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大的战略工程
我国人口众多,面积广阔,用水问题一直是我国重要的民生问题。早在上世纪50年代,毛主席就提出南方水多,北方水少,如有可能,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北方用水一直是的大问题
北方用水在此之前一直是我国的一个民生难题,水利部门就专门对这个问题做出了详细的探讨,并且召开了多次会议。经过专家们几十年的研究,一个总体的布局方案确定出来,分别从长江上、中、下游调水。一共分为三个工程,西线工程、中线工程和东线工程。
一旦整个工程建立完成后,每年的调水量相当于黄河的总水量。为了尽快地改善民众的用水问题,2002年初,该工程开始正式建工。
南水北调工程
经过数年的水线工程建立,2013年年底,东线送水线路正式完成,并且可以进行送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在2014年12月12日,正式通水。整个工程从竣工到通水已有7年多,各个主干渠发挥着不同的作用,同时它们也是保障整个送水工程的稳定核心。
南水北调工程
但在通水的这几年里,曾有网友拍到过干渠中的鱼类。一般人可能会认为这有什么大惊小怪,鱼在水里生活在正常不过了,更何况是线路这么长的调水工程。
密密麻麻的大鱼
确实,鱼在我们生活中很常见,不过网友拍摄到的这些鱼可不是我们一般生活中见到的小鱼,而是有米级别的大鱼。而且这些鱼的数量不止一两条,而是整个鱼群都有这样大级别的鱼。这些干渠中的鱼究竟有多大?它们为何会在这些干渠中生活?整个过程又是怎么一回事?接下来将会为你一一解答这些问题。
水线干渠中的鱼群
整个南水北调工程东起长江下游到京杭大运河,经由汉江上游,渡过大渡槽至京津中线,西线从巴颜喀拉山附近的长江三大支流,到达青海、甘肃、陕西、山西、内蒙古等数个省份地段。
南水北调东线工程
整个工程可以说是穿行了我国几乎所有重要省份城市,主干渠作为送水的重要保障,同时输送过来的水是日常生活的主要用水,自然不能被轻视。因此在防护措施上必须进行足够的保护。
首先干渠的两侧为了基本的通行,只修建了维护保养的基本道路,随着就是绿化带以此保护周边环境和水源地,而干渠的最外围装有非常高的防护网。一般人想要进行翻越,到达干渠内部几乎是不可能的。
南水北调穿黄工程南岸明渠
修建在干渠上方的桥梁作为重要的观测的地带,其两侧也都有玻璃安装进行了隔断。干渠的主要作用是保证水体可以在标准要求下顺利地进行输送,因此每个输送节点还有单独的调水设备。干渠上也配有多个阀门,以应对不同需求。
同时在送水的关键节点还有滤水装置,它可以过滤出许多杂质和一些环境掉落物,比如树木的枯枝、树叶等一些物件流入水中。
南水北调中线主干渠
那既然都这么做出了详尽的水体保护措施,那为什么还有鱼群在里面生活呢?原因在于这也是净化水体的一部分,干渠中的鱼是生物层面的治理手段。
我们都知道,只要是自然环境中的水,即便是流动的水体中都会有不少菌藻,如果放任这些菌藻不管,那么它们便会很快的在水中进行大量的繁殖。
而在南水北调工程中,东线干线上的东湖、大屯等蓄水水库在其主水库水源的2到3成。其中南四湖、东平湖中的营养成分充足,而且水库也是初次蓄水,浮游生物和各种菌藻会繁殖得比较快。
而干渠中的鱼群正是为此,鱼群会食用这些菌藻同时还不会对环境、水体造成破坏。投放在水里的鱼类也不是什么特别的鱼苗,就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鳙鱼。
鳙鱼
作为淡水鱼的一种,鳙鱼的有多个品种,最常见的则是花鲢。鳙鱼的鱼头偏大,而且没有鳞片。作为滤食性动物,它们的主要食物来源菌藻类,优先吃浮游生物。
它们之所以被引用进去,主要是因为经济实用,而且生长迅速。另外,对于鳙鱼的投放使用,也能够促进周边地区的养殖业和渔业。我国的鳙鱼产量在世界排名也都在前列,从1950年养殖开始,2013年已经增长至3059555吨。
鳙鱼增长迅速,最常见的个体普遍在60厘米左右。根据观察,鳙鱼最大记录尺寸在146厘米和40公斤。在食物充足的情况下,鳙鱼成长2年后便能可以顺利达到3公斤,寿命一般在20年~30年之间。
除了鳙鱼作为主要的投放鱼类,水体中还有像鲫鱼、草鱼、鲤鱼、青鱼等一些杂食性鱼类。不过大多数鱼类并没有这样的生长潜力,通常年龄和体型增长限制了这些鱼类的成长,其中青鱼也能够成长为超级大鱼。
常见淡水鱼种类
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干渠有着充足的保护,食物来源稳定,同时还没有天敌。加之相关政策的保护,干渠中的鱼群是禁止进行垂钓或者捕捞活动的。干渠对于这些鱼类来讲自然就是天堂般的存在,所以从水利工程启动的时候开始,这几年的成长也让这些鱼迅速成长为大鱼。
只有等到水道进行放水时,这些鱼才有机会游出干渠。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网友们会在干渠以及附近拍摄到米级的大鱼。另外从时间上来看,7年的时间足够它们成长,从而也就不例外。
对于这些投放的鱼类来讲,它们不单单只是用于水藻控制。部分少量鱼类体内还安放了芯片。这些芯片主要是为了监控它们的活动放置的,通过对鱼群的活动监控,研究鱼类在中线干渠中迁徙洄游的规律。
这种方式能够让专家们在活动数据中得到详细可靠的数据,以此保证鱼群的一个合理的生存状态。
鱼类有迁徙洄游的规律
争议的声音
作为生物防治手段的经典使用案例,鳙鱼、青鱼的使用无疑对整个工程起着良好的保护作用。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还有着一些弊端在逐渐凸显。
鳙鱼、青鱼等一些鱼类生长迅速,食源充足而且生长迅速,在它们生长的范围内通常会被带到外界。以鳙鱼为例,该鱼类的原产地在东亚大河和相关的平原湖泊,从中国南部向北延伸到中俄边界的阿穆尔河水水系。
让人抱不住的鳙鱼
由于其强盛的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鳙鱼很容易成为入侵物种。这在美国已经是被公认的破坏性鱼种,最初鳙鱼同样也是作为生物防治手段,用作去除一些地区水质中的杂质和菌藻,从而改善周边地区的一些养殖设施和污水处理厂的水质。
结果时间一久,疏于管理,鳙鱼很快就成为当地的主要鱼种之一,逃脱出去的鳙鱼还在密西西比河扎根,导致当地鱼种呈减弱的趋势。2007年底,美国完成一项控制亚洲鲤鱼,包括鳙鱼在内的法案和计划。
嚣张的亚洲鲤鱼
我国也同样不例外,长江地区的部分渔民,以及东线部分地区的水产养殖户都有被鳙鱼侵害的困扰。总会有那么一些鱼类成为漏网之鱼逃脱出干渠中,这些来到更为广阔的地带后,很有可能会对当地其他渔业带来一部分损失。
对此,这项利国利民的措施也不能够100%地照顾到所有人群。但总体来看,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的一个重要战略手段,解决北方地区的用水困难问题。
南水北调工程示意图
而且我们也不用担心干渠中的鱼类会泛滥成灾,有了各种各样生物防治失败的案例,我国早就对此做出像详尽的措施。前面我们介绍了每个干渠中都配有独立的阀门和相应的过滤装置。
除了过滤基本的杂质外,其中还有一点就是用来过滤鱼群的,除了体型非常小的鱼和鱼卵会随着水流过去,大鱼会被直接拦截在它应该呆在的位置。另外,如果逃离出去的小鱼或者鱼卵在上游地区成长为大鱼,又会被其他阀口给拦截下来。
虹吸排水原理
对于一些特别地段,干渠附近的一些河床位置还埋有虹吸管道,这种管道是针对于地理位置较为特殊,水流通过困难而设计的。虹吸的方式通流不仅可以让水流更好地经过,同时也会阻止大鱼向上游地段游去。最终的总体来看,只有极少数的成长为超级大鱼的鱼类才可能逆游而上,而且越往上,这种可能性越低。
鱼群
以及我们前面介绍的监控芯片,这类芯片监控了鱼群整体的生存状态,还有对种群数量的监控和水质常态化的监测。一旦发现有泛滥的迹象或者可能性,就会对干渠中的鱼类进行捕捞,以此将鱼群控制在一个合理的范围内。
鱼群都是禁止捕捞和垂钓
从整体而言,这些鱼群是整个水利工程的关键所在,要想长期稳定地保持下去,还离不开它们的贡献。所以一直到今天,整个干渠中的鱼群都是禁止捕捞和垂钓的。
大鱼还能继续长吗?
有人可能在想了,既然这干渠里的鱼被保护得这么好,那我们有一天是不是能够看到超级大鳙鱼或者大青鱼等大型鱼类呢?这个问题的答案还很难说。
大青鱼
首先,鳙鱼、青鱼这两种鱼类确实有潜力能够成长为超大个的淡水鱼,但限制鱼生长的最大因素是年龄。一般淡水鱼不像海里面的鱼群。通常淡水鱼的生长年限在十年,二十年不等,很少有超过40年的。
对于青鱼来讲一旦成长到一定体型,它的生长速度就会慢下来,当它成长到老龄,也就是20年左右,青鱼在体型上也就很难在有什么突破了。
鱼的四大家族
如果是鳙鱼,倒还是有这可能,不过就目前的时间来讲,鳙鱼也不过在里面生长了7年多的时间,要想看到大型鳙鱼还需再等上些年。对于其他鱼类来讲,米级大鱼已经是它们的最大限度了。
目前我国最大的鳙鱼种类之一的鲢鱼则是在张家界的一处养殖场,大约是在50公斤左右,体长在1.5米,所以要想看到大型的淡水不妨去养殖场瞧瞧。
南水北调作为我国的一个重要工程,其过程经历了无数人的心血。其中以中线工程为例,它的出现解决了沿线100多个城市的生活和工业的主要用水,同时还兼顾农业及其他用水。对当地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南水北调东线、中线和西线调水
同时,从长江地区调离出去的水体能够在汛期减小洪水对长江地区的灾害。最主要的贡献体现在北方的水质改善和生态环境,这样的民生工程何其不是一种民族自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