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优酷看一部综艺《追光吧!哥哥》。
其实学委平时很少看综艺,但作为陈晓东的骨灰级歌迷,看到偶像突然参加综艺就如同依靠轮椅多年的瘫痪患者突然站起来一样兴奋,就一直追了下去。
看到现在,虽然我的偶像镜头不是最多的(希望节目组多给点镜头),但学委必须得说,《追光吧!哥哥》完全不像一些文娱号说的那么油腻,甚至越看越有渐入佳境的感觉。
就拿前面几期来说,各组哥哥的舞台表演就极具个性,各有千秋。
有清新阳光的《第一天》,有充满豪情的《烈火战马》,还有未来科幻风的《乱世巨星》.哥哥们起哄架秧子时,更是让人想起曾经大学宿舍里一帮哥们嬉笑打闹的场景,会心一笑。
当然比起安利这款综艺,学委更想聊聊《哥哥》的社会化表达。
建国以来,男性的审美范式历经昂扬斗志——百花齐放——工具人+爱豆的变迁。
而《哥哥》这个节目的诞生,更像是在审美高速迭代的时代,一次追求建构共识的尝试。
就拿最近两年曾经一度盛行的批判小鲜肉的论调为例,有些人恨不得把这些妆容精致的小鲜肉当四害除了,俄罗斯世界杯结束后,网络上流传着姆巴佩和TFBOYS的对比照,以论证少年娘则国娘,仿佛再让这些小鲜肉火下去,必然国将不国。
相信很多人都在2018年的夏天看到过这张图
但也有些人觉得莫名其妙:人家是喜欢撸铁还是喜欢化妆,和你们有啥关系?TFBOYS又不是运动员,他们练块儿干嘛啊?
其实每次关于男性形象的讨论中,秉承着男性就应该如何如何的观点的人,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
主流文化塑造的男性形象是不断变化的。
也就是说,你所认为的应该,可能只是你成长年代主流给你灌输的思想,往前追溯或者往后发展,都不适用了。
1.昂扬斗志到百花齐放
新中国成立伊始,我国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所以如何在百废待兴的时候奋力追赶,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新中国建设的重要课题。
既然要建设祖国,身体上必须强健茁壮,精神上也必须斗志昂扬——
否则细胳膊细腿,抡不动工人阶级的铁锤,搞花雪月那一套,也会消磨工作意志。
所以,看那个时代对于男性的宣传画我们就会发现,所有画中的男性都积极豪迈,别说什么成年人的崩溃只在一瞬间,连丧一下都不可能。
就跟朱时茂在小品里对陈佩斯说的那样:
我这样就算演敌人,那也是地下工作人员。你这样的演八路军,一看也是敌人安插进来的奸细。
改革春风吹满地之后,男性形象不再主要起宣传的作用,开始了最初的偶像化。
流行的影视作品里,既有姜文、张丰毅这种传统爷们儿形象,也开始出现了《小花》里的奶油小生唐国强。
而在日常生活里,穿着喇叭裤、烫着头,在很多老一辈儿看来不正经的年轻小伙,却是同龄人心中最潮的崽。
上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的几年,男性形象在多样性方面进入了真正的黄金时代。
拿反派来说,《黑洞》里温润儒雅但又心黑手辣的聂明宇(陈道明饰)、《征服》里充满江湖气的刘华强(孙红雷饰)、《不要和陌生人说话》里让人感到遍体生寒的安嘉和(冯远征饰),总有一款能吓到你。
在年代剧或者生活剧中,男人的形象也到了包罗万象的程度,比如《过把瘾》里不羁又敏感的方言(王志文饰)、《血色浪漫》里自由洒脱的钟跃民(刘烨饰)、《编辑部的故事》里片汤话不断又充满正义感的李冬宝(葛优饰),每个男人都可以在这些五花八门的艺术形象上找到自己的影子,亦或是自己想成为的样子。
《士兵突击》更是在没有任何女性角色的情况下,叫人拍案叫绝地塑造了出了栩栩如生的男性群像。
可以说,这段时间,是男性形象多元化的黄金时代。
2.男性工具人化
当21世纪进入第二个十年时,男性曾经多元化的形象并没有进一步发展,反而大有一种黄鼠狼下耗子——一窝不如一窝的感觉。
特别是近几年的热播剧中,男性的存在似乎只剩下了两种:
一种是在玛丽苏大女主剧中担任辅助工作,哪怕你是商界精英、杀伐决断、亿万身家、聪明睿智,但见到女主就跟进了传销组织一样,锦绣江山孤不要,也要为女主把难消。
这种角色似乎成了大部分男艺人的宿命
另一种则恰恰相反,他们存在的目的就是用自己的无能去衬托女主的优秀,用自己的卑劣去衬托女主的高尚。
《都挺好》里苏家男人就是这种反面典型
总之,影视剧中的男性大多变成了工具人,没有人物弧光,没有情感推进,很多转折也生硬且难让人信服。
或许是因为移动互联网普及后,人们的时间一而再地碎片化,导致耐心已经成了很多人的稀缺精神,他们在欣赏文艺作品的时候只会粗暴地对当中人物进行标签化分类。
而创作者也懒得去做精雕细琢这种费力不讨好的事,毕竟你塑造人物塑造得再成功,也没几个热搜来得实在。
所以你不难发现,诸如《三十而已》这样的爆款剧,可以说剧本就是为了热搜而写的,什么渣男出轨、手撕小三,什么能刺激到观众写什么。
而曾经复杂的男性也变成了油腻中年男、奇葩老父亲、出轨渣男和高富帅暖男这几类。
3.鲜肉崛起
与男性形象多元化逐渐退步的同时,另一个男性群体开始在公众视野中占据越来越多的曝光率——鲜肉。
小鲜肉这词,学委印象中是从柯震东开始的,此后是一茬接着一茬。选拔男团类的综艺,诸如《偶像练习生》等打造出了一个又一个或者火的出圈,或者只是圈地自萌的小鲜肉。
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退步,但学委倒觉得,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小鲜肉越来越多,倒是体现了我国高速发展的成就。
首先这说明我国女性地位确实有了显著提高。
毕竟通常来说,直男是不会去欣赏《偶像练习生》,所以这类综艺的火爆就是因为有基数庞大的女性观众愿意为之花费精力和金钱。
如果说过去的女色时代是女性打扮得花枝招展来取悦男人的话,现在已经有资本愿意为讨好女性而推出了男色,这确实是性别平等上的进步。
其次,也说明了我国经济繁荣,内部安定。
纵观古今中外的历史,你会发现,越是战乱频仍或者受到战争威胁的时代,对阳刚健硕的男性形象就越推崇。
比如1937-1945年间,世界各国海报中的男性无不孔武有力,为战争做着动员。
而承平日久的国家则恰恰相反,越来越多的男性会变得精致。
北宋在经济最巅峰的时刻,男人们有了爱戴花的习惯,而现在的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男性也要比战争时期中性了不少。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说,富足是体现一个男性社会地位的直接方式,然而不同年代对富足的定义是不同的,甚至截然相反。
在资源匮乏的时代,胖是富足的象征,因为在人均都吃不饱的情况下,你能吃的大腹便便,说明你占有着远超常人的资源,这也是老人们以前愿意说胖子是富态的原因。
而进入物资大为充裕,绝大多数人不是吃不饱,而是吃得太多吃出了三高,那这时候富足的定义就不一样了。
一个人越精致,越能说明他在吃饱穿暖的情况下,有大把的闲暇时间进行身材管理,去捯饬自己,这样的人不仅有钱,还有闲。
所以把精致发挥到极致的鲜肉们,就成了这个时代富足的一种象征。
4.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所以争论的背后,其实是在审美高度迭代、圈层分化的时代,人们对于共识的追求。
迎合与驯化观众本就是一体两面,即便是娱乐工业化,终点也不应是审美单一。
所以在2020年底,当带来诸多话题的《追光吧,哥哥》出现时,就显示着在这个标签化的年代,新一轮的审美建构开始了。
这档综艺的社会意义称得上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与小鲜肉担当主要看点的男团综艺不同,它以大龄男性为主力,但却为女性凝视提供了一个特别的场域。而通过被凝视、被评论,习惯了凝视女性的男性群体,也可从中看到自己的认知空白。我们不应畏惧讨论交流,哪怕争吵,在冲突之后,也一定会沉淀出有价值的认识提升。
而《哥哥》少有的将各种类型的男性形象聚集到一起,进行了一次多元化的表达。
虽然已经到了知天命之年,但陈志朋依旧展现出十分敏感的性格特质,在节目演完后,会因为自己有失误而向大家诚恳道歉,然后流泪,尽管压根没人注意到这次失误。
但这种敏感也成为了他鞭策自己的动力,在第一期被全网铺天盖地地称为人间油物之后,陈志朋一个多月里减肥20来斤,同时还要和一群比自己小十几二十岁的年轻人一起排练,让人肃然起敬。
娃娃脸的檀健次让人很难相信他已经过了而立之年,但看似年少的他却展现出了一种强大的领袖气质,在第一次公演中,他为了充分发挥德云社烧饼的搞笑优势,并没有像其他组一样追求那种舞台的炸裂感,而是推出了一个搞笑轻松阳光的表演,令人耳目一新。
而每次当队长时,他都将业务能力与知人善任完美结合到了一起。
哥哥们之间同舟共济的义气或者说团结精神,更让人感动,为了让不会跳舞的于朦胧尽快学会舞蹈,肖顺尧特地赶到于朦胧拍戏的横店教他跳舞。
而在拯救队友失败后,肖顺尧泪洒当场。
总之在这个节目中,我们久违地看到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格的各种男性,他们有的温和,有的搞笑,有的内敛,有的坚韧。
这说明,男性的形象可以有很多种。
在男性形象的多元化中,男性要做到自我突破,不依附于资本塑造的标准,不刻意讨好异性,也敢于突破刻板的性别标签,才真正称得上是多元。
但这个节目最让我感动的地方在于:
虽然他们很多时候幼稚得像个孩子,但当开始去追逐梦想、追逐舞台时,就会全力投入其中,尽管要面对一次又一次的挫折和打击,但他们依旧会全力以赴。
虽然他们有时候互相插科打诨,吐槽调侃,但真成为一个团队的时候,真的能做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义气和责任感,绝不只是说说而已。
有趣的地方也在于此,选手们被夸奖的品质,往往符合传统上人们对男性的期待,如慷慨、责任感、克服逆境等,但它又确实是流动着新鲜血液的,对秩序的呼唤和对新生事物的接纳在节目中融合了。那节目呈现的品格也因此关涉每一个人的自我克服,并不仅仅涵盖他或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