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湃新闻记者 高丹 发自 松阳
六月中旬,由《十月》杂志社和中共松阳县委、松阳县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诗咏共富,古韵茶香诗人写松阳文化采风活动在浙江省丽水市松阳县举办。三天的时间中,松阳县委副书记、县长梁海刚,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李巍,胡弦、谷禾、毛子、张晓雪、育邦、熊焱、聂权、陈巨飞等近20位自全国各地的诗人,一起走访调研了松阳境内的古村落、茶园和全民共富试点村,并以这些山川风物和人文景观为主题,进行专题创作。
松阳
松阳建县历史1800余年,有国家级传统村落75个,是我国华东地区传统村落最多、风格最丰富、保留最完整的县域之一。地处浙江西南的松阳以及散落在松阳县四周山陵中的古村落,静谧古老,被中国地理杂志称为最后的江南秘境。松阳全境以中、低山丘陵为主,八山一水一分田,适宜植物生长,无论是道路边还是错落的丘陵上,都铺满了茂密的植被与整饬的茶田以及桃树、蓝莓树等果木。
松阳县城是一座很有记忆点的城市:汛期水波浩荡的松阴溪贯穿松阳全境,长河两岸漫长的堤坝上铺设了跑道,全长共计70余公里。行走其中,移步换景,有时触目的是白鹭水牛的田园风光,有时看到的则是壁立千仞的山崖边鸡犬相闻的村庄景观;在这里能看到建筑于宋元时期的水利工程白龙堰,也能见到独属城市的高楼与车流。更为独特的,一座百仞云峰——独山,茕茕地矗立在松阴溪南岸。夜间,峰顶的蟾峰阁灯火通明,北宋人已经为其写下一枝独秀横溪阴,青林倒影千丈深,至今,县域全境举头可望这一处永恒的璀璨,是游子心中总关情的灯塔与一座城市在漫长时空中的锚点。
独山
松阳县域中的古典中国
松阳县城历史气息浓厚,耕读文化、客家文化等传统民俗保留较好,这些古迹和历史遗存中,储藏着一个古典中国。
一座古老的延庆寺塔,肇建于北宋咸平二年(999年),三年而成,为木檐楼阁式塔,六面七级,每层皆有壶门、平座、回廊,从副阶入塔可登至七层。现存塔体砖铭还有淳化五年(公元994年)六月中的字样,证明所用砖石的烧造时间,也确证此塔属北宋原物。参照文献记载中它的出檐风格可知,这是一座唐风宋塔,也是江南诸塔中保存最完整的北宋原物。该塔顶冠以铁刹,塔底有地宫可藏佛骨舍利子。
修复前的延庆寺塔
随时间流逝,延庆寺塔下土地松动,逐渐朝东南方向倾斜,到了明清时期,还获得一个醉翁塔的称号,另外,瓦片缺失,木构出檐朽烂,连底层的青砖也被人取走,当作砌筑灶台的材料。现在的延庆寺塔保留着宋代的砖体部分,1990年代初对倾斜的塔身采用静压桩加固方案,也复原了其唐风的塔檐。
倾斜的延庆寺塔
采风中,诗人星光《松阳遇雨》中写道:雨在松阴溪畔咀嚼青草的牛背上,敲着时光缓慢的钟/雨在延庆寺塔的飞檐上,让倾斜又加了一分。诗人育邦《过松阳延庆寺塔》中写及:斜阳照见斜塔,在盛夏的惊愕中,我们登上/这高于尘土的避难所。包裹在现代修复的木构檐子斗拱中的那一方沉静的宋代塔体,自清代就保持着的这幅看似摇摇欲坠的尊容,而无论是塔体内部的1.5米左右厚度错缝砌筑,还是足够坚实的塔砖,都稳稳地在时间中拖住它高大的身体,也承受住游客的登临。
延庆寺塔出檐
黄家大院,是浙西南规模较大的传统民居建筑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追溯至清康熙三年,黄家先祖万侃公自江西省永丰县迁入松阳,从此开枝散叶,耕读传家。至清道光年间,家主黄中和经商发迹,遂大兴土木,建成武技楼;其子黄绍桂,建成梅兰竹菊轩;其孙黄秋光,建成百寿厅。这些遗留的建筑均以雕刻见长,植物雕刻得细致精美,动物雕刻得惟妙惟肖,被认为是江南木雕殿堂。
黄家大院外立面
黄家大院精致的、纤毫毕现的木雕。
黄家大院正厅
松阳老街,街上商肆连绵、古风依旧,明清建筑的形态依稀可见。现在依旧保留着草药铺、打铁店、棕板、制秤、弹棉花等传统手工业态,又新植入了文里·松阳项目、威尼斯驿站、善应堂、陶艺体验馆等新业态。松阳老街从唐代开始就一直是松阳的商业贸易中心,直到民国时期的时候达到鼎盛,又被称为五里长街,当年烟酒税局、邮电局、银行都曾设在这条老街上,如今这些建筑也保留着,在总计不到25万人口、总是很安静的松阳,这里是一处人声鼎沸的所在。
松阳老街
这些传统的手工业态也成为诗人们写作的绝佳素材,如育邦的另一首诗中写:当我们从铁匠铺子走过,你的微笑便从铁砧上飞溅出来,当我们爬到山上的村子里,你便从古老的火焰中走出来,走进山岚,走向黄昏的燧石……
铁匠铺子与打铁人
唯此桃花源
松阳迷人之处更在于分散在松阳四周深山中的7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雨天沿着盘旋的山路,几次进出云朵中,茂竹簌簌地响几番,小雨落一阵又停下,万亩茶田在雾中隐去又闪现,就抵达了半山腰的一处古村落。
诗人谷禾在诗歌《松阳写意》中写道:更大的寂静,来自石上的青苔,细雨中,绿得盎然,我怀疑它从黑暗中,接通了漫山的云雾和水滴。云气横贯湿漉漉的村庄,每一处村口总有一棵记录着时间、但在人间几度秋凉后,其本身也成为时间的象征的老树,它和身后接续着千载时光的居所村落,暗含着一种关于文明的、让人欲辨已忘言的真意。
村口逾三百年的古树
桃花源情结是中国人一种重要的文化心理。《桃花源记》中构想了一个遥远的古村落中,有着一群于秦时避乱于绝境、小心经营生活、过着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生活的村民,历史解释中更倾向于将《桃花源记》理解为陶渊明对于苛政的针砭与对理想生活的想象。而松阳的古村落,则诠释着桃花源的理想可能真实存在着。
《桃花源记》中写进入桃源胜境总是需要穿过一个将现实与幻景截然分开的孔隙或洞窟,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而在松阳的古村落中,村口茂密地接连成片的树枝也会形成一个孔洞,从中可遥望远处鳞次栉比的房屋,真如桃花源中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的境界。
松阳县三都乡松庄村入口
松阳当地最富盛名的村庄杨家堂村世代生活着宋姓的大家族,这个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写下《送东阳马生序》的宋濂。受胡惟庸案的牵连,宋濂也遭到政治迫害,孙子宋慎被杀,71岁的宋濂被流放茂州,途中病死于夔州。宋濂子孙后代到处避乱,其孙宋可三就避居松阳呈回村。顺治初年,呈回宋氏第八代裔孙宋显昆来到杨家堂村,只见林木阴翳,山势崎岖,是一绝佳的秘境,于是在山腰上开荒拓地,伐木筑屋,位置就在今天的宋氏宗祠。
遥望杨家堂宋氏宗祠
宋显昆之后的一百多年里,宋氏后人代代于此繁衍生息,一直到清中期以后,他们从经营木材中开始发迹,兼制筑墙工具,到晚清出现了一支建筑队伍,四处筑墙垒屋。今天的杨家堂尚有的三百多人中,90%以上为宋姓,成为一个世代聚族而居的宗族村落。本次采风中,诗人施施然为这座村落写下:毛竹坚守村落主人的谦逊/以‘宋’,替‘杨家’活着/而老院墙,更像一群老学究没有用手机拍照的习惯,反而/以毛笔字写下:《朱子治家格言》《孝经》《孝悌力耕》和《宋氏家谱明清至今,传递着‘勤于耕作笃于读’的家训。
群山环绕中的杨家堂
纷至沓来的新人与新景观
采风中,诗人胡弦《在松阳某民宿》的诗中写下:好看的嫂子住在隔壁。现在,隔壁已改成了民宿,茶桌边碰面的,是来自远方的观光客。……他们在谈论,高腔里走丢的一座山。据说,云上有过一条石板路,等着,有人从另外的日子里归来。他写作的,是这些古村落中纷至沓来的新人与新景观。
松阳地处浙西南山区,随山势高低错落而建的房屋泥墙黑瓦,周身都是土地的色彩,在漫长的雨季以及更漫长的时间中,它们被逐渐侵蚀直至坍塌。
很多房子因为维修成本高,和城市化以后无人居住而倾颓,只剩下一垛垛墙。
艺术家在一间衰落的房子中做了艺术装置,象征老屋开花。
为了保护这些曾绵延千年的古村落,松阳县自2012年开始致力于传统村落保护发展与乡村振兴事业。松阳县有75个国家级传统村落,是住建部公布的两个传统村落保护发展示范县之一,是国家文物局公布的首批唯一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
2013年底,松阳县委颁布了《松委发(2013)39号文件》,该文件提出几个具有开创性的措施包括对有价值的传统建筑进行挂牌保护设立专家委员会和文化研究会,村里成立传统村落保护组织,形成常态化巡查机制等;2015年,松阳县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唯一的传统村落保护利用试验区。2016年4月,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发起的拯救老屋行动项目在松阳县古市镇山下阳村正式启动,松阳是全国第一个整县推进试点县。
本次采风中,澎湃新闻也采访了松阳政协的叶伟兰,她从2017年开始,就在名城古村老屋保护发展领导小组工作,这个小组的工作重点就是探索怎样保护古村落并让它富有生机地绵延下去。她谈及,对于这75个村落,有的采用整村打造的方式,改造并重新布置其所有细节,陈家铺村就是其中的代表案例。
远观陈家铺村,我们会感觉它是与这里所有古村落一样静谧而古朴的,但走进以后才觉得别有洞天。2018年春,陈家铺的第一家民宿飞茑集落成开业,它位于村子最西头,设计师是孟凡浩。同年6月,南京的先锋书店在陈家铺开了一家分店,平民书局的设计师张雷同期也在此设计了一家民宿。
陈家铺村,民宿以古色古香的面貌隐藏在民居中。
飞茑集
依山而建的先锋书店
此外,叶伟兰也谈道:我们也采取一种点位击破——改造几个片区或者几幢房子,这样一种针灸式激活,比如我们在一个村子里先引入一个民宿,再逐步铺开,带动村民,引入文旅业态。关于点位和业态的选择,叶伟兰介绍有几种模式:比较重要的就是政府直接介入,比如平田村,政府邀请一些各地的设计师设计非常精致的建筑,政府也会投入资金修缮房屋,建设基础配套、梳理街巷,以及更重要的对当地民俗文化的发掘与激活。
平田村有设计工作室、民宿等各种新业态。
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
采访中,梁海刚县长谈及原乡人、新乡人、归乡人 三个概念:世代生活在山上的是原乡人,只靠他们,乡村振兴很难实现;第二类,是新乡人,比如先锋书店和一些民宿的创办者们,他们来到村子中创业,带来新的业态和生活方式;第三类是归乡人,乡村没落了他们被迫出去谋生,我们现在看着很繁华的这些村子曾一度没落到整个村子只有六七个人,比如陈家铺村,原来只留下八个人。文学艺术是典型的现代文化,现代文化点亮了我们的传统村落,原乡人在新乡人的引导下能够创作出美妙成熟的作品,这让他们原本很卑微很平淡的一生有了价值。
采风中,原乡人朴素的生活方式和独属于乡野的风景总是给诗人们最多的灵感,诗人胡弦写:青色的石头能镇宅,贵腐酒、端午茶,适合用来回忆。山鬼、龙子、成精的野物,生活拿它们没办法,只有古老的传说知道怎么处理。据说,有家老宅下埋过几坛银子,茶社打烊前,它们会化作一群白鸟在天上飞。诗人丁东在《山中记》中写道:雾绕山庄时刻,亭下闲人/有祖母的年纪。她们多么清澈仿佛流水,不逆。康安祥和。诗人也一样。思廉堂前清心为真,‘毋贻来者羞’。
生活在松阳乡村里的原乡人们
新乡人是活跃而热情的,她们从上海、温州等大城市来到这里,她们的身份是设计师、是艺术家、是书店经营者、是民宿设计开发者,她们扎根这里,成为新的乡民。
新乡人也给原乡人带来很多改变,大家共享着村庄,新乡人引导村里的老年人用自家的茶叶做拓画、手工,参与艺术创作。同时政府也与新乡人合力挖掘当地的传统农产品加工技艺,打造了红糖工坊、豆腐工坊、白老酒工坊、油茶工坊等一批农业、工业与休闲产业相融合的业态。
村落中的艺术工坊
村民的艺术作品,诗人陈巨飞诗中写道:用树叶拓片,得到隐秘的星群。用手的形状,就可以把一群鹅养在纸上。
梁县长谈道:精神共富是最理想的。我们先要将村子保护好,再进行利用和活化。我们希望村民们不光靠种茶获得物质的丰富,也希望他们的老房子能焕发价值,让艺术和人文给这里带来新的改变。
三都松庄村
责任编辑:梁佳 图片编辑:沈轲
校对:丁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