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业编制收紧!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受影响的似乎只是一部分从事具体生产经营活动的事业编制员工。最典型的例子是,五大农业养殖(种植)机构全部取消编制,即:农场、园艺场、养殖场、苗圃和经营性林场等农业养殖(种植)机构。这五种事业单位的员工,从此也成为合同工。但其实,事业编制的收紧,受影响的不仅仅是农业养殖(种植)机构员工,更有4种文化人失去铁饭碗,从此退出体制内。
1.电影制片厂员工
中国人对电影,普遍有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崇拜感,进而很多人对于电影人,也有一份尊重。在大家的印象中,电影人似乎就是文化人的代名词。在过去,电影大多由国有电影制片厂制作。因此,电影制片厂的员工,身份基本上都是事业编制。但是,在今天,越来越多的民营电影公司崭露头角。尤其是随着电影市场化的推进,电影制片厂仍然作为事业单位存在,显然不合时宜。在这样的背景下,电影制片厂员工,也不再签订聘用合同,而是改签劳动合同。
2.非时政类报刊员工
非时政类报刊非常多,比如,《故事会》《人民文学》《今古传奇》,都属于非时政类报刊。过去,非时政类报刊社的属性,基本上都是事业单位。而在非时政类报刊上班的员工,也属于典型的事业编制人员,他们领着国家发的工资,在推动报刊杂志创新上,很多人没有创新的活力。现在,非时政类报刊也需要向市场要效益,其员工的事业编制,也被收回了。
3.一般文艺院团员工
文艺院团,更是具备典型的文化属性的单位,过去也属于是事业单位。比如,在一部分地方,歌剧团、杂技团,都属于事业单位。在事业单位的大锅饭体制下,一部分艺术家不思进取,长期没有出精品、出力作。也有一部分艺术家,领着国家财政的工作,做着自己的事情,这样的圈养体制,并不利于创作精品。因此,取消一般文艺院团员工的事业编,让这群文化人失去铁饭碗,对他们而言,也许是促进创作的好事。
z4.图书供应机构
图书供应机构,最典型的就是出版社和书店。现在,城市的书店很多,但是,多数书店都是民营书店。而过去,各地的书店只有一所,那就是新华书店,而在新华书店上班的员工,也属于事业编制人员。现在,书店和出版社,同样需要打破铁饭碗、提出体制内,依靠自主经营和向市场要效益,实现自负盈亏。
对于以上这4种文化人失去铁饭碗、成为合同工,你认为应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