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如果河上有桥,何必摸着石头过河!——马明哲
鼠年春节后,外资大幅加仓A股引发市场关注。
2月3日至2月10日,外资普遍加仓保险股,减仓银行股。其中,中国人保被加仓幅度最大,中国平安被净买入额达18亿元。
2月11日, 中国平安达到1.48万亿的高市值,当日股价81.19元,
笔者从外资密集加仓头部保险股,与疫情对保险股的影响相对较小、龙头保险股较中小险企更有发展优势这一现象中,倒是想起了一件不太遥远的中国平安往事。
也是平安人最不愿提及的一大败笔——中国平安收购富通遭遇保险业海外收购最大的滑铁卢!
导读:
2008年,中国平安因其对富通集团的投资损失200多亿元。
2012年9月,中国平安向国际投资争端解决中心(ICSID)提交仲裁申请书,指控比利时政府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对富通资产处置不当造成其损失,要求赔偿。
2015年4月30日,投资争端解决国际中心(ICSID)就平安诉比利时案做出了最终裁决,仲裁庭以缺乏管辖权为由驳回了平安的仲裁请求。
因此,国内外媒体将中国平安此次投资及纠纷统称为富通门事件。
邓小平与袁庚在深圳
解码中国平安独特发展史
1988年成立于深圳蛇口,是中国第一家股份制保险企业。
平安曾经是根正苗红的国企,成立之初由招商局蛇口工业区与工商银行分别持股51%、49%,之后还接受过中国远洋与深圳财政局的增资。
不过,中国平安从来都不是一家循规蹈矩的金融机构。
其掌门人马明哲曾经发表过一段有趣的内部讲话:改革开放中摸着石头过河曾经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论,但如果河上有桥,我们为什么不付一点过桥费然后快速地通过?这样不仅可以使我们少犯探索的错误,还帮我们赢得了时间和空间。
说句题外话,坊间传言马明哲曾经是袁庚(原名欧阳汝山,1917年4月23日-2016年1月31日,招商局集团原常务副董事长、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和招商银行、平安保险等企业创始人、百年招商局第二次辉煌的主要缔造者、改革开放试验田蛇口模式的探索创立者,享年99岁)的司机,经历了从司机到执掌万亿金融帝国的华丽转身。
直到袁庚去世,马明哲才在悼文里表示视袁庚为伯乐,但未有荣幸成为其司机。
1998年 袁庚与马明哲在一起出席平安的会议
中国平安的纯国企血统并未维系多久。
1989年,马明哲成立员工风险基金,尝试将员工利益与公司利益绑定在一起。
1992年,员工风险基金转为平安职工合股基金,当时持股比例为10%。
此后,外资陆续入股。
1993年,平安引入摩根斯坦利和高盛两家外资股东,成为中国第一家有外资参股的金融机构。
外资的进入对于平安意义非凡。不仅意味着股权结构上的国际化,对其公司治理亦带来较大的改变,平安成为当时唯一一家采用国际会计制度与国际精算师的公司。
截止到1995年底,平安拥有54名股东。
而在2000年至2002年,前三大股东工商银行、招商局以及中远集团相继从平安退股。
2002年10月8日,平安引入了重要的战略投资者汇丰集团,当时后者以6亿美金获取了10%股权。汇丰与平安的联姻,是平安日后成为综合性金融集团的重要一步,不仅获得了新的资金支持,还获得了汇丰的品牌背书。
2004年6月24日,平安在香港整体上市。上市前深圳市投资管理公司持有12.49%股权,为第一大股东,其股权在上市后被摊薄至8.77%。与此同时,汇丰以平安的招股价增持,让股权维持在9.99%,成为平安的第一大股东,这也是首次有外资企业成为平安的大股东。
一年之后,汇丰接手了摩根斯坦利和高盛的平安股权,持股上升至19.9%,平安自此蜕变为非国有企业。
2007年3月1日,中国平安回归A股,汇丰股权摊薄至15.57%,但仍为第一大股东。
A 股上市 3 年后,维持了近 20 年的員工持股宣告落幕,计划5年内逐渐减持。
2012年12 月5日,在入股平安十年之后,汇丰宣布将其持有的15.57%平安股权转让给卜蜂集团,值得注意的是,这部分股权的价格高达727.36亿港元,收益颇为丰厚。
在汇丰退股后,汇丰和平安的姻缘并未结束。2017年底,平安资管宣布通过港股通渠道累计买入汇丰控股1,017,946,172股,持股比例为5.01%,正式成为汇丰控股的第二大股东。2018年11月1日,平安资管买入汇丰控股537.56万股,买入价为每股65.1153港元。而通过近期的增持,中国平安亦超越贝莱德集团成为汇丰控股第一大股东。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二者的身份互换,亦是近三十年资本市场风云变幻的缩影。
在国内大型金融机构的公司治理方面,平安是一个极其独特的样本。如今平安股权结构分散,既不存在控股股东,也不存在实际控制人。截止2017年底,持股5%以上的股东仅有卜蜂集团和深圳市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尽管三十年来股权变更频繁,管理团队却一直相对稳定。
对于很多吃瓜群众来说,提到平安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保险代理。没错儿,平安率先引入了寿险的个人营销体系。1994年,平安从台湾请来了寿险专家黄宜庚,签下了大陆的第一张寿险保单。
实际上,现在平安拥有的不仅仅是保险业务。
2011年,平安控股深发展,并由深发展吸收合并原平安银行,建立起全国性银行业务布局。
2012年~至今,平安已经实现科技赋能、打造生态,布局人工智能、区块链、云、大数据等核心技术,应用于金融、医疗、汽车、房产、智慧城市五大生态场景。
综上可见,内行的人,自能发现平安的成功基因与发展逻辑!
回顾中国平安富通门始末
2007年11月,中国平安以196亿购入了荷兰与比利时的合资公司—富通集团9501万股股份。
不久,中国平安继续增持富通集团4.99%股份。投资总计花去240亿元。此举被众多投行机构评为战略性抄底,甚至认为平安捡了大便宜。
2008年3月,双方签署建立全球资产管理合作伙伴关系的谅解备忘录,平安拟以21.5亿欧元(约合240.2亿元人民币)收购富通旗下资产管理公司50%的股权。4月2日,双方达成合资协议。
富通集团是一家以经营银行及保险业务为主的国际金融服务提供商。
中国平安是一家以保险、银行、投资三位一体的综合金融集团,分别在中国香港和内地上市。
平安方面称,购入富通就是看中了富通银行+保险的经营模式。自平安2006年收购深圳商业银行以来,银行业在平安集团收益中所占的比例已达10%,对富通银保交叉销售的混业优势,平安早已心生羡慕。
根据中国平安当时的公告,平安有意凭借上述收购快速建立全球资产管理及QDII的业务平台,富通也将加速其在中国以及亚太区市场的发展。
但这一计划随着次贷危机以及全球金融风暴的出现被改变。由于富通集团财务状况发生了急剧变化,股价连续暴跌,鉴于富通财务危机不断扩大,中国平安于10月2日在香港联交所发布公告宣布,终止收购富通集团下属资产管理公司股权的协议。经此一役,中国平安这笔240亿投资几乎全军覆没,2008年业绩亏损已成定局。
针对投资富通带来的巨亏,平安集团董事长马明哲公开表示,近期不会再收购海外资产,也没有再融资计划,未来将致力于国内各项金融业务的发展。
马明哲将这一切归咎于全球性金融风暴导致的富通股价跳水。中国平安在给时代周报记者的书面回复中认为投资富通战略方向是正确的,决策过程是理性的,信息披露是透明的。
被放大的亏损
2008年10月27日,中国平安三季度季报发布,由于投资富通集团的157亿元级市价变动损失被计入利润表,导致第三季度亏损78.07亿元。同时,前三季度净利润由去年同期的盈利116.79亿元降至亏损7.05亿元。不过,中国平安新闻发言人盛瑞生对记者表示,这笔投资损失不会影响平安整体财务状况。并且,总部净资产中还有240亿本来是用于收购富通投资管理公司的,放弃收购后,资金调度余地更大了。
也就是说,中国平安在二级市场耗资240亿元买进富通集团后,还准备拿出200多亿投资富通资产管理公司50%股权,两项合计近500亿元(后一项中止)。近500亿元的投资计划亏损228亿,在中国平安看来,只占公司总资产的3%。公告已提示关于此项投资的最大风险。
根据《保险资金境外投资管理暂行办法》,中国平安运用外汇资金和人民币购汇资金合计不超过总资产的15%。中国平安2007年末总资产为6510亿元,按15%计算其投资海外最高可达977亿元,接近同期净资产1072亿。而原计划投资富通的500亿资金,相当于其净资产的一半,涉及一半股东权益,但却未经过股东会审议。
如果中国平安用足政策,将15%的额度近千亿资产全部投资海外,这会儿可能已经破产。 国信证券研究所一位资深研究员曾对媒体表示。
平安方面称,截至2008年6月底,中国平安公司总部尚有超过530亿的净资产,扣除三季度对子公司110亿元的增资,仍有400多亿的可动用净资产,而对富通的投资损失三季度新增额为52亿,因而不可能因为投资富通而导致平安的整体财务状况恶化。
尽管投资富通门事件暂告一段落,但平安持有的富通股票还在继续缩水中,截至10月27日,富通股价已跌至0.85欧元/股。按照中国平安在半年报中披露的期末持有富通1.21亿股估算,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已经浮亏约229.88亿元,较初始投资的238.74亿元,亏损达96.29%。
如果年底前富通股价仍维持现状,中国平安在三季度作出157亿元减值计提后,还需在四季度计提70亿元左右。中国平安的第四季度亏损亦是预料之中。
急躁的马明哲
有人称,中国平安投资富通巨亏与马明哲的急躁有关!
通过多年努力,平安主业—保险快速跻身国内前三甲,高速发展也让企业决策者的思维快速膨胀,总觉得自己做得非常棒了,不仅要做保险还要做银行,甚至更多。在金融行业,这是一种非常急躁、冒险的行为。
平安进入银行业务始于2003年12月,平安与汇丰联手以不超过2000万美元联合收购福建亚洲银行,平安集团通过旗下刚成立不久的平安信托,分两次注资5000万美元,占福建亚洲银行股份的73%。福建亚洲银行是国内首批合资银行之一,由 中国银行福建信托咨询公司与香港中亚财务有限公司合资创办。
此项收购将使 平安保险得以将经营触角伸向中国快速发展的银行业。收购成功后,平安企图借助汇丰银行的经验,进入垂涎已久的银行信用卡业务领域,全力发展银行业。
事后证明,虽然拥有了福建亚洲银行这一平台,中国平安银行的信用卡业务和储蓄业务始终没有太大的发展,只是蜻蜓点水,浅尝而止,阻碍来自于福建亚洲银行的合资身份。
在2006年末中国政府向外资银行未全面开放国内银行业务前,作为合资银行的福建亚洲商业银行,根本无法如愿开展相关业务,平安集团内部也缺乏银行业务领域的核心管理和技术人才。
为改变这一局面,马明哲在2006年7月,举资49亿元人民币收购深圳市商业银行89.24%的股份,经中国银监会批准,深商行正式并入中国平安。平安集团一位资深人士对时代周报表示:马总的心很大,买下福建亚洲银行和深圳商业银行只是第一步,参与国际银行业务竞争才是他的终极想法,富通集团的‘银保’模式一直被中国平安视为自己未来的目标。
该人士透露,虽然平安在保险业务上做得不错,但在管理银行业务方面却很欠缺,虽然可以借鉴依托其大股东汇丰银行来完成,但毕竟没有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管理团队,这对专业性要求非常高的银行业务来讲,是非常致命的。
为弥补平安集团向银行业务快速渗透进程中的先天不足,马明哲不断引进具有金融投资经验的海外人才军团。2007年1月,马明哲宣布任命约翰·皮尔斯出任平安集团副总经理兼首席投资执行官(CIO),成为平安国际化投资团队的领军人物。皮尔斯加盟平安前为澳洲最大基金管理公司首域投资有限公司CEO,从一名基金经理开始其职业生涯。
皮尔斯是基金经理出身,必然带有机构投资者的投机心理,另一方面中国平安也是一家资本市场的投资机构,两方面因素显示,中国平安此次在富通集团的投资上,所走的路线和投资策略均延续了机构‘抄底’的投资思路,这是非常危险。招商银行一位熟悉平安集团的高级研究员对记者分析道。
皮尔斯的加盟,在银行投资板块并没有给平安带来实质的收益,反而使得平安在金融领域内成为投机主义的代表。平安银行内部一位高层曾这样评价皮尔斯,正是他以做基金的抄底思路,中国平安在这次抄底行为中,付出了惨重的代价。
在中国平安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强大,马明哲急躁的扩张,冒进的抄底行为,在一些专家看来,还很幼稚。出问题是迟早的事,平安内部不断有人才流失,和平安的企业文化很有关系。熟悉平安集团的金融行业咨询总监郭雷清公开场合这样解读。
与比利时政府的恩怨
2008年9月,据媒体报道,在欧洲中央银行与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三国政府进行商讨之后,三国同意共同注资112亿英镑救助富通银行,以避免其倒闭,这相当于将富通的银行业务部分国有化。然而,富通的股票价格继续下跌,荷兰政府放弃了救助,比利时政府出资94亿欧元接管了富通。之后,比利时政府开始着手通过分拆业务的方式实施救助,但当时并未召开股东大会就资产剥离方案进行表决。10月3日荷兰政府按照新的方案,宣布出资168亿欧元收购富通集团在荷兰的全部业务,10月6日法国巴黎银行宣布以145亿欧元的价格收购富通银行在比利时和卢森堡的银行和大部分保险业务,至此富通集团的银行业务完全被剥离,仅剩国际保险业务和一个总值104亿欧元的结构型商品投资组合。
尽管平安拥有富通集团接近5%的股权,是其大股东,但在比利时政府制定上述救助和剥离方案时并未得到发言权和表决权,因此平安在上述方案公布实施后,连同富通2100多名小股东一起联名向布鲁塞尔地方法院提出诉讼,要求判定上述富通集团向荷兰及巴黎银行转让股份的交易非法。比利时最高法院在当年12月作出支持富通集团中小股东的裁定。次年2月富通召开股东大会,以微弱多数否定了上述资产剥离方案。但比利时政府并未放弃对富通的拆分,在之后的三年中通过修改上述方案的出售条款强制完成了各项交易。
根据报道,比利时政府在富通集团国有化中获利不小,收购富通集团时花了94亿欧元,而仅富通银行75%的股权就售得114亿欧元。事后,比利时政府为平息股东的不满,用出售股权的部分利润成立基金对富通集团在欧盟国家的机构股东进行补偿,该补偿中国平安无缘获得。
回放一下平安投资富通前的谋划,现在对于平安来说,在国际化道路上利用富通接通欧洲的想法破灭了,精心布局的国际化发展路径不复存在,所做的国际资产配置巨额亏损了200多亿,拿到大股东位置却说了不算,最后在比利时国有化时还没有拿到补偿,如何能够不与比利时政府闹翻?
平安向ICSID申请仲裁
平安认为自己应当得到比利时政府的补偿,为了挽回损失通过各种方式甚至通过中国商务部和外交部与比利时政府积极协商,然而到2011年依然没有结果,最终决定向世界银行的投资争端解决国际中心(ICSID)提起仲裁申请,ICSID受理了该案件,其案件号为ICSIDCaseNo.ARB/12/29,登记日期是2012年9月9日。
平安认为,比利时政府进行了违法的征收,不仅因为其方案当时没有征得股东大会同意,而且因为根据新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和比利时-卢森堡经济联盟关于相互促进和保护投资的协定》(2005年6月6日签订,2009年12月1日生效,简称09协定)内容,缔约各方给予缔约另一方投资者的投资和与该投资相关的活动的待遇不应低于其给予本国投资者的投资及与投资有关的活动的待遇,比利时政府在补偿问题上将平安与欧盟境内投资者区别对待违反了平等无歧视的规定,其行为从对投资者影响程度来看已经对平安的财产造成实质性的、不可挽回的损害。而09协定中的过渡条款规定:本协定应适用于缔约任何一方投资者在缔约另一方领土内的所有投资,不论其是在本协定生效之前还是之后作出的。但是,本协定不得适用于在本协议生效前已进入司法或仲裁程序的与投资有关的任何争议或赔偿。因此,平安依据09协定提出索赔7-10亿欧元。
比利时政府针对平安的仲裁请求,首先向仲裁庭提出管辖权异议,依据是两份协定对可提交仲裁的争议类型有不同约定。86协定(1984年6月4日签订,1986年10月5日生效,简称86协定)签署时,中国的角色局限于资本输入国,因此中国政府从防守角度出发将可仲裁的事项范围仅限于有关征收、国有化或其他类似措施的补偿额的争议,而09协定签署时,中国正朝着兼具资本输入国和资本输出国双重角色的身份转变,为了能够最大程度的为投资者提起国际投资仲裁提供条约基础,09协定将提交仲裁的争议扩大为缔约一方投资者和缔约另一方间产生的法律争议。根据09协定,中比投资者在两国所有的投资不论何时做出均可受到09协定保护,但09协定生效前已经进入仲裁或诉讼程序的纠纷不在此列,而是仍适用于86协定。据此,比利时政府提出86协定中的争议和09协定中的投资概念有区别,09协定生效前的投资不等同于适用条约生效前的争议,本案情形不能简单适用09协定,因此主张仲裁庭对新约生效前发生的争议不具有管辖权。
按照流程,在ICSID仲裁程序最后一步结束后,仲裁法庭会递交一份最终的仲裁裁决。仲裁裁决会有三种情况,一是仲裁法庭认为并无管辖权;二是有可能进入到实体问题,给出一个结果;第三是看双方有没有达成和解协议,并写进结果里。同时,仲裁庭的裁决是终局性的,对双方具有约束力,即双方不能就裁决提出上诉,也不能要求国内法院撤销裁决。但是,根据公约第50、51、52条规定,在特定情形下当事方可以要求仲裁庭修改裁决,或者要求ICSID成立专门委员会撤销裁决。此外根据ICSID操作程序,未经双方当事人同意裁决不得对外公布。如果当事人不同意公布全文,则ICSID将公布摘要。
2015年4月30日,ICSID就平安诉比利时案做出的最终裁决是:支持比利时政府对管辖权的异议,并以缺乏管辖权为由驳回平安的仲裁请求。
后来的后来
2016年,经过8年谈判,富通保险(Ageas)宣布将对股东进行补偿。
根据其提交的补偿计划,将向在2007年2月28日至2008年10月14日期间持股的股东支付总计12亿欧元(在不承认当时做法不当情况下)。
富通保险由当初的富通集团剥离资产后余下的保险业务构成并更名而来,在2009年即成功扭亏为盈,获得净利11.92亿欧元。
原来的富通集团股票在2012年按照每10股缩成1股的合股方式转入新的富通保险股票代码。
根据富通保险披露的大股东名录,中国平安持股比例约为5.17%,以2015年12月31日股价42.8欧元/股计算,持有股票的市值约为5.18亿欧元。
根据持股比例,中国平安在这次股东补偿方案中能获得大约6000万欧元的和解赔偿金。再加上股价回升因素,平安能够挽回约50亿人民币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