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行了183天,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舱在2022年4月16日09时56分安全着陆到东风着陆场,航天员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回来啦,这次飞行任务取得圆满成功。在长达半年的太空出差期间,这3名航天英雄完成了一系列既定任务,创造了很多个首次。比如说神舟十三号飞船首次验证了径向交会对接的技术,在入轨6.5个小时内与空间站核心舱径向对接口实施了径向交会对接,随后航天员进入了空间站核心舱内。
在这次任务中,飞船在返回的时候还首次采用了快速返回的方案,大大提高了飞船返回地球的效率,缩短了返回的时间。快速返回方案,就是减少飞船在返回地球前环绕地球飞行的圈数,从之前的11圈缩减至现在的5圈。飞船的速度非常快,大约1个半小时就能够环绕地球一圈,所以神舟十三号飞船返回所需的时间就缩短到了几个小时,比之前的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时间缩短了近20个小时。缩短这么长时间,对于返回地球的航天员来说意义非常大。
虽然神舟十三号飞船的尺寸比较大,总长度接近9米,总重量达到8吨左右,内部的空间看起来比较大,但是在返回地球的时候,航天员需要进入到返回舱内,在恰当的时机与轨道舱、推进舱这些舱段分离,实际上只有返回舱会着陆到着陆场,而轨道舱、推进舱这些舱段是不会跟着一起返回地球的。所以返回舱内的空间相对有限,舒适性可能没想象中的那么好,如果返回的时间比较短,那航天员就不需要在狭小的空间内度过那么漫长的时间。在返回地球出舱以后,我们可以看得到航天员的状态非常好。
王亚平谈返回舱降速感受
别看飞船返回舱从外太空返回地球的原理很简单,制动减速、再入大气层、打开降落伞、打开反推发动机减速等过程其实都充满了各种惊险,航天员王亚平在谈到返回舱减速的时候,就曾说到返回整个过程都是惊心动魄的。
因为返回舱的重量也比较大,达到几吨,在外太空与轨道舱、推进舱分离准备再入大气层时,返回舱的速度还是非常快,接近地球的第一宇宙速度,以这么快的速度进入大气层,就会与空气剧烈摩擦,周围的温度会急剧上升,返回舱外部看起来就像是在燃烧起来。在下降到一定的高度时,返回舱就会进入黑障区,在这个区域会失去联系。如果心理素质不过关的人,可能就会被吓坏了,但是对于执行太空飞行任务的航天员来说,这些都是必须经历的事情,因为飞船穿越大气层返回地球时就会遇到这样的情况。
随着飞船的高度、速度不断下降,最终会穿过这个黑障区,随后返回舱需要在合适的时机开启减速伞进一步减速。由于飞船下落的速度还是非常快,在打开降落伞的瞬间会有一个很大的牵扯力,返回舱内的航天员需要承受一个很大的过载,一般人也是难以承受的。最后在减速伞以及反推发动机的减速下,返回舱会在规定的速度范围内着陆到着陆场,保障航天员的安全。
航天员出舱为何被抬着走
无论是神舟系列载人飞船,还是嫦娥五号探测器从月球以接近地球第二宇宙速度的高速返回地球,事实已经证明,我国在飞船返回地球方面的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了,安全性、可靠性都非常高。特别是这次神舟十三号飞船,它着陆可以说是非常完美,在降落到地面时保持垂直着陆的姿态,这是继神舟六号垂直着陆之后的17年来第二次出现垂直着陆的状态。影响到返回舱着陆姿态的影响因素有很多,比如说在降落的时候如果侧风比较大,可能就会把带着减速伞的返回舱吹偏。下图是神舟十二号返回舱。
而航天员从垂直着陆状态的返回舱内出舱,可能相对困难一些,如果看到神舟十三号飞船航天员出舱的画面就会发现有一些工作人员爬到返回舱的顶部,把航天员从返回舱内吊出来,然后通过滑梯把航天员接出舱。在出舱以后,航天员就会被安排坐在椅子上,然后被抬着走。
之所以要被抬着走,并不是航天员不想自己行走,而是不能。因为这些航天员在外太空飞行时间长达半年之久,长时间在失重的环境下生活、工作给他们的身体带来了一些影响,所以当他们从外太空返回地球的时候,需要有一个重新适应地面重力环境的过程,坐在椅子上被抬着走,显然要比让航天员自己行走更加安全。可见,航天员付出的代价实在是太大了,牺牲太大了,在安全返回地球后,也需要很长的时间才能重新适应地面的环境,太空飞行远没想象中的那么简单。