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戊戌年岁尾,俯仰之间,华年远去,静言思之:春荣秋盛,夏肥冬藏;读书的记忆更是美好而又丰满。
回首2018年,中国教育报读书周刊在30多期的教师书房里呈献了百余本照亮教师生活的好书。这些精彩纷呈的精品之作,不但以丰富的教育智慧引领教师精神成长,还拓展了教师的阅读领域,为教师专业阅读提供了指南。
关键词
首席·细节·立场
家庭是人生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首席教养者。良好的学校教育是建立在良好的家庭教育基础上,故而,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的根基。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教育的艺术》书中说:我对这一点深信不疑:建立理想的家庭,建立父母之间、孩子与家长之间的理想关系的时代已经到来了。我坚定地相信,家庭——这是海浪中美丽的神话般的浪花,如果没有这种人类的美的神秘力量,学校的作用将会永远停留在初级教育的水平上。
在《探索与创新》(12月10日10版)一书中,郑建业为我们全面解读了苏霍姆林斯基家庭教育思想精髓。其中,爱孩子是苏霍姆林斯基终生笃行的信条,但他还主张:父母对孩子的爱不是骄纵的、专横的、贩卖式的爱,而是明智的、睿智的爱。
而对师爱,从教70年始终奉行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信条的顾明远先生有着独特的认识:教师对教育事业的爱、对学生的爱,不同于父母对子女的爱,这种爱是体现了对人类的爱、对民族的爱、对未来的爱,是不求回报的无私的爱。(《顾明远教育思想研究》11月26日10版)
家庭教育思想,可以通过宏大、严谨、深刻的理论来架构,也可以从生活细节中提炼。在《家庭教育:为孩子的成长打好底色》(11月19日10版)一书中,高闰青从自己的家庭教育生活细节中提炼出四个家庭教育的判断:习惯养成是人格完善之基,认知发展是智慧开拓之路,家庭影响是生命成长的关键,亲子关系关乎孩子的精神品质。
波兰现代教育先驱雅努什·科扎克说:整个现代的教育方式,都在渴求孩子当一个方便的孩子。它一步步按部就班地催眠、压制,用强硬的手段毁灭孩子内心的自由和意志、坚毅的灵魂以及他渴求和企图的力量。(《如何爱孩子》3月26日10版)
从书中我们看到作者的良苦用心:他多么希望家长不要用自己的某种喜好或衡量标准来判断孩子是否聪明啊!科扎克把从父母的立场转换为从孩子的立场,而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可以说,从根本上解决了从谁的价值立场回答如何爱孩子的主体性问题。
关键词
课程·课堂·语文
新课程改革,涌现出众多新概念。如果教师对新概念认知不清,势必影响改革效果。
成尚荣在《课程透视》(11月5日10版)一书中用精当的比喻解读了课程。课程即跑道。比赛有终点,课程应有鲜明的目标;比赛要按照规定的跑道进行——课程应有计划性;比赛是一个过程,赛手的状态和感受各不相同——课程要关注过程及过程中的体验;比赛是一个不确定的过程,但它离不开规定性——规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结合构造了课程完成的意义。
作者提醒我们,每个人心中都应该装有该门课程的施工图纸精神图腾远程图景。
新课程改革离不开课堂研究。在《读懂课堂》《课堂研究》《课堂转型》(10月8日10版)三部曲中,钟启泉聚焦了课堂为何要变、如何变、变成怎样等一系列关键议题,提出了从理解课堂到研究课堂再到课堂创造的线索,从教与学开始的地方出发,系统地推动课堂世界变革性与反思性的实践。
作者反复重申了素养本位和能动学习的涵义,指出要实现学生在不同情境中对所学的综合的应用、实践乃至新的创造,就要突破以教为本的自命真理,真正基于学习者自身学习经验积累并发展一种主体性觉悟,通过深度理解和对话体验,实现有机体动态的自我调适与新知生成。
新课程改革,语文学科首当其冲。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课程改革起着压舱石的作用。
语文是什么?最应简单明确,但却弄得越来越复杂了。究其原因,竟是诸多专家以一己之见给它强加了很多的内涵。我们还是归于简吧。
贾志敏以朴实的文字阐明自己的语文立场:教学不需要‘出新奇’,更不需‘摆噱头’。简简单单教语文,一心一意为学生发展服务。(《积攒生命的光》11月19日10版)语文,就是要教学生读好书、写好字、说好话。概言之,倾听与表达,始终是语文教育的核心要素。
为什么许多大学教授格外关注中学教育?原因不言而喻:我们的中学教育,存在不少问题,而大学往往是这些问题集中发作的地方。
陈平原在《六说文学教育》(7月2日10版)一文中呼吁:‘母语教育’不仅仅是读书识字,还牵涉知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等。他说:学习本国语言与文学,应该是很美妙的享受!语文之美蕴含着汉语之美文章之美人性之美大自然之美;语文之责则在于不仅是读书识字,还在于引领思维、审美、文化立场。
然而,我们很多语文教师早忘了语文之美和语文之责。为此,陈平原痛心疾首:如果连语文课都讲得严丝合缝、板上钉钉,绝非好事情!
关键词
新教育·新学校
鲁迅说: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新教育就是一条朱永新发起的新教育人走出来的路。
为了让教师和孩子们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朱永新发起了一个以教师发展为起点,以十大行动为途径的新教育实验。(《朱永新教育演讲录》10月22日10版)
教育的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倾听生命拔节的声音。做新教育,获益最大的,也许不是学生,而是我们自身。这就是朱永新理解的教育之道。
新教育人力图实现四个改变: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改变教育科研的范式。
以点亮自己,照亮他人的萤火虫精神开展阅读推广的作家童喜喜在《十八年新生》(4月16日10版)一书中再现了自己半路出家、偶遇教育、倾心阅读推广、参加新教育、推动新教育的心路历程。
从作家到教育专家,童喜喜把新教育的十大行动,提高到更大的层面上来进行解释和推广,把新教育的十大行动由教室提升到学校再到区域,让这三者协同推进行动的落实。于是,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2.0版《智慧行动创造教育幸福——新教育实验十大行动理论与技巧》(10月29日10版)问世。
新课程改革必然要有新学校出现。
北京十一学校校长李希贵在其新书《重新定义学校》(4月16日10版)中,通过对2012年到2016年大胆改革实践的梳理,用翔实的行动报告向我们展示了新学校行动研究的伟大图景。
在梳理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体系时,李希贵认识到,选择的过程必须最终走向对每一名学生学习的顺应。十一学校的学科课程多达265个,但这种课程体系仅仅实现了第一个目标,也就是顺应某一类学生的学习。下一个目标是让课程适合每一名学生。十一学校的目标从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变为创造适合每一名学生发展的教育。
传统学校,讲究因材施教,其实是教师主观上的因材施教,当一位老师面对全班学生进行一样的教学时,他是没法真正了解学生的,他看不到真实的学生。十一学校构建了新的课程体系,当近300门课程摆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自主选择的时候,老师就真正看到了不一样的学生,有了实现因材施教的可能。
在新学校的体系里,把课程作为学校的产品,以此为学生的成长服务。唯有如此,我们才会正确定位我们的教育,也才会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追求。
关键词
成长·读书·写作
教师的专业成长,关键在于读书与写作,这是基石,是不二法门。
阅读的关键人物是教师。没有教师对阅读的热爱,就很难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没有师生的共同阅读,就很难形成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朱永新在《中国新教育》(9月3日10版)一书中如是说。
读书是天下最美好的事,人一生应一以贯之。读书不是为了功利,而是为了寻找教育的源头活水,是为了生成新的教育智慧,是为了把最新鲜的东西带进课堂,是为了点燃学生的阅读热情,是为了构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更是为了发现教育之亮光。
在大多数教师眼中,教师写作是为评定职称而写,为发表文章而写……朱老师认为:一个人的专业写作史,就是他的教育史。教师专业写作是为了服务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促进学生以及自身的幸福完整。
围绕教师的专业发展与生命成长,陶继新在《做幸福的教师》(10月15日10版)一书中深谈了三个问题:读书,写作,生命修行。
作者提醒我们,阅读是在道的层面行走,是能够改变生命状态、提升生命质量的高层次的阅读。要注意成长必需取法乎上疏离浮躁读教结合深入阅读等。
写作是生命发展的精神收藏史。写作,也要务本,本立才能道生。什么是本?阅读与诵读是本,生活也是本。他反对过分的语言雕琢,反对内容虚假,提出以术求道以质求道。
在《做一个学生喜欢的老师——我的为师之道》(4月9日10版)这本书中,于永正为我们树立做终身成长者的好榜样。
已故的于永正老师把阅读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他的口袋里常装着笔,随时记下瞬间的思维。在阅读中一有所得,便努力付诸实践,让理论转化为行动。
令人敬佩的是,于永正老师在取得特级称号后,将此作为新的起点,他所写的很多教育教学文章,多是在评上特级后。他提炼的重情趣、重感悟、重积累、重迁移、重习惯的五重教学特色,也是在特级后的多年实践中形成的。
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
王维审在《寻找不一样的教育》(4月9日10版)一书中为我们提供了教师成长的另外一种途径:教育叙事,可以帮助教师找到教育困惑中的出口,寻找属于自己的成长方向。普普通通的教师,如果能善于捕捉教育生活中的小故事,适时把自己融入到故事里,以最贴近自己的方式来呈现教育问题,让简单的衍生厚重,让平凡的生成意义,让清浅的蕴含深刻,那么,通过写这样的教育叙事,也能成长为优秀的教师。
物以终为始,人从故得新。
我相信,2019年,教师书房依然会拒绝平庸,拒绝浅薄,拒绝浮躁,继续秉承教师视角、专业阅读的宗旨,不遗余力地用好书点亮我们的智慧,陪伴我们的成长。
(作者单位:天津市天津中学)
《中国教育报》2019年01月07日第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