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深度、格调
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观念的转变,女性的地位在不断提高的同时,传统的婚姻模式和家庭分工也在不断变革,女性在职场上有了更多的话语权,不甘于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加之在新一代年轻人口中间,男女平等的呼声愈发高涨,家庭中的家务劳动和日常开支往往也会由夫妻共同承担。
但根据在2015年挪威的心理学研究者所发表的一篇文章报道称,家庭生活中的公平跟生活质量不是正比的关系,甚至是反比。
这项研究的调查对象涵括了10万对夫妻,调查的结果令人大跌眼镜——男子做家务的家庭更容易离婚。根据心理学家托马斯的观点表示,人们或许会认为对于一些所谓的男主外女主内的家庭,离婚率会更高。但其实恰好相反,男性在家干的家务越多,离婚率也就越高。
事实上,这一项研究不仅在国际社会上引发了讨论的热潮,近年来,我国的离婚率也是居高不下,根据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在上一年度的登记结婚数据为813.13万对,这是继2020年跌破1000万对大关后,再次跌破900万大关。
在这样的现实情况下,我们更应该纠正年轻一代对于婚姻的看法和观念,要知道,在婚姻中没有绝对的公平,彼此的互相付出,才是生活质量的保障。相信这一点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会有所体现,笔者身边的女性朋友大多数都是事业女性,以事业为主兼顾家庭。
但对于男性来讲,却很难接受这样的现状。有一部分大男子主义的男性会认为家务理所应当由女性来承担,而我们谈及男子做家务更容易导致家庭破裂,原因不外乎男性不愿意承担家务,而妻子对此强迫或者嫌弃,家庭美满的基础还是相互扶持和相互尊重。
男主外女主内是父辈们很普遍的家庭观,他们的思想较为封建,也在逐步被时代所抛弃,而喜欢做家务的男人,他们的思想较为开放,不再把女性当作自己的所有物或者是附庸,他们拥有更为前卫的婚姻观和家庭观。
所以当夫妻两个人的步调不一致或者是观念背道而驰的时候,他们不会选择将就或者是纠缠,而是潇洒放手,各自去追寻更为幸福的生活和广阔的天地。从这一点出发去剖析男性做家务的家庭中离婚率高的原因,还是较为乐观的。
但更为普遍的情况是喜欢在家洗衣煮饭的男人,大多数性格较为温和内敛。他们的攻击性和进取心都不是很强烈,所追求的也是平平淡淡、白开水一样的生活,配合上妻子的野心和强势的性格,两个人难免会渐行渐远。
毕竟婚姻不同于恋爱,很多曾经的优点都会在如死水一般的生活里变成难以忍受的性格特质,离婚也就成为了最后的结局。
当然,性格温柔、为人和善不是缺点,但在很多人的眼里,婚姻的本质在于利益交换,这样的性格特点背后就是事业心不强和经济能力薄弱,同样性格上也会比较寡淡,缺乏趣味性,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制造惊喜,也不太懂得浪漫,缺乏冒险精神,这也是让很多女性选择离开的原因之一。
目前的年轻人很多也面临着繁重的经济压力,人的时间和精力都是有限的,女性一旦负担起家庭中的主要收入来源,那么必不可少的就会更加侧重于事业而忽视家庭。
而男性在家庭中负担家务和孩子的教育培养,心里面也是希望获得妻子的赞美和理解,而如果自己的辛苦不被理解、自身价值被否定,也是会产生矛盾和摩擦。
我们都知道,婚姻不是儿戏,承担起家庭责任的重担并不轻松,日常生活中充斥的是柴米油盐,而不是简单的心甘情愿。
而如果想要婚姻长久发展,就需要夫妻双方尽量平等地去付出,妻子去理解老公的辛苦,老公也要换位思考妻子的劳累。正确的家庭关系应该是双方都朝着一个方向去努力,双方在一起做家务的过程中也可以营造更为和谐的家庭氛围。
根据华中师范大学性学教授彭晓辉的观点:我们不要把家务劳动的主体,限定在某一性别上。婚姻的幸福,源于两个人的共同付出。笔者在此也对这样的看法表示赞同,真正幸福的婚姻,恰恰是不在乎家务的分配。你忙的时候,我就多干一点。我忙的时候,你就多干一点。家务活不该一刀切,也不应该强调绝对公平,这不利于婚姻幸福。
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选择了自由地凭借个人意愿结婚离婚的同时,对于双方之间的感情是一种不可逆的伤害,对孩子的成长来说也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伤。
离婚首先影响的就是孩子,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和身体都有很大的伤害,如果夫妻之间还有弥合的可能,尽量不要走到这最后一步。最好的夫妻关系是彼此帮助,相互扶持,共同承担家务。爸爸妈妈一起做家务会让孩子看到父母恩爱,家庭和谐,能够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此外,在男子承担家庭劳动分工的夫妻关系当中,女性独立自主的性格特质也会表现得尤为明显,这也是导致离婚很重要的一个原因。这样的女性往往对婚姻中缺点的容忍程度较低,当她们遇到婚姻困扰的时候,不会倾向于选择为了家庭的完整而牺牲个人利益。
但与此同时,我们对待这个问题也应当理性看待,家庭中家务活的分工与婚姻的成败有一定的联系,但婚姻的成败是由多因素决定的结果,比如双方的感情基础、价值观念、经济能力等等,单纯在做家务这件事情上,夫妻双方不妨都大度一些,拿出更高的积极性,为了家庭的和谐幸福而努力。
- The End -
作者 | 汤米
编辑 |好运来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Wilkins, R. and Gareis, E. (2006). Emotion expression and the locution I love you: A cross-cultural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tercultural Relations, 30(1), pp.51-75.
微信公众号:第一心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