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京奥运会上,印度举重运动员米拉拜·查努摘得一枚银牌。
一下子,整个印度沸腾了。
米拉拜回国的时候,受到了英雄般的礼遇。
印度媒体赞誉米拉拜——这位26岁的姑娘实现了十几亿印度人的梦想。
米拉拜来自于印度东北方向的曼尼普尔邦,这里的曼尼普尔人带有东亚和缅甸血统,长得不是很印度
一家印度本土披萨公司表示,愿意为米拉拜提供终身免费披萨;另外一家印度连锁电影院也主动蹭热度,将米拉拜列为终身免费观影的VIP会员。
甚至,还有大量印度民众还呼吁影视界拍摄一部以米拉拜经历为主题的电影。
大家是不是看的一头雾水?
一个全球GDP排名第五,世界第二人口大国,国民年龄结构还相当的年轻,照说搞体育的先天条件并不差,拿个银牌,应该不至于就如此欢呼雀跃吧。
中国和印度的人口结构趋势对比
打脸的是,小半个世纪以来,印度在历年奥运会或者其他国际赛事方面,的确没有特别能拿得出手的成绩,就看下图。
除了2008年,男子气步枪摘得的一块金牌,包括图表未显示的2016年里约奥运会在内,银牌已经是近40年来,他们最好的成绩了。
要说清楚印度在国际体育赛事方面为什么如此不给力,咱们这里得先从吃的方面讲讲。
印度人的体型,往往呈现两种极端——油腻肥胖和骨瘦如柴,这其中很大原因来自于,他们几乎全民吃素的传统。
83%的印度人信印度教,而在印度教里面,瘤牛是湿婆大神的坐骑,也属于神仙行列,所以过于神圣,得供奉起来,自然不能吃。
可是,为什么很多印度教徒,别说是瘤牛肉,连普通的牛肉、或者其他动物制品,都严格拒绝食用呢?
通常,在印度教群体中,种姓越高的人,就越远离动物制品。
比如,所谓的最高档的婆罗门种姓,几乎都是全素群体。
其内部也细分高档婆罗门和中低档婆罗门,中低档的婆罗门虽然不吃肉,但可能会吃鸡蛋、喝牛奶,而到了那些属于高档婆罗门的印度人群体中,他们几乎连鸡蛋牛奶都不沾了,纯素食。
有意思的是,跟咱们一提及主动吃素,多源自不忍杀生的理念正好相反,印度人对于动物制品带着一种天生的偏见与歧视。
比如印度教的前身,历史悠久的婆罗门教,在其经典《吠陀经》中有这样的描述:
肉类肮脏且污浊,吃肉就是让自己的身体遭受污染,而唯有不杀生吃素,才能让自己变得纯洁高贵,获得神灵的赞赏,来世才有福报。
换句话说就是,动物制品过于污秽,为了保持身体的纯洁高贵,拉近和神的距离,必须得远离肉食。
婆罗门教提倡双修
通过宗教的不断加持,印度人渐渐地形成了这么一个共识——越高的种姓,就越应该越排斥动物制品,吃肉会污染身心,将受到神的厌恶,是下等人的行为。
时间一长,大量中低种姓的印度老百姓为了追求这种高贵的生活模式,也都开始自发排斥动物制品了。
比如,电影《摔跤吧!爸爸》中,当爸爸的为了增加女儿的体力,去穆斯林的摊位上买鸡肉做给俩闺女吃,开始的时候,遭到了妈妈的极力反对,声称坚决不能在自家的厨房里见到荤腥。
更典型的是莫迪总理,他老人家出身于较低的种姓吠舍(非传说中更低的首陀罗或者贱民),照说是没有吃肉禁忌的,但为了保持修行状态,他半个世纪都没沾过丁点荤腥(但是喝牛奶)。
平日莫迪自己私下吃素也就罢了,但他连国宴,也喜好搞全素,用以体现印度特色。
无肉不欢的懂王到访印度的时候,就领教过这种全素国宴——面对一堆黄色为主,再加点绿的糊糊,懂王表现出了最后的倔强,一口没吃以示抗议。
甚至,在印度,你去传统的西式快餐店,也会见着很多被改良成全素的披萨或者汉堡——也不知道米拉拜获赠的终身免费披萨,里面有木有肉?
全素披萨
大家都知道,动物性蛋白是任何植物性蛋白都无法完全替代的,纯素食必然伴随早衰、免疫力低下,极不利于身体健康。
由于纯素食热量低,那些条件还可以的印度人,只能靠高脂高糖来获得足够的热量,进而加大了内分泌系统和心血管系统的压力,很容易引发基础性疾病。
结果,在这种吃素风尚的长期引领下,印度人的身体素质,普遍都不达标——一些素食者为了追求饱腹感不得不摄入过量的碳水化合物和甜食,导致他们越吃素,发胖越厉害;
而另外一些没条件获取足够热量的素食者,则干瘦的前胸贴后背。
显然,这样的国民素质基础,在竞技体育项目上自然很不占优势。
这么看,印度人要想搞好体育,除了要克服人民买肉的经济负担之外,更艰巨的还是,得克服吃肉的心理障碍。
印度军队的伙食——还是黄色糊糊为主
说到这儿,有人会问了,印度人口基数大啊,那么多的人,总能挑出一些天赋禀异的种子选手吧,政府不用全民搞体育,重点培养一小批人专门去国际上比赛也行啊。
尴尬的是,印度的竞技型体育,一向缺乏稳定的国家政策扶持——虽然印度政府会下很大本儿去高调奖励获奖运动员,但在他/她没出成绩之前,官方是非常吝啬的;
同时,对于资本主导的社会来说,竞技体育更算不上是一个高回报率的投资方向,民间资本也爱答不理——这属于典型的高风险高投入低产出领域,除非能培养出真正的顶尖选手,否则将很难回本。
这导致,即便一些具有运动天赋的苗子选手,最终也难逃被直接忽视和埋没的命运。
这方面,大家从《摔跤吧!爸爸》这部电影中也能看得出来。如果不是这么一个执拗的爸爸,顶着社会偏见,砸锅卖铁的举全家之力支持自己的闺女,别说去参加英联邦运动会这样的国际赛事,就算两个女孩再天赋异秉,可能连自己的村子都走不出去。
两个女孩的摔跤技巧和训练模式,大部分还是老爸教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印度运动员阿比纳夫拿到了迄今为止,印度唯一的一块个人项目金牌(男子气步枪)——1980年之前,印度曾经获得过8枚奥运金牌,但均为传承自英国的男子曲棍球这一集体项目,再后来曲棍球也不行了,迄今印度共拿过9块金牌。
不过,这位被视为印度民族英雄的气步枪选手阿比纳夫,可并不是国家培养出来的,而是他的土豪家庭花钱砸出来的。
家里有矿的印度小伙——阿比纳夫
阿比纳夫的老爹是印度最大的射击产品出口商,他因此有机会从小接触枪支。他爸妈还专门为阿比纳夫建了一个私人室内射击场,有私人教练和理疗师给他提供一对一服务。
后来,他又被老爸不惜重金送到国外去训练射击,练习射击的同时,还顺便拿到了美国科罗拉多大学的MBA(当然也可以理解成在读MBA的同时,顺便练习射击)。
这位奥运冠军阿比纳夫也是自己的家族企业——阿比纳夫技术公司的CEO。
CEO兼奥运冠军代言家族企业,怎么看,阿比纳夫的老爸当年下的本儿,都是相当值的。
而且,大家再看看气步枪这个项目,简直完美地契合了印度高等级人士的身份——不是那种短装打扮,筋疲力竭、挥汗如雨的,看似主要拼体力的普通运动员形象;射击显得很从容、高贵——在印度,高贵的人就是那些不需要流汗也不会被晒黑的人们,这是刻在他们骨子里面的认知。
这么一来,在印度,搞体育就成了一个悖论——有条件去发展体育的高贵人士往往不愿去碰体育这种要晒太阳要流汗的脏活儿(当然,射击这样的除外);不介意晒黑、流汗的中下层却又不具备经济实力去脱产搞体育。
印度上层人士比较不排斥的体育项目,除了曲棍球,就是板球了——因为这是英国人留下的,自然高贵
况且,大部印度人,即便想锻炼,也很难找到合适的场地。
印度的公共场所,行人车辆和动物横冲直闯,你要不打算用生命跑步,还是尽量回避的好。
再看印度的公立学校,很多所谓的操场,就是一块泥地或者沙子地,好一点的,泥土平地有条椭圆形的泥土跑道;再好一点的,跑道上铺了煤渣,都已经算是高配了。
连印度的大学,也并非每所高校都拥有塑胶跑道。
可能有人会说,印度的大部分地区,常年炎热暴晒,确实不太适合户外锻炼,那建室内体育馆呢。
讲真,连跑道都不舍得修,更别提室内体育馆了,而且,使用的时候还得计算电力成本,这显然不符合广大印度人民的现实物质需求。
毕竟,这个国家还有近一半的人口家里连厕所都没有,并拥有着世界上最庞大的文盲群体。
印度北方邦的一所公立小学
说了这么多,大家也看出来了,在印度,搞体育缺乏举国体制,很多时候只能靠民间自己折腾。
然而,有条件的高种姓们总是以静为荣,以动为耻;而低种姓又没经济能力去发展体育和参加竞技运动。
同时,高种通常不屑于对低种姓进帮助,甚至都不愿和他们同场竞技。
再加上印度人对吃素的一腔执念,整个国家,远没有形成全民健身,全民体育的意识和氛围。
所以,在奥运赛场上,印度往往还是重在参与的角色。
毕竟,这么多年来,金牌榜的前10名,基本上不是五常,就是G7成员——奥运会名义上比的是体育竞争,最终比的,还是国家的实力。
不过,话又说回来,如果哪天奥运会把摩托车杂技纳入比赛项目,不出意外的话,印度应该能再多出一枚奖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