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步过风雨,人间不忧愁。
1949年9月21日,毛泽东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上宣布: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在这个时候,这个宣告还只是一个目标,一个理想。但当朝鲜战争结束以后,这个理想就真正地实现了。
当哈利逊中将在停战协定上签下名字,不管是朋友还是敌人,都要重新审视东方这个新生的共和国。
任何势力在有任何不轨的想法之前,都要认真地思考,它是不是比美利坚合众国更能打。
从鸦片战争以来,饱受欺凌的中国,用这一场战争,向世界宣告了自己的重生。
她的声音,终于可以被这个世界听见。
1950年,中国说,美国在朝鲜半岛不允许越过三十八度线,美国人当笑话来听。
当朝鲜战争打完,到了12年后的越南战争,中国说,美国不允许超过北纬17度线。这一次,美国陆军未曾越界一步。
朝鲜战争为什么爆发?
要分析朝鲜战争爆发的原因,就不得不提到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形成了美苏两极争霸的基本格局。
这个格局,在德国表现为东德和西德的对抗,在朝鲜半岛,表现为北朝鲜和南朝鲜的分裂。
在中国,则表现为美苏划江而治的企图。但这个企图,被中国人粉碎了。
朝鲜战争的爆发,其直接原因在于,社会主义阵营的北朝鲜,为了朝鲜半岛的统一,发动了对南朝鲜的进攻。
这一点,基本是没有疑问的。
但是,北朝鲜的领导人金日成,如果没有得到苏联的首肯,绝不敢主动对美国支持的南朝鲜发动战争。
根据笔者所掌握的资料,苏联一开始是不支持金日成发动战争的。
其中的原因并不复杂。
苏联作为横跨亚欧大陆的超级大国,它的经济重心在欧洲。根据苏联1965年的人口普查,苏联人口在欧洲部分占72%,亚洲部分占28%。
所以,苏联的战略重心毫无疑问在欧洲。
在洲采取战略进攻,在亚洲采取战略防守,这是苏联的基本战略方向。
曾经试图登陆日本本土的苏联红军,在麦克阿瑟一封电报的恫吓下,就灰溜溜地返回。
这表明,在斯大林的判断中,苏联在远东的力量,不足以与美国抗衡。
鉴于苏联已经通过雅尔塔协定,占据了萨哈林岛,获得远东的不冻港。朝鲜半岛在斯大林的判断中,就不重要了,
至少,不值得苏联冒着与美国在远东开战的风险,支持金日成完成朝鲜半岛的统一。
但是,形势很快发生了变化。
新中国成立了。
1950年2月14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这标志着,在当时拥有世界上最庞大陆军的中国,正式站到了社会主义阵营。
斯大林认为,远东的力量对比,已经发生了变化。
对于金日成武装统一朝鲜半岛的计划,斯大林态度掉转,开始表示支持。
斯大林、毛泽东和金日成,这三个对朝鲜半岛形势最具影响力的人,已经有两个人,决定发动这场战争。
被拖下水的新中国
斯大林虽然肯定了金日成武装统一朝鲜半岛的计划,但他对于美苏之间直接的正面冲突,还是本着十分谨慎的态度。
对于朝鲜的统一战争,苏联可以居于幕后,提供武器装备和训练,绝不能走到台前。
万一美国对朝鲜战争进行干涉,可以稳住局面的,只有中国。
基于这种判断,当金日成在1950年4月10日抵达莫斯科,与斯大林商讨朝鲜的统一计划时,斯大林强调,在朝鲜半岛推进如此重大的行动,必须获得毛泽东的支持。
为了打消斯大林的顾虑,金日成谎称中共完全支持他采取军事行动。
但实际上,1949年4月,金一与毛泽东在双清别墅会谈时,毛泽东确实给出了支持金日成的承诺,但他支持的前提也说的很清楚——
一、中国要先解决台湾问题。
二、必须李承晚先发动进攻,金日成才可以反击。
金日成做出了保证,但斯大林并没有完全相信,他要求金日成赶赴中国,亲自和毛泽东商议朝鲜的统一问题,征求毛泽东的意见。
金日成的想法则不同。
一来,作为苏联在朝鲜培养起来的政权领袖,在金日成看来,已经有了超级大国苏联的支持,哪里还需要中国介入?
二来,中国和朝鲜的历史关系十分复杂,既发生过数次战争,也有着宗主国和藩属国的过往。
金日成拖拖沓沓不肯去北京,引起了斯大林的不满。
5月3日,斯大林直接给毛泽东去电:
前不久金日成同志到莫斯科来了,我和他谈了一些问题。具体谈了些什么,金日成同志很快会到北京,当面向您汇报。
5月12日,斯大林给苏联驻朝鲜大使什特科夫去电,让他催促金日成去北京。
什特科夫回电:已经把莫斯科的意见转告金日成,但他说不用去北京,他用不着中国人帮助。
斯大林直接给金日成发电报,催促他尽快去北京。
莫斯科的再三催促,让金日成不得不在5月13日,和朴宪永登上了飞往北京的转机。
专机起飞后,什特科夫给莫斯科发电,电报原文较长,现摘录部分。
什特科夫建议金日成向北京寻求帮助,金日成反应如下:
金日成回答说,他不向毛泽东要求援助,因为在莫斯科,他的一切要求已经得到了满足。
当金日成抵达北京,通知毛泽东,斯大林已经同意他武装统一朝鲜的计划,毛泽东是诧异且有些愤怒的。
斯大林坚持让金日成来北京,明摆着是要获取北京的认可和支持。
但这样重大的事情,你们两个就直接做了决定,不提前和我商量商量?
当夜11点30分,周恩来紧急赶赴苏联驻华大使馆,要求大使罗申立即向斯大林发报,核实斯大林对朝鲜武装统一计划的态度,并表达了中方的不满。
5月14日晨,苏联外交部副部长维辛斯基转来斯大林的回电,摘录部分:
鉴于国际形势已经改变,他们同意朝鲜人民关于实现统一的建议。
这个问题最终必须由中国和朝鲜同志共同解决,如果中国同志不同意,则应重新讨论解决这个问题。
斯大林给出了答复。
面对斯大林和金日成共同作出的决定,刚刚和苏联签订了《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的毛泽东,不得不原则上同意了金日成的武装统一计划。
跨过鸭绿江
1950年6月25日凌晨4时,北朝鲜人民军炮兵开火。
6月27日,美国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6月28日,北朝鲜人民军夺取汉城。
7月5日,美军入朝参战。
7月20日,北朝鲜人民军全歼美军第24师34团,占领大田。
7月24日,北朝鲜人民军占领木浦。
7月31日,北朝鲜人民军占领晋州。
北朝鲜人民军拥有最新的苏制武器装备,并有大量的苏联顾问隐藏在部队中协助指挥。韩国国防军根本没能组织起任何像样的抵抗,仅仅3天,就被攻破首都。
甚至包括仓促参战的美军,都被赶到了釜山,苦苦支撑,险些被赶下太平洋。
但美国毕竟是世界第一军事强国,当他的战争机器开始运行,形势很快发生逆转。
9月15日,美国第十军团登陆仁川,插入南线作战的北朝鲜人民军的后方,迅速将其击溃。
9月28日,美军部队逼近三八线。
9月30日,周恩来发布声明,警告美国,如果美军越过三八线,我们不能坐视不顾,我们要管。
10月7日,美军越过三八线,进逼中朝边境。
10月19日,中国人民志愿军第38军跨过鸭绿江。
以上,是主要战争事件的时间线。
接下来,我们来回顾一下中国的内部决策时间线。
7月7日,也就是朝鲜战争爆发后第13天,周恩来主持召开了保卫国防会议。
7月13日,中央军委通过了《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4个军进驻中朝边境。
8月4日,中共召开讨论朝鲜战争的政治局会议,毛泽东在会上指出,应做好援助朝鲜作战的准备。
8月5日,毛泽东电告东北军区司令员高岗,要求边防军在月底前完成准备工作,待命出动。
10月2日,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商讨出兵事宜,除毛泽东外,与会人员多不建议出兵。
10月4日,中共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多数人员不建议出兵,下午才抵达北京的彭德怀未在会上发言。
10月5日,政治局会议继续进行,彭德怀发言支持出兵,并愿意担任志愿军统帅。会议通过毛泽东的出兵主张。
10月8日,毛泽东签发命令,组建中国人民志愿军,任命彭德怀为志愿军总司令兼政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朝鲜战争爆发初期,中国就加强了东北的防卫。但对于出兵朝鲜,主动与美军作战,国内的争论是很激烈的。
甚至可以说是毛泽东力排众议,才通过了出兵朝鲜的决定。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毛泽东下定决心参战?
笔者的分析,主要2个方面。
首先,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中间相隔不过21年。
在我们现在看来,大国之间的直接战争,是难以想象的。
但在美苏冷战期间,国际形势一直绷紧。无论斯大林还是毛泽东,无时无刻不在警惕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并为此做好准备。
我们可以看一下斯大林10月5日发给毛泽东的电报,摘录部分:
我们联合起来将比美国和英国更有力量,德国现在不能给美国任何帮助,而欧洲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不成为重要的军事力量。
如果战争不可避免,那就让它现在就打,而不要过几年以后。
到那时日本军国主义将复活起来,并成为美国的盟国。而在李承晚控制整个朝鲜的情况下,美国和日本将会在大陆有一个现成的桥头堡。
毛泽东和斯大林持有相同的看法,他通过苏联大使罗申,给斯大林的回电中这样说:
如果谈到打仗,那么,毫无疑问,现在就应该打。
多年后,基辛格在他的著作里这样说:毛泽东有理由认为,如果他不在朝鲜阻挡美国,他或许将会在中国领土上和美国交战。
第二个理由,就是台湾问题。
在朝鲜战争以前,美国为了避免将中国完全推向苏联,在1950年1月5日上午,美国总统杜鲁门发表了对台湾问题的声明。
杜鲁门宣称将遵守《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关于台湾回归中国的规定,美国对台湾及其他任何中国领土没有掠夺性意向无意使用武力干预现有局势。
国务卿艾奇逊紧接着在1月12日发表讲话,将台湾排除在美国西太平洋防线之外。
美国政府明白无误地宣示,美国尊重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无意使用武力干预中国的统一。
粟裕已经被任命为解放台湾总指挥,集结了50万的登台作战部队。
但朝鲜半岛炮声一响,美国政府态度急速转变,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
这毫无疑问激怒了毛泽东。
第七舰队进入台湾海峡,这就是美国对新中国的宣战。
中国和美国的战争,已经不可避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