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起床后,小芳在刷牙前总是先喝一杯水,这是她从小到大一直坚持的小习惯。然而,进入大学后,在网络上大量的信息轰炸下,小芳看到一种说法——早起不刷牙直接喝水,就等于直接喝细菌进肚子,对身体是不好的,要先刷牙然后再喝水。
这下小芳吃了一惊。原来自己从小到大坚持了那么久的一个早起的小习惯,其实是对身体有害的吗?
确实,经过一个夜晚的繁殖和新陈代谢,口腔里面会滋生很多细菌,还会产生许多细菌的代谢产物。早起不刷牙就喝水,喝进去的水里是会混杂许多细菌。
但这并不代表对身体是有害的。
下面就让我们来解答一下小芳的疑惑。
一、早起后不刷牙直接喝水,会带来什么不良的后果吗?
细菌与人类是共存的。除了在病理情况下,人体免疫力减弱,细菌就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在大部分情况下,人体的细菌与人类都处于动态平衡中。
要说人体的细菌,那可比人体的细胞多得多,有超过100万亿个共生微生物在人体内各处定植,比如皮肤、口腔和胃肠道。
其中,口腔是人体第二大微生物聚集地。
正常人的口腔里有超过700种细菌,其数量可达500亿之多。不过,它们大多数都是无害的,与我们人体是共生的关系。
早起后先喝一杯水,虽然确实是喝进了口腔内部分经过一个夜晚滋生的细菌及其代谢物,但进入胃肠道的细菌及其代谢物不仅无害,而且进入胃肠道后,经过胃液的消化也很快会被消灭。
细菌与人体总体上还是保持着一个动态平衡,所以早起后不刷牙直接喝水不会对身体造成什么影响。
而且刷牙也不可能消灭口腔中的所有细菌。从这个角度上看,先刷牙还是先喝水,这两者都能喝进细菌,主要区别还是在于喝入细菌及其代谢物的数量。而这数量上的区别对身体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
有研究显示,在部分肠道疾病患者的肠腔内容物和肠黏膜组织中,发现了异常聚集的口腔细菌。与肠道相隔千里之外的口腔细菌,成为了肠道菌群失调的元凶,还有可能直接或间接导致了肠道疾病的发生。
关于口腔细菌如何转移到肠道黏膜的,有人推测可以有血液途径或者通过肠道本身两种途径。但只是单纯喝水的话,口腔细菌会经过胃酸消化,而且会通过与胃肠道中的细菌竞争从而被抑制甚至杀死。
这些细菌是不足以扰乱肠道菌群的,尤其是对于我们这些正常人,大家可以不必担心。
再说,你能喝进去的细菌的量没有你想象中的多。
口腔中大部分细菌都在牙齿表面聚集。他们会合力形成生物膜,并在它的庇护下生长。这种生物膜以及底下大量细菌的结合体,就是我们俗称的牙垢,即牙菌斑。
而牙菌斑只有在牙刷的强大摩擦力下才能被清除,普通的水流是不足以将其冲走的,所以大可不必担心将它喝进肚子里。
早上不刷牙直接喝水,喝进去的细菌甚至对身体有一定的好处。
口腔内的细菌根据代谢类型,可以分为糖类化合物代谢类以及氮源化合物代谢类。
部分代谢氮源化合物的口腔细菌可以生成NO。这种物质可以起到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等作用,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或进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代谢糖类化合物的口腔细菌在糖类不够的时候,它们分解的主要产物会从乳酸变为短链脂肪酸(包括甲酸、乙酸、丙酸、丁酸)。短链脂肪酸可以通过吞咽或入血进入人体,起到抗炎、促进上皮屏障完整性的作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过多的短链脂肪酸也可以给机体带来损伤。这种口腔细菌代谢物可以对人体带来好处的说法,还是需要辩证看待。
有些人介意早起后的口臭,选择刷牙后再喝水,有些人坚信晨起一杯水,习惯在床边放一杯水,一起床就喝。
这些取决于个人的喜好,没有利弊之分,都是对身体有好处的。
不过,对于我们人体健康而言,喝水和刷牙都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早起后喝水的好处,以及如何保持口腔卫生吧。
二、早起后喝水的好处
1. 水对我们身体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人体有60%是水做的,而且水参与了身体内几乎所有的生命活动,包括调节体温,参与物质代谢,维持细胞功能,润滑作用。
体液中的电解质也十分重要,它们能够维持人体渗透压,参与例如神经、肌肉、心肌静息电位的维持和动作电位形成,使人体肌肉和神经能够正常工作。
在生理情况下,人体每天水分的出入维持着平衡,大概能够摄入和排出水分2000-2500ml。当人体水分失水过多会出现脱水,比如呕吐。而心衰病人排水过少导致水分蓄积,会出现肺水肿或下肢水肿,严重者甚至会危害生命。
2. 早上起床后喝水的好处
小芳能够坚持从小到大起床后都喝一杯水,这是一个非常好的习惯,对身体有很大益处,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
在没有水分摄入的情况下,人体内的水分通过呼吸运动、皮肤黏膜以及身体内的新陈代谢,经过一个晚上的蒸发已经损失了不少。
早起后必须要做的就是及时补充水分,这是毋庸置疑的。
首先,早起后喝水,可以唤醒体内的血液循环。这有助于排出体内的毒素,从而增强身体抵抗感染的能力,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防肾结石,并维持内脏器官的正常运作。
其次,早起后喝水还能够延缓皮肤衰老。脱水是皮肤产生皱纹、斑块、深毛孔、色沉的主要成因之一。在一天的开始就喝一杯水,在保持身体水分充足的同时,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延缓面部皱纹的形成。
经过一晚上的消化吸收,昨天的食物最终会形成粪便贮存在直肠中,即宿便。早上喝水,能够激活胃肠道的功能,促进其蠕动,能够帮助宿便的排出,有利于胃肠道的健康。
最重要的是,早起一杯水能够充分调动身体的各项机能,让你一天都处于活力满满的状态。
对于老年朋友,建议晚上放一杯水在床边,早上起床后就先坐在床上喝杯水。
因为脑血栓病人多在早晨发病,而这种现象与夜间水分通过呼吸、皮肤黏膜蒸发,身体活动减少,导致血液黏稠度升高有关。
起床后马上喝杯水,能够适当降低血液粘稠度,激活胃肠道功能,润肠通便,充分唤醒身体,这对老年人有很多好处。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起床时速度不要过快。身体从床上做起来后可以简单在床上运动一下,活动一下手臂,按摩一下头皮,有助于加快体内的血液循环,以免因起床过猛发生体位性低血压而摔倒。
3. 早上喝什么水比较好
关于早上第一杯水到底喝什么水,在网络上一直都有很多争议。
有人建议喝咖啡,因为咖啡可以兴奋我们的大脑,让我们迅速摆脱困意,立即进入状态。
有人建议喝蜂蜜水,因为蜂蜜水可以润肠通便,补充糖分避免低血糖。
有人建议喝柠檬水,因为其中富含的维生素C可以帮助美白。
还有人建议喝盐水,因为相比于普通的水,盐水的浓度与体液相近,可以快速被机体吸收,及时补充身体的水分。
其实早上喝什么水都可以,最重要的是喝对自己身体有益的水。
最简单且绝对不会出错的就是一杯普通的白开水。
需要注意的是,老年人不建议喝咖啡、浓茶、蜂蜜水、盐水等。咖啡、蜂蜜水会增加老年人的心脏负荷,蜂蜜水会影响老年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盐水会提高体内的渗透压导致老年人的水肿加重。
讲了这么多喝水,我们还需要提高警惕的,是口腔里的细菌。如果日常口腔卫生没有做到位,比如刷牙方法不当导致不能充分清洁牙齿中的食物残渣,容易滋生牙菌斑,导致牙结石、牙间隙增宽、牙列不齐,引起牙周炎甚至龋齿。
下面就让我们了解一下如何保持口腔卫生。
三、如何保持口腔卫生
1)最常用的清洁口腔的办法就是漱口。
建议在进食后漱口,一次10-15ml,将漱口液含着漱1分钟即可。
简单的漱口可以清除口腔中的食物残渣,以及部分易被冲刷的污秽。使用含氟漱口液可以防治龋齿。而某些含有药物,如氯己定漱口液,还可以抑制牙菌斑,减轻牙龈炎,因此经常会出现在口腔科的处方中。
需要注意的是,在疾病痊愈后,应该立即停止使用含药物的漱口液。
氯己定漱口液在长期使用中,会漂白牙齿填充物甚至舌头,还会因杀死大量口腔细菌,导致口腔菌群的紊乱和耐药,促使口腔疾病的发生。所以含药物的漱口液只适用于短期使用。
2)早晚各刷一次牙已经成为了社会共识。
刷牙不但是防治蛀牙的最有效手段,清除口腔内的食物残渣、软垢和牙菌斑,还能按摩牙龈,增强牙龈组织的抵抗力。
现在市面上普遍推荐使用电动牙刷。因为手动刷牙难免会受到刷牙技术的限制,导致牙齿清洁效率大幅下降。有研究数据表明,使用电动牙刷比手动刷牙多清洁38%的牙菌斑。
而且电动牙刷的震动能够按摩牙龈,提高刷牙的舒适度。手动刷牙可能不容易控制刷牙的力度,导致损伤牙齿和牙龈,但电动刷牙能够减轻其力度,减少刷牙中牙龈出血等损伤口腔组织的情况发生。
刷牙的手法推荐使用巴氏刷牙法,这种刷牙方法是公认的刷牙效率最高的刷牙方法之一。
首先是定位。刷上排的牙齿就将刷毛斜向上,刷下排的牙齿就将刷毛斜向下,与牙面呈45°角,并且让刷毛能同时带到牙面和部分牙龈。
然后,让牙刷保持与牙面呈45°角进行水平震动。每次震动范围为1mm,每次刷2-3个牙。注意发力的方式——以腕关节为中心,稍稍用力使刷毛深入牙齿间隙,不要过于用力以免损伤牙齿。
刷牙的时候不要太急躁,要保证有2-3min的刷牙时间,这样才能充分清洁牙齿。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清洁牙齿表面的牙菌斑,藏在牙齿间隙的脏东西也能够被有效清除。
日常饭后、刷牙前或刷牙后使用牙线。及时清除牙缝间的食物残渣,可以避免牙间隙被堵塞导致的牙间隙增宽、牙列不齐。
3)定期洗牙。
洗牙可以去除附着在牙齿上的牙结石和牙菌斑,磨光牙面。不但可以起到预防和治疗牙周病的作用,还能够顺便对口腔进行定期检查,有助于及时发现口腔病变。
一般推荐半年到一年洗一次牙。但对于进行了牙齿矫正或有长期吸烟史的人,由于这类人群容易患牙周疾病,建议每3个月洗一次牙。
所以,不管是刷牙前还是刷牙后喝水,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早上要记得刷牙、喝水。虽然这只是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细节,却对于维持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好处。
希望我们都能养成早起后刷牙、喝水的好习惯。
参考文献:
[1] 高航,刘春莹.口腔及肠道微生物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进展[J].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2,34(06):724-727.
[2] 李玉超,张树伟,潘亚萍. 口腔细菌代谢对全身疾病的影响[J]. 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22,57(06):648-653.
[3] 张志愿, 周学东, 郭传瑸, 等. 口腔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8 :3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