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1957年10月15日,万里长江上的第一座大桥——武汉长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作为新中国成立后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武汉长江大桥深深烙进了一代人的骄傲与记忆中。土生土长的武汉人黄小勇几乎与大桥同龄,这位武汉铁路公安处长江大桥派出所民警已经守护大桥安全19年。
无论春夏秋冬,只要是自己当班的日子,黄小勇每天早上7点多钟都会在武昌桥头附近的公交车站准时下车,踩着磨得发亮的灰色大理石台阶登上大桥,沿着铁路桥上的巡线步道,跨江走向位于大桥另一端的派出所。8点,他准时换上警服,带好装备,交接完班后再次徒步沿着自己上班来的路反向走回武昌桥头,开始了巡线工作。夏季时分,武汉的最高气温达到40摄氏度以上。而年近六旬的黄小勇步履矫健,3公里的往返线路半个多小时就走完了。下班后,换下警服的黄小勇依然要沿着铁轨走回武昌桥头乘公交车,这段路本可以乘公交车,可他偏要步行。巡线、上下班、锻炼,三不误,蛮好。他自得其乐。
粗略一算,19年来,黄小勇已经累计在长江大桥上步行巡逻超过5万公里。沿路上的35个消防栓、19个消防桶、21个消防箱,他了如指掌,一眼就能看出是否完好;他的双眼视力至今依然保持在1.8,隔着防护网就看得出轨道、供电线、桥顶是否有异常。黄小勇自豪地说,大桥给了他好身体,还锻炼了他的胆量,让他更能吃苦。铁路桥供维护工人行走的步道是用一块块木板拼接而成的,有的缝隙近10厘米宽,稍不留神,脚可能会陷进缝隙。从缝隙往下看,江水滚滚,让人眩晕。列车通过时距离巡逻步道不足一米,刺耳的鸣笛声和木板的剧烈震动,让人提心吊胆。对此,黄小勇却习以为常。他带着90后徒弟宋晨曦巡逻过程中,一列高速列车鸣笛,小宋忍不住捂住了双耳,而黄小勇在列车带出的气浪中纹丝不动,行着注目礼。
近十年来,条件已经改善很多了。黄小勇告诉记者,刚到长江大桥派出所那会儿,列车是不封闭的,一边开行一边排放污水和污物。在狭窄的桥面上巡逻无处可躲,被溅一身是常有的事,民警戏称这种情况为有天分(天粪)。特别是在夏天,民警巡逻一天下来身上臭烘烘的,那气味儿自己都嫌弃。10年前,列车逐步改成了全封闭式,不再向外排放污物了。民警把铁道边的警务站外墙重新粉刷了一遍,再也没有满墙‘天分’了!
武汉的冬天又湿又冷,一场冬雨过后,桥面上常常结满冰甲。黄小勇要扶着冰凉的护栏,一步一滑,趔趔趄趄,对消防供水系统开展全面的检查,检查一圈下来是难免摔跤的,但是冷冻可能对消防设施造成损伤,必须得查。
护好桥,还得做好群众工作。在桥头站岗的武警官兵、维护大桥的护路工人、大桥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桥边小商店的店主,都是黄小勇的熟人,见到他一口一个老黄地叫。再有不到4个月就要退休的黄小勇对大桥这个陪伴了他19年的老朋友恋恋不舍。他要多带一带所里的后辈,向他们讲一讲治安、消防、反恐防暴等巡查要点,讲一讲巡逻安全事项和几代巡桥民警不为人知的艰辛经历。
2008年,我在值守时发现一名女子站在江岸护栏上要轻生,女子的情绪非常激动、不听任何人的劝阻。就在那名女子分神的向后望一瞬间,我趁机将她拉下护栏。19年来,黄小勇在大桥上一共解救轻生人员11名,劝阻、驱离的误穿铁路桥者、清除飘落到桥面铁轨和电线的杂物、发现并上报各类老化、受损设施设备等,数不胜数。
一天的巡逻工作结束后,黄小勇走到武昌桥头,向游客宣讲大桥的历史、游览的安全事项。他对大桥的典故如数家珍,像讲起一位老朋友。一名游客说,下次再来还要听他讲故事,黄小勇则轻声感叹道:再几个月,我就退休了,以后不能天天来了。夕阳下,黄小勇满是皱纹的眼角和花白的双鬓泛出金色的光。明年2月,他也将迎来自己的60岁生日,未来的日子里,他的同事们还会继续守护着武汉长江大桥。
(记者王超 通讯员冯畅 胡金力 编辑黄宇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