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
——宋·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01
起源
八月十五日,是古代帝王拜月、祭祀的日子。在重视农业耕种的古中国,庄稼成熟谓之秋。中秋,正是瓜熟蒂落、果实飘香的时候。春华虽好,秋实更重,因此有中秋节。
另外,按照中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八月十五是这个月的中间一天,古时称为仲秋,也为中秋。
因为这天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又称为团圆节。自古咏诵中秋的诗词数不胜数,大多数都离不开这轮圆月。
古人认为,一年中最圆的月出现在八月十五,现在人们则说十五的月亮十六圆。
02
为什么要吃月饼?
中秋,古人叫仲秋。伯、仲、叔、季一般是指兄弟的排行,孔子排行老二,所以他叫仲尼。但季节中的排行不是按照这个,而是按照孟、仲、季来的。
孟春指初春;仲夏,是盛夏。莎士比亚有一部喜剧就叫《仲夏夜之梦》;所谓季秋就是秋末,马上要入冬了。
古人在这方面的描写跟我们今天不大一样,是因为他们对月份的概念非常清晰。一年十二个月,每个月都有自己独特的名称,不会有错。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中秋节有时候也称八月节,因为它正是在农历的八月。习俗无非跟吃有关,从前还有很多人挨饿,长时间吃不饱,所以逢年过节吃是第一重要的。今天可能感受不到了,那时候人们非常愿意吃的就有各种各样的月饼。
北京有一种月饼,土话叫自来红,它是指一个圆圆的像小馒头似的饼,非常硬,上面盖一个红的圈儿。这种月饼有时候搁一段时间,干了以后咬起来都非常费劲。
有段相声中就说,买完月饼从店里出来以后,月饼滚到马路中间,车一轧过去就嵌在柏油路面里了,然后拿撬杠嘣一声给撬起来还是好的,就说明这东西有多硬。从前的月饼没有像现在广式月饼那么软的。
那么,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最早是在什么时候呢?月饼的历史比较久远。汉代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就带回来了一种胡饼。我们知道,以胡字打头的东西一般都是外来的,当时以芝麻、核桃做馅儿,这就是月饼的维形。
据说有一年中秋,唐玄宗吃着胡饼,赏着月亮,忽然说道:胡饼,胡饼,饼虽好吃,名字难听。杨玉环看着皎洁的月亮, 回道:中秋,赏月,吃团圆饼,不如把这种饼称为月饼吧!唐玄宗闻听,拍手叫好。从此,这种带馅儿的小胡饼,就被称作月饼。
唐朝的月饼,还是烤制的。到了宋明时期,月饼发展就比较成熟了。在宋代的时候以蒸为主,汉民族的文化中,动火特别喜欢蒸;而少数民族喜欢烤,不论是烤肉还是烙饼,都是用火的高温直接跟面食接触,到现在新疆还有馕,这跟当地的饮食习惯有很大的关系。宋代的时候,大量的月饼是蒸出来的。
到了明清时期,月饼得到了进一步发展,无论是馅料还是制作方法,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明代养生达人高濂著的《遵生八笺》中,月饼就有了椒盐、松子等馅料,烤饼的炉子也变得很先进了。
因为这样制作出来的月饼非常好吃,宫廷里有些人就把吃剩下来的月饼一直留着,准备除夕夜拿出来吃。
这就给制作月饼的人出了难题,那时候没有冰箱,食物很容易坏。不过,宫廷御厨非常聪明,选择了最容易保存的原料,在制作方法上也进行了改良。
现在月饼的口味也在不断翻新,但中秋吃月饼的习俗我们还是一直在延续着........
最后,小编提前祝大家中秋快乐!
阖家团圆,幸福久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