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无家长在身旁,畏手畏脚无主张,孩子的这种情况是否在各位宝妈宝爸养育孩子中都曾出现过?甚至有的家庭特别突出,孩子做事不光慢慢吞吞、拖拖拉拉,而且一遇到丁点困难就打退堂鼓,父母不在身边就仿佛失去遮天的大树,左也不是右也不是,毫无主见和主张,让人看了干着急。
为什么孩子这么没有独立性呢?怎样才能培养孩子独立自理的能力?
独立性的培养对于儿童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心理学研究表明,独立性是具有创造性人才的一种重要人格特征。3-5岁是儿童独立性发展较快的时期。
父母给孩子创造独立的机会
回到最初的问题,孩子为什么独立性差呢?
父母的原因——过分溺爱孩子
孩子的问题——依赖性太强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很强的独立性,而不是事事依赖别人。但是,孩子的独立性不是天生的,从小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是每一位父母都必须关心和注意的。
父母必须在放任自流和严加管教之间取得一个平衡点,有两个极端需要注意:
第一个是对于原则性的事情没有商量的余地,孩子必须遵从父母,如上学这种事情,孩子必须做到准时上学。
不独立的孩子,最大的难题是没有独立的机会。
吃饭时,总有人追着喂,不想吃逼着吃,吃多少自己不能做主。
家长做饭,孩子想上前帮忙,却被呵斥:不要玩刀,伤到手。
孩子换下来的衣服,随手一丢,家长便帮他送去指定位置;
在孩子的成长环境中,充满了不准、危险、小心、放下等拒绝、警示性词语,他们的独立意识自然就被封印了。
久而久之,事事依赖父母,毫无自己的主见。
儿童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认为:
永远不要替孩子做他自己能做的事情。
其实,孩子在2、3岁时,就有强烈的我自己干的欲望。
1岁左右的孩子,就可以让孩子自己吃饭。
第二个是细节,父母不应该过度干预孩子的做事细节,比如,孩子应该自己决定先玩还是先写作业,父母只要关注他是否完成作业即可。过度干预会造成孩子的依赖性,无法适应高竞争的环境,缺乏成就动机。
当孩子遇到困难向家长救助时,家长可以根据平常孩子这方面能力的表现,去判断如何给予帮助,是给予精神鼓励,还是行动支持。
关于这一点,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有一条原则: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就应该让他自己去想。
但要保证一点,当孩子确实有困难时,可以放松一点原则,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孤立无援。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的成长,需要每个具体的实践经验来促进。
在生活中,把犯错、实践的机会交还给孩子,在反复的跌倒、站起来中,熟练掌握一些生活技能,独立意识也就会渐渐形成。
安全感真的很重要
经常有家长说:孩子太黏人,怎么办?
上厕所,他会扒在厕所门口嚎啕大哭;
平常去上班,他就会哭得撕心裂肺,分离焦虑...
玩玩具,也都必须有人陪在身边,一离开他就哭!
你可能会觉得,是孩子依赖性太强?要怎样让孩子独立一点?
其实,这是孩子的内在安全感不足,所以才会黏着父母,事事依赖。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
孩子的安全感和独立性密切相关,孩子只有在父母身上获取到了足够的安全感,才会敢于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变得独立。
安全感和独立性密切相关,孩子只有在父母身上获取到了足够的安全感,才会敢于去探索外面的世界、变得独立。
陪伴是增加孩子安全感最好的方法。孩子越依赖,就越应该尽力多陪在孩子身边。
陪伴需要父母给予全心全意,而不是人在孩子身边,心却是在玩手机、看电视、想工作等。
哪怕每天只能抽出20分钟,固定下来,让这20分钟只属于孩子,他的安全感便会慢慢增长。
此外,在与孩子的相处中,无论孩子的年龄大小,父母始终要保持尊重孩子的态度。
比如,要出门办事,不能因为害怕孩子吵闹而悄悄出门,应该温和地告诉他:宝贝,妈妈要去上班了,并且交待回来的时间。
因为他不知道妈妈什么时候会不见了,即便妈妈在身边陪着的时候也会担心,这让孩子的分离焦虑变得更严重。
孩子的独立意识和独立的能力,建立起来并非一朝一夕, 要渗透到生活的每时每刻。
在很多需要选择的时候,可怕的不是父母的权威不容反抗,而是他们根本没有反抗的能力,即便父母给他们自由自己做选择,他们也是一脸茫然。
从小事开始让孩子学着自己做决定,其实就是在给孩子不断试错的机会,只要父母让孩子感受到,他能力所及的地方,是自己可以掌控的,才有勇气向外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