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4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宣布,从当天起,国家和各地都不再公布无症状感染者数据。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解释,当前,新冠肺炎核酸检测实行愿检尽检为主的策略,许多无症状感染者不再参加核酸检测,也无需去医疗机构就诊,无症状感染者的实际数量难以准确掌握。
中国疾控中心应急中心主任李群。
为什么报告数据持续下降?
与此同时,各地报告的确诊患者数据也在下降,但身边因感染新冠病毒自测抗原阳性居家治疗的人却有增加的趋势。
为什么报告的数据似乎无法反映真实的感染情况?李群解释,近期,各地出现报告数据下降,和公众的感受不一致,主要原因有二:一是防控措施进一步调整优化后,不再按行政区域开展全员核酸检测,除重点人群、重点场所外,其他人员以愿检尽检为主,全国核酸筛查人数总量下降,医疗机构报告感染者数据相应减少。二是无症状感染者、轻症患者及疑似病例,特别是自测抗原阳性人员居家治疗,无需去医疗机构就诊,相关信息无法纳入医疗机构填报数据中。
利用流感监测体系监测新冠
那么,今后要如何来追踪疫情发展的规模和流行的趋势呢?李群表示,将继续以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网络直报为主体,做好医院就诊病例的监测和报告。同时,依托全国流感样病例监测系统,开展哨点监测等多种形式的监测。
什么是流感样病例监测系统?它对于新冠病毒流行的监测能发挥什么作用?对于流感病毒的传播,中国建立了多套监测体系。其中一套监测体系依托各个省份数百家的哨点医院和实验室,对哨点医院报告的门诊病例中流感样病例所占的百分比(ILI%)进行监测,借此来评估流感的流行程度。
据了解,流感样病例是指体温≥38℃、伴有咽痛或咳嗽的病例,ILI%计算时的分母是门急诊就诊的总人数,分子是就诊者当中的流感样病例数。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引发的感染具有非常相似的症状,因此根据症状来监测的流感样病例监测体系某种程度上也可能反映出新冠的流行程度。
事实上,在2020年初,新冠病毒刚刚被发现并在武汉引发疫情时,中国疾控中心就发布过一份《关于在全国流感监测网络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监测工作的通知》。该通知要求,已经出现新型冠状病毒确诊病例的地市,其辖区内的国家级哨点医院和网络实验室利用已有的ILI监测网络,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监测。
在2020年上半年国外的第一波疫情中,美国、法国等国家监测的流感样病例数量就出现了激增的情况,而且流感样病例中的流感病毒阳性检出率并未相应升高,这意味着,有某种其他的病原体导致人群中类流感症状疾病暴发,而这种病原体就是新冠病毒。
目前,国内也有地方开始公布流感样病例的监测数据。比如,在北京,12月5日-12月11日,北京市的流感样病例监测数据显示,全市二级以上医院监测流感样病例1.9万人,较上一周升6.2倍。事实上,国家流感中心每个星期都会发布全国层面的流感流行情况周报。最新发布的周报监测的是2022年第49周(即2022年12月5日- 2022年12月11日)的情况。 监测结果显示,这一周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ILI%为3.7%,高于前一周水平(3.1%),低于2019和2021年同期水平(4.1%和4.0%),高于2020 年同期水平(3.4%)。北方省份哨点医院报告的 ILI%为2.6%,高于前一周水平(2.1%),低于2019和2021年同期水平(3.8%和 3.4%),与2020年同期水平(2.6%)持平。同时,第49周的监测显示,南方的流感样病例中,流感病毒阳性率为10.3%,北方为3.6%。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防疫政策的转变,国内的流感传播也可能加快。
采写:南都记者 吴斌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