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心血管病,应从童年开始
本报记者 燕声
三岁看大,七岁看老,看来在很多时候都适用,不仅仅可以从小时候看出一个人未来的性格,还可以预测出将来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近日,一篇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上的文章提出,孩童时期(3一19岁)如果体重指数、血压、胆固醇、甘油三酯偏高以及有吸烟习惯,与成年后(尤其是40岁之前)发生心血管事件相关。
心血管疾病风险始于童年
来自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的研究者采用了跨世纪的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国际儿童心血管队列的数据,共纳入来自澳大利亚、芬兰、美国的近4万名儿童或青少年(3一19岁),分析孩童时期的危险因素与成年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之间的关联。
研究者在收集参与者个人的体重指数、收缩压、总胆固醇水平、甘油三酯水平以及吸烟情况后,根据其年龄和性别进行调整,计算各项指标的偏差得分,中位随访时间长达35年。经多种分析后,研究者发现,对于年龄在3―9岁的儿童或是青少年来说,总胆固醇、BMI(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甘油三酯偏高以及存在吸烟习惯,与数十年后心血管疾病患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
此前,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米杰发表文章也称,心血管病、糖尿病等,在儿童时期就种下了因。比如,动脉粥样硬化其发病早期的病理生理过程在儿童时期已经开始。再如肥胖,胖孩子中30%有高血压,超过40%有高血脂。长此以往,可想而知。
肥胖是影响心脏健康的重要因素
文章开头提到的研究还显示,有1万余名参与者在长大成年后(平均年龄31岁)也提供了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相关数据。结果发现,在成长过程中综合危险因素的分值变化同样值得关注。相对于孩童时期的综合偏差得分来说,成年后的综合偏差得分每增加1分,就与致死性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增加188%相关。
为什么会这样?《美国心脏病学会杂志》发表的一篇文章对随访35年的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后发现,从青年时期起,我们的心血管健康状况就会逐渐变差,而肥胖是影响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最重要因素。该研究发现,早年的危险因素是决定心血管风险的重要因素。40岁前的累积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暴露水平与40岁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密切相关。
年轻人危险因素的变化与体重增幅有关,肥胖流行是年轻成年人不良生活行为的结果。饮食质量、体力活动类型、久坐不动与体重增加明显相关。经常吃快餐的人,体重增加更明显。看电视与腹部脂肪堆积直接相关,多运动则会防止体重增加。
心血管疾病预防应从小抓起
美国心脏协会提出7个心血管健康指标,包括4种健康行为(不吸烟、理想体重、多运动和健康饮食)和3种健康因素(理想血压、血脂、血糖)。我国一项全国性横断面研究发现,在中国儿童和青少年中,达到7个理想的健康指标者仅占1.7%,70%的人运动不足和饮食不健康。心血管疾病的预防确实应该从小抓起,人们需要对小孩子的这五项心血管危险因素多加注意。
芬兰一项纵向随机研究显示,若从婴儿时期就通过学校或父母对其实施健康饮食生活计划,则在其15―20岁时,患代谢综合征风险将下降41%。研究者指出,婴幼儿期是最具可塑性的阶段,在此期间进行干预最有可能留下心血管终身健康的轨迹。
一项针对芬兰青少年人群的冠心病风险研究也证实,从儿童时期就应该强调生活方式的改善,诸如健康的饮食、有规律的锻炼等,这些能有效预防心血管病。
(保健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