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与精神:精神分析治疗

1、雅各布森的自我理论整合

·雅各布森是一位重要的自我心理学家,其最大贡献在于提出了一个整合性自我模式。这一模式从自我心理学理论出发,对古典精神分析的驱力理论和其后的客体关系理论进行了整合,既丰富了传统的精神分析学理论,同时也为理解整个精神病理学和正常发展范围提供了一个明确而宽泛的理论框架和实践指南

·她的自我模式没有否认传统的驱力模式,它保留了传统的本我一自我一超我结构,但将它们放在客体关系的视野中,主张通过父母与孩子的相互作用以促进其自我和超我的发展

·她还通过建立自体和客体表象与驱力或源自驱力的感觉之间的联系,从而将驱力和客体关系联系到了一起。她认为,在生命之初,驱力是未分化的,被投注到一个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的混合体上

·她也明确区分了自我和自体表象,认为自我是一种结构,是一种具有各种心理功能的系统,源自一个自体意象和客体意象的混合体;自体表象是身体自体和心理自体在自我内的意识、潜意识和潜意识的表象,源自始于快乐和不快乐感觉的记忆痕迹的自体意象。但自我与自体表象之间需要一种关系的存在,以便提供客体意象。这样,她将驱力和客体关系通过自我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很好地弥合了弗洛伊德的驱力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之间的缺口,达到理论整合的目标

2、科恩伯格的客体关系理论整合

·科恩伯格是当代客体关系理论的集大成者,他通过对传统和当代精神分析理论的考察,发现这些理论所存在的缺陷,并在继承克莱因、雅各布森等人的理论观点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发现,提出了整合性客体关系模式

·他认为,在个体出生之初,既没有本我、自我和超我,也没有驱力。婴儿借助于先天的感知能力和记忆力将他与环境中的他人尤其是母亲的关系进行内化,形成了初步的客体关系。基本的客体关系单位包括三种成分,即自体意象、客体意象和联结它们的感觉或情感倾向

·客体关系单位不仅是构成各种人格结构(包括自我、本我和超我)的基本材料,而且还是构成驱力的基本材料。自我、本我及超我都是由不同群集的内在客体关系组成的。驱力是由亲子互动中所体验到的情感转化而成的。所有的情感都是从爱欲和恨这两类原始情感分化而来的。爱欲是以xing兴奋为基础的,恨是以愤怒为基础的;性兴奋是力比多驱力的核心情感,恨是死亡驱力的核心情感;xing兴奋和愤怒都属于生理反应。力比多驱力和死亡驱力不只是由单纯的情感累积整合而形成,还需要通过与重要客体建立各种关系而形成

·在科恩伯格对客体关系、情感和驱力理论的整合观中,驱力不再是弗洛伊德所认为的起源于身体性欲区的单纯的生物学力量或能量,而是起源于儿童原始心理装备与最初所需要和期待的客体之间的整体关系。驱力包含着情感和客体关系成分。而情感在建立自体与客体表象之间的联系、构成客体关系的过程中又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他的整合性客体关系模式中,客体关系、情感及驱力三者之中的每一种成分,都是以包含其他两种成分为自己存在的前提,三者几乎是三位一体的,而且每种成分都具有心理和生理、意识和潜意识、先天和养育等多个维度

·尽管他还是保留了弗洛伊德的二元驱力概念,但他认为驱力不再是单纯的生物学力量所决定的,这使他与传统的精神分析理论家有所区别

·尽管科恩伯格仍坚持用客体关系的概念来理解和解释心理世界的形成,但他所提出的客体关系理论中包含有情感和驱力因素,并且反对将驱力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完全分立的倾向,认为没有驱力的客体关系理论是不可能解释严重人格障碍的,这又使他与纯粹性的客体关系理论家如费尔贝恩有所不同

3、科胡特的自体理论整合

·科胡特是自体心理学的创立者。他在客体关系理论的基础上用自体模式取代了驱力模式,并通过客体关系建构自体,形成了精神分析的内部发展中又一新的理论模式

·他的自体理论整合是在传统驱力模式之外的,他的观点大部分来自于他对自恋性人格障碍的精神分析

·首先,在人格结构上,科胡特把他的研究重点从本能驱力或自我转移到自体上,把自体看作是一个人心理世界的核心,本能和自我都是从属于自体这一整体的

·其次,在精神分析治疗观上,科胡特通过对自恋性人格障碍患者的研究和治疗,并在客体关系理论家提出的自体感基础上前进了一步,认为自恋与自体障碍意味着人格的真正中心结构是有缺陷的。也就是说,他认为是自体结构的缺陷而非本我-自我-超我的冲突导致了许多人患病。治疗的实质是使病人有缺陷的自体能够继续因早期自体客体的创伤性失败而受阻的发展过程

·精神分析治疗的目的在于弥补自体结构中的缺陷,只要自体结构中的缺陷得到弥补,意识和自我的范围就会得到扩展,潜意识中的本能冲突也会迎刃而解

·科胡特的自体理论与客体关系理论的关联与融合,反映出他的观点在很多方面与费尔贝恩、温尼科特等客体关系理论家以及玛勒等自我心理学家的观点相似——都强调关系

·但是,客体关系理论关注的是客体关系对个体知觉感受方式以及个体同他人关系的影响,而自体心理学一直把自体以及自体客体关系作为关注的焦点

·而且在客体的用法上,科胡特与客体关系理论家们也有明显的区别,他使用自体客体与真实客体等概念来表达客体关系的体验性质量,而不用客体关系理论家们常用的部分客体与完整客体等概念

·他提出了一个核心概念自体客体,将其定义为这样一些人或客体:被体验为自体的一部分或为自体提供一种功能而被用于为自体服务的人或客体。他认为,形成自体客体移情是治疗自体障碍的前提,只有形成自体客体移情,病人才能在分析情境中继续其童年时期受到阻碍的发展过程,发展出弥补自体缺陷的心理结构,从而得到真正的治疗

4、米切尔的关系理论整合

·米切尔是当代精神分析关系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试图寻找一种方法论, 将不同的关系模式整合在一起,找到一种可以使传统模式成为具有广泛包容性的模式;同时,运用这一广泛性的关系模式审视一些精神分析研究的重要领域,例如,性、幼稚行为和自体等

·米切尔的关系模式摈弃了驱力理论,而在一种具有广泛性和连续性的框架下聚焦于关系模式。在这个关系模式中,人不再被视为一种欲望与外在现实不协调的、分离的实体单位,而被视为互动范畴内的人。在这个范畴内,所有的意义都产生于关系,没有什么东西是天生的。心理是由关系形态构成的。人类的真正本质是寻找各种各样的联系,而不管这些联系是为了安全、合并、愉快或者依赖。人类形成并植根于关系基质和相互作用场,在这个场中,个体努力去建立与他人的联系、维持这种联系或者分化其自身

·在关系模式中,研究的基本单位不是单个欲望与外部现实相冲突的个体,而是相互作用场。个体的欲望、性欲高潮、身体体验均被看作关系的产物。因此,关系模式的建立和维持被视为体验的核心结构,并为人类体验提供了不同的分类范畴,因而是最基本的结构

·米切尔认为,早期冲突尤其是关系冲突,是贯穿于生命始终的。生命后期出现的困难,通常不是生命早期剥夺或问题的直接产物,而是一种对早期体验的影响以及后来压力与冲突的反应的复杂结合。但他并不否认早期经验的重要性,因为早期经验是家庭互动方式最早的显现,并以不同方式、在不同的发育阶段不断加以重复

·米切尔还认为,幼稚行为是重要的,它涉及了婴幼儿期所体验的早期困扰在成人期冲突中再现这一核心问题。因此,重要的是要通过了解过去作为理解现在的基础,以获得患者怎样和为什么处理现在问题的信息

·我们知道,客体关系理论的自体模式重点强调多重性和不连续性。自体的体验是不连续的,不同的自体组织是围绕不同的自体和客体意象而形成的,并来自不同的关系模式,而个体是这些相互重叠的复杂组织的合成物。但在米切尔看来,自体存在感不会随时间而改变,主观体验的连续性是自体感的核心。所谓的自体主要是通过与别人对立和建立关系而被定义和体验的。自体模式是一种在互动范畴内的组织模式,充当着与他人联系的渠道,或者用于解释联系一旦建立将怎样维持下去。因此,用时空的维度去思考自体,会使我们有一种比较丰富的体验自己的能力

根据《中国精神分析研究丛书》——郭本禹《总序:精神分析运动的百年回眸》提炼而成

网络讯息

蔬菜叶,经常丢弃的营养

2022-12-6 17:22:42

网络讯息

体检发现7种疾病不要惊慌,内科主任:基本上不需要治疗,不要吓唬自己

2022-12-6 17:24:15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购物车
优惠劵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