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是什么(四书五经中的五经是指)

科举制度出现之前,我国人才选拔制度,主要采用世袭制,察举制和举孝廉制,贵族和世家大族出身的子弟,逐渐垄断了朝中的重要官职,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隋朝时期,开始采用科举制选拔人才,通过科举考试,让有才干的人入朝为官,给了底层人才上升的渠道。

隋唐时期,科举制度是一项很先进的选人制度,朝廷可以将天下优秀的人才,选拔出来入朝为官,也让底层出身的人才,有了上升的渠道,朝为田舍郎,暮为天子堂的情况比比皆是。

科举制度的出现,可以让朝廷选拔出更多优秀的人才来为国家效力,有助于国家治理水平的提升和国家的发展,但是科举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开始将考试内容,限定为四书五经,考试形式八股文化后,逐渐变成了一种落后的、僵化的、死板的考察制度,不符合时代选才需要了。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考察的四书是指《大学》、《论语》、《孟子》和《中庸》,五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原本有六经,合称诗、书、礼、乐、易、春秋,秦始皇时期的焚书坑儒,导致《乐经》亡佚了,只剩下了五经。四书五经9本书,都是儒家经典著作。

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时期,他为了维护周王室的统治,以及为了维护当时的社会秩序,提出了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等思想。孔子的思想中的仁义礼智信等观点,可以让人向善,维护周王室的统治,但当时周王室衰落了,无法让天下诸侯采纳孔子的思想。孔子为了推行自己的思想观点,带领弟子周游列国。

当时诸侯之间,兼并、攻伐战争频繁,诸侯都想击败对手,称王称霸,所以对孔子的仁义礼教的思想观点不感兴趣,他们崇尚法家的王霸思想。例如秦孝公时期,他为了兴盛秦国,颁布求贤令,向天下招揽人才。商鞅第一次见到秦孝公时,给他讲述孔孟仁政思想,秦孝公听得昏昏欲睡,商鞅再来见他时,给秦孝公讲王霸思想,秦孝公兴趣浓厚,开始重用商鞅,支持他变法。

秦始皇是以武力征服六国,夺取天下的,所以他在位期间,崇尚以严刑峻法来管理百姓,秦始皇还焚书坑儒。春秋战国,以及秦朝时期,儒家思想始终不受统治者的重视,甚至还打压儒学。

汉朝时期之后,儒家学者董仲舒,在儒家学派的思想基础之上,杂以阴阳五行说,把神权、君权、父权、夫权贯穿在一起,提出了君权神授,天人感应,三纲五常等学说,让儒家思想更加符合统治者的需要。他为皇权增添了神圣的外衣,让皇权变得神圣不可侵犯。同时,儒家学派还用三纲五常等思想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让大臣、百姓都无条件地尊崇皇帝,维护皇权。

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符合了汉武帝加强皇权的需要,所以不但被汉武帝采纳了,汉武帝还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讲儒家思想放在了一种崇高的地位,让儒家思想成为了我国的正统思想。儒家思想还经过明朝朱熹等人的改造,更加符合皇权统治的需要,所以明清时期的当权者,为了推行儒家思想,将儒家经典四书五经定为科举的考察内容,让读书人都读儒家书籍。

科举考试的文体,也以八股文为主。八股文也称制义、制艺、时文、八比文,主要指文章由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8个部分组成,题目一律出自四书五经中的原文,文章论述的内容要根据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等书而展开,考生不能随意发挥。

文章的开始两句要点破题意,即破题。然后要承接破题而进行阐发,即"承题",接着转入起讲,即开始议论,后再为入手,意为起讲后的入手之处。文章的后四部分,起股、中股、后股和束股,每组都要有两排排比对偶的文字,共为八股,所以科举考试文章被称为八股文。

科举考试内容只限于儒家经典书目,读书人为了求取功名,只读儒家经典,很少读医学、科学等其他种类的书籍,以及法家、墨家等其他学派的书籍,导致读书人眼界狭窄,陷入了读死书的状态,影响了我国在科技、农业等方面的发展,以及思想领域的进步,影响了我国社会的发展。

早期的科举制度,是一项很先进的选人制度,而八股文化的科举制度,虽然落后了,僵化了,但是我们依然要辩证地看待科举。明清时期,朝廷通过科举制度,选出了不少优秀人才,如李鸿章、曾国藩等晚清名臣,都是进士出身,他们非常优秀,但科举考试的僵化,也制约了我国在科技、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进步,让晚清开始落后于西方各国,给我们民族带来了沉重灾难。

网络讯息

适合小年发的心情短语

2022-12-16 17:22:39

网络讯息

小婴儿睡觉一直哼唧但没有醒(婴儿睡觉使劲挣还发声)

2022-12-16 17:23:2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