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来,作为外来入侵物种的清道夫,可以说是老鼠过街,人人喊打。其生命力顽强,在自然流域大肆吞食其它鱼类的鱼卵和鱼苗,形成优势种群,破坏水体生态平衡,使得它臭名昭著。有一种鱼,和清道夫干着同样的勾当,但是却享负盛名,那就是有着水中人参之称的泥鳅。泥鳅体型较小,性格温顺。在自然水域或者养殖池中,由于天敌或者是人为干预等原因,往往群体难以发展壮大,食卵狂魔的行径也少为人知。
臭名昭著的清道夫
在亲鳅培育池或者成品养殖池中,我们几乎难以见到小规格鳅苗。难道塘内泥鳅性腺都没有发育成熟?产卵条件达不到?抑或者是卵粒孵化条件太差?其实这都 不是最根本的原因。养殖过程中,很多雌鳅臀鳍上方都会出现产卵白斑,这是泥鳅产卵的有利证据。做过泥鳅繁殖孵化的人都知道,泥鳅自然产卵后,会吞食自己的卵粒。对泥鳅来说,虎毒不食子这条禁忌,好像并没有什么卵用。这种恶劣行径到底是为了维系卵粒孵化条件,还是仅仅为了口舌之欲,我们不得而知,然而这种现象却是真实存在的。
贪食的泥鳅
最近几年我开始转做锦鲤和红草的培育。锦鲤和红草,其实就是鲤鱼和鲫鱼的变种,繁殖方式上基本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养殖过程中,红草和锦鲤发情产卵我是见过的,小苗却是很少见到。其实问题就出在塘口里剩余的泥鳅上面。这些家伙在观赏鱼产卵季节大肆吞食卵粒,几乎造成颗粒无收的局面,对于这些傻白甜且没有护卵护苗行为的观赏鱼来说,泥鳅是地地道道的温柔克星。
公园的景观水体大都会放养观赏鱼供市民游客观赏。红草和锦鲤属于温水鱼类,适温范围比较广,管理相对比较方便,加之性价比较高,因此倍受公园管理者青睐。然而,红草和锦鲤在公园水体中可自然繁殖,鱼苗中很大一部分也会出现返祖现象。几年过后,鱼类数量逐渐增多,造成水体自净化能力跟不上进而引起水质恶化,极大地影响到公园的环境条件,同时返祖鱼很大程度上也降低了鱼群的观赏价值。加之放生现象严重,放生鱼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及抢食能力一般比观赏鱼强,往往形成优势种群,从而进一步影响观赏效果。
观赏鱼群中混杂的返祖鱼及放生鱼苗
俗话说,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泥鳅贪食卵粒的习性,很大程度上能够抑制鱼类的孵化增殖,从而减少水体载重量,保护水体生态环境。对于保障公园中观赏鱼纯正,维护观赏鱼这道亮丽风景线有着积极的作用。
公园是市民及游客游玩休憩的场所,园内的水体以及观赏鱼往往是点睛之笔。采取生物防治方法往往是上上之选,不仅能够减少人力物力的大量投入,而且能够长远稳定地起到维护作用。当然,采用泥鳅防控也需考虑到公园水体底质、敌害生物等因素,以求达到最好的治理效果。
学于农,致以农。我是农村仔学农业。很高兴能和大家探讨水产养殖上的那些事,如果大家对我的观点感兴趣或者有不同的想法,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留下您的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