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第一次来到中国时,给我印象深刻的是,中国的农业是如此多样化和小规模。人们可以看到一小块菜地,旁边是果园,然后是稻田。在中国东部,没有开发的土地都用于农业。同样令我着迷的是强烈的对比。这里有非常现代化的农场,拥有大型机器;也有许多手工种植水稻或油菜籽的小农,背景是疾驰而过的高速列车。
德国农业专家帕特里克·帕齐纳和中国农民交谈。
德国《今日农业》杂志5月7日以我们可以从中国人身上学到什么为题刊文称,中国农业必须在越来越小的空间内养活大量人口。在中德农业合作项目中担任农业顾问的德国农业专家帕特里克·帕齐纳向该刊介绍了在中国看到的幕后状况。
文章说,中国农业的绝大部分由拥有1公顷以下耕地的小农组成,还有拥有几千公顷耕地的大型国营农场,处于两者之间的不多,但结构性变化肯定正在发生。许多农民离开村庄并出租土地。越来越多的私营企业主一起租用土地,从生产农产品中赚钱。
中国农田里的高科技。
中国农民面临哪些问题?他的印象是,有时病虫害问题会很大,原因是大片地区多年来一遍又一遍地种植相同的作物。在一个国营农场,每年夏天 90%的地区都种植水稻。轮作几乎没有任何变化。
再如,一位农业企业家向我们提出了问题。他成功地种植了几年的甜瓜,但它们突然停止生长。一个问题是他使用了咸水,另一个问题是同一种甜瓜已经在同一个地方种植多年而没有改变耕地的基质。当然,这也不足为奇。
培育大棚。
这不是一个小农,而是一个租地用瓜子赚钱的企业家。但他没有农业背景。以这位农业专家的经验,大多数创办农业企业的中国企业家都没有农业背景。就农业培训而言,他也觉得和德国有很大的不同。有很多人学习农业专业,但只有极少数人后来成为农民。农业对许多受过教育的中国人仍没有吸引力。
在许多地区,当地政府成立了农业中心。那里的顾问会指定以何种比例种植哪些作物,例如需要更多的玉米和大豆。
温室蔬果越来越多。
为了计算边际贡献,他总是询问价格。令他惊讶的是,粮食的收购价格明显高于德国,大约为1.3 到 1.5 倍高。同时,氮肥的价格有时仅为德国的三分之一。在国际比较中,中国杀虫剂的使用率也很高。
土壤上的负荷在这里已经是一个挑战。在中国北方的一个项目中,他们尝试种植土豆,但失败了。原因是那里种植了多年的大豆,大量使用杀虫剂。这一问题已经引起政府重视,现在要求尽可能减少或至少不增加肥料的使用。为了能够更精确地施肥,需要机器和专业知识。
贵州省金花村的茶农范玲。
我们能从中国农民身上学到什么?文章提出,他觉得电子商务这个话题在中国令人兴奋。许多农民,包括小农,都非常成功地通过互联网营销他们的产品。他们在社交平台上通过短视频宣传他们的产品。
这里的物流服务几乎不收费,而且速度非常快,有时甚至在同一天就可以把产品送到客户手中。物流服务提供商甚至负责包装。在中国,数字平台都是联动的。有人碰巧看到一个视频,想哦,真好吃,点击它,就可以直接从农民那里订购产品。
实际上,许多中国农民还使用现代化的黑科技,比如无人机、农业机器人等,还构建越来越多的温室、城市农场等。甚至城市家庭也越来越爱在阳台上种植蔬果。
欧洲奶农,
瑞士《新苏黎世报》此前也曾说,中国农民正在借助网络摆脱贫困。像贵州省金花村的茶农范玲每天都要在抖音上直播10小时,好的时候一天可以卖出1000多瑞士法郎的商品。
直播开始在消除贫困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客户可以通过直播订购产品并进行付款。生活在贫困地区的人也有机会打入市场并向全国销售产品。
德国街头的农产品自助出售点。
德国《南德意志报》还说,德国出现越来越多的"直播村"。仅仅在快手这个平台,已有100多万农民通过直播出售地方产品。通过直播,农民在网上销售了200亿元人民币的商品。许多早年进城打工的农民,回到农村开网店。中国目前有数千个"直播村"。
许多德国及欧洲的农民羡慕中国发达的直播行业。对他们来说,要卖农产品必须上市场出售,网络卖货仍旧很困难。由于人手紧缺,许多农民干脆在道路上设立自助出售亭,让路人自助购买和付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