琴操》载,端午节为纪念先贤介子推。
五说,宋代高承《事物纪源》云,端午源于春秋时期越王勾践于是日操练水军。
六说,梁宗懔《荆州岁时记》转述端午是为迎涛神伍子胥。
七说,《道书》载,五月初五为祭祀先祖日。
八说,《会稽典录》载,端午为纪念寻父投江而死的曹娥。
九说,端午起源于夏、商、周时期的夏至节。
十说,民间认为,端午源于湖北沔阳沙湖曾有四位豪杰,专门劫富济贫后遭当地官兵突袭围困,而于五月初五投江而亡。当地民众万分悲哀,将这一天定为端午节以示悼念。
以上各种说法,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端午节的历史源远流长和丰富多彩的习俗活动。
3.国家意识形态的倡导和控制
节俗不但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也是加强意识形态控制,推崇传统文化道德价值体系的重要节点。只有通过节俗的仪式感并约定俗成才能让人加深记忆,刻骨铭心,从而强化对国家意识的认同。
不论是屈原,还是伍子胥,还是介之推,以及其他历代先贤,都是忠君爱国的臣子,关心民瘼的典范,家国情怀的标杆,是后人学习的榜样。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历代先贤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正是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是国家崇尚的大道正道,让后人景仰追寻。
天风浪浪,山海莽莽。端午节的起源正是基于国家意识的强化,让历代先贤百世流芳,经久不衰。
二、端午节俗及其社会诉求
1.端午节习俗
(1)吃粽子
粽子香,香厨房。艾叶香,香满堂。桃枝插在大门上,出门一望麦儿黄。这儿端阳,那儿端阳,处处都端阳。这是旧时流行甚广的一首描写过端午节的民谣。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端午节的习俗大同小异,而端午节吃粽子,古往今来,中华大地概莫能外。如今的粽子更是多种多样,争奇斗秀。进入农历四月底,人们便开始为端午吃粽的活儿奔忙。先要采摘粽叶,洗净,晾晒,再裹以糯米(加咸水),用丝线包扎,蒸煮。有的粽子粘蜂蜜、白糖,更加滑爽。
(2)浴兰汤
古人五月采摘兰草,盛行以兰草汤沐浴、除毒之俗。汉代《大戴礼》云:午日以兰汤沐浴。古时之兰并非指现在的兰花,而是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可煎水沐浴。后来又指煎菖蒲、艾草、桃树树等洗澡。
(3)饮雄黄酒
古语云,饮了雄黄酒,病魔都远走。雄黄是一种矿物质,俗称鸡冠石,其主要成分是硫化砷,并含有汞,有毒。一般饮用的雄黄酒,只是在白酒或自酿的黄酒里加入微量雄黄而成。雄黄酒有杀菌驱虫解五毒的功效,中医还用来治皮肤病。在没有碘酒之类消毒剂的古代,用雄黄泡酒,可以祛毒解痒。
(4)画额
端午节以雄黄涂抹小儿额头、耳鼻、手足心,意在消毒防病,虫豸不叮、驱避毒虫。典型的方法是用雄黄酒在小儿额头画王字,一借雄黄以驱毒,二借猛虎(王字代替)以镇邪。
(5)挂桃枝、艾叶、菖蒲
夏日来临,气温上升,古人认为重午是犯禁忌的日子,此时五毒尽出,因此端午习俗多为驱邪避毒,民间有门口挂挑枝、艾叶、草蒲之俗。
桃枝叶是民俗中驱鬼之物,源于神荼、郁垒之神话,以桃刻印,亦为祛攘之意。桃属木科,木通神,可去邪。艾叶草,是一种抗菌抗病毒的草本药物,对病菌有着抑制和杀伤的作用,有防瘟疫功效。菖蒲,多年生草木,根状茎粗壮,可提取芳香油,有香气,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可防疫驱邪的灵草。
(6)挂香囊
民间认为五月是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出没之时,要用各种方法以预防五毒之害。民间以为要给小孩挂香囊。囊中之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香料。
(7)拴长命缕
长命缕,又叫五色丝线,是由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的丝线合并而成的缕索,是端午节俗通常的佩饰。
(8)采草药
入夏以来,万物齐秀。又因端午前后草药茎叶成熟,药性好,故采草药又成为最古老的端午节俗之一。
(9)挂符咒
民间以为,除了用艾草、菖蒲和蒜悬挂门口以驱鬼外,还有一种重要的驱鬼方法,是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
(10)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最重要的节俗活动,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史书记载,赛龙舟是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而兴,不仅是一种体育娱乐活动,更重要的是全现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11)驰马射柳
主要在北方盛行。端午节清晨,先将柳树干中上部削去青皮一段,使之露白,作为靶心。然后参赛者依次驰马拈弓射削白处。射断柳干后驰马接断柳在手者为优胜。此俗相沿至清末。
(12)打马球
北方端午节游艺活动之一。马球,指人骑在马上,持棍打球,球状小如拳,以草原、旷野为场地。游戏者乘马分两队,手持球伏,共击一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史称击鞠击球。
(13)斗百草
古时端午节,人们群出郊外采药。收获之余,往往举行斗草比赛,以对仗形式互报花名、草名,多者为赢,兼具植物知识、文学知识之妙趣;儿童则以叶柄相勾,捏住相拽,断者为输,再换一叶相斗。
(14)躲端午
指接新嫁或已嫁之女回娘家过节,简称躲端五。
2.端午习俗的社会诉求
(1)防暑保健的祈盼
进入仲夏,气温回升,天气渐热。暑气、毒气、瘴气随时可能侵入人体。自从神农尝百草形成中医药体系后,人们便意识到采集百草煎茶饮用,可消暑、降火、祛邪、避瘴。因此,端午节前后,是人们外出采集百草的最佳季节。据龙岩学院张佑周教授考证,在闽西客家地区,主要有两种茶,一是粗茶,也叫大碗茶,其主要原料是客家地区满山遍野随处可见的枫叶、暑仙甘叶(草本),枇杷叶、石榴树叶、高山茶叶等等,既可选用其中的一、二种,也可选用多种,洗净晒干后,混合煎成;二是清热解毒的凉茶,主要采集野生中草药如茅草根、麦冬、金银花、野菊花、金钱草、鱼腥草、篱下青、满天星、黄鸡脚等等,这类凉茶也是既可以选用其中一、二种,也可选用多种;而且,既可以即采即用,也可以洗净晒干备用。这类凉茶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既可防病又可治病。客家民间常用这类凉茶防治中暑、腹泻、头痛肚疼、发寒发热、长疔生疮、耳鸣目赤等常见病和多发病,效果很好。
(2)祈福消灾的暗示
民间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且有不举五月子之俗,民间便催生了一系列祈福消灾、避邪镇妖的习俗。
(3)膳食改善的驱动
春节以来,众人均为生计奔波。四月未闻肉味,饥肠辘辘,饥饿难耐。端午节是民间第一个传统节日,理应好好改善一下伙食。特别是过年时还未收拾干净的腊肉、冬酒,如再不吃完,便随着气温渐高而发生霉变。同时,猪肉长膘,鸡鸭成群,不但为改善膳食提供了条件,人们寄予的美好愿望也成为强烈的内生动力。
(4)亲情维系的愿望
春节以来,亲戚之间各忙生计,未再走动,也未得见面,分别后家庭情况如何?孩子成长如何?致富项目如何?亲人之间均牵肠挂肚。端午节前后,各种农事均告一段落,维系族亲往来的良好愿望,不但成为端午节亲人相聚、诉说牵挂的良辰美景,也成为彼此心向往之的聚会节俗。
三、端午节俗文化内涵及其传承
1.尊崇大道仪式
所谓大道,指天地运行规律、事物发展规律、人的信念追求。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说得就是人们只有遵循大道,才能获得更大的发展、更顺利的发展。过了端午,即将进入炎热的夏天,要顺应自然规律,做好防暑、降温、饮食、保健、卫生等,传承丰富的保健知识,使人更加健康,家庭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和谐。
2.家风家教培育
家风家教总是体现在生活点滴中。端午节期间,剟鸡杀鸭,米酒豆腐,做粄炸酥,觥筹交措,其乐融融,家庭和乐本身就是家风家教最好的传递,同时凭借节俗的由头传播口口相传的民间故事、民间传说。这些民间故事、传说,如屈原的传说、伍子胥的传说、曹娥的传说、秋瑾的传说、黄巢的传说等,均成为家风家教的重要内容。
3.施茶行善义举
端午节过后,天气炎热,旧时,在闽西地区的崇山峻岭间散布着各式各样的茶亭。山路崎岖,热浪袭人,或肩挑手提者,或商贾来往者,或出门营生者,或往返探亲者,每当爬坡过坎,热汗淋漓,便在茶亭喘气歇息。此时,村里便有好心人在茶亭里施茶行善。端午节前后,正是民间茶亭施茶的最佳季节。这些茶大都为粗茶,既解渴,又保健,成为民间最美的人文风景。
4.诗词歌赋礼赞
端午节既是一个节俗,更是寄予乡愁的文化符号。自古以来,历代迁客骚人以诗词歌赋吟咏礼赞,抒发情怀,又成为一道寓意独特的别样风情。
5.谚语俗语传播
谚语是劳动人民生产生活的智慧结晶,是直接经验的高度概括和总结。这些谚语,或时刻指导人们顺应自然规律有所作为,或揭示社会发展规律趋利避害,或直抵人的内心世界以认知世界,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受到代代传唱。未食五月粽,被褥不敢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初一下雨初二晴,初三下雨雨淋淋等谚语,都是久经传唱的经验总结,在实际生活中广为流传。
6.履行婚俗礼仪
《礼记》对婚俗的记载有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等六道程序,或谓六礼。在民间,一般成年男子在春节期间提亲,到了端午节,经过四个多月的观察和交往,双方往来更加密切,彼此家庭更加热络,纳征之礼便被提到议事日程。这是因为此时农事基本结束,告一段落。人们有更多心思谈婚论嫁,履行六礼之俗。
7.消暑保健功用
端午节以后,由于暑气肆虐,容易引起人体不适,如气胀、乏力、疲惫、睡眠不足、四肢无力等征状,因此很有必要消暑保健。保健主要是降火,多饮凉品,除大碗茶外,乡村还有仙草(仙水冻)、石花、鱼腥草茶汤等,随着科技的进步,许多商家对保健饮料进行深加工,主要以中草药为原料,制成袋泡冲剂、罐装饮料,如王老吉加多宝饮料,板蓝根万应茶布惊叶(竹壳茶)、梅草茶冲剂、杭梅饮料等,这些饮料实在是清凉解暑的佳品。
8.百草药市催生
端午节期间,山上、河边、溪涧、草坡、田坎、洼地的草药一个劲地疯长,而且因为日照时间长,各种草药的药性得以保持耐久,以至于端午节期间引发更多乡村的村民自发上山采摘中草药。这些中草药,或煎服,或打粉,或洗汤,对头痛脑热、发寒发热、皮肤奇痒、疥疮发作、蚊虫叮咬均有一定抑制作用;有些中草药,或作调料,或作药膳,还能起到滋阴补阳、补血补气、护肝益肾、养眼明目、消除疲劳等功效。因此,一些乡村或集市催生了民间盛大的药市,以闽西为例,长汀县濯田镇每年端午节期间就约定俗成为著名的药市。
因此,端午习俗文化提升了形而上层面的精神追求,这就是天人合一的理念、敬天畏地的态度、爱国爱乡的情怀、坚贞不屈的品格、修齐治平的追求。
四、端午节俗文化延伸及其实践
1.美食产业兴起
端午节俗及其文化,又催生了美食产业。在实际运作中,主要是以粽子为媒,兼及其他美食,并常常作为一个地方推介的文化节活动的子项目而附着。这些美食活动,端午粽又成为一种文化的噱头或介质,通过现代传媒的炒作,并赋予深刻的文化内涵,提升人气。以端午节俗为噱头的文化活动诸如粽子节龙舟节,或者采药节擂茶节等,从粽子引申出搞粄子、老鼠粄、黄粄、艾粄、苎叶粄、粿饺、油炒饭等。
2.民俗活动开展
因为粽子是糯米、粘米按一定比例蒸煮而成,而米谷的丰歉并不随人的意志为旨趣,在科技水平不甚发达的传统社会,相当程度要靠大自然的恩赐。在民间看来,只有祭拜发现稻谷的神农氏,即被后来崇奉的五谷神(仙),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收,解民温饱。在江西石城有座专门供奉五谷神的后稷庙,有一副刻在廊柱上的楹联很能说明问题,崇圣贤之德树仁义之风黎庶千秋皆睦富,敬后谡之神行稼穑之教田家万代必兴隆。
最著名的是民俗活动要数连城北团的游大粽民俗。
连城游大粽民俗活动,正是崇拜五谷神的心理在民间的物化,并衍化为祭拜祖宗。从每年正月初六起,村民们开始用上万片粽叶缝制粽衣,1个粽用120斤糯米,制作成1.6米高的大粽。初七晨大粽下锅,蒸煮4天4夜,十二日用金箔、吉祥纸花和成百上千个小粽等妆粉大粽,供奉于宗祠。十三日出游,村民们抬着一个个大粽,鸟铳、鸣锣开道,彩旗花伞引路,一路吹打,浩浩荡荡,沿村道行游。热闹完毕,大粽则分给村民,保佑各家五谷丰登、百业兴旺。节日一过,春耕大幕正式拉开。
此外,从端午节引申出来的民俗活动还表现在一些乡村利用端午节闲暇开展祭祀三太祖师、民间保护神土地神等民俗活动。这些民俗活动(打醮)也与端午节俗的文化内涵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3.文学诗会举行
端午节因屈原而生,屈原是中国古代著名的爱国主义诗人,他的作品《离骚》《九歌》《九章》《天问》《招魂》等均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华章,因此,借纪念屈原的不朽,在民间又衍生了诗人节,组织诗人实地采风,举行诗词吟诵会。诗人诗友相聚,写诗、品诗、赏诗、鉴诗,在清朗明媚的美好季节,实在是文人雅士乐享其成的快意事。
有的借诗人节延伸的主题,举行端午诗会或文学笔会文学沙龙文学座谈,激发诗人、作家的想象力,创作精美文学作品。
4.民间文艺表演
端午节期间,乡村经过了春耕、备耕、莳田、耘田、收获烤烟,总算有一个喘息的间隙,村民洗脚上岸,又操起了自春节以来就一直高挂的民间乐器,成为传承民间文艺表演的重要节点。或唱山歌抒发胸臆,或打船灯娱乐性情,或象棋围棋解愁结,孩童则传唱经久不衰的民间歌谣、民间故事,有的猜谜语、跳格子、打龙尾等,使民间文艺呈现旺盛的生命力。
五、端午节俗重要影响及其升华
端午节俗,不论是节俗本身的起源及其传说,还是附着的一系列节俗活动,都体现了传统的道德价值体系,通过节俗的传承拷问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村落、一个国家应该倡导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纪念屈原投江而死,就是要倡导忠于国家置生死于度外;纪念伍子胥,就是要倡导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家国情怀;纪念曹娥,就是要倡导人们为国尽忠,在家尽孝,做一个良民。就其活动来看,挂艾、浴兰、点额,就是要倡导人们趋利避害,做人做事要遵从实用原则;吃粽子,就是倡导人们要懂得感恩的同时,注意饮食保健;赛龙舟,就是要倡导人们敢于拼搏、奋发有为的人生态度和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游泳、打马球、喝粗茶、饮凉品,就是倡导人们要强身健体,注意保健,等等。
一个节俗上升为一个国家的行动,可见其中的文化内涵何其丰富!
端午节俗经过千百年的传承,在中国社会早已根深蒂固。其文化精神也历久弥新,并与时代潮流相生相伴,成为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2006年5月20日,端午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文化遗产名录;自2008年开始,端午节在中国内地成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按规定放假一天;2009年9月30日,端午节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丰富多彩的端午节俗正走向我们的生活,必将随着新时代的发展成为世界文化的永恒标记!
(本文参考、综合许多专家学者的观点,尤其是恩师张佑周教授观点,特此致谢!文中赛龙舟图由郭亦斌提供,中华诗祖图由邓韶征提供,讲座图由李英会提供,其余图片大多采自网络,特此说明并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