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自从中国南极站长城站建立以后,便开始将越来越多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地球的另一头——北极。
南极丰富的研究资源使得中国的科学家逐渐意识到,在北极建立一个科考站同样重要,对于中国而言有很深的研究价值,因此我国一直为在北极建立一个科学考察站而努力。
可是此时始终有一个问题横亘在所有人面前,北极圈已经被美国、俄罗斯等邻近的国家划分干净,哪儿还有中国的立足之地呢?
我国科学家一直在苦苦思索这个问题,就在众人都一筹莫展的时候,中国南极学术委员会忽然发现了一份北极条约,成为了众人的救命稻草。
一时间,世界各国纷纷向中国投来羡慕的眼光,并连声惊呼:中国真是捡了个大便宜!
那么这个条约究竟是什么?中国又捡了个什么漏呢?
中国南极长城站
中国建站北极困难重重,偶然发现北极条约
1985年,中国在南极建立了第一个科考站——长城站,开始了中国在人迹罕至的两极地带考察的过程。
南极大量的科考资源使得中国的科学家们欣喜不已,丰富的矿产资源、稀有的聚集鱼群、化石等,一切在温带没有或者缺少的东西在这里都能得到满足。
第二年,为了对南极地区进行更全面、更系统的考察研究和记录,科考团成立了中国南极学术委员会,招揽了大量的科学家加入其中。
南极的一切都让他们感到十分兴奋,其中巨大的研究价值更是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的科考研究事业。
就在专家们兴致冲冲地在科考站进行摸索研究时,他们忽然想到,南极有着这样丰富的研究价值,那么地球的另一头北极,应该也有着同样价值的研究资源。
南极景色
这个想法一经提出,引起了所有科考人员的注意,于是他们打算在北极也建立一个同样的科考站。
可是很快,他们就意识到,想要在北极建立科考站是一件多么不切实际的事情。
1961年才开始生效的南极条约中规定:南极洲是仅用于和平目的,促进各国在南极的考察自由以及科学的国际合作。
在这项条约中,南极洲的领土所有权被冻结,我国也是在1985年签订协约成为其中的协商国,才能够在南极合理的建立科考站的。
可是北极方面对这方面的条约却几乎没有。
北极虽然和南极一样没有领土权的划分,可是俄罗斯、美国和加拿大等周边国家已经将北极划分得一干二净,中国要想分一杯羹,势必会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因此这时候想要在北极建立科考站可谓是困难重重。
就在众人一筹莫展的时候,中国南极学术委员会的科学家高登义一个偶然的发现,为这件事情带来了转机。
1991年夏天,高登义作为委员会中最年轻的学术委员,为了进一步了解北极的科考价值,便参与了由挪威、苏联、中国和冰岛四个国家联合展开的北极科学考察。
在为期一个月的考察中,高登义在这次旅行中收获匪浅,看着北极广袤的银色雪地,他觉得距离中国在北极建立科考团似乎又进了一步。
可是一想到中国在北极这片辽阔的土地上没有半点建立科考站的资格,这让他感到十分难过。
这时,挪威科学家Y·叶新教授一本英文版的《北极指南》引起了高登义的注意。
这本书里面系统地讲解了国际上关于北极的各项研究以及北极的历史,其中第三章的斯瓦尔巴条约引起了高登义的注意。
这份条约中有一条明确规定:所有缔约方的船舶和国民在第一条规定的领土(斯瓦尔巴群岛)及领水均享有捕鱼和狩猎的权利。
而让高登义最感兴趣的还是其中的第三条,这条条约规定在遵守当地法律和法规的前提下,缔约国的国民可以在绝对平等的基础上进行所有海洋、工业、矿业和商业活动。
叶新教授赠予高登义教授的北极指南
看到这条条约规定之后,高登义感到异常兴奋,因为这不仅承认了所有缔约国享有斯瓦巴尔群岛的各项经济性权利,还给予了各国平等和自由的权利保障。
尽管在享受这些权利的同时,缔约国要受到其主权国家挪威的法律法规约束,但是对于中国而言,这仍旧是中国在北极建立科考站的重大突破。
《斯瓦巴尔条约》来历,中国与挪威交涉
为了确认条约的合理性,高登义又查阅了大量资料,终于确定了《斯瓦尔巴条约》的签订过程。
斯瓦尔巴群岛是在16世纪正式被公之于众的,自1858年开始,一名瑞典探险家曾先后5次带领探险队前去探索,并在那里发现了大量的矿产资源。而当时全世界大部分国家都在拼命发展自己的工业,这个群岛的问世就引起了周边国家的注意。
斯瓦尔巴地理位置
随着大量矿产资源的发现,大量的欧洲人开始乘船前去探索,其中人数最多的就是挪威人和俄国人,也就是说,这块地方在当时还是挪威和俄国近水楼台先得月,占得比重较多。
他们在这里先是捕猎一些稀有动物拿到市场上卖或者收藏,后来逐渐将目光转向了煤矿、磷灰石等资源,并且在这里逐渐形成了一些城镇。
但是当时俄国正处于轰轰烈烈的革命和内战时期,挪威又国力弱小,因此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前往这片资源丰富的群岛进行探索,想要从这里分一杯羹。
从这之后,挪威一直就这片群岛,在争夺属于自己国家的权益。尤其是1912年和1914年,在挪威的推动下,各国连续两次召开相关会议,确认该群岛的所属,并且试图建立委员会,规范各国在这片土地的资源开发。
可是因为俄国反对美国和德国参加会议,委员会并没有成功建立。后来这件事也因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被搁置下来。
直到一战结束后,为了重新调整世界秩序,欧美各国决定召开巴黎和平会议。
巴黎和会旧照
挪威为了避免各国在斯瓦尔巴群岛的利益发生冲突,从而引发新的战争,强烈要求斯瓦尔巴群岛的应当归属于本国。
各国虽然同意了这一请求,但是又不愿意自己的利益受到损伤。
因此1920年2月9日,在巴黎和平会议上,挪威、美国、丹麦、法国、日本、荷兰、意大利、英国、瑞典9个国家经过长时间的磋商,签订了《斯匹次卑尔根条约》,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斯瓦尔巴条约》。
原本这份条约签订的时候,中国并不打算掺和进来,毕竟当时中国革命正进行得轰轰烈烈,北极距离中国又这么遥远,因此当时的执政人段祺瑞就没有将这份条约放在心上。
可是为了让更多的国家承认这份条约的合法性,法国便再三邀请中国也加入缔约国的行列。段祺瑞见这份条约对中国并没有什么损害,又能和其他国家建立友好的关系,只好派人前去签署了这份合约。
1925年8月14日,又先后有20个国家签订了这项条约,中国的名字也赫然在列。
段祺瑞
在签过字之后,段祺瑞就将这件事抛在了脑后,没有再提过,毕竟这个条约对于当时实力羸弱的中国而言,确实没有太大的作用,再加上当时的民不聊生,也就没有人会考虑到北极旅游。
直到段祺瑞下台,也没有人再提起这件事,这份条约就这样被中国遗忘在历史中。
但是谁也没有想到,这份段祺瑞不经意间签订的条约,会在近代成为中国向北极发展的极其重要的一步。
这份条约中明确规定了斯瓦尔巴群岛的主权国是挪威,但是凡是签署了《斯瓦尔巴条约》的国家以及继承国的公民,都可以在这个群岛自由进出,并在遵守挪威法律法规的前提下,不受限制的开展一系列科研项目。
中国政府在仔细研读过条约内容之后,当即和挪威政府取得了联系。北欧国家对于中国向来不友好,挪威政府刚开始接到中国的通知和消息时,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斯瓦尔巴条约签署
但是条约上白纸黑字的内容,挪威政府即便再不情愿,也只能同意中国的入驻。
就这样,中国顺利在北极取得了建立科考站的合法权益。
科考站建立,推动北极研究
1991年9月,在高登义的奔走呼号下,中国科学院院长孙鸿烈在得知他的想法之后,当即对他的建议表示了强烈的支持。
因此中国科学院在九五重大科研项目极地与全球变化研究中重新增加了一个子课题,那就是斯瓦尔巴群岛建站调查研究,高登义担任这个课题的主要负责人。
自此,中国开始了在北极艰难的探索。尽管我国当时在北极的事务上已经有了一定的决策权和发言权,可是由于我国发现条约迄今并没有多久,因此在这方面几乎没有任何的影响力。
1996年4月,在发现《斯瓦尔巴条约》5年后,中国才正式加入了国际北极科学委员会,北极科学考察的正式计划才被摆在了极地考察办公室中。
1999年,我国终于成功地组织了北极科学考察活动,这是中国首次踏上北极这片冰天雪地,同时也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大突破。
工作人员在北极的考察
两年后,挪威驻中国大使正式邀请中国到斯瓦尔巴建立科考站,而我国此时也为第二次考察北极做了充分的准备。
第二次北极考察过程中,我国科考人员不仅对北极的地理环境进行了研究,同时选定了建立科考站的位置——新奥尔松。
首先新奥尔松距离其他几个国家的科考站距离都不远,方便我国的科考人员在这里展开国际上的合作和交流,同时共享野外的观测数据资料以及工作条件。
其次,新奥尔松由大峡湾、冰川、冰川河流等结构组成,是一个典型的苔原生态系统,他的地形地貌、地层系统、生态环境的复杂多样性,为科学家门提供了天然的研究场所。
而由于这片地方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小,所受污染也比较少,因此同时也是个天然试验所。
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新奥尔松是前往北极点的桥头堡,在这里进行试验工作可以说是百利而无一害。
新奥尔松景色
2004年7月28日,中国正式租用了一座斜坡顶设计的两层小洋楼,在这里成立了中国在北极的第一个科考站——黄河站。与黄河站相邻的国家有挪威、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日本和韩国七个国家。
这座两层的小洋楼总面积大约500平方米,里面的设施应有尽有。
阅览室、休息室、宿舍、实验室全部都有安排,在楼房的最顶层,还有5个小阁楼,这里面存放的是北极考察过程中最重要的设备——光学观测平台。专家们可以坐在房间中,通过透明的阁楼顶部,观测到极光等自然现象的数据。
同时,黄河站中还有着全球最大的空间物理观测点,这是中国将这栋小楼租过来之后专门建造的,这个观测点中有3个三波段极光全天空CCD成像仪,用于观测数据。
除此之外,科考站里还分别设置了有上下水设备的湿实验室以及没有相关设备的干实验室,无论是采集的什么样品,都能在这里进行试验研究,可以说是十分方便。
并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黄河站和南极的中山站基本上在同一磁纬线上,这个条件在如今各国的空间物理学研究中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地理位置,在地球磁力线圈产生的高能粒子中,我国就能对南北两极的极光进行同步追踪和研究,这对中国的科考研究事业同样是极大的推动。
随着中国在北极科考事业的蒸蒸日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向中国投来羡慕的眼光。尽管只是百年前偶然签订的一份协约,但是这对百年后的中国同样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