稷下学宫,是中国战国时期由田齐创办的高等学府。
稷下学宫在鼎盛之时云集了诸子百家的各个学派,包括儒、道、法、名、兵、农、阴阳等家,更有著名的学者先后到此设坛讲学,诸如孟子、邹衍、田骈、申不害、季真、尹文、荀子等。尤其是荀子,先后三次担任学宫的祭酒,相当于现在的大学校长,管理整个学宫的事务。
稷下学宫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事而议论无宫守,无言责的方针。凡是来到这里的学者,不论学术派别、思想观点、政治倾向以及年龄资历,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政治理论和见解。另外,学者们还经常就国家政事问题进行辩论,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局面。可以说,稷下学宫是一座集政治咨询、实施教育和学术交流等多项功能为一体的高等学府。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已亡佚。《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由于不少人是善于把学术和政治结合起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
然而,齐闵王后期,不听谏言,邹衍很快离开齐国去了燕国,随后,齐国几乎为燕将乐毅攻灭。齐襄王时期,齐国重建,虽然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然没有能够恢复到鼎盛时期的面貌。至齐襄王的儿子齐建王即位,稷下学宫未能得到进一步发展,并随着齐国的灭亡而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