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食物到底有什么关系?

十一月是低迷的,剁手狂欢的硝烟似乎没有像往年惯例地熊熊燃起,有一股逆向的力一直在拉扯你的生活,每到年底都掺夹着清算的气味,所有本着讨好自己的借口所吃下的纷纷零食,达到量变质变的后果,身体终于爆发出巨大的反对意见。

自律永远是我要学习的课题,口腹之欲是人类本能,只不过今年放得有些太开,熬夜加上不忌口,差点把自己放倒,硬抗了好几天,剩下咳嗽不停。这种上火套餐隔不隔就要来一次,排毒泻火,给身体减压。

也许是经济萧条,也许是日用物质刚需不多,今年的双11没投入一点激情,除了囤一点刚需的钙片,潦草带过。也可能消费模式变了,不怪剁手节失去吸引力。

现在更关注一日三餐,菜品比价,对于食物的亏欠,容易让人陷入疯狂(或半疯狂)找补的循环之中,谁也不能怀疑美食的诱惑力,在过去的那么那么多年间,我从来都没好好审视过自己的饮食模式,粗茶淡饭仅此而已,简单便宜健康好吃不辣,清规几条,吃得像贫民,精神上也不代表富足。

思量了很久,还是决定11月写美食,这样不怕穷思竭虑,无话可说,无素材可写,食色性也,食是第一位,温饱思淫欲,吃饱了,我们想吃好,吃好了,我们的心思开始放飞无边,探索无界。

从哪里开始,还是从电影里开始,审视那些食物与人的关系,看看经历过一点点沧海桑田之后,我们是否已经变了。

《饮食男女》

家宴是根,彼此牵绊

孔子曰:饮食男女,人之大欲也。人类两个最基本的欲望,一个是饮食,另一个是男女关系。一部电影说透这两者的关系,交织缠绕,入髓入味。

通过吃来维系家庭关系,典型的中式餐桌文化《饮食男女》是李安家庭三部曲的最后一部,从某种层面上,《饮食男女》是离我们最近的。

得益于安叔本人厨艺精湛,里面精彩漂亮的烹饪过程拍得绝妙。

那种慢条斯理准备一顿饭的过程,从洗菜,切菜,到烧水,热油……把这些步骤安排得井井有条,和创作一幅自己的作品没有太大差别,技法,色彩,形式,组合,冷暖,大小......烹饪真是精妙的艺术。

▲ 电影的片头请了名厨手替助阵,看得人直流口水啊,这妥妥的国宴标准,真是好羡慕那些坐在餐桌边的人

吃饭,一个再常见不过的生活情景,却可以掺有太多隐喻,有太多言说和不可言说。

老朱曾是一位宗师级的大厨,早年丧妻,过了16年的鳏夫生活。

他一辈子研究料理,也料理着三个女儿的成长生活。在他看来,维系家的亲情得靠自己的手艺,所以,他要求女儿们无论再忙,周日都要回家吃饭。

为了筹备这顿晚餐,老朱总要忙活好久,他费尽心思将国宴标准摆入小家的餐桌。从炸鱼、卤肉、蒸碗扣肉,到汽锅鸡、大闸蟹、灌汤包,菜品种类齐全,用心至极。

可三个女儿终究不可避免地要奔向属于自己的生活,大女儿家珍长女如母,常年不谈恋爱,抱紧耶稣,其实是为了这个家的四平八稳,甘愿牺牲自己做老姑娘;

▲ 杨贵媚演得真好,比吴倩莲好多了,三个女儿她是牺牲最多,却也是最义无反顾奔向幸福的,越压抑越爆发

二女儿家倩女强人,最漂亮最能干,男女关系复杂开放,也是唯一遗传老朱厨子基因的女儿,也是和母亲最像的;

▲ 吴倩莲最得李安的心,却是骂得最惨的,她确实发挥一般,很多人说她像汤唯,神似,气质上确实相近,少见。

老三家宁看似乖巧,实则一出手就是抢闺蜜男友,珠胎暗结,果断奔现。

六顿家宴悲喜交集,各怀心事,遵守约定不应该是束缚,姐妹三人不约而同决定脱离家庭,在餐桌上展露她们追求幸福的坚定决心。

隐忍多年的大女儿爆发得很彻底,她忽然宣布自己恋爱了,并且和男友闪电公证,甚至不等饭吃完,就迫不及待的跨上爱人的摩托车扬长而去。

▲ 这一段拍得有点像八点档台剧

最猛的还是老朱自己,与家珍的闺蜜锦荣偷偷发展地下情,最后下定决心,喝酒壮胆在餐桌上公开,鸡飞狗跳,不欢而散。

追求爱的自由,是不会没有代价的。

老朱是最顾及家庭观念的人,但后来就像失去味觉的他做菜一样,无论怎么做,总是差一点。

▲ 归亚蕾的表情转换很妙啊,这顿饭吃得最鸡飞狗跳

于是,他索性打破枷锁,颠覆传统婚姻观,满足自己最原始和底层的欲念,这个家也迎来了解体与重组。

最开始提出离开的家倩,却是最终留守的那一个,她代替父亲做了一桌美食,虽然那天只有父亲一个人来。

她的菜,调料配方与过世母亲的一模一样,父亲因此稍微批评了一下,却发现味觉恢复了,餐桌上的两人心结被打开,心中都充盈着情感。

餐桌关系的平衡被打破,并不意味着亲密关系的瓦解,其实这个信号在《推手》里李安早已给出,我们的幸福来源并不在于一切基于形式的关系维持,而在于面对我们最本质的饮、食、男、女

《饮食男女》桌面上讲的是饮食,桌面下讲的是欲望,做过六年家庭煮夫的安叔,深谙其道,他将二者杂糅在一起,透过饮食来讲男女。

中国人的餐桌太有代表性,每个饮食男女,可以通过一张餐桌相互暗通,在推杯换盏,眼神交汇之间,隐藏或流露自己的秘密和欲望。

李安曾说过:宴席似人生,天下无不散的宴席。

这张餐桌承载了太多东西,当餐桌上吃饭的人越来越少,意味着不可避免的人间规律,婚嫁、移居、离散、死亡......这人世间的烟火气都藏在这一饭一蔬里,酸甜苦辣,百味娱人。

《朱莉与朱莉娅》

爱你所热爱,敬生命光彩

跨越时空的美食故事,当然不是平行宇宙魔幻穿越那种,而是两位生活在不同年代、不同国家的女性,因为相同的爱好,相似的人生追求而产生巧妙关联。

她们之间有着51年的间隔,这不仅仅是个关于烹饪的故事,它还是个关于爱的故事,关于朱莉和朱莉娅的美食故事。

茱莉·鲍威尔,生活在2002年的华盛顿,是一名负责处理投诉电话的政府接线员,每天接听各种牢骚满腹、悲伤无助甚至怒不可遏的投诉电话。

住皇后区的一破小公寓,面对三十恐慌,过得迷茫而沮丧,连老妈都数落她一事无成,靠着一个脾气好的男友,一个残存的作家梦,和一个爱烧菜的兴趣死撑着社畜生活。

一次和一群个个混得比自己好的女友聚会受刺激之后,朱莉决定做点什么来捍卫自己的尊严。

在男友的启发下,从老妈那意外得到的古董书《掌握烹饪法国菜的艺术》得到灵感,她决定按照自己偶像茱莉娅•切尔德的书,在365天之内做完其中的524道菜,并用美食博客来记录发布。

茱莉娅•切尔德,生性乐观豁达有极高的美食鉴赏力,就是典型的吃货一枚,1949年,随外交官丈夫保罗搬到巴黎居住。

一开始还沉浸在巴黎的迷人风情和独特魅力中,每天以逛菜市场为乐,看到谁都觉得可爱,没心没肺地说着自己也是个法国人。

我一直一直觉得菜市场是超有魅力的地方,各种颜色形状味道,简直是天堂,在美院读书时最喜欢去的地方就是菜市场。

随着时间推移,她不满足于每天陪丈夫吃吃喝喝,昏昏度日,开始探寻自己喜爱并擅长的领域,学织帽子,学打桥牌都无疾而终,最终发现与烹饪可以产生强烈化学反应。

丈夫保罗真是超棒的老公,像一只完全没脾气的拉布拉多一样温顺忠诚,善解人意,无条件支持茱莉娅。

即使结婚多年膝下无子也恩爱依旧,甚至看着在厨房里挥舞锅铲的茱莉娅,他依然觉得魅力无限,茱莉娅真是有福的女人,粗放中带着细腻,是有着新派乐观的美式煮妇。

37岁的朱莉娅在丈夫的全力支持下,进入著名的蓝带烹饪学校学习法式料理的烹饪,成为同期中唯一一名女学员,也由此开启了她精彩纷呈的美食人生。

另一边,朱莉捧着茱莉娅的书,把简陋的厨房变成食物的王国,她用亲手制作的美食疗愈平庸的生活,她用诙谐幽默的文字将制作每道菜的体验写成博客放在网上。

从荷包蛋到煎牛排,从活煮龙虾到鸭子剔骨,在书本里,在节目中,朱莉娅的热情、智慧和坚定,逐渐启发着朱莉。

虽然这个效仿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经历各种磕磕绊绊,诺曼底烤鸡因为捆绑不牢功亏一篑,两次勃艮第炖牛肉以惨败告终,剔骨鸭的难度更是让她崩溃......

还因为焦虑和丈夫吵架,导致丈夫离家出走;公司领导也指责她的个人行为影响了企业的颜面,提出辞退警告。

颓废一段时间后,闺蜜鼓励她坚持下去,朱莉对自己的目标做了一番思考后,决心振作起来继续记录美食博客。

渐渐地,朱莉收获了一大批粉丝的关注,她的事迹被记者邀约采访,并发表在报纸上,成为知名的美食博主,相当于现在的网红,而她的日记也被各大出版社邀约出书。

同样,年近四十的茱莉娅在学习烹饪的过程也不尽是玫瑰色,遭遇性别歧视,被老师鄙视,在那个年代厨师班里的女性绝对是异类,不服输的茱莉娅可以在家摆上一堆洋葱苦练刀工,震住那班厨师男,这段真的很解气,也很可爱。

正当茱莉娅如火如荼地钻研法餐并开始筹备出书时,丈夫保罗却遭到调查,要在一年内离开法国,此时朱莉娅至少还有两年才能完成出书任务。

随后丈夫因为政治失势,二人被迫辗转马赛、波恩、奥斯陆,最后定居在华盛顿一栋普通的公寓楼内。

1961年,经历几番波折,朱莉娅和两个女性朋友合作撰写的《掌握国外菜的烹饪艺术》终于获得出版,这本丰厚且详尽的美食巨作,顿时在美国掀起学习法式料理的热潮。

1963年,朱莉娅开始主持烹饪节目《国外大厨》,热情爽朗的性格和独一无二的颤抖嗓音,让她成为家喻户晓的名厨。

朱莉按照计划完成了朱莉娅出版的《掌握法国菜的烹饪艺术》里所有菜品的烹饪。2005年,朱莉签约出版了《朱莉和朱莉娅:365天,524道菜,1间狭小的公寓厨房》,圆了她的作家梦。

朱莉从最初模仿茱莉亚的菜谱,直到最后真正地做自己,也是在这样复制模仿的过程中不断找到了自己的目标和方向。她失败的烹饪经历和不完美的成品,触发了大量的读者走进厨房,并试图与她产生共鸣。

而朱莉娅作为美食布道者,始终认真、热忱且坚定的美食精神,让人心生崇敬,个人影响力深远,对她的坚持,可以这样描述:『不要停下,即便你不认识路。为你指明路的,不是停止,而是前行。』

剧中有个绝妙的台词:

You are the butter to my bread,you are the breath to my life你是我面包上的黄油, 你是我生命的呼吸。

当你以为就这样完满收尾的时候,电影却来了一个反转。

朱莉的报道引起了茱莉娅本人的关注,对此九十岁高龄的茱莉娅却是颇有微词,朱莉接到电话得知,朱莉娅并不喜欢她做的一切。

一直以朱莉娅为精神导师的朱莉显然不能接受这个结果,但丈夫对她说:你脑中的茱莉娅•切尔德是完美的,可随意批评你的那一位就不一定。你脑中的形象才是至关重要的。她释然了。

从理想主义的角度讲,朱莉和朱莉娅的内心信念和目标完全不同,毕竟她们是不同年代的人,朱莉更多的是在当代语境下表达自我与复刻餐单,茱莉娅显然更纯粹,更有开创性,更加具备美食家的风范。

不管是乐观开朗的朱莉娅,还是细腻敏感的朱莉,两个看似性格不同的人,背后却有着相似执着的追求,她们热爱美食,热爱生活,拥有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一样拥有善良优秀的丈夫,婚姻生活充满了爱、信任与支持,拥有着美好的人生。

在她们的手中,那些被烧出岁月痕迹的小铜锅,用得发旧的锅铲,都散发着光芒。她们不厌其烦地烹饪一道道美食,把爱融入到美味中,朱莉娅想用烹饪来改变人们的生活,而朱莉想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看《朱莉与茱莉娅》也会让你懂得一个终身的兴趣爱好,何其重要,有一份热爱伴随一生是多么美好的事。

两个隔代的外国女人,很好地诠释了用美食丰盈人生,以生命启迪生命的美食故事。

《澄沙之味》

人生实苦,唯有自渡

写了中餐的《饮食男女》,法餐的《朱莉与茱莉娅》,必不可少地要补一份日系的美食电影。

虽然《深夜食堂》、《小森林》、《南极料理人》这样偏热的美食片是不偏不倚的选择,但我还是决定写《澄沙之味》,它在许多地方击中我,主演树木希林就是其中之一,国宝级老戏骨,我之前写过她,更重要的,在难以消融的偏见面前,她赋予了角色超自然的灵性与不凋谢的深情。

故事是从一个樱花盛开的春天开始。

千太郎经营着一家铜锣之春的小食店,平时沉默寡言,眉头深锁,肩膀上压着一座山。

在日复一日的劳作中,麻木度日,连店前的繁茂美丽的樱花盛景,也无暇去欣赏。

直到有一天,他遇见了德江太太。

这位老太太突如其来,毫无征兆,整日抬头看着樱花和阳光,就绽放出微笑,赞叹不已,在旁人看来,这近乎神经质。

德江太太是来应聘做店员的,尽管她七十六周岁,双手拧扭着,红肿而布满斑点,却依然坚持要来做打工。

虽然一再被拒绝,她还是来了两次,并送了千太郎一盒亲手做的豆沙馅,而这样的豆沙她足足做了五十年。

吃了德江太太的豆沙,千太郎一下就被惊艳到了,他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吃到这样香甜美味的红豆沙!

千太郎把这件事告诉了店里的常客,穷困的初中女生若菜,在若菜的建议下,他决定聘用德江太太。三人的命运,也从此有了交集。

▲ 扮演若菜的女孩是树木希林的孙女,哎,实在太木讷了呀,有些影响观感,几乎没情绪变化,连吃相都难看~

当德江太太来到店里开始制作红豆馅,千太郎才体会到这简直是朝圣的仪式,用虔诚到极致的态度款待每一粒红豆。

在天亮前就开始准备,仔细筛选过的红豆,提前浸泡一夜,先后蒸两次,然后让缓慢流动的冷水带走红豆的涩味。

熬煮之前,要有漫长的等待,因为一倒进去就要煮它,未免也太失敬了。要用两小时等待它们吸足水分,要给它们耐心与时间互相交流了解。

待锅中冒气泡之后慢慢搅拌均匀,加入一捧琼脂,继续搅拌直至成为细腻均匀的红豆沙。

熬煮过程中除了等待,还要细心观望,侧耳倾听,慢慢地轻柔地搅拌,偶尔还要对它们说一句加油

整个熬制豆沙过程细致入微,繁复而琐碎,但是,对德江来说,这是一种享受和慰藉,她说:

我煮红豆馅的时候,会仔细地倾听红豆的低语,想象着红豆经历的雨天、晴天,又是怎样的风把它们带到这里的呢?我会一一听他们诉说旅途中的故事。

每一个颗红豆都是有故事,多么熟悉的诗意,在锅里沸腾着的红豆散发着热气腾腾的生命力,在倒入托盘时,温润美好得发光。

德江太太说:每个生命都应被盛情款待,那些被盛情款待的红豆,惊艳了千太郎的味蕾,也让很多人纷至沓来购买品尝。

原本对甜食毫无兴趣的千太郎,终于做出自己也能吃的铜锣烧。

当德江困惑于他工作的选择时,他掩饰了过去。在他内心深处有着黑暗的过往以及沉重的债务,因为斗殴伤人而服刑,在狱中错过了母亲的葬礼,在铜锣烧店工作也只是为了还债,谈不上热爱。

得益于德江太太的红豆沙馅,小店生意红火起来,甚至没开门就有很多客人排起了队等待新鲜出炉的铜锣烧。

德江太太空闲时喜欢和学生们聊天,也和若菜成为了好朋友,她也会像千太郎那样送若菜一些次品铜锣烧,而且还答应照顾她那只被妈妈嫌弃的小黄鹂。

若菜也对德江太太的双手产生好奇,她去图书馆翻阅书籍,第一次得知关于麻风病的那段历史。

美好热闹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秋天来临的时候,门店的老板娘就找上了千太郎。她以不容置喙的口吻要求他必须解雇德江太太,因为她的麻风病史。

尽管千太郎说德江太太已经痊愈了,但老板娘依然不答应留下她,说完还嫌恶地用酒精清洗双手。

很快,有关德江太太麻风病的不利传闻在社区蔓延开来,小店的生意开始变得日益冷清。德江太太总是守在店口,满心欢喜地看着老客户走来,然后一脸落寞地看他们匆匆走过。

这一段看得我眼泪都要掉下来,树木希林演得真的太好太好了,那种眼巴巴等着客人来,不停示意微笑,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的心酸。欲言又止,反复擦拭手里的招财猫,真是太让人心疼。

那些像刀子一样偏见扎在千太郎和德江太太心里,他们都猜出了原因。

在草木黄落的深秋,德江太太离开了小店,再也没有回来。临走时,她对着樱花树挥了挥手,这是在告别啊!

她没有电话,给千太郎寄了一封信,信上写,虽然她是抱着活一天少一天的心态过活,但有时还是会被这世间的逼迫给压垮,所以不时地还得运用智慧去生活。

千太郎和若菜决定一起去麻风病疗养院探望德江,他们需要穿过长而隐秘的林间小路,才能到达那个被世间嫌弃与遗忘的地方。

虚弱的德江太太看着若菜带来的小鸟,诉说起的丈夫离世与孤独,也和他们讲起那些悠远的往事。

原来,德江太太在十四岁那年,就因为患上麻风病,被哥哥丢弃在了全生园(日本最大的麻风病疗养院)。

在被隔离期间,她饱尝外人的嫌弃和冷眼,就连带来的所有东西,也被全部没收了。在被隔离的半个世纪间,她和病友一起研究美食,用美味的糕点来慰藉漫长的时光。

红豆沙也是这时候研制出来的,因为怀念母亲的红豆饭,德江只钟情于做豆沙,精湛的手艺让病友们赞不绝口。

此后,德江太太的身体每况愈下,等到千太郎和若菜再次来探望她时,她已因为肺炎不幸离世。她托付病友吉子给他们留下一套厨具,一盒录音,还有一颗埋着骨灰的樱花树。

在录音里,德江太太回忆了和千太郎初遇的场景,她为千太郎能学会制作红豆沙、能延续自己的手艺,感到非常欣慰。

她对千太郎说过这样的话:

店长先生,我一直相信,某一天,你会创作出自己的铜锣烧,实现自己的想法,有信心去走自己的道路。店长先生,我相信你能做到。

在临走前,她放飞了若菜的小黄鹂,因为她觉得,天空才是它最好的归宿。曾经,她幽居疗养院,像被关在笼子里的鸟儿,无法自由地飞翔。最后,她说:

我们的出生,是为了去亲眼见识这个世界,去倾听这个世界。所以啊,就算没有成为什么,在我们身上,都有活下去的意义哟。

电影结尾,千太郎在樱花树下支起自己的小摊继续买铜锣烧,他终于敢开口吆喝,发自肺腑地喊出:美味的铜锣烧,来一份吧!这一次,他不仅仅是为了生计,而是为了希望的延续。

村上春树说的:无论何人,无论何时,人们总要在乌云周围寻索着浪漫的微光活下去。

一个人,如果身处困厄时要做到心怀希望,在我看来,是很困难的一件事,更何况要活出明亮又饱满的一生,但是德江做到了。

她没有怨天尤人,没有听天由命,而是用五十年的时间,倾注心血熬制红豆沙,因为在遍布苦涩的生活里,那一口甜香软糯,或许就是最好的救赎。

— 尾:碎碎念念 —

终于码完近一万字超长篇费手指费脑,但像吃了段丰美大餐一样满足。

三部美食电影各有各的寓意与精彩,它们和美食发生着妙不可言的关系,带着熙熙攘攘的过去,迎向变幻莫测的未来。

以前,老妈身体健壮还在碌碌操持家务时,最常说的就是,吃是最大事。

作为土生潮汕人,我的父母是极其传统封闭的,对吃的态度也一样,饭桌的菜式受制于钱袋,也受制于他们乏味单调的饮食触觉,菜式是无法讲究,几乎没花心思做菜,反反复复地重复,乏味惨淡至极。

在某种程度上令人困惑,潮汕本是鱼米之乡,怎能不追求吃喝美味,很遗憾,他们就是另类,而在其他方面却近乎着魔地恪守传统。

慢慢地,餐桌从四个人变成两个人,再到一个人,岁月变迁,就像《饮食男女》里的家倩,最后剩下她一个人守着老宅,全心全意做着可口满足的饭菜,她有遗憾吗,当然了,年轻时潇洒飞扬自然不会想到,家庭温暖的重要,但是人总是要独立成家,无法守着那张铺满丰美饭菜的餐桌。

家庭内部的闭塞潜移默化蔓延到我对吃的态度,直到一人食时,才有了随心乱炖的自由,而真正开始令我对吃刮目相看,还是在美院的时候。

悠悠而过的十几年前,在美院时,喜欢用一口小锅各种乱煮,平平无奇的素食组合起来,味道出奇地好,室友和邻居的同学都啧啧称赞。

有位理想主义的女同学吃完讲起故事,她说,有位妈妈煮饭非常非常好吃,每次在食材和调料全部下锅即将煮熟上桌时,她最后放了一样东西进去,你知道是什么吗?那是对食物的爱,对食物分享者的爱,这就是她做出超赞美食的秘诀。

我立刻对她有了别样的感觉,这不就是对食物最高级的感召吗,恰如德江太太的神性,感恩与怜悯万物的来之不易,在黑暗压迫的岁月里,始终看向阳光普照的光明之处。

毕业之后,我把那口锅也带回家,却再也煮不出那种味道,取而代之的是,匆匆忙忙的一日三餐,蝇营狗苟的谋生,熬过一段又一段热锅蚂蚁般的职场岁月。

最近,疫情很紧张,月初的时候甚至出现菜市场哄抢事件,美团被抢到关店,吃就是生死攸关的大事,不怪乎人们的疯狂,但总是没有下场参与的热情,因为不至于。

自从老母亲身体出现大问题,退出料理餐食的厨房,我就全面包揽自己的伙食,一人三餐四季,还有一台电脑,一条网线,度过了好几年黑暗无光的日子。在没有别的力量支撑你的时候,至少还有美食拯救你的心灵。

德江说:『有时还是会被这世间的逼迫给压垮,所以不时地还得运用智慧去生活。』唯有走过漫长而崎岖的黑暗之路,才能明白这种智慧是无法传授的

—— 它是支撑你在寒夜中消融难以平息的悲伤,是在对人彻底失去信心后把愤怒转化为冷眼,是面对花花世界里乌合之众的表演而日渐社恐的隐藏,是旷持日久的伤口得到正确的治疗......

莱姆在《索拉里斯星》里说:

前面等待我的是什么,满足、讥讽和磨难吗?不得而知,我只是深信,残酷的奇迹还会不断上演。

在这段话的最后一句,可以改成——残酷的现实还会不断上演!

我不想一直说,希望在明天,要相信看到,而不是看到相信......诸如此类的鸡汤激励自己,再说,鸡汤对于现实里饱受生活磨难与摧折的人来说,已经丧失了最基本的功能。

我只是觉得当你奔向厨房时,那是一个确定而幸福的时刻,一饭一蔬皆有灵性,食物不会背叛你,而你决定了它们的命运,互相成全。

味蕾的神经经过你的调教,敏感而刁钻,这是懂生活释放出的信号,美食可以让你在那条充满荆棘的道路上得到片刻救赎,续上一点韬光养晦的能量,继续奔走。

罗曼·罗兰说过:

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

我想,如果你实在无法热爱现在的生活,那么热爱美食吧,唯美食与爱不可辜负,没有爱,至少我们还有各式各样的美食!

最后,感恩大地的馈赠,牢记三餐的重要,感谢生命的磨难,接纳父母的愚昧,遗忘虚假的友情和那些从来不曾善待过你的人们。

网络讯息

补水过多也有害?补水超过肾脏排泄率或造成损害

2022-12-12 20:17:29

网络讯息

如何中签新股打新股需要什么条件(今日申购指南及新股定位分析)

2022-12-12 20:19:14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