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宇宙中的天体而言,卫星绕着行星转,行星绕着恒星转,它们三者的体积通常是卫星小于行星,行星又小于恒星。比如月球、地球和太阳三者之间的关系,月球的半径约为1737.1千米,地球的半径约为6371千米,太阳的半径约为696000千米,地球的体积是月球的49倍,太阳的体积则是地球的130万倍。对于人类来说,恒星太阳无疑是个庞然大物。
月球、地球和太阳
人类在夜晚仰望星空,看到的一闪一闪的星星,其中绝大多数都是恒星,因为只有恒星才会自主发光,这主要源于恒星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最初的宇宙中充满了星际物质,在星际物质相对密集的地方,就有可能形成星云。不过,与其他实体天体相比,星云的物质密度还是非常低的。星云的主要成份是氢,其次是氦,还含有一定比例的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天文学家观察到的最壮观的星云是创生之柱,它的图像令人类震撼。
星云和恒星有着非常密切的血缘关系。当星云的密度大到一定程度时,它就会在引力的作用下逐渐收缩,体积变小,慢慢分裂成若干个团块状天体。这些团块状天体还会继续收缩和分裂,直到分裂为0.08到150个太阳质量时就不会再继续分裂了。
这时候,各个团块反而会愈发聚集、演化,最终在引力的作用下点燃团块内的热核反应。这时团块内就有了两个作用力,一个是往里收的坍缩力,另一个是往外扩的压强力。当两个作用力形成一个动态平衡时,一颗恒星也就诞生了。
恒星诞生以后,又会向宇宙中抛射大量的星际物质,成为星云的一部分原材料。因此,恒星和星云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
在宇宙中,恒星的数量多如牛毛。据天文学家估计,仅在银河系内,就有约3000亿颗恒星,人类在星空中看到的恒星,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宇宙中的恒星众多,当然也有大小之分。一般认为,太阳在恒星当中属于中等大小,甚至中等偏下。换句话说,太阳在恒星这个群体当中并不出众。
目前已知宇宙中最小的恒星叫作2MASS J05233822-1403022,是在2014年被天文学家发现的,它距离地球大约40光年。这颗最小的恒星质量约为1.79×10^29千克,只有太阳质量的十分之一左右。它的半径约为62500千米,仅有太阳的9%。
那么,目前已知宇宙中最大的恒星有多大呢?
1990年,美国天文学家查尔斯·布鲁斯·史蒂文森在对深红外探测数据的分析中发现了一个特殊的星团,这个星团位于盾牌座,距离地球约20000光年。它所处的位置比较偏僻,光度极高,并且正态运动略微不典型。
星团是指恒星数目超过10颗以上,并且相互之间存在引力作用的星群,通常由十几颗到几十万颗恒星组成。在这个星团里面,有一颗被命名为史蒂文森2-18的恒星特别耀眼。
刚开始的时候,天文学家估算史蒂文森2-18的光度接近44万倍太阳光度。不过后来经过修正之后,它的光度被估算到63万倍太阳光度。光度越大,意味着这颗恒星的体积就越大。
史蒂文森2-18的半径约为15亿千米,大概是太阳半径的2158倍。而它的体积,则相当于100亿颗太阳的体积之和,或者相当于1.3亿亿个地球的体积之和。
我们如果把史蒂文森2-18放在太阳系的中心位置,那么它的边缘将吞没整个土星的轨道(木星属于外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
如果把全人类平均分布到史蒂文森2-18的表面,那么每个人能占据7到8个地球表面积,也就是30多亿平方公里。
人均面积达到30多亿平方公里,这是什么概念?如果每个人都站在自己领土最中间的位置,那么这就意味着相距最近的两个人永远无法遇到另外一个人。
毫无疑问,史蒂文森2-18是目前已知宇宙中最大的一颗恒星。至于这颗恒星是怎么形成的,它的年龄有多少亿年了,目前处于哪一生命阶段,我们不得而知。
不过,既然史蒂文森2-18被天文学家定义为一颗恒星,那么它最终的结局还是可以预测的。作为最大的一颗恒星,若干亿年以后,史蒂文森2-18将会经历剧烈的光衰变,其整个核心坍缩成一个黑洞,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