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国际生物多样性日和我们普通人有什么关系?保护生物多样性,我们能做什么呢?
生物多样性指地球上动物、植物、微生物等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它包括了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是我们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们依赖生物基因的多样性来抵御农业病害、提高产量;我们依赖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海洋和江河湖泊为我们提供鲜美的海鲜;我们依赖健康的生态系统来净化水和空气,来完成包括水、氧气和碳在内的物质循环。
地球生态系统错综复杂,一个物种的存亡,也会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到其他物种。由二十一世纪出版社出版的《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正是聚焦三江源的生态文明建设,讲述我国历代科学家、野生动物保护者对于三江源生态保护和维护生物多样性所做的贡献,是一部守护绿水青山、唱响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厚重之作。
我想起了爸爸的话:只要人不侵犯动物,动物就不会侵犯人。但也不能失去警惕,因为你没有侵犯,不等于别人没有侵犯。而对动物来说,张三、李四的侵犯,就是整个人类的侵犯,很难说它不报复。最好的方式,就是跟它们保持足够的距离,远远地望着,别去打搅人家。不打搅就是友好相处。
——杨志军《三江源的扎西德勒》
基于此前在三江源几十年的生活经验、生态报道工作经历与深入体察,作者杨志军以其专业性的知识和现代性的生态理念,对守护好自然生态、保育好自然资源、维护好生物多样性给出了极具建设性的文学表现与思考。尤其亮眼的是,作品刻画了近20种三江源野生动物,金雕小白、赤麻鸭丢丢、红嘴鸦阳阳、大灰狼星宿海、本地狼平措、小黄马遥遥、藏獒多吉等,构成了一个多姿多彩的动物家族图谱。在作者笔下,每一只动物都有其姓名,以人格化的方式赋予其平等的权利。
而在谈及为何要书写动物、为何要保护动物时,杨志军说道:
如果我要说地球之上冰川的退化和水流的干涸,仅仅是因为我们误杀了一只豹或者一匹狼,恐怕没有人相信,但事实的确如此。
在地球生物的金字塔结构里,大面积的植物养育了食草动物,众多的食草动物又养育了食肉动物。正是塔尖上的食肉动物控制着食草动物的数量,而一定量的食草动物又给植物提供了繁茂的机会——它们和鸟类一起采食种子,排泄到更远的地方让其萌芽生长,扩大植物覆盖的面积,同时又给植物提供了接触粪便、吸收营养的机会,还会开出林窗和通道,让阳光照进郁闭的森林,促成新生弱小植物的发育壮大。而植被的繁茂又会带来水源涵养量的增加,让大地拥有更多的泉水、沼泽与河流,再让阳光蒸发而去,变成雨或雪,补充雪山的需要,遏制冰川的退化。我们有了丰盈的冰川、泉水、沼泽,源头就不会枯竭,就会带来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川流不息,也会持续拥有饮用与浇灌、发电与运输、文明与进步。
在此我想强调的是:人类的狩猎史,那些不是为了温饱而是为了奢华享乐的猎杀,那些对食肉动物的骨肉皮毛贪得无厌的牟取,是从整体上毁掉生态金字塔的举动。因为虎豹豺狼一旦消失,食草动物就会泛滥,随之而来的便是植被减少,水源涵养量降低,土壤沙化,温度增高,冰川消失,河流干枯,生命受困。
一种生命的存在依赖于其他生命,一个物种的发展取决于其他物种。如果我们承认人类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就必须承认所有物体之间都具有或隐或显的关联,没有一种生命可以独立存在,包括人类。相对而生,互为依靠,和平友善,尊重权利,是我们对待所有动物的基本态度。理想化的环境一定是人类、动物和植物共同营造的结果,而恶劣环境的出现基本都伴随着对植物和动物的毁灭。如果我们不保护动物,地球也将不保护我们,一个生物多样性的世界,是一切生命的需要。
人类是文明的创造者,也是道德法则和伦理思想的拥有者,有义务也有能力保护好动物,挽救业已失衡的自然生态关系,更何况地球之上的大部分生态危机尤其是动物事件都源自于人类。有资料显示:人类活动造成的物种灭绝速度,比自然灭绝快了一千倍,目前的世界上,每过一个小时就有一个物种灭绝,有一半物种将活不到本世纪末。一旦物种的灭绝达到一定程度,人类的存在也就摇摇欲坠了。
贪婪是人类毁掉地球也毁掉自己的祸首,而悲悯又是觉醒了的人挽救地球和自己的前提,悲悯弱势生命体,保护随时都会走向濒危甚至消亡的动物,是人的责任,也是人的指标。就像《三江源的扎西德勒》中写到的那样:我们拥有生命,不仅仅是为了活着,而是为了对其他生命有用有益。
三江源地区,平均海拔4700米以上,汇集了雪山、冰川、河流、湖泊、沼泽、湿地,是世界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天然湿地生态系统,三条江河黄河、澜沧江、长江发源于此,被称为高原水塔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据科学考察,三江源地区动植物品种非常丰富,动物概有370多种,植物概有2200多种,很多都是珍稀物种或青藏高原独有。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在我国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大踏步向前之时,生态环境保护也取得了显著成效。而三江源是数亿人的生命之源,其生态保护、环境治理工作尤为重要。2016年,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正式启动。2021年,三江源国家公园正式设立。
在《三江源的扎西德勒》出版之际,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王湘国,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可可西里管理处党委委员、副主任罗延海在第一时间品读了作品,并对作品给予了高度评价。
王湘国
三江源需要一本面向少年儿童的科普读物,为此我们期待了很久很久。
青海本土著名作家杨志军先生所著《三江源的扎西德勒》立意于保护生态,以满怀珍爱自然的情感和极具童趣的写作方式,用一个又一个有趣的藏地故事,展现了三江源的独特地理地貌、稀缺野生动植物资源和重要生态价值,在儿童性、文学性、生态理念现代性等方面达成了完美的统一。
书中以童趣的语言,塑造了许多生动的动物形象,表达出的天人合一、人与动物互相依存、和谐共生的理念,教育引导少年儿童树立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理念,是一部反映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好作品!
罗延海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是一部带领少年儿童读者与三江源生态美景、人文情怀零距离接触的作品。
本书仿佛是一面以三江源野生动植物保护为背景的万花镜,以儿童的视角,聚焦三江源生态保护,页页都描绘出不同的绚丽色彩,是一部自然纯美的追寻之旅。作品蕴含保护环境、万物平等、和谐共生、民族团结等主题,展现了生态守护潜移默化的传承力量,是一曲以泪与笑谱写自然与生命的三江源之歌。
不断闯入的生态破坏者和坚守在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工作者的不同选择,树立了一面人性的镜子,既映照出现代文明状态下生态危机的根源,更预示着重建人与生态理想关系的前景。三江源也是多民族集聚地,作者将小海在寻找之路上结识的小伙伴,意味深长地设定为藏族小孩诺布、普姆,回族小孩艾米尔等。他们为着生态保护这一共同的当代使命而互相帮助鼓励、共同成长,以多民族的力量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地球家园,建构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
图书简介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 作者:杨志军 出版时间:2022年3月
内容简介
《三江源的扎西德勒》讲述了汉族男孩小海一家三代支援西部,为三江源的野生动植物保护贡献青春与热血的感人故事。我与母亲和被救助的野生动物一道,前往雪山寻找失踪的父亲。在寻找父亲的过程中,我一边以孩子天真的目光,探寻着三江源神奇的自然风物;一边在与小动物们相伴的过程中,回忆我和父母救助野生动物的故事。这一路上,我获益颇多,与藏族、回族的孩子成为了挚友,在广袤的三江源土地上茁壮成长,并继承父辈遗志,继续守护三江源上的生命。
编辑 | 喻 洁
校对 | 陈文平
审核 | 黄 帆
核发 | 谈炜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