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四大名楼,是指中国长江以南的四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建筑,分别是: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安徽宣城谢脁楼,此外江南四大名楼也有多种说法,下面一并介绍它们。
江南四大名楼,是指中国长江以南的四座历史文化悠久的建筑,分别是:湖北武汉的黄鹤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南岳阳的岳阳楼和江西德兴的聚远楼,此外江南四大名楼也有多种说法,下面一并介绍它们。
历史由来
历史上不同的江南四大名楼的说法:
第一种说法: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楼、德兴聚远楼;
第二种说法: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楼、南京阅江楼;
第三种说法: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楼、洪江芙蓉楼;
第四种说法: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楼、宣城谢脁楼;
第五种说法: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楼、容县真武阁;
第六种说法: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楼、扬州大观楼;
第七种说法: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楼、九江浔阳楼;
第八种说法: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楼、镇江芙蓉楼。
第九种说法:武汉黄鹤楼、南昌滕王阁、湖南岳阳楼、马鞍山太白楼。
黄鹤楼
建筑简介
黄鹤楼一共有五层。高50.4米,相当于16层楼房,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在主楼周围还建有胜象宝塔、碑廊、山门等建筑。整个建筑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黄鹤楼内部,层层风格不相同。底层为一高大宽敞的大厅,其正中藻井高达10多米,正面壁上为一幅巨大的"白云黄鹤"陶瓷壁画,两旁立柱上悬挂着长达7米的楹联:爽气西来,云雾扫开天地撼;大江东去,波涛洗净古今愁。二楼大厅正面墙上,有用大理石镌刻的唐代阎伯理撰写的《黄鹤楼记》,它记述了黄鹤楼兴废沿革和名人轶事;楼记两侧为两幅壁画,一幅是"孙权筑城",形象地说明黄鹤楼和武昌城相继诞生的历史;另一幅是"周瑜设宴",反映三国名人去黄鹤楼的活动。三楼大厅的壁画为唐宋名人的"绣像画",如崔颢、李白、白居易、陆游等,也摘录了他们吟咏黄鹤楼的名句。四楼大厅用屏风分割几个小厅,内置当代名人字画,供游客欣赏、选购。顶层大厅有《长江万里图》等长卷、壁画。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折叠
景区荣誉
黄鹤楼景区荣誉:国家5A级景区、中国历史文化名楼、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江南三大名楼之一(其它两大名楼分别是湖南的岳阳楼、江西的滕王阁),国家旅游胜地四十佳。黄鹤楼是古典与现代熔铸、诗化与美意构筑的精品。它处在山川灵气动荡吐纳的交点,正好迎合中华民族喜好登高的民风民俗、亲近自然的空间意识、崇尚宇宙的哲学观念。登黄鹤楼,不仅仅获得愉快,更能使心灵与宇宙意象互渗互融,从而使心灵净化。这大约就是黄鹤楼美的魅力经风雨而不衰,与日月共长存原因之所在。与滕王阁、岳阳楼并列江南三大名楼。
折叠
历史沿革
黄鹤楼曾被毁多次,自三国时建成以来,屡建屡毁,光明清就毁了7次,光绪年间就毁了一次后来清政府就没建过,原来高3层楼的黄鹤楼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间建成,有5层楼高,更加雄伟,除地址变化外,基本没什么变化。 巍峨耸立于武昌蛇山的黄鹤楼,享有"天下绝景"之称,与湖南岳阳楼,江西滕王阁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始建于三国时期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传说是为了军事目的而建,孙权为实现"以武治国而昌"("武昌"的名称由来于此),筑城为守,建楼以瞭望。至唐朝,其军事性质逐渐演变为著名的名胜景点,历代文人墨客到此游览,留下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唐代诗人崔颢一首"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已成为千古绝唱,更使黄鹤楼名声大噪。而李白的《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更是为武汉"江城"的美誉奠定了基础。 至唐永泰元年(公元765年)黄鹤楼已具规模,使不少江夏名士"游必于是,宴必于是"。然而兵火频繁,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此后近百年未曾重修。 1957年建武汉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如今重建的黄鹤楼在距旧址约1千米左右的蛇山峰岭上。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更高大雄伟。运用现代建筑技术施工,钢筋混凝土框架仿木结构。飞檐5层,攒尖楼顶,金色琉璃瓦屋面,通高51.4米,底层边宽30米,顶层边宽18米,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文物等。楼外铸铜黄鹤造型、胜像宝塔、牌坊、轩廊、亭阁等一批辅助建筑,将主楼烘托得更加壮丽。登楼远眺,"极目楚天舒",不尽长江滚滚来,三镇风光尽收眼底。
折叠
极富个性
黄鹤楼的形制自创建以来,各朝皆不相同,但都显得高古雄浑,极富个性。与岳阳楼、滕王阁相比,黄鹤楼的平面设计为四边套八边形,谓之"四面八方"。这些数字透露出古建筑文化中数目的象征和伦理表意功能。从楼的纵向看各层排檐与楼名直接有关,形如黄鹤,展翅欲飞。整座楼的雄浑之中又不失精巧,富于变化的韵味和美感。
折叠
文名遐迩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新楼要雄伟多了,5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共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因此,黄鹤楼不是修复,而是重建。
历代名人在黄鹤楼留下了大量的诗歌、词作、楹联、碑记、文章,其中"对江楼阁参天立,全楚山河缩地来"的楹联较好地写出了黄鹤楼的气势。 1927年2月,毛泽东考察完湖南农民运动后来到武昌,写下了著名的《菩萨蛮·登黄鹤楼》:"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空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而在辛亥革命武昌起义中,黄鹤楼连同蛇山脚下的红楼,则为亚洲民主的开启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如今,黄鹤楼景区和辛亥革命文化区已经成为武汉的标志,旅游必到之所。
折叠
黄鹤楼故址
黄鹤楼,原址在武昌蛇山黄鹄矶头,相传始建于公元223年。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毁,其最后的一次被毁是1884年。1957年建长江大桥武昌引桥时,占用了黄鹤楼旧址,1981年重建黄鹤楼时,选址在距旧址约1000米的蛇山峰岭上。武汉是"百湖之市",如果把长江、汉水、东湖、南湖以及星罗棋布的湖看成是连绵的水域的话,城市陆地则是点缀在水面上的浮岛,武汉就是一座漂浮在水上的城市。在这个壮阔的水面上,有一条中脊显得格外突出。从西向东,依次分布着梅子山、龟山、蛇山、洪山、珞珈山、磨山、喻家山等,这一连串的山脊宛如巨龙卧波,武汉城区第一峰喻家山是龙头,在月湖里躺着的梅子山则是龙尾。这是武汉的地理龙脉。黄鹤楼恰好位于巨龙的腰上。骑龙在天,乘势而为,黄鹤楼的这种选址似乎透露出某种玄机。
折叠
建筑特色
新黄鹤楼比旧楼更壮观。这是因为飞架大江的长江大桥就横在它的面前,而隔江相望的则是这24层的晴川饭店。这一组建筑,交相辉映,使江城武汉大为增色。黄鹤楼的建筑特色,是各层大小屋顶,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楼层内外绘有仙鹤为主体,云纹、花草、龙凤为陪衬的图案。
折叠
编辑本段
滕王阁
折叠
简介
滕王阁,"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坐落于江西省南昌市的赣江之滨。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明陈文烛《重修滕王阁记》)据史书记载,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于山东省滕州故为滕王,且于滕州筑一阁楼名以"滕王阁",后滕王李元婴调任江南洪州,又筑豪阁仍冠名"滕王阁",此阁便是后来人所熟知的滕王阁。 "时来风送滕王阁",滕王阁因"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一篇骈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王勃的《滕王阁序》,脍炙人口,传诵千秋。文以阁名,阁以文传,历千载沧桑而盛誉不衰。自王勃的"千古一序"之后,王绪曾为滕王阁作《滕王阁赋》,王仲舒又作《滕王阁记》,传为"三王记滕阁"的佳话。后大文学家韩愈又作《新修滕王阁记》。由此王勃、韩愈等人开创了"诗文传阁"的先河,使之后来的文人学士登阁题诗作赋相沿成习。 滕王阁在古代被人们看作是吉祥风水建筑,有古谣云:"藤断葫芦剪,塔圮豫章残"。"藤"谐"滕"音,指滕王阁;"葫芦",乃藏宝之物;"塔",指绳金塔;"圮",倒塌之意;"豫章"亦即南昌。这首古谣的意思是,如果滕王阁和绳金塔倒塌,豫章城中的人才与宝藏都将流失,城市亦将败落,不复繁荣昌盛。在我国古代习俗中,人口聚居之地需要风水建筑,一般为当地最高标志性建筑,聚集天地之灵气,吸收日月之精华,俗称:"文笔峰"。滕王阁坐落于赣水之滨,被古人誉为"水笔",有古人亦云:"求财万寿宫,求福滕王阁"。可见滕王阁在世人心目中占据的神圣地位,历朝历代无不备受重视和保护。 同时,滕王阁也是古代储藏经史典籍的地方,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古代的图书馆。而封建士大夫们迎送和宴请宾客也多喜欢在此,贵为天子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在鄱阳湖之战大败陈友谅后,曾设宴阁上,命诸大臣、文人赋诗填词,观看灯火。 今天的滕王阁为宋式建筑。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宋代的楼阁建筑极窈窕多姿,建筑艺术造型达到极高成就。
滕王阁
折叠
历史沿革
始建于唐永徽四年,为当时任洪州都督的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所建。据记载,李元婴于永徽三年迁任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建此阁以为别居。由于李元婴封号为"滕王",故名滕王阁。20多年后,当时的洪州都督阎公首次重修。竣工后,阎公聚集文人雅士作文记事,途经于此的王勃就是于此时写下了其代表名篇《滕王阁序》。并由此令滕王阁名扬四海。
后来历经宋、元、明、清,滕王阁历次兴废,先后修葺达28次之多,建筑规制也多有变化。其中宋大观二年(1108年),滕王阁因年久失修而塌毁,侍郎范坦重建,比唐阁范围更为扩大,并在主阁的南北增建"压江"、"挹翠"二亭,逐渐形成以阁为主体的建筑群,华丽堂皇之形貌,宏伟壮观之气势被誉为"历代滕王阁之冠"。最后一次建于清代同治年间,1926年毁于兵灾,被北洋军阀邓如琢部纵火烧毁。仅存一块"滕王阁"青石匾。此后50多年里一直没有重修。
1942年,古建大师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宫廷画《滕王阁》绘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在第29次重建之时,建筑师们以此作为依据,并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设计了这座仿宋式的雄伟楼阁。1983年10月1日举行了奠基大典,1985年10月22日重阳节正式开工。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之际,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阁于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胜利落成。
折叠
建筑特点
滕王阁,高耸于南昌城西,赣江之滨。步入阁中,仿佛置身于一座以滕王阁为主题的艺术殿堂。在第一层正厅有一幅表现王勃创作《滕王阁序》的大型汉白玉浮雕《时来风送滕王阁》,巧妙地将滕王阁的动人传说与历史事实融为一体。第二层正厅是23.90×2.55米的大型工笔重彩壁画《人杰图》,绘有自秦至明的80位各领风骚的江西历代名人。这与第四层表现江西山川精华的《地灵图》,堪称双璧,令人叹为观止。第五层是凭栏骋目的最佳处。进入厅堂,迎面是苏东坡手书的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每一层都有一个主题,亦都与阁有关。 滕王阁主体建筑净高57.5米,建筑面积13000平方米。其下部为象征古城墙的12米高台座,分为两级。台座以上的主阁取"明三暗七"格式,即从外面看是三层带回廊建筑,而内部却有七层,就是三个明层,三个暗层,加屋顶中的设备层。新阁的瓦件全部采用宜兴产碧色琉璃瓦,因唐宋多用此色。正脊鸱吻为仿宋特制,高达3.5米。勾头、滴水均特制瓦当,勾头为"滕阁秋风"四字,而滴水为"孤鹜"图案。台座之下,有南北相通的两个瓢形人工湖,北湖之上建有九曲风雨桥。楼阁云影,倒映池中,盎然成趣。 循南北两道石级登临一级高台。一级高台,系钢筋混凝土筑体,踏步为花岗石打凿而成,墙体外贴江西星子县产金星青石。一级高台的南北两翼,有碧瓦长廊。长廊北端为四角重檐"挹翠"亭,长廊南端为四角重檐"压江"亭。从正面看,南北两亭与主阁组成一个倚天耸立的"山"字; 而从飞机上俯瞰,滕王阁则有如一只平展两翅,意欲凌波西飞的巨大鲲鹏。这种绝妙的立面和平面布局,正体现了设计人员的匠心。 一级高台朝东的墙面上,镶嵌石碑五块。正中为长卷式石碑一幅,此碑由八块汉白玉横拼而成,约10米长、1米高,外围以玛瑙红大理石镶边,宛如一幅装裱精工的巨卷。此碑碑文为今人隶书韩愈《新修滕王阁记》。韩愈在《记》中写道:"余少时,则闻江南多临观之美,而滕王阁独为第一,有瑰伟绝特之称。"长碑左侧为花岗岩《竣工纪念石》及青石《重建滕王阁纪名》碑,右侧为花岗石《奠基纪念石》及青石《滕王阁创建纪年》碑。 由一级高台拾级而上,即达二级高台(象征城墙的台座)。这两级高台共有89级台阶,而新阁恰于1989年落成开放。二级高台的墙体及地坪,均为江西峡江县所产花岗石。高台的四周,为按宋代式样打凿而成的花岗石栏杆,古朴厚重,与瑰丽的主阁形成鲜明的对比。 二级高台与石作须弥座垫托的主阁浑然一体。由高台登阁有三处入口,正东登石级经抱厦入阁,南北两面则由高低廊入阁。正东抱厦前,有青铜铸造的"八怪"宝鼎,鼎座用汉白玉打制,鼎高2.5米左右,下部为三足古鼎,上部是一座攒尖宝顶圆亭式鼎盖。此鼎乃仿北京大钟寺"八怪"鼎而造。此鼎之设,寓有金石永固之意。
折叠
主阁概况
主阁的色彩,绚烂而华丽。其梁枋彩画采用宋式彩画中的"碾玉装"为主调,辅以"五彩遍装"及"解绿结华装"。室内外斗拱用" 解绿结华装",突出大红基调,拱眼壁也按此色调绘制,底色用奶黄色。室内外所有梁枋各明间用"碾玉装",各次间用"五彩遍装",天花板每层图案各异,支条深绿色,大红井口线,十字口栀子花。椽子、望板均为大红色,柱子油朱红色,门窗为红木家具色。室外平坐栏杆油古铜色。
折叠
周边景观
新阁自1989年重阳节主体工程竣工,对外接待游人,以后又不断完善配套设施,逐渐在南昌城西形成了一片仿古建筑群。由东面榕门路进入园区,首先迎接游人的是一座高大的二柱七楼彩绘仿宋式大牌楼。牌楼正中是青石贴金横匾二方, 东为"滕阁秋风",西为"胜友如云"。穿过牌楼,来到东大门,正上方悬挂贴金横匾:"雄州雾列"。大门南北两侧为高低错落的仿古街,店内多销售字画、古玩、工艺品、旅游纪念品等等。 大门朝西的门楣之上,亦悬挂一横匾:"地接衡庐"。 进入园区,园内绿草如茵,鲜花吐艳,环境优美。宽阔的阁前广场将主阁衬托得分外庄严雄伟,充分展现了当年王勃所赞誉的那种"上出重霄"、"下临无地"的气势。广场与主阁之间,有一条南北贯通的干道。干道南端是一座白色四柱五檐徽式大理石牌坊。牌坊正中嵌两方贴金横匾,朝南为"戟遥临",朝北为"美尽东南"。这是南门入园口。牌坊北侧,立有"铜奔马"雕塑,又名"马踏飞燕",这是中国旅游的标志。干道北端也有一处入园口,其西侧,有园中之园的"俯畅园"。
折叠
旅游信息
开放时间:7:30~17:30 门票:50元。 优惠政策:现役军人、伤残军人、军队离退休干部、地方离休干部凭相关证件,70岁以上老年人凭《老年证》以及1.1米以下儿童,可以免票;1.1米至1.4米儿童,学生凭学生证,可半票优惠。 交通:公交2、游2、游1、7、8、26路可达。 市内交通:南昌市区内可乘1路、201路公共汽车、801路、806路中巴可达。 地址:榕门路仿古街58号
折叠
编辑本段
岳阳楼
折叠
简介
屹立于湖南省岳阳市西门城头、洞庭湖畔的岳阳楼,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与江西南昌的滕王阁、湖北武汉的黄鹤楼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
岳阳楼是三国时期(公元215年)东吴将领鲁肃为了对抗驻守荆州的蜀国大将关羽所修建的阅兵台,当时称为阅军楼。据记载,这就是最早的岳阳楼的原型,也是江南三大名楼修建年代最早的楼阁。
至今岳阳楼是以东汉末年"鲁肃阅军楼"为基础,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唐朝以前,其功能主要作用于军事上。自唐朝始,岳阳楼便逐步成为历代游客和风流韵士游览观光,吟诗作赋的胜地。此时的巴陵城已改为岳阳城,巴陵城楼也随之称为岳阳楼了。北宋范仲淹脍炙人口的《岳阳楼记》更使岳阳楼著称于世。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在此登览胜境,凭栏抒怀,并记之于文,咏之于诗,形之于画,工艺美术家亦多以岳阳楼为题材刻画洞庭景物,使岳阳楼成为艺术创作中被反复描摹、久写不衰的一个主题。
因为岳阳楼为纯木结构,其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文化底蕴,使岳阳楼于1984年修整,沿袭了清朝光绪六年(公元1880年)所建时的形制。登岳阳楼可浏览八百里洞庭湖的湖光山色。
岳阳楼是江南三大名楼中唯一的一座保持原貌的古建筑,它的建筑艺术价值无与伦比。1988年1月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8月被列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保护区。2001年元月核准为首批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是长江黄金旅游线上湖南境内的唯一景点,是岳阳市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和岳阳旅游业的龙头。2011年9月,全国旅游景区质量等级评定委员会正式批准岳阳楼-君山岛景区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
折叠
历史沿革
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20年前后,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其前身相传为三国时期东吴大将鲁肃的"阅军楼",一代代沿袭发展而来。西晋南北朝时称"巴陵城楼",初唐时,称为"南楼",中唐李白赋诗之后,始称"岳阳楼"岳阳楼高21.5米,三层、飞檐、纯木结构。楼顶覆盖黄色琉璃瓦,造型奇伟,"岳阳楼"匾额为郭沫若手书。历史上的诗人如杜甫、韩愈、刘禹锡、白居易、李商隐等均前来登临览胜,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使岳阳楼名扬天下。公元1045年,庆历四年春,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并请好友、文学家范仲淹作了《岳阳楼记》,从此,岳阳楼更加闻名遐迩。岳阳楼内陈设别具特色。各层内悬挂历代名家撰写的楹联。一、二楼各嵌有一副《岳阳楼记》雕屏,一楼雕屏是公元十九世纪的复品;二楼所嵌雕屏为公元十八世纪大书法家张照所书,字型方正、笔力雄浑、技法多变、独具匠心,为传世一级珍品。三楼所嵌雕屏是毛泽东书杜甫诗《登岳阳楼》,笔法雄健奔放、形神兼备。雕屏金光耀眼、熠熠生辉。1988年岳阳楼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岳阳楼历经沧桑,看到的岳阳楼,是清同治六年(公元1867年)重修的样貌。整个楼的建筑,可用八个字来概括:四柱、三层、飞檐、纯木。岳阳楼主楼高3层,高达15米,中间以4根大楠木撑起,再以12根柱作内围,周围绕以30根木柱,结为整体、整个建筑没有用一颗铁钉,没有用一道巨梁。 12个飞檐,檐牙高啄(似鸟嘴在高空啄食)。屋顶为黄色琉璃瓦,金碧辉煌。曲线流畅,陡而复翘,宛如古代武士的头盔,名叫盔顶。盔顶下的如意斗拱,状如蜂窝玲珑剔透。古籍里载述,岳阳楼"纯木结构,盔式楼顶"这种古老的建筑,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独特风格和辉煌成就。
岳阳楼
折叠
地理位置
岳阳楼屹立于湖南省岳阳市西北的巴丘山下,地面海拔54.3米。景区内陆地东西长约130米,南北长约300米,陆地投影总面积3.9万平方米。前瞰洞庭,背枕金鹗,遥对君山,南望湖南四水,北眈万里长江。它虽在湖南省的北端,但正当中国中部,挨长江、伴洞庭,于洞庭湖居其口,于长江居其中。以水路言,从岳阳出发,上溯长江,经三峡,可通巴蜀;顺长江东下,可达武汉、南京、上海等地,乃至远涉重洋;沿洞庭湖及湘、资、沅、澧四水上溯,可与湖南76个县市相连。以陆路言,紧靠京广铁路、武广深客运专线(京港高铁武深段)、京港澳高速公路、杭瑞高速公路和107国道,在南北交通干线上亦处中端,极易转入与之相连的其他铁路、公路,通达各省。
折叠
建筑特色
岳阳楼的建筑构制独特,风格奇异。气势之壮阔,构制之雄伟,堪称江南三大名楼之首。岳阳楼为四柱三层,飞檐、盔顶、纯木结构,楼中四柱高耸,楼顶檐牙啄,金碧辉煌.远远而了,恰似一只凌空欲飞的鲲鹏。全楼高达25.35米,平面呈长方形,宽17.2米,进深15.6米,占地251平方米。中部以四根直径50厘米的楠木大柱直贯楼顶,承载楼体的大部分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岳阳楼的楼顶为层叠相衬的"如意斗拱"托举而成的盔顶式,这种拱而复翘的古代将军头盔式的顶式结构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折叠
民间故事
再说民间故事。缘于历史悠久、地位重要,岳阳楼修建(而且屡毁屡修)工艺精巧,而且历代人文荟萃,因此,岳阳和洞庭湖畔流传着许多关于岳阳楼的传说故事,具有多方面的社会价值。其中关于修建岳阳楼的就分别有鲁班,吕洞宾、张果老等名匠、仙人;关于讲述岳阳楼渊源的,则有《鲁肃阅兵台》、《岳阳楼三个字》等;关于岳阳楼雕屏的,又有《张照题屏》、《真假雕屏》;关于岳阳楼风情的,最出名的自然是《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此外还有《朗吟亭》如果把岳阳楼附近有关风物的传说故事也算进去的话,那么,就还有《梅溪桥》、《金鹊山》、《柳毅井》、《七十二仙螺造君山》、《二妃墓和君山》、《慈氏塔的故事》等等。可见岳阳楼及有关的传说故事何其多也、展现的风采又是怎样的丰美绮丽。
折叠
编辑本段
阅江楼
折叠
简介
南京阅江楼与武汉黄鹤楼、岳阳岳阳楼、南昌滕王阁合称江南四大名楼。朱元璋称帝后,下诏建造阅江楼,并亲自撰写了《阅江楼记》,又命众文臣每人写一篇《阅江楼记》,大学士宋濂所写一文最佳,后入选《古文观止》。阅江楼于2001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从此结束了600年来"有记无楼"的历史。
阅江楼
折叠
历史背景
建阅江楼的初衷,始于1626年前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为朱元璋在其称帝前,在狮子山上以红、黄旗为号,指挥数万伏兵,击败了劲敌陈友谅40万人马的强势进攻,为其建立大明王朝奠定了基础。14年后,公元1374年,也就是洪武7年的春天,朱元璋在狮子山建一楼阁,亲自命名为阅江楼,并以阅江楼为题,命令在朝的文臣职事们各写一篇《阅江楼记》。留传至今的有元末明初著名文学家、翰林大学士宋濂的《阅江楼记》和朱元璋亲自撰写的《阅江楼记》和《又阅江楼记》等三篇文章。朱元璋还动用了服刑的囚犯,在狮子山顶修建了建楼用的"平砥",也就是地基。
折叠
全国之最
阅江楼风景区创下五个全国之最
1、石狮子---这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一对雄狮,高4.8米,重约30吨,用苏州金山石整块雕刻而成,风格为明太祖时期,并按照盱眙县明祖陵的守门狮子刻制。两只雄狮,气势雄浑,具有皇家气概。
2、汉白玉碑刻---朱元璋撰写的《阅江楼记》,由当代书法家抄写,碑的背面刻的是宋濂所写的《阅江楼记》,被选入《古文观止》。汉白玉从北京房山开采出来,高律3.1米,宽4.8米,重15吨,是全国最大的汉白玉碑刻。
3、阅江楼鼎---是全国最大的仿西周司母戊鼎,重4吨,鼎上刻篆字:"狮梦觉兮鬣张,子孙骄以炎黄,山为挺其脊梁,阅万古之长江,江赴海而浩汤,楼排云而慨慷,鼎永铸兹堂堂。"这七句话每句的第一个字连起来念,就是"狮子山阅江楼鼎。"
4、郑和下西洋瓷画---这是中国最大的瓷画,高12.8米,宽8米。壁画背后是唐伯虎和祝枝山的作品。
5、青铜浮雕--是全国最大的青铜浮雕,高2米,宽8米,由雕塑大师吴为山作。阅江楼为江南四大名楼之一。
折叠
建筑结构
结构
阅江楼整体成"L"型,主翼面北,次翼面西,两翼均可观赏长江风光。主楼在两翼的犄角处,外四内三,共计七层,总高度为51米,总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
雄伟阅江楼
风格
阅江楼碧瓦朱楹、飞檐峭壁、朱帘凤飞、彤扉彩盈,具有鲜明的明代风格。内部布局围绕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代帝王的政治主张展开。屋顶盘踞的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上用的是二十四 K 黄金,用江宁金箔制作工艺制作。这座楼内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 K 纯金,所以显得特别金碧辉煌。
钟楼三层大厅正中,装饰着中国最大的景德镇巨幅瓷画郑和下西洋。画高十二点八米,宽八米,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色彩斑斓,气势磅礴,全景式地描述了一四零五至一四三三年间郑和下西洋这段辉煌历史,其中有建造宝船、科学航海、征服海洋、和平外交、睦邻友好、传播文明、平等经贸、文化交流等盛况,以及西洋各国的风土人情。
巨幅瓷画上还反映了永乐皇帝建造"静海寺"、"天妃宫",立"天妃宫牌",为郑和航海祈求平安的情景。厅内有一条复制的郑和宝船和一个锈迹斑斑的巨大铁锚,这两件实物,生动具体地证明了南京是郑和下西洋主要造船地,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基地。
在阅江楼的二楼,展示了郑和下西洋期间及以后的十六位皇帝像,排在前几位的就是郑和所经历的明太祖朱元璋、明成祖朱棣等。同时还展示了明朝的灿烂文化,有明朝版图、名家书画、科学技术,详尽地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期间中国先进的科学文化。
布局
阅江楼内部布局,围绕明太祖朱元璋和明成祖朱棣两代帝王的政治主张展开。底层,最值得看的是一椅、一壁、一匾。摆放在金字靠壁前的是一把"朱元璋龙椅",虽是仿制品,但选上等优质红木制成,重量超过千斤。龙椅靠背上雕有九条龙,刻工精细、形象生动。东侧的一匾,"治隆唐宋",为康熙所书。二层有一船、一画,明朝永乐帝朱棣,取消海禁,扩大贸易、文化交流,当时南京下关地区是座造船厂,船厂打造了许多船,最长的船,长一百三十八米,宽五十六米,航行时有九桅十二帆,载重量七千吨,在六百年前可算世界之最。这幅巨型瓷画,画面反映了一四〇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间郑和七下西洋的这段历史。画面由十二个部分组成,详细描写了航海家郑和按照永乐皇帝的旨意建造宝船,到西洋各国宣传中华文明的盛况。画面还反映了永乐皇帝敕建"静海寺"、"天妃宫"并亲赐"天妃宫碑",撞响静海寺钟声,以祭奠这位保护航海平安的海神天妃娘娘。
阅江楼的顶层可观蟠龙藻井。屋顶盘踞的金龙用整根香樟木雕刻而成,龙身上用的是二十四K黄金,用江宁金箔制作工艺制作。这座楼内外共用去十一公斤二十四K纯金,所以显得特别金碧辉煌。
折叠
编辑本段
芙蓉楼
王昌龄的一首《芙蓉楼送辛渐》而使芙蓉楼天下闻名,芙蓉楼因此而成为名胜古迹。如今,芙蓉楼有两处,分别在江苏镇江的和湖南洪江。江苏镇江芙蓉楼和湖南洪江(黔城)芙蓉楼,都是名闻天下的芙蓉楼。而根据诗中"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的吴楚之地判断,此芙蓉楼应该为镇江的芙蓉楼,但是当时王昌龄被贬龙标古县,李白有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为证,而龙标古县就是以前的洪江(黔城)。由此推断 此楼应为黔城的芙蓉楼无疑。
折叠
简介
芙蓉楼坐落在金山天下第一泉的塔影湖滨,其原建于古镇江城内三山(日精山、月华山、寿丘山)中的月华山上。为东晋刺史王恭所建,唐代犹存。
为了开发风景名胜资源,发展旅游事业,于1992年将这座历史名楼 遗址重建。总体建筑由芙蓉楼、冰心榭、掬月亭及湖中三座石塔组成, 它们之间由曲折回廓相连,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案。
折叠
历史
建筑
芙蓉楼系一座重檐歇山式的仿古建筑,高19米,分上下两层,占地面积1000多平方米,二楼中央,高悬着由江泽民总书记题写的"芙蓉楼"三个大字,为名楼增辉添彩。在芙蓉楼的两侧,有两座仿古建筑,与芙蓉楼形成犄角之势,东北面为"冰心榭",是展示中泠泉的水质和演示茶艺的场所;东南面是"掬月亭",是观看湖中的三座石塔和明月倒映水中相映成趣的佳地。若逢晴朗天气,皓月当家,清风徐来,湖波微皱,风景更美
折叠
芙蓉楼文学
芙蓉楼,历史文化源流久远,今天亦焕发着青春活力。当代很多文人学士都曾有歌颂芙蓉楼的诗篇和文章,对芙蓉楼文化产生深远的影响。
折叠
编辑本段
谢脁楼
折叠
景区简介
谢脁楼位于宣城市区中心陵阳山颠,是一座文化名楼。它不仅是宣城的地方标志,而且也是中国传统诗歌文学的一处标志。谢脁楼历来与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并称为江南四大名楼。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该楼被日机炸毁。
折叠
相关典故
谢朓楼是南齐诗人谢朓任宣城太守时所建。李白曾多次登临,并且写过一首《秋登宣城谢朓北楼》。李白于742年(天宝元年)怀着远大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任职于翰林院。二年后,因被谗而离开朝廷,内心十分愤慨地重新开始了漫游生活。大约是在公元753年(天宝十二载)的秋天,李白来到宣州,客居宣州不久,他的一位故人李云行至此,很快又要离开,李白陪他登谢朓楼,设宴送行并写下了著名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折叠
重修谢脁楼
谢朓楼
1987年在宣州市第9届人民代表大会上,18名人大代表联名提出重建谢朓楼;1990年市长常务会上正式通过;1997年8月8日破土动工,翌年竣工。1998年5月,谢脁楼遗址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遗址为一座高6米、面积1500平方米的高台。为保护谢脁楼遗址,划定的保护范围是遗址基座四周各50米;划定的建设控制地带是保护范围之外向南100米,向西80米,向东、北各50米。 现已建立谢脁公园,并成立了谢脁楼管理处。
折叠
编辑本段
聚远楼
聚远楼始建于公元1069年,因北宋大文豪苏东坡登临游览聚远楼吟唱着:
聚远楼
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
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
无限青山散不收,云奔浪卷入帘钩。
直将眼力为疆界,何啻人间万户侯。
留下了《题咏聚远楼诗》而扬名天下,与黄鹤楼(始建于公元223年)、岳阳楼(始建于公元215年)、滕王阁(始建于公元653年并称"江南四大名楼",后毁于战乱。2003年12月,德兴市委、市政府决定重建聚远楼。重建后的聚远楼分主楼和附属建筑两部分,主楼为三重檐仿古建筑,占地637.87平方米,高39米,外观三重檐,内设6层。
赋诗一首: 江南聚远楼名留,重新扬名天下楼。铜都襟连闽浙地,惟德乃兴带五洲。河川锦绣繁华市,青山碧水荡沙鸥。览尽风光胜万慨,不知此身高楼游。(玉峡乌溪山人诗)
聚远楼距今已有千年历史,是德兴历史文化瑰宝之一,它始建于宋熙宁二年(1069),由德兴人余仕隆集资兴建,坐落在城北学官后的枕山之巅,当时德兴县令单锡与苏东坡是同科进士,才华横溢。余仕隆尊单锡才华,请为楼定名,单锡登楼远眺,全城尽收眼底,故取楼名为聚远楼。元丰七年(1084)苏东坡送长子苏迈到德兴任县尉时登上聚远楼写下了"云山烟水苦难亲,野草幽花各自春。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的诗句。建炎年(1127)宋高宗高度赞赏苏东坡诗,特赐聚远楼金匾,有了皇帝的御墨,一些名士:黄庭坚、马廷鸾、赵孟頫等都来德兴登楼赋诗,由此,聚远楼闻名遐迩,被世人誉为江南名楼。2003年市委、市政府进一步弘扬德兴历史文化,加快旅游业的发展,重建了聚远楼。聚远楼位于凤凰湖西面海拔高160多米的古龙山顶,一条宽6米的水泥盘山公路直抵中心,它根据宋朝建筑风格设计,碧瓦丹柱,斗拱重檐,气势恢宏,高39米,外观三叠层,内设三层,总占地面积639.87平方米,四周悬挂着八块镀金匾额,门前朱红的柱子上挂着赵孟頫题的"思陵宸翰坡仙句,云汉奎光聚此楼"的楹联,最顶层是宋高宗题"聚远楼"三个苍劲镀金大字,聚远楼内装饰四幅大型德兴风情木雕。站在楼顶可览全城,是德兴的一座标志性建筑。
折叠
编辑本段
真武阁
位于美丽的广西容县容城东面,1982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保护单位。经略台建于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明朝初年在经略台上建真武阁,明万历年(公元1573年)将真武阁增建成三层楼阁,就是现在的真武阁。全阁为杠杆纯木结构,通高13.2米,面宽13.8米,进深11.2米,用3000条格木构件,以杠杆原理,串联吻合,彼此扶持,互相制约,合理协调组成一个优美稳固的统一整体。第二层的四根大内柱,虽承受上层楼板、梁架、配柱和阁瓦、脊饰的沉重荷载,柱脚却悬空不落地,是全阁结构中最精巧、最奇特的地方。400多年来,真武阁经历了5次地震、3次特大台风等自然灾害,仍然安然无恙,屹立至今!! 容县真武阁与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并称"江南四大名楼"。是四大名楼(阁)中唯一没有进行重建而完整保留至今的一座!
广西容县真武阁
广西容县真武阁
折叠
编辑本段
浔阳楼
浔阳楼
浔阳楼,位于九江市区九华门外的长江之滨。传说因宋江醉题反诗于此,而名重千古。浔阳楼之名,最早见之于唐代江州刺史韦应物《登郡寄京师诸季及淮南子弟》一诗中的"始罢永阳守,复卧浔阳楼"的诗句。随后,江州司马白居易在《题浔阳楼》诗中又描写了它周围的景色。然而,真正使浔阳楼名噪天下,则得力于施耐庵《水浒传》中的精彩描写。
1989年春,九江市在浔阳江畔重建了浔阳楼。赵朴初为浔阳楼题写了匾额。重建后的浔阳楼占地1600平方米,楼高20米,外三层内四层、青甍黛瓦,飞檐翘角,四面回廊,古朴庄重。充分利用江畔、江面等自然条件,呈现出雄伟而有秀拨的风格,在庐山和长江的相互衬托。整体建筑更显完美,楼内壁画上的梁山108位好汉替天行道的神采更加栩栩如生。一楼大厅东西两壁镶嵌了两幅大型瓷板画,彩绘着"宋公明发配江州城"、"浔阳楼宋江题反诗"、"黄文炳设计害宋江"、"梁山泊好友劫法场"等栩栩如生的画面,为浔阳楼增加了传奇色彩。二楼是展厅,展出了介绍浔阳楼历史的书籍和地方名胜风光图片。三楼是回廊,主要陈列字画。四楼是雅座,摆满了仿古桌椅,设有仿古音乐茶座。浔阳楼是溶名楼、名著、名酒为一体的名胜。游客在此饮酒品茗,登高望远,可一览浔阳江风光。古时,酒家门前要竖起一面酒旗,俗称酒望子,以招徕酒客。重建的浔阳楼保持了这个标志。楼门竖立了一根高大的望竿,挂着一面酒旗,上书"浔阳江正库。"
折叠
编辑本段
拓展阅读
【黄鹤楼】始建于三国鼎立时期的吴黄武二年(223年),距今已有 1700余年的历史。历史上黄鹤楼屡建屡毁,仅清代就有7次,最后一次毁于光绪十年(1884年),此后又于重建。黄鹤楼是1981年开始重建的,它依山瞰江,楼雄势险,风格独异。新建的黄鹤楼于 1985年 6月正式向游客开放。楼高五层,攒尖顶,层层飞檐,四望如一。楼高 5 14米,底层长宽各 30米,在主楼周围还配有古朴的附属建筑群,极为壮观华美。"拔地倚天,耸翠如屏"。登楼远眺,极目千里,俯瞰江汉,气势磅礴,自古享有"天下绝景"和"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盛誉。历代文人骚客登楼吟诗作赋,沤歌黄鹤楼的壮丽景观,留传至今的诗词逾千首,文赋过百篇。自古以来,由于流传着许多有关黄鹤楼的动人故事和美丽传说,加上它的壮观景色,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到此摹景抒怀,留下的文字画卷不计其数。
【谢朓楼】 南齐建武二年(495)夏,有个出身显族、年届30的诗人,逆水乘舟,缓缓抵宣。他是已经给萧姓的王侯们当了十余年幕僚的谢脁。谢脁的融情入景山水诗风,直接影响王维、孟浩然等唐代山水诗人。谢眺在中国诗歌史上有特殊的贡献与地位。南齐建武年间(494年-496年)谢脁出任宣城太守时建,取名曰"高斋"。谢脁曾在此理事、生活,并作有《高斋视事》、《高斋闲望》、《后斋回望》等诗。楼后废。
唐初,宣城人为怀念谢脁,于"高斋"旧址,新建一楼,因楼位于郡治之北,取名"北楼",又因该楼建成时,敬亭山已经扬名,登楼可眺望敬亭山,故又称为"北望楼"。唐代李白曾多次来宣城,登此楼凭吊,赋诗抒怀。《秋季登宣城谢脁北楼》诗脍炙人口,千古传唱。诗曰:"江城如画里,山晚望晴空。两水夹明镜,双桥落彩虹。人烟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谁念北楼上,临风怀谢公。"由于李白之诗广为传颂,故该楼又被称为"谢公楼"、"谢脁楼"。唐咸通末年(874年),御史中丞兼宣州刺史独孤霖将北楼改建,因其地势高且险,崖叠如嶂,故题名"叠嶂楼",并作记以志。(《江南通志》:叠嶂楼,在宁国府郡治后,即谢朓为宣城太守时之高斋地。一名北楼,亦称谢公楼。唐咸通间,刺史独孤霖改建,易今名。)
明嘉靖年间知府方逢时重修,复名"高斋",也作题记。
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知府许廷式重新修葺,并说:"叠嶂之名以地命也,谢公之称以人传也。北楼为古今所共知,而人而地并在其中矣。"遂题名曰:"古北楼"。清光绪初(1875),知府鲁一贞, 再次重修。修整后的北楼分上下两层,上圆下方,全木结构,顶盖琉璃瓦,四边飞檐翘角。上层题额曰"叠嶂楼",围以木栏杆,下层题为"谢脁楼",四方置屏风门。楼基周围有历代诗文碑刻和修楼碑记。
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该楼被日机炸毁。
自唐以后,宣州城区以纪念谢脁命名的建筑还有:条风、清署、迎春、观风、双溪、怀谢、云齐(以谢脁《游敬亭山》"合沓与云齐"诗句命名)、绮霞(以谢诗"余霞散成绮"句命名)、澄江(宋时建,以谢诗"澄江静如练"句命名。《澄江夜月》诗云:"澄江潋滟开天镜,辉映更觉月明多。愿得幽期常不负,与君同听濯缨歌"。)等 亭阁。敬亭山历代修建的先贤祠,谢脁均被列在首位。因此,曾有人将宣城呼之为"小谢城"(杜牧《自宣州赴官入京,路逢裴坦判官归宣州,因题赠》:"敬亭山下百顷竹,中有诗人小谢城。"欧阳修《闻梅二授德兴 (令)戏书》:"君家小谢城,为客洛阳里。"张耒《效白体赠晁无咎》:"关河战国东秦地,风月南朝小谢城。")、"谢公城"(杜牧《自宣城赴官上京》:"谢公城畔溪惊梦,苏小门前柳拂头。"梅询《叠嶂楼》:"谢公城上谢公楼,百尺阑干挂斗牛。")、"谢脁城"(杜牧《题宣州开元寺》:"南朝谢脁城,东吴最深处。"许棠《送前汝州李侍御罢归宣城》:"重引池塘思,还登谢脁城。")。
【聚远楼】宋神宗元丰二年(1079),大文豪苏轼因"乌台诗案"蒙冤系狱,获释后被贬谪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作团练副 使,前后达五年之久。元丰七年,神宗下诏,念轼"阅历滋深,人才难得,不忍终弃",量移至离京城稍近的汝洲(今河南省临汝市)任团练副使。赴汝途中,东坡为送子唔弟,特转道江西,莅高安,上匡庐,访石钟山,过鄱湖,溯乐安河抵德兴。这是苏轼第一次来江西。他一路行来,赏山品水,寻奇探幽,吟诗作记,留下了《题西林壁》、《石钟山记》、《聚远楼》等佳构名篇,成就了江西文坛的一段千古佳话。
东坡一行,越彭 ,经饶州(治今江西鄱阳),乘舟溯乐安河东行,六月中旬抵德兴。东坡长子迈,字伯达。元丰初苏轼以诗得罪,迈与你俱行。东坡谪居黄州五年间,苏迈一直陪伴左右。元丰七年,25岁的苏迈受命任德偿县尉。苏轼执意送子履职,据笔者揣想,可能有二层原因。一是迈初入仕途,爱子心切,焉能不送?二是时任德兴县令单锡,与东坡系同科进真士,且是姻亲。轼与锡相知多年,久未谋面,恰好籍送子赴任之机,了却会友心愿。苏轼将爱子托付同年好友,瞩其勤政亲民,不辱家风。据说在离开德兴时,东坡尚赠爱子迈砚台一方。砚有铭,文日:"以此进道常若渴,以此求进常若惊,以此治财常若予,以此书狱常若生。"苏迈未负乃你厚望。康熙版《德兴县志》载其"文学优赡,政事精敏,鞭朴不得已而加之,民不忍欺,后人仰之"。德兴旧志将苏迈列入名宦之列,宋时在银城枕山西麓建景苏堂,以示怀念。
德兴古邑,地处万山之中。这里山水灵奥,风光秀美。宋熙宁年间(1068-1077),本邑名仕余仕隆捐资在北郊枕山之巅建观景楼。单锡以"居高望远"之义名之"聚远楼",侍郎刘定作记。楼成,名澡一方。东坡喜山水形胜。素知老友秉性的单令尽地主之谊,诚邀苏轼父子北上枕山,一览聚远胜景。东坡登楼,举目四望,但见茅山逶迤,洎水辉映,岁寒苍翠,天门雄峙,景致万端,气势不凡。苏子兴起,以《聚远楼》为题,吟成一绝:
云山烟水苦难亲,一时收拾各自春。
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
《聚远楼》与《题西林壁》有异曲同工之妙。诗的前二表达了对美妙天成的德兴山水的由衷赞美。"苦难亲"三字,将喜爱之情和盘托出。"赖有高楼能聚远"二句,则既是写实,又蕴含"高瞻远瞩"的深意。细细吕赏,字里行间,我们还能体味出此时诗人复杂的心境。屡遭贬谪,东坡自认为是远离主流社会的"闲人"。然而,身闲心不闲,志存高远的苏子,尽管命途多舛,仍然渴望能在人生舞台上演出一场真正属于自己的壮剧。
苏东坡佳章既出,一时广传天下,也令地处僻邑的聚远楼顿时生辉,名闻遐迩。苏辙、苏洵、赵孟頫 、黄庭坚、佛印、赵抃和马廷鸾等骚客名流先后慕名莅止德兴,登楼览胜,题咏甚夥。建炎间(127-1130),宋高宗赏东坡诗,兴之所至,特赐御书"聚远楼"。东坡题咏,高宗赐匾,聚远楼遂成为江东名楼。时有诗赞日:"高皇题御墨,内翰布声诗。聚远楼佳致,名闻天下知"。恩遇之隆,名声不显,由此可以想见。直至元初,文学家、书画家赵孟頫宦游德兴时仍赞叹不已:"思陵宸翰坡仙句,云汉奎光聚此楼。二妙风流足千古,更夸远景集双眸"。聚远楼元末毁。2005年,为纪念苏轼父子,彰显优秀传统文化,德兴举全市之力重建聚远楼和景苏堂。
游罢聚远楼,东坡又挟兴登临峰岩斗秀、景致极佳的银城雷山(即银山,山麓有古炼银场监,银井和邓公祠等)。在山巅之舒啸亭,诗人饱览银城秀色,再次挥毫题咏。诗日:
胜览雷山舒啸亭,诸峰秀拱透云程。
啸傲池边红日伴,舒怀岩壑白云迎。
满目纵观天际迥,一腔收拾岁寒清。
松花香遍银阳地,剩把新诗壮此行。
咏舒啸亭一诗,一扫郁闷之气,热烈奔放,直抒胸臆。诗的尾联,豪情陡生,是全诗的点睛之笔。逗留德兴期间,苏公还执意去离城七十里的八都(今海口镇),拜谒唐御史董全贞庙并赋诗一首。诗言:"铁柱 照豸冠,亲操八寨继韩坛。挫锋尚异援兵寡,断首还提为贼看。雷奋有声应自鼓,马归无主更谁鞍?藕池不尽清冷不,夜夜含悲带月寒"。董全贞系邑内八都人,领唐军八寨之主与朱温叛军作战,后因援兵未至遭败绩自刎。传全贞死后,仍立于马背,手提自己脑袋,怒目圆睁。敌兵望而生畏,不战自溃,后义马负全贞归。苏轼在短促的旅途中专程祭拜一个异乡的亡灵,为是的表达他对保国安邦的忠烈们的敬慕之情,此乃其一以贯之的忧国忧发思想使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